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57166811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ppt(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史专题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类。其业、手工业、商业三大部类。其中,农业经济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中,农业经济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受小农经济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受小农经济和观念、意识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表现出分散式中国古代社会经济表现出分散式经营,封闭性强、规模小等特点。经营,封闭性强、规模小等特点。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本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基

2、本特征特征21 1、“以农为本以农为本”的的社会共识社会共识3“以农为本以农为本”思想产生的根源思想产生的根源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粮食种植与人的生存关系密切粮食种植与人的生存关系密切农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4第一次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大分工5“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余的野蛮人群多,而且也不相同。同其余野蛮人群多,而且也不相同。同其余的野蛮人群比较,他们不仅

3、有数量多的野蛮人群比较,他们不仅有数量多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兽皮、绵羊毛和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兽皮、绵羊毛和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四卷马恩选集第四卷156156页页6如何理解和解释恩如何理解和解释恩如何理解和解释恩如何理解和解释恩格斯格斯格斯格斯“第一次社会第一次社会第一次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大分工大分工大分工”的论点?的论点?的论点?的论点?7“寸土寸金寸土寸金”的土地观的土地观“土地,本也;耕获,末也。无土地,本也;耕获,末也。无地而

4、责之种,犹徒手而使战也。地而责之种,犹徒手而使战也。”李觏集卷十九平土书李觏集卷十九平土书 “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租税也。”李觏集卷十六富国策第二李觏集卷十六富国策第二8 “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有水火盗贼之忧。至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至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有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竟夺水火,不忧盗贼。虽有强暴之人,不能竟夺尺寸;虽有千斤之力,亦不能负之以趋。千尺寸;虽有千斤之力,亦不能负之以趋。千万顷可

5、以值万金之产,不劳一人守护。即有万顷可以值万金之产,不劳一人守护。即有兵燹离乱,背井去乡,事定归来,庐室蓄聚,兵燹离乱,背井去乡,事定归来,庐室蓄聚,一无可问。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姓张,李一无可问。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姓张,李姓者仍姓李。芟夷垦辟,仍为殷实之家。姓者仍姓李。芟夷垦辟,仍为殷实之家。”张英恒产琐谈张英恒产琐谈 9“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袁采袁氏世范卷三治家袁采袁氏世范卷三治家102 2、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封闭性产生的根源封闭性产生的根源农业生产的劳动地点固定农业生产的劳动地点固定聚族而居的定居生活

6、聚族而居的定居生活自保、排外的防范意识自保、排外的防范意识11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表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表现“男耕女织男耕女织”的家族(家庭)内的家族(家庭)内部分工劳作部分工劳作“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的家族(家庭)生的家族(家庭)生活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12思考题一思考题一试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古试分析小农经济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朱筱新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朱筱新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成及特点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2003年年4 4期期13二、中国古代的二、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14与农

7、业生产关系密切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与户籍和土地相关联与户籍和土地相关联结合结合“男耕女织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的家庭生产结构结构兼顾兼顾“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的家庭经济结构结构(一一)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基本特点的基本特点15(二)(二)“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政策的政策161 1、“重农重农”的思想和政策的思想和政策“重农重农”的思想始于春秋时期的新兴地的思想始于春秋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主阶级。公元前公元前658658年,齐国年,齐国“案田而税(相地案田而税(相地而衰征)而衰征)”。公元前公元前643643年,晋国年,晋国“作爰田作爰田”。公元前公元前594594

8、年,鲁国年,鲁国“初税亩初税亩”。公元前公元前548548年,楚国年,楚国“量入修赋量入修赋”。公元前公元前408408年,秦国年,秦国“初租禾初租禾”。17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取利。明君慎观二者,则国权而取利。明君慎观二者,则国治可立,而民能可得。治可立,而民能可得。故圣故圣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人之治也,多禁以止能,任力以穷诈。两者偏(遍)用,则境内穷诈。两者偏(遍)用,则境内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之民壹。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则安居而恶出。”商君书商君书 算地第六算地第六 18“凡事皆须务本。国以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9、,人以衣食为本。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贞观政要卷贞观政要卷8 8务农务农19“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知此三者,谓之知此三者,谓之治政治政。”通典卷一田制通典卷一田制20“重农重农”思想的实质思想的实质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要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要强化国家统治基础强化国家统治基础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稳定国家统治秩序使民习劳苦,善劳作使民习劳苦,善劳作212 2、“抑商抑商”政策政策22“抑商抑商”政策的提出政策的

10、提出“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不可得也。”商君书商君书 外内第二十二外内第二十二23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参考资料参考资料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1978 1978年年1111月版月版 朱筱新撰从云梦秦简看秦代市朱筱新撰从云梦秦简看秦代市场的管理场的管理中国文物报中国文物报19981998年年6 6月月1010、1717日日朱筱新撰对秦统一度量衡的再朱筱新撰对秦统一度量衡的再认识认识北京教育学院学报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

11、2000年年2 2期期24“以末致财,以本守之。以末致财,以本守之。”史记史记 货殖列传货殖列传 “农商交易,以利本末。农商交易,以利本末。”盐铁论盐铁论 本议本议 25“抑商抑商”政策的实质政策的实质绝非不准商人从事商业交易活动绝非不准商人从事商业交易活动堵塞商人生财之道堵塞商人生财之道重征商税重征商税稳定农业生产秩序稳定农业生产秩序26汉武帝的汉武帝的“抑商抑商”措施措施“盐铁专营盐铁专营”“均输均输”“平准平准”“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返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返为本,而万物不得腾踊。为本,而万物不得腾踊。”史记史记 平准书第平准书第 八八27“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君书商君书 垦令第

12、二垦令第二28“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私者治之耳。有贱丈夫也,必求龙有私者治之耳。有贱丈夫也,必求龙(垄)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垄)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矣。之。征商自此贱丈夫矣。”孟子孟子 公孙丑公孙丑汉武帝的汉武帝的“算缗算缗”、“告缗告缗”。29三、中国古代的三、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经济制度30(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一)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农业是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农业是古代制定经济制度的重点。以户籍制度作为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以户籍制度作为制定经济制度的依据。土地和赋税、徭役制度构成古代经济制度土地和赋

13、税、徭役制度构成古代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的基本框架。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将农民束缚在土经济制度制定的宗旨,是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地上,以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经济制度既制约土地兼并,又受制于土地经济制度既制约土地兼并,又受制于土地兼并。兼并。31(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321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进历程“家天下家天下”与土地国有制与土地国有制“私田私田”与土地私有制与土地私有制政局动荡与政局动荡与“屯田屯田”土地兼并与土地兼并与“限田限田”安置流民与安置流民与“授田授田”大土地所有制制约土地制度的延续大土地所有制制约土地

14、制度的延续332 2、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的含的含义和特点义和特点由由“家天下家天下”形成的国家统治格局,实质是形成的国家统治格局,实质是将管辖的全部土地及土地上的人口,作为家将管辖的全部土地及土地上的人口,作为家族的共有财产,故称族的共有财产,故称“公田公田”。在宗法制的作用下,通过在宗法制的作用下,通过“分土封侯分土封侯”,实,实现家族对全国的现家族对全国的“分而治之分而治之”。在在“土地国有制土地国有制”下,土地的主人与耕种者下,土地的主人与耕种者结成奴役关系,采用结成奴役关系,采用“劳役地租劳役地租”形态。形态。34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公田不治。

15、公田不治。”汉书汉书 食货志食货志“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国语国语 周语中周语中35户籍制度的建立户籍制度的建立“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赋。”史记史记 商君列传商君列传“分土治民。分土治民。”商君书商君书 徕民徕民362 2、“屯田制屯田制”产生的背景和实质产生的背景和实质长处于战乱和动荡的政局中长处于战乱和动荡的政局中大量的土地荒芜大量的土地荒芜大批逃避战乱的流民大批逃避战乱的流民采用军事编制的方法,将农民强制束采用军事编制的方法,将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缚在土地上屯田客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屯田客对土地只有使用权。373 3、限田制、限田

16、制背景:背景: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赋税减少。土地兼并导致国家赋税减少。农民失去土地,加剧社会的矛盾和动荡。农民失去土地,加剧社会的矛盾和动荡。实质:实质:西晋的占田制,不是国家对土地的分配,西晋的占田制,不是国家对土地的分配,而是国家限定对土地的占有额度。而是国家限定对土地的占有额度。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384 4、授田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授田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特点背景和条件:背景和条件:国家统治处于相对稳定的局势中。国家统治处于相对稳定的局势中。国家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国家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大批的农民无地或少地。大批的农民无地或少地。特点

17、:特点:是国家向臣民(主要是农民)按一定标准授予是国家向臣民(主要是农民)按一定标准授予土地的一种制度。土地的一种制度。受田民拥有对所授土地的使用权,还享有对其受田民拥有对所授土地的使用权,还享有对其中部分土地的占有权。中部分土地的占有权。授田制与赋税制度相配套。授田制与赋税制度相配套。39授田制的形式和实质授田制的形式和实质以以“均田均田”的名义进行授田。的名义进行授田。自北魏到唐前期,共有自北魏到唐前期,共有7 7次均田。次均田。“均田制均田制”主要以家庭为授田对象和单位。主要以家庭为授田对象和单位。用于授田的土地,仅限于国家控制的无主荒用于授田的土地,仅限于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非将全国

18、的土地重新分配。地。并非将全国的土地重新分配。对于私人土地达到或超过授田标准者,不再对于私人土地达到或超过授田标准者,不再授田,亦不退出超标土地。授田,亦不退出超标土地。授田制亦是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的一种措施,授田制亦是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的一种措施,以便使其提供赋税。以便使其提供赋税。40北魏均田制北魏均田制北魏太和九年(北魏太和九年(485485年),孝文帝颁布年),孝文帝颁布“均均田令田令”: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男子十五岁以上授露田4040亩。女子亩。女子2020亩。亩。初授田者,男子给桑田初授田者,男子给桑田2020亩为永业。亩为永业。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露田不得买卖,死后还官。奴婢

19、授田同良人。耕牛每头授露田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每头授露田3030亩,亩,限限4 4头。头。狭乡授田不足者,许迁宽乡。狭乡授田不足者,许迁宽乡。41隋朝均田制隋朝均田制隋开皇二年(隋开皇二年(582582年),文帝颁布年),文帝颁布“均田令均田令”:一夫授口分田(露田)一夫授口分田(露田)8080亩,妇人亩,妇人4040亩。亩。“一床一床”授永业田(桑田或麻田)授永业田(桑田或麻田)2020亩。亩。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授田限奴婢授田同良人。耕牛授田限4 4头,头,每头每头6060亩。亩。42唐朝均田制唐朝均田制丁男(丁男(21215959岁)、中男(岁)、中男(16162020岁)岁)授田授田1

20、00100亩。内亩。内2020亩为永业田,亩为永业田,8080亩亩为口分田。为口分田。老男(老男(6060岁以上)、笃疾残疾者授口岁以上)、笃疾残疾者授口分田分田4040亩。亩。寡妻妾授口分田寡妻妾授口分田3030亩。亩。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佛道授口分田:男者(比丘、道士)3030亩,女者(比丘尼、女冠)亩,女者(比丘尼、女冠)2020亩。亩。43唐朝均田制的特点唐朝均田制的特点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与前代相比,授田对象不同。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松动。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允许官人买卖永业田和赐田。允许百姓死后无力供葬时,出卖永业田。允许百姓死后无力供葬时

21、,出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时,永业和口分田均可出卖。从狭乡迁往宽乡时,永业和口分田均可出卖。如需购置住宅、邸店、碾硙,亦可出卖口分如需购置住宅、邸店、碾硙,亦可出卖口分田。田。44思考题二思考题二如何评价均田制的作用如何评价均田制的作用和影响?和影响?45唐朝中期以后的土地问题唐朝中期以后的土地问题土地兼并迅猛发展土地兼并迅猛发展“如闻王公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并吞,如闻王公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并吞,莫惧章程,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致令百姓无处安置。”全唐文卷全唐文卷3535天宝十载天宝十载 禁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禁夺百姓口分、永业田诏 宋朝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宋朝不立田制,

22、不抑兼并。自宋朝开始,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官僚、地主、商自宋朝开始,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兼并者。人三位一体,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兼并者。王安石变法制定王安石变法制定“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张居正改革有张居正改革有“清丈土地清丈土地”。46土地兼并问题在农民起义口号中的反映土地兼并问题在农民起义口号中的反映唐末农民战争,黄巢打出唐末农民战争,黄巢打出“均平均平”的旗号。的旗号。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均贫富均贫富”的口号。的口号。钟相、杨幺起义,提出钟相、杨幺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等贵贱,均贫富”的的口号。口号。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

23、出明末农民战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均田免粮”的口的口号。号。太平天国运动,倡导太平天国运动,倡导“耕者有其田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的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提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提出“打土豪,分田地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的口号。47(三三)中国古代的)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役制度481 1、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构成和演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构成和演进赋役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它在产生之赋役制度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它在产生之初,起到确立私人对土地占有的作用。但在初,起到确立私人对土地占有的作用。但在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又受制于大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又受制于大土地所有制。赋役制度由地租、人

24、头税(或户税)、徭役赋役制度由地租、人头税(或户税)、徭役(或兵役)三部分组成。(或兵役)三部分组成。地租经历了劳役、实物(分成、定额)、货地租经历了劳役、实物(分成、定额)、货币等几种形态的演进过程。币等几种形态的演进过程。492 2、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先秦时期的赋役制度奴隶制社会,劳役制地租。奴隶制社会,劳役制地租。春秋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态下的春秋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形态下的赋役制度。赋役制度。公元前公元前568568年,齐国年,齐国“案田而税案田而税”。公元前公元前643643年,晋国年,晋国“作爰田作爰田”。公元前公元前594594年,鲁国年,鲁国“初税亩初税亩”。公元前公元

25、前548548年,楚国年,楚国“量入修赋量入修赋”。公元前公元前408408年,秦国年,秦国“初租禾初租禾”。50秦国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土地和户籍为秦国商鞅变法,建立了以土地和户籍为依据的赋役制度。依据的赋役制度。“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豤(垦)入顷刍稿,以其授田之数,无豤(垦)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不豤(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 田律田律“匿户,匿户,弗令出户赋之谓也。弗令出户赋之谓也。”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 法律问答法律问答“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两甲。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两甲。”云梦睡虎地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 徭律

26、徭律513 3、西汉初期的赋役制度、西汉初期的赋役制度“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天子不能具钧驷,将相或乘牛车。而齐民无盖藏。而齐民无盖藏。”史记史记 平准书平准书“黄老无为黄老无为”,“与民休息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的统治政策。编户齐民。编户齐民。赋役制度的构成:田租、人头税(口赋,赋役制度的构成:田租、人头税(口赋,“民年七岁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民年七岁至十四岁出口赋钱”;算赋,;算赋,“民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算。”)、徭役。)、徭役。524 4、曹魏时期的赋役制度(屯田)、曹魏时期的赋役制度(屯田)曹魏时期,对屯田客实行分成制

27、地租:曹魏时期,对屯田客实行分成制地租: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四六分成;不使用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四六分成;不使用官牛者,与官府对半分成。官牛者,与官府对半分成。对自耕农,于建安九年(对自耕农,于建安九年(204204年)推行年)推行户调制:田租每亩纳粟户调制:田租每亩纳粟4 4升,户调每户升,户调每户纳绢纳绢2 2匹、绵匹、绵2 2斤。斤。曹魏的户调制,废止了汉代实行的口赋、曹魏的户调制,废止了汉代实行的口赋、算赋等人头税,改以户为征收单位;改算赋等人头税,改以户为征收单位;改分成制地租为定额地租。分成制地租为定额地租。53西晋的赋役制度(限田西晋的赋役制度(限田占田)占田)西晋的赋税制度分为两项

28、:课田,西晋的赋税制度分为两项:课田,丁男课田丁男课田50亩,纳租亩,纳租4斛;户调,纳斛;户调,纳绢绢3匹,绵匹,绵3斤。斤。545 5、北朝时期的赋役制度、北朝时期的赋役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租调制。一床(一夫一妻)岁纳帛一床(一夫一妻)岁纳帛1 1匹,粟匹,粟2 2石。石。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及奴婢十五岁以上未婚男女及奴婢8 8人、耕牛人、耕牛2020头,同一床。头,同一床。另有徭役,属临时性征调。另有徭役,属临时性征调。北齐时,将力役订入租调制中。北齐时,将力役订入租调制中。北周时,确定丁男年服役北周时,确定丁男年服役1 1月。遂称为月。遂称为租调力役制。租

29、调力役制。556 6、隋朝的租调力役制、隋朝的租调力役制一床每岁出租一床每岁出租3 3石,调绢石,调绢1 1匹(匹(4 4丈)、丈)、绵绵3 3两,或调布两,或调布1 1端(端(5 5丈)、麻丈)、麻3 3斤。斤。丁男岁服役丁男岁服役1 1月。开皇三年(月。开皇三年(583583年)年),减调,减调1 1匹为匹为2 2丈。丈。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男子自二十一岁起,岁服役2020天。天。开皇十五年(开皇十五年(590590年),令年),令“民年五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十,免役收庸。”567 7、唐前期的租庸调法、唐前期的租庸调法“诸户一丁,租粟二斛。其调各诸户一丁,租粟二斛。其调各随乡土所出,

30、绢、絁各二丈、布随乡土所出,绢、絁各二丈、布二丈五尺。输绢、絁者,绵三两;二丈五尺。输绢、絁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凡丁岁役二旬,有闰之年加二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日。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布加五分之一。”唐六典卷三唐六典卷三57唐代租庸调法的特点唐代租庸调法的特点征收对象从征收对象从“一床一床”改为改为“一丁一丁”。税额和力役天数。较隋朝少约税额和力役天数。较隋朝少约1/31/3。将将“输庸代役输庸代役”制度化。制度化。在租、调这两种正税外,唐前期还在租、调这两种正税外,唐前期还有地税和户税。有地税和户税。地税作为义仓粮

31、;户税作为军国传地税作为义仓粮;户税作为军国传驿之用。驿之用。588 8、两、两 税税 法法唐建中元年(唐建中元年(780780年),宰相杨炎改行年),宰相杨炎改行“两税两税法法”:“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

32、9779年)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秋税无过十一月。”旧唐书旧唐书 杨炎传杨炎传59两税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税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适应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形势。适应大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形势。“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陆贽陆宣公集卷陆贽陆宣公集卷2222均节恤百姓第一条均节恤百姓第一条扩大纳税者的范围。扩大纳税者的范围。简化赋税征收的项目。简化赋税征收的项目。“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适时之令典,拯弊之良图。”杜佑通典卷杜佑通典卷7 7609 9、一、一 条条 鞭鞭 法法“一条鞭者。总括一州县之赋

33、役,一条鞭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共食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共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府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府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明史 食货志食货志61一条鞭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一条鞭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赋役合并,简化征收名目赋役合并,简化征收名目计亩征收计亩征收赋役一律征银赋役一律

34、征银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总量以州县为单位,计算赋役总量与土地兼并的现实结合更加紧密与土地兼并的现实结合更加紧密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折银征收,亦使农民多受一层剥削折银征收,亦使农民多受一层剥削621010、摊丁入亩(地丁合一、摊丁入亩(地丁合一、地丁银、丁随地起)地丁银、丁随地起)清康熙五十一年(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1712年),圣祖年),圣祖颁布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诏令。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人丁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人丁2462133424621334口、丁银口、丁银335335万余两),万余两),作为永久定额。今后再滋生人丁,作为

35、永久定额。今后再滋生人丁,不增加丁银额。不增加丁银额。63摊丁入亩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摊丁入亩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将人口与土地并征的二元税制,改为单将人口与土地并征的二元税制,改为单一的土地税制。一的土地税制。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阶级矛盾。使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使农民获得一定的人身自由。有利于人口统计的精确性和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人口统计的精确性和人口的增长。64摊丁入亩推行后,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摊丁入亩推行后,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清乾隆十八年(清乾隆十八年(17531753年)年)全国总人口全国总人口102750000102750000口口乾

36、隆三十一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1766年)年)全国总人口全国总人口208095796208095796口口道光十三年(道光十三年(18331833年)年)全国总人口全国总人口398942036398942036口口65(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点(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点赋役征收的依据和对象,主要是土地和户籍(人赋役征收的依据和对象,主要是土地和户籍(人口)。与口)。与“男耕女织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小农经济结构相适应。赋役分地租、户调(口赋)、徭役三项征收,其赋役分地租、户调(口赋)、徭役三项征收,其演进呈逐渐趋简的态势。唐演进呈逐渐趋简的态势。唐“输庸代役输庸代役

37、”,徭役,徭役可以可以“庸庸”代;明代;明“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将赋、役合并;清清“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将口赋与地税合一。,将口赋与地税合一。地租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采用分成制;魏晋时,地租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采用分成制;魏晋时,始为定额制。始为定额制。赋税以征实物(粮食、布帛)为主。自明始,赋赋税以征实物(粮食、布帛)为主。自明始,赋役改征银(货币)。役改征银(货币)。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赋役制度与土地制度并存;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赋役制度与土地制度并存;后期独立存在,并逐渐与土地占有结合。后期独立存在,并逐渐与土地占有结合。66思考题三思考题三如何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如何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础上,掌握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演进的历程,政策和制度演进的历程,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67 谢谢 谢!谢!20042004年年4 4月月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