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改下德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课改下德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新课改下德育工作的思考与探索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课改总体目标的确定,昭示了课改不仅是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更是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源动力是
2、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企盼。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德育与教学的融合、扩展和深化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学校德育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德育工作的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只有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到课程当中,整合
3、课程,创建课程,才能使德育工作真正找到落脚点,真正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从而深化德育的实效性。 新课改同时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质量,在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构筑富有生机活力的学校新德育。实施高中新课程,学生同时参加行政班和学科教学班两种学习活动,这为彻底改变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使德育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学生成长创造了可能,它需要一种教学和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目前一些学校进行的“高中导师制”研究,正是这一理念在实践中的尝试。德育工作全员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被写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4、语文学科开设的电影艺术欣赏课、开放式阅读课,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欣赏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历史、政治或以史为鉴,或直面人生,发人深思,给人启迪;音乐、美术欣赏课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一部部好电影、一篇篇好文章、一首首好歌曲,教人求真向善。与人文学科相呼应,理科教学隐含着四严:严密的逻辑、严谨的作风、严格的标准、严肃的态度,这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全员育人意识,让每一位教师既教书又育人,自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自主开发学科的育人功能。德育资源丰富化、德育途径
5、多样化在学校中,我们常常因为德育时间不落实,经费很匮乏,社区环境不到位而困惑,但往往忽略了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新课程倡导的“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使我们对德育资源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学生是社会人,周围的一切都是育人资源:淳朴的校风、优美的校园是学校资源;勤勉的教风、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资源;优良的学风、学生中的精英是学生资源;良好的社区环境以及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是社区资源;网络上广阔的天地是信息化资源如何开展德育,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创造性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德育只有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才有源头活水,才会生生不息。当前学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
6、社会实际的现象,往往以成人的思维来考虑德育,注重形式忽视效果,忽略了活动的主体。所以,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来反思现有德育中的弊端,用新课程的理念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基于以上的认识,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我提出两点思考。 思考之一:把学校发展放在构建整个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的体系中,提升学校品牌和教育特色,利用社会资源,营造校园航天文化,形成学校德育的新起点。 我校毗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孜孜以求的科学创新精神、在高科技领域赶超世界一流的伟大气魄和卓有成效的探索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我们学校的发展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极其相似:同样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同
7、样的在逆境中求生存、困境中求发展。在举国上下“航天热”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以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座右铭。我们确立了“以科技特色办教育”的创新理念,充分利用航天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以航天事业一飞冲天的精神引领发展。在航天两大科技集团的支持下,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具有航天特色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校园内构建航天教育的氛围,使全校师生对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对伟大的载人航天飞机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而且激励全校师生继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热爱科学技术的精神,使全校师生领悟航天精神的深刻内涵。 我们将钱学森的塑像请进校园,举办钱
8、学森事迹展览,创建“钱学森班”;我们委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将“钱学森班”全体师生与长期支持学校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嘉宾共同签名的海淀实验中学校旗和“钱学森班”班旗,搭载我国第二十二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遨游太空;我们一年之中两次把航天英雄杨利伟请到学校;我们派出教师到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学习,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地方遥感协会专家的协助和直接参与下,编写了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人造地球卫星和遥感信息技术,正式把航天科技知识引入中学课堂;我们还组织师生参观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航天博物馆和北京的航天城,并在西昌、太原和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亲眼目睹了卫星上天,还随航天集团到俄罗斯进行了交流访问。今
9、后,我们还将把中国的航天专家请到学校和师生见面,参观航天员训练基地思考之二:抢占国际化人才的制高点,寻求国际合作,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出国留学,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已经成为许多青年学生规划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加强与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通过学习与借鉴,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已成为中国教育界普遍的共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地球村”的形成,使我们的学生周游列国、走遍世界成为可能。如何使我们的学生适应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要求,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愈加频繁的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是我们面
10、临的重大现实课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世界,加快国际标准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步伐,要认真、系统地研究国际通用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能力标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对此,学校必须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是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际交往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我们将进一步与国外品牌学校建立友好关系,通过互访、联谊、合作研究等形式,促进双方师生的互相交流,形成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将继续组织干部教师到国外去学习、考察,通过听课和参与教学活动,借鉴别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将有计划地举办国际夏令营、国际“手拉手”等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让学生广泛吸纳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经典文化、风俗习惯等,了解世界发展的规律、线索、格局和未来走向,使他们更具有开放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