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当代美国主体性德育方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当代美国主体性德育方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当代美国主体性德育方法对我国德育的启示摘要:传统德育灌输式教育方法导致了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在德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借鉴国外主体性德育有效方法,对于提高我国德育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主体性德育;以人为本;实效性主体性德育是与传统被动式德育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在强调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并未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标。在德育过程中,始终把教育对象看作具有主体意识、主体价值观念和独立人格,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能力的独立个体。一国外主体性德育的主要方法1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是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建构的方
2、法体系,是美国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吸收了杜威、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的,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程度。柯尔伯格提出了以下几种主要教育方法。一是道德讨论法。这是柯尔伯格早期提出的。它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讨论,诱发认知冲突,促进积极的道德思维,从而实现道德判断发展的方法。二是公正团体行为培养法。这是柯尔伯格经过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之后,于后期提出的一
3、种道德教育方法。这一方法十分强调团体的教育力量和民主管理的教育作用。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还包括价值分析法、问题探讨法等。这些方法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广泛运用后,提出了隐性课程设置与开发问题,这对于发挥学校和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颇有意义。2价值澄清方法论。价值澄清学派在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为适应社会价值观念复杂多变的选择需要,于上世纪60年代产生。价值澄清学派提出了价值澄清的理论假设,根据这一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教师不能把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只能通过分析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适合本人的价值观体系。在运作过程中,价值澄清方法论强调四个关键因素:一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主要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是要接受现实,即原原本本地接受他人,不必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三是要求进一步思考、反省,并作出多种选择;四是培养个人深思熟虑地进行自我指导的能力。价值澄清方法论结合实际,设计了价值澄清的具体方法,除交谈、书写、讨论、预知后果的扩展等四大策略外,还有19种其它策略,如价值表书写策略。这种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但这一方法论的局限和错误很明显:一是把相对主义价值观作为方法体系的基础,把个体经验作为确定价值观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自身的社会行为,否定社会的客观价值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独行其事。二是忽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训练,也易导
5、致形式主义。3社会学习方法论。社会学习方法论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体系,是美国心理学家班图拉、米切尔等人,吸收认知发展理论的某些观点从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演变发展而来的,也叫观察学习理论和认知一一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认为学习既是反应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自我调节过程,人的复杂行为就是通过以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而逐步形成的。社会学习论者根据上面这些理论,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方法,其中两个方法比较突出。第一,示范榜样方法。在现实社会中示范榜样是广泛存在的,不仅包括人,如家长、教师、同辈人等等,还包括文字符号、图像信息、语言描述、艺
6、术形象和环境,如大众传媒、学校气氛环境等。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利用示范榜样,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观察、学习、模仿、认同好的榜样。第二,强化手段。社会学习论者继承和发展了行为主义者关于强化的研究,把强化作为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班图拉认为,行为结果,如成功、失败、奖励、惩罚等对道德行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结果使人产生相应的期望,它使特定行为再现的可能性随预期的奖励而提高,随预期的惩罚而降低,前者为正强化,后者为负强化。教育者巧妙有力地使用强化手段,教育就可成功。二我国德育创新:借鉴国外有效德育方法,实施主体性德育1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发展的主体德育模式。传统教育理论把个人价值与
7、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把受教育者仅看作教育的客体,把教育当作一种装填容器的过程。现代教育逐渐认识到了人的价值和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教育中最基本的着眼点,满足人自身生活、发展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所以西方德育在教育价值、师生关系、教育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使德育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主体道德教育模式更多地主张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渗透式和咨询式等德育方法,加强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社区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从中懂得如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8、和创造性,有效地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有针对性地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道德修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德育过程的实效性。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借鉴。2实现德育内容的生活化。价值澄清理论告诉我们,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获得价值,求得发展。德育与学生自身的成长、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他们才会感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使教育成为一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工具。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其本质上就是自我的健康扩展,是情感的长期培育,它与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是相互递进联贯一致的。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融入实际生活,结合自身、家庭、班级、学校
9、的实际情况来加以引导和培育,寓德育于平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吸纳取舍,形成贴近现实的道德教育。3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本质,不是教育方法层面上的概念。灌输并不等于“填鸭式”、“满堂灌”,而必须研究教育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研究主体的接受机制和规律、研究教育的环境、教育的实效性等一系列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传统的灌输教育法是从外部向个体内部“输入”知识,强调学生被动接受与遵从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教育者应当使道德教育从“教会顺从”向“教会选择”转变,从“给现成结论”向“给分辨武器”转
10、变。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重在引导。4转变教师角色,创建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长期的德育过程中,教师用统一的要求对学生施加影响,其居高临下的“指挥者”和“命令者”的角色和地位常常使学生产生疏离感,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所持的道德观念。运用价值澄清法,教师不以特定的或自己的价值、信仰、行为和生活方式直接影响教育活动,允许学生在不断试错和探索、不断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努力进取。教师从“道德真理的代表”转变为学生价值形成的“导航者”或“治疗者”。在价值澄清过程中,教师着意创建一种民主开放的氛围,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消除彼此间的“绝缘层”。教师真正理解、尊重学生的想法,不纠缠于“对、错”、“是、非”问题,以包容的态度与学生一同思考价值意义,体认社会价值的流动性和人生价值的普遍性。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激励性或暗示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充分暴露出思想问题的前提下,教师“对症下药”。在被尊重和被接纳的环境中成长,学生更易建立自信心、自尊心、包容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