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案)模板.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57164267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案)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案)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案)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教案)模板.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设计(教案)模板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初二教学形式讲读教 师单 位课题名称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2、 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快速解译课文要 求:学生轮流

2、进行;每人负责一句,先讲字词解释,再翻译整个句子。提示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提示二:1)从小丘西行:向西2)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 、像长

3、蛇爬行那样3)明灭可见:或现或隐4)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交错不齐5)日光下彻:向下6)影布石上:照映7)隶而从者:随从、跟从8)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译 文: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

4、;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

5、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3)文中的“动”景与“静”

6、景的结合。点拨:游鱼的“怡然不动”为静及“俶尔远逝”又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点拨: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

7、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3、其他写法的运用(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

8、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三、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提示一: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提示二:找出文中相关的写景短句。四、延伸探究1、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2、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3、“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4、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5、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五、延伸写作1、你也曾游览过一

9、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2、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六、巩固:1、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1)古今异义。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可:

10、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2、重点句翻译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判断。“若”“似”“如”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闻水声,如鸣佩环。( ) 皆若空游无所依。( )似与游者相乐。 ( ) 天涯若比邻。 ( )4、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文章抓

11、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方面烘托 “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提示: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凄清寂静、寂寞忧伤的氛围。揭示全文的主旨,是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6、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如鸣佩环。(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2、5)文中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8、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的情感。(7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8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清幽、明丽、深远,悲凉凄苦)附9、阅读柳宗元之钴鉧潭记思考文后问题。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

13、焉,有泉悬焉。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 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思考: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后文着重写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的特点,后文着重写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的生活境况。(潭的本身,潭源;清幽,清秀;凄苦,困苦)板书设计作业或预习a背诵课文自我评价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