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幸福快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孩子的幸福快乐.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注孩子的幸福快乐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收到一句“祝你儿童节快乐!”的祝福语,但是爸爸妈妈们,你们知道孩子们为什么快乐?又为什么不快乐吗?在一项关于广州青少年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的调查中显示,42.8%的青少年对现有家庭教育方式表示反感,难以感到快乐。当问到会向谁倾诉困惑或心事时,喜欢与父母交流的仅占16.3%。记者采访了多名儿童,从他们列举的诸多不快乐中,记者发现老师同学父母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快乐,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父母竟是孩子不快乐的主要来源。 案例:爸妈没真正陪过我一天。 我叫小宇,“六一”还没想好怎么过。我爸我妈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就是老
2、一套,去麦当劳、书店,然后是游乐园。爸爸替别人开车挺忙,平时也就问问我的学习,其他都不管。过年过节他会变得特别大方,“啪”拍出100元,“给你去买吃的,随便买”,我会拿这个钱去打一天电脑游戏。平时大人不会答应,“六一”就放我一马。能痛痛快快玩我当然高兴了,最好是有几个同学一起玩。我妈她在家呆着基本不理睬我,小的时候我会缠着她出去玩,妈妈总是说:“我忙着呢,你自己去一边玩去。”爸爸妈妈能认真陪我玩一天,答应我的事情能兑现就不错了,因为他们经常会翻脸不认账。 妈妈:想要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不知足?现在的小孩还不快乐吗?比我们小时候好多了,有吃有喝,想要的东西基本能要到,还有什么不知足?我们有那么多
3、事情要忙,赚钱又辛苦,现在的小孩能管住他不变坏就不容易了。他也没什么话跟我说,回家就顾着看电视,我问几句还嫌烦呢。像上面这个案例中有同样心理的妈妈和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做父母的往往以为自己满足了孩子的物质要求就是满足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就应该是幸福的、快乐的。但是孩子却充满了孤独感和对父母行为的不认同。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物质以外的心灵上的关爱,他们更需要在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环境里与父母的那份浓浓的深情。 各位爸爸妈妈,不知你认真思考过没有:在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中,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什么?我们的孩子快乐吗?我们应该怎样去关注孩子的幸福和快乐呢?在这里,我从一个经常与孩子交往的教师
4、的角度,给大家提几点建议:一、学会换位思考,和孩子做朋友。 和很多家长接触之后,我发现家长普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但很多孩子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像我们家长想像得那么快乐。因为家长给予孩子的快乐和孩子们所需要的快乐要求是矛盾的。在一次学生座谈会上,一个平时很内向的孩子背了一首顺口溜:“常记考试题目,沉思不知归路。天黑才回家,踏入家门深处,分数分数,激起一滩愤怒。”一首灰色童谣,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如果不了解孩子,我们怎样爱孩子?孩子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做家长的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没有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看待,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当我们要对孩子发号施令的时候
5、,当我们要生硬地制止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需要先静下心来默想一分钟: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孩子,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特别是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个性,都超前发展了。有很多东西父母得向孩子学习。 家长的刀子嘴、豆腐心是最坏的教育方法,破坏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破坏了孩子的自立能力,造成了孩子的任性、依赖和无能。一个心理健康的家长要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人,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成长。对于孩子,家长是一个指导者、可靠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指挥官、不是奴仆、也不是救星。在一次我们学校举办的“家长开放日”上,我们搞了一次“向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活动,我摘录了孩子最想对家长说的话,那是孩子真实的声音、真实的生活:“妈妈常在我
6、耳边说,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好。难道别人的孩子是天才,自己的孩子是蠢才吗?我的压力好大,老觉得自己很差。其实我有很多优点,不知道妈妈能说出几点。希望妈妈不要老是拿我跟别人去比,我就是我,请相信我。”“爸爸妈妈教育我们不要打人,但他们却常常打我。最让我生气的是,还当着别人的面打骂我、指责我。你们要面子,我也要面子。”这些孩子的心声,仅仅是他们真实生活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需要的不是宏论滔滔的大道理,其实孩子更需要尊重。做家长的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真实,努力做孩子的知心亲人,做孩子的贴心朋友。二、帮助孩子树立竞争意识和责任感。老祖宗没有给我们这代
7、人留下教育独生子女的经验。以前都是多子多福的概念。例如:过去的社会,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经常为一件事“争抢”。孩子们之间“抢着”吃饭已经司空见惯,从小就养成了一种“竞争”意识。现在的家庭,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事事让着孩子,连喂饭都是家长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喂。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与孩子“抢”东西的伙伴,孩子缺少竞争对象。独生子女摔倒后,就会哭,做家长的恨不得8个人一起去扶他。但这不是因为孩子摔疼而哭的,是孩子看到家长惊慌的样子吓哭的。你不扶他,他就不起来。这样的孩子就会养成“娇气”。这种现象很普遍。我们都知道,西方父母碰到这种现象的时候,他们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开展登山比赛
8、,日本学生都领先登上山峰,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凡事依靠自己的好习惯。很多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这是由于家长从来没有让孩子对一件事负过责任,责任都让家长承担了。没有对事物负过责任的孩子,他的责任感又如何产生呢?所以这样的孩子一旦走进学校,老师要求他们承担很重的学习任务时,他非常不习惯,千方百计地逃避,上课不安心听讲,作业磨磨蹭蹭甚至不能完成。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责任感的培养。“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形象写照。类似的关心过度、照顾过度还从家庭延伸到幼儿园和学校,如替孩子打扫卫生、擦黑板、参加劳动等。至于孩子参加夏令营、军训、旅游等活动,父母悄悄随从,孩子上考场全家压
9、镇,孩子上大学家长不远万里护送、陪读、充当保镖、搬运工等等。这些过度的保护和照顾,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导致孩子缺乏责任心、缺乏自理能力。(今年春节正月初二那天,我接触了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父母和三个孩子,孩子中大的11岁,最小的2岁。当这一家五口到我们家后,两个哥哥主动带着最小的弟弟到楼上去玩,并细心地关照弟弟不能磕着碰着,而父母都自由地在跟我们交谈,没有像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一样时刻去叮嘱或者看着孩子。两个大孩主动承担起照顾小弟弟的责任。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们离开的时候,爸爸开车,妈妈很自然地坐到了副驾驶的位置上。本来我们认为妈妈会把最小的孩子抱进自己怀里,以免在路上
10、车行不稳或速度过快时伤着孩子。但是没有,而是三个孩子坐到了后边,两个哥哥很自然的照顾着最小的弟弟。这就是国外的家庭教育。)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对孩子放手而不放任。所谓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起,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劳动。如美国一个家庭中有三个孩子,他们在家中各有各的角色:10岁男孩在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庭院;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等。很多西方家庭鼓励孩子打工赚钱,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1
11、)宁苦而不娇。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2)家富而不奢。西方家庭的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才。美国首富洛克菲勒,其子女的零用钱少的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3)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
12、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并要求朋友不要很轻易地就原谅孩子的错误。同时,面对独生子女生活孤单,缺少竞争意识的弊端,我们做父母的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把别人的孩子引进来,让独生子女多跟小伙伴们接触。三、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家长要把孩子的要求分成两类:一是合理的要求,二是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好孩子不能养成任性的毛病,任性的孩子都是父母娇惯出来的。总体来说中国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富裕过。现在我们的生活是从困难到温饱再到富裕阶段。我国有句老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多穷人家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这是因为他们从
13、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他们知道只有奋发图强,才能摆脱困境。而有些家庭很有钱,随便孩子花。做父母的认识不到 “钱”离学习远,离吃喝玩乐近。大把的花钱使孩子长大后不会挣钱,只会花钱。因为钱都父母给的,没有了可以向父母再要。这种培养孩子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是错误的,更是十分危险的。大家应该明白,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因为知识改变人的命运。做家长的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摆阔,还要适当装穷。早先那句“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是错误的,应该是“再富不能富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钱包越鼓,家长们的知识也应该越多。家长不应该越位,有责任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但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贪婪和虚荣心。
14、为孩子的成长敢于“奉献”是好的,但不能当“奴隶”。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因此,建议为人父母者,调整心态,给自己和孩子之间留一些空间和距离,在家庭教育中坚持一个最重要的原则适中的原则。给孩子的爱要适中。爱给多了就变成了溺爱,这种爱容易丧失原则;爱给少了或不给爱,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爱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对孩子的期望要适中。期望过高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期望过低或没有期望就会使孩子处于“信马由缰”的状态。给孩子创设的物质生活条件要适中。物质生活条件过于优越,孩子养尊处优,就无法知道什么是生活的艰辛,不知道体谅父
15、母的难处,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不近人情”,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都是“应该的”,而不会有感恩之心;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具备,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四、对孩子的成长抱以平和的心态。2002年10月26日,金陵晚报刊登了一段题为严母“害”我不浅的短文,摘要如下:我父亲是开公司的,妈妈在我上中学时当起了全职主妇。在我家里,基本上由妈妈主宰一切。她对我有“三过”,即过高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我填大学志愿、找工作基本上都由妈妈做主。所以我现在虽然是1.8米的大个子,但个性腼腆、内向,无论事业还是感情都很少主动去争取。还有一个学生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考上了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可是家长还是不满意,也许是为
16、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也许为了孩子将来能获得一张更有权威的文凭并能定居海外,他们决定把孩子送去美国。可是,不到半年,该同学不得不退学回国。原因是他不能独立生活。在国内,他只顾学习,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再加上性格内向、语言有障碍,无法适应那儿的学习和生活。以上两例仅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看出最根本的问题是家长的高期望心理。家长的高期望心理往往导致家长只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试图让孩子按父母设计的成人模式去发展。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5%的家长期望子女上名牌大学,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98%的家长期望子女从事脑力劳动,诸如医学专家、高级外交官等。这种过高的期望虽然
17、美好,但不现实。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超负荷或超阶段的教育,不会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文化知识学习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只会僵化智力发展,阻碍文化知识学习,属揠苗助长之举。五、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密切配合。当前是一个由信息封闭转向信息开放的年代,广播、电视、互联网,包括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的课讲的再好,也比不过说评书的,内容再精彩也比不过“小燕子”。孩子们的小脑袋不能正确处理这些知识,导致个别孩子不爱学习。我们都知道孩子看电视时间过长会影响智力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哪些节目该看,哪些节目不该看,应该给孩子指明。像我们学校每天要求孩子看新闻联播,了解国际国内
18、大事,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能够正确地把握人生方向,而且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如二年级晓瑛班的徐庆凯在看了有关太平洋海啸的有关新闻后,主动提出要给灾民捐款,他的妈妈还和他一起制作了捐款箱在全班进行募捐。孩子们的爱心和善举让我们透视出正确的引导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时代要求家长学会比广播、电视、互联网更能吸引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当然这是一门很高的艺术,需要每位家长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现今的家长们已经从让孩子们谋生转为全民望子成龙阶段。原来只要找个能吃饱饭的“饭碗”就行了。现在不一样了,时代变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上名牌大学,当大官,赚大钱,一味地追求孩子的学习
19、成绩,而忽视了学校提出的让孩子全面发展的要求。很多家长都已经把对学校的附属性转向了自由性,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法,与学校和老师的配合不够默契。如近几年拾金不昧的学生明显地少了,为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大家心里都明白。怎样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真正有效的配合呢?应该是各司其职,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首先学校不能有意无意地迫使家长当“学习辅导员”和“监工”,那样势必造成家长的角色混乱,最后“助教”没当好,家长也没当好,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表面的“一致”而实际上的分裂。其次家长要想方设法给孩子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因为家长最主要的优势是亲情,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0、六、尽量表扬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大家可能都熟悉周宏。他创造了一个故事中的两个传奇:一是从小双耳全聋的周婷婷在父亲的教育下16岁就成为大学生,并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第一个中国聋人研究生;二是仅初中毕业的父亲周宏不仅办起了“婷婷人中人聋童幼儿园”,而且提出了全新的“赏识教育”。面对着自己生活在无声世界的女儿,周宏哭过、沮丧过、失望过,但是强烈的父爱使他成为一个不一样的老爸,他用自己的努力告诉女儿: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周宏说:“在教育婷婷中最大的体会是赏识自己的孩子。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中国的孩子受的是物质上的溺爱、精神上的挫折教育。我们总是在和别人比较,忘记了孩子
21、的优点,让责骂时刻围绕着孩子。有的孩子总结父母短暂的慈祥是假耐心,真火山。父母把社会的压力、自己的压力都加在孩子的身上。”周宏用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让孩子幸福,你就必须处于幸福的状态,让孩子自信,你必须自己自信。”无尽的父爱让周宏改变了:“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来到人间。你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所以请天下所有为人父母的人,都要学会表扬和鼓励,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机会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悄悄地告诉孩子他的优点,悄悄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喜欢,悄悄地提醒孩子的错,悄悄地传递你的爱,你会看到孩子正在悄悄地发生
22、变化。七、避开家庭教育六大误区。面对孩子不能重新再来的成长,我们必需避开家教的几个误区。 1、完美无误型。很多家长难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认为这是孩子有了“毛病”,并开始指责、打骂,甚至用体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造成孩子过分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一旦想到自己可能要出错,部分孩子的大脑就一片空白,间歇性失去应变能力,导致心理障碍。有关专家说,对新事物的研究都是以错误的方式开始的,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孩子就是孩子!让孩子有自己的童真、童趣和天性,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天经地义的责任。 2、过多干涉型。孩子玩的时候,一些家长不断地提醒甚至大声喊叫:“这样玩不对,那样玩也不行”“玩的时间太长了,
23、该停下了”“坐地上太凉,要拿个垫子垫上”。如此一来,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上学后,孩子就不能专注地听讲、不能专注地做作业,发展到最后就是“多动症”,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以至厌倦学习、讨厌父母。 3、过份呵护型。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份保护,在孩子岁至岁期间,怕伤着孩子或吓着孩子,经常抱着孩子,不让孩子爬、不让摸东西、不让学走路。甚至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怕他学坏而不让孩子出去与别人接触。这就造成孩子不会使用自己的肢体,不会独立思考,不知道如何与别人交往。4、望子成龙型。这样的家长是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类家长自己也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也知道什么方式对孩子不好,可就
24、是控制不住自己。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感到疲惫。因为自己喜欢学的学不到,学到的全是自己不喜欢的,小时候可能很优秀,长大后就不爱学习,容易出现害怕回家或夜不归宿等问题。 5、拔苗助长型。孩子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个思维发展过程,许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总认为早早让孩子学文字、算术,将来孩子的学习一定会好。其实,这样做直接破坏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可能引发孩子以后的极度厌学情绪。可能有些家长会说:“你前面说的赏识孩子、每天与孩子交流、每天看孩子的作业等这些工作我都做了,并且自己也很重视学习,但是我的孩子就是不够优秀,这是怎么了?”送给您一句话:学会等待!爱迪生、牛顿和爱因斯坦,他们小时候都被老师判过
25、“死刑”,认为是傻子、弱智等,但他们后来都成为了世界名人,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是“大器晚成型”。你的孩子现在不够优秀,也许他的潜力在中学或者在大学才发挥出来。很多上了名牌大学的孩子走上社会并不全部都是最好的最优秀的,而有些不读名牌的照样可以成为最棒的。所以请您顺应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切忌拔苗助长。 6、经验衡量型。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他的独特环境,使孩子能成为一个跟谁都不一样的人。但许多家长总按照老人或周边人的经验来培养孩子,追潮流、赶时髦,大大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希望家长能够避免上面提到的这些家教误区,让孩子做孩子应该做的事。八、着力营造一种高雅的家
26、庭文化氛围。 1、让书成为全家的朋友。 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传说犹太的妇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给孩子一本书让他用小手翻看,然后让孩子舔噬自己的手指,会尝到甘甜的滋味,为什么?因为妈妈在书上涂了蜂蜜,这时母亲就会告诉孩子:读书是甜的,是美好的,要想生活中充满了甘甜和美好,就到书中去寻找吧。所以犹太的小孩从小就热爱读书,也就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种。现在我们大部分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要孩子从小认真学习,学会读书,喜爱读书,博览群书。可是,有部分家长自己却很少读书,甚至厌恶读书,这种教育能有说服力吗?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我们爱读书,常读书,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可以说,一个没有书
27、的家庭是根本谈不上什么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围的。2、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 作为老师,我们经常家访,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家庭装修得富丽堂皇,犹如舞厅,酷似宾馆,但要谈“文化”品位却不敢恭维。如果我们在房间里挂上一幅字画,贴上一段名言,摆上一只地球仪虽是一件小小的饰物却能营造出一种特有的充满艺术情趣的文化氛围,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从而陶冶性情。在建设校园文化时经常强调“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我们家庭环境的布置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 3、让业余生活变得更充实。 每位家长在小时工作之余总有一些闲暇时光,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用来养花种草,经常带着孩子一起为花草浇水、施肥这样既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也
28、为孩子提供一个“劳动实习基地”;既培养了孩子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培养了劳动习惯。节假日、双休日,全家人一起去兜兜风,到野外去呼吸些新鲜空气,或练练书法、钓钓鱼、听听音乐、看看文艺演出这些不都为家庭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涵吗? 4、让自己的言行成为楷模。 一些父母经常抱怨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是“屡教不改”,说自己的孩子“不认真”,“做事拖拉,磨磨蹭蹭”“胆子小,内向”“穿衣服特别讲究,爱打扮”等。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当有这样一种心态:当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还存在失误,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否有欠缺。因为孩子是在你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你就是
29、孩子的一面镜子。同时,父母是家庭文化氛围的主要营造者,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家长暴露在孩子面前的所有行为习惯、举止谈吐等,都会被孩子学习和模仿。虽然很多东西孩子一时可能还不理解,但仍会不自觉地存储到他们的大脑中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本身就是一道独特的家庭文化风景线。家长必须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去努力,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家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为孩子树立榜样,提供示范。 谁不重视家庭教育,谁就是在破坏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家庭教育常常不只影响一代人。那些优秀的家长,不但能把子女教育好,而且能保证隔辈人成才。因为他建立了好的家风,好的家教传统。所以,家庭教育将影响家庭的未来,不可不慎。那么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怎样去做父母呢?在这里送给家长几句话,与您共勉:对孩子过多的期望会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多的保护会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多的溺爱会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预会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会带来孩子的仇恨。所以,父母应给孩子温暖,给孩子教育,但更应给孩子坚强,给孩子快乐。请您给予孩子最基本的东西爱心;教会孩子最基本的东西适者生存;留给孩子最宝贵的遗产经验。让我们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胶州市常州路小学李晓燕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