《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修改版) BY燕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修改版) BY燕玲.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适应企业人才需求,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小组调研报告摘要:据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调查显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如何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适应企业人才学求,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小队在指导老师胡春春的带领下,在韶关市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企业人才需求调查活动,希望通过走访当地企业获得相关的信息以及建议,以弥补企业所需的理想大学生与现实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2、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字:韶关市区 企业 人才需求状况 走访 问题 建议1.韶关市市区企业现状: 1.1目前企业拥有大学生的人数1.2目前企业员工中大学生比例 从数据来看,在企业中大学生的比例也是挺高的,因为如今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就业竞争会越来越大。1.3企业最好用的人才的学历 从数据来看,大专和本科的比例较高,分别为26.53%和61.22%,说明企业对这两个学历的人才最满意。因为这两个学历的人才对工资的要求不会太高,比硕士研究生或以上学历的要低,而工作能力也比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要高。他们的工资与能力的比例是最合理的。1.4新聘大学员工的平均起薪点为从数据来看,新
3、聘大学员工的平均起薪点主要是10003000元。1.5企业招聘员工主要通过的方式选项小计比例职业中介机构20 10.2%人才交流会48 24.49%大专院校40 10.2%猎头企业4 2.04%因特网56 28.57%员工推荐20 10.2%主动求职者28 14.29% 从数据看,企业招聘员工主要通过的方式是人才交流会以及因特网。1.6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主要原因选项小计比例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及企业生产能力92 46.94%改善人才结构,提高经营水平96 48.98%研发新产品0 0%其它8 4.08%从数据看,企业招聘大学生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以及企业生产能力;
4、改善人才结构,提高经营水平。1.7目前我市的人才服务行业现状能否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项小计比例完全满足0 0%基本满足100 51.02%一般56 28.57%不太满足36 18.37%不满足4 2.04%从数据看,目前我市的人才服务行业现状基本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普遍存在的问题2.1企业存在的问题 2.1.1企业人才最缺乏的学历 从数据来看,企业的人才里高中(中专)和初中及以下的的比例仅为8.16%,而本科的比例为30.61%,而博士研究生的比例也有12.24%。2.1.2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从数据来看,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分别为53.06%和57.14%,是企业最
5、需要的人才。2.1.3企业在招聘时是否会把大学生的专业和所求职位联系在一起 从数据来看,企业对大学生的专业也是看得挺重的。2.1.4企业是否可以按需招到人选项小计比例所有职位都可以招到合适的人20 10.2%基本上可以招到112 57.14%只能招到一部分52 26.53%很难招到12 6.12%从数据看,57.14%的企业表示基本可以按需照到人。2.1.5企业是否与有关大学建立长期的联系或合作关系 选项小计比例是76 38.78%否120 61.22% 从数据看,大多数企业并未与大学建立长期的联系或合作关系。2.1.6企业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不利因素有(多选)选项小计比例缺乏政府政策引导56
6、28.57%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48 24.49%缺乏合作机制60 30.61%学校缺乏主动性48 24.49%缺乏校企合作的平台112 57.14%其它16 8.16% 根据不少企业的反映,企业与学校之间缺少合作平台是人才来源渠道不通畅的最大原因。2.1.7企业在人才开发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选项小计比例人才来源渠道不畅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难找116 59.18%人才流失问题严重40 20.41%人才信息沟通不够及时24 12.24%进行员工培训的成本高16 8.16% 从数据来看,企业在人才开发方面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才来源渠道不畅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难找。根据不少企业的反映,企业与学校之间
7、缺少平台是人才来源渠道不通畅的最大原因。2.2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2.2.1大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荣誉是否对求职有影响选项小计比例有,影响很大12 6.12%有,但影响不大152 77.55%没有,学校和社会不一样32 16.33% 从数据来看,企业对大学生在校的荣誉要求不高。2.2.2企业认为最重要的证书选项小计比例学历证书48 24.49%英语等级证书20 10.2%计算机等级证书12 6.12%职业技能证书112 57.14%三好优干4 2.04% 从数据来看,企业认为最重要的证书是职业技能证书,这说明企业还是比较重视学生在职业方面的技能。2.2.3企业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就业方面的能
8、力是否强于普通大学的大学生选项小计比例是68 34.69%否128 65.31% 从数据来看,不少企业都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在工作就业方面的能力不一定强于普通大学的学生。2.2.4企业认为高校应届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应进行的职前教育选项小计比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60 30.61%职业道德教育36 18.37%行业背景知识20 10.2%专业技能知识80 40.82% 从数据来看,不少企业认为应届毕业生在职前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习好专业技能知识。2.2.5企业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最大忧虑是 选项小计比例实际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胜任相应工作124 63.27%跳槽问题严重52 26.53%工资太高
9、8 4.08%其他12 6.12% 从数据来看,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生的最的忧虑是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胜任相应工作。2.2.6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此题为选做题)在接受调查的196家企业中,有18家企业选择作答。收集到的信息如下:1沟通能力及责任心。2踏实刻苦的工作态度。3经验充足。4专业技能。5办公软件知识及有效沟通能力,心态的调整。6个人能力。7个人的素质修养。8专业技术、基本的职业礼仪。9踏实肯干、勤奋好学、独立、有主见。10能力。11知识。12工作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对自身的分析及求职目标的认识,对应聘者的知识能力要求等因岗而异。13专业技术基础扎实,做
10、事踏实认真,还要提高计算机应用、英语等方面实用。14英语的读听能力,与职位相对应的技能。15计算机操作,写作,综合素质。16只看個人能力。17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品德。18职业道德及踏踏实实的做事情的心态及动手能力。我们把收集到的答案进行了汇总,大致是这三个方面:个人的能力、素质修养、专业技能知识。3.解决办法3.1本次调查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金融业这三种行业的企业所占据的比重较大,但日常生活中,这三种类型的企业的比例也是比其他的要大的。而这三类企业对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较大,所以在校大学生可以根据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培养自己。3.2公司招聘人员时看重的
11、并不是学历,而是能力和经验。很多中小型的公司并不想招聘学历很高的人员,其一是公司并不需要专业技术这么高的人员,其二是要付较高的费用,这对中小型公司来说是一个压力,所以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现在首要的任务是通过实习,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交际能力。 3.3术业有专攻,公司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利用其在大学4年所学习到的东西学以致用为公司工作和牟利。所以毕业生在择业时应尽量做到专业对口。3.4大学生应更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很多同学因为各种原因或许没有进入到理想的高校,毕业之时更对于手上的毕业证书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没找工作时就输在了起跑线,其实大部分公司看中的是应聘者本身的素质,当然,毕业学校也是
12、一部分原因。3.5应届毕业生在职前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习好专业技能知识。3.6在校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3.7企业比较看重专业技能方面的证书,所以在校生不必盲目地考证,但要重视专业职能方面的证书。大学生可以积极寻找实习机会,积累经验,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对口专业知识,考取专业证书。3.8企业与学校之间缺少合作平台是人才来源渠道不通畅的最大原因。因此,建议各大高校能加强校企合作。最好建立专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组织,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良好沟通。学校应向用人单位及时发布人才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用人单位也要根据单位实际需求向学校提
13、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执 笔 人:刘燕云 陈燕玲指导老师:胡春春队员名单:陈燕玲 刘燕云 何润桃 何水英 俞海北 曾文辉调研时间:2012年7月20日-2012年7月23日样本数量: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到各企业调查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是98%。调研地点:韶关市市区调查对象:韶关市区196家企业 本次调查涉及到的行业有: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经济管理学院2012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