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一片蓝天(电视解说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享一片蓝天(电视解说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共享一片蓝天呼伦贝尔市教育均衡发展纪实呼伦贝尔市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也有人口稠密的农村、牧区和现代化城镇,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与江苏两省之和。全市人口总数270多万,境内生活着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41个少数民族。全市13个旗市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77所,其中小学169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初中149所,普通高中34所,职业高中13所,普通中专学校7所,普通高校3所,幼儿园302所。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十一五”时期,解决了“学有所教,人人能上学”的问题,“十二五”时期提出
2、了“学有优教,人人上好学” 的目标。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了“八大发展性工程”和“12345”内涵发展战略,按照整体推进、分片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一整三分”原则,在四个“倾斜”(办学条件改善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师资队伍调配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领导班子配备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中考指标分配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的基础上,实现“五个均衡”(城乡教育均衡、校际教育均衡、学科教育均衡、班级教育均衡、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促进教育公平,保证人民群众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平等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是党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
3、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城乡各级各类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均衡态势,成绩显著。一、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牧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抓好总体规划。2010年国务院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到了重要工作议程。根据国家和自治区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呼伦贝尔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牧区的教育发展。全市教育系统认真学习,充分领会,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八大发展性工程”,将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治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作
4、为2011年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一整三分”(整体推进、分片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原则,于年初配套制定了呼伦贝尔市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示范区要求、呼伦贝尔市标准化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确定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内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呼伦贝尔市各地遵循“分期推进,薄弱优先”的原则,优先装备薄弱学校,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与薄弱校改造紧密结合,参照自治区标准化学校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对所辖学校按合格、不合格进行分类定等,采取优先发展政策,将投入重点和工作重心向乡镇学校、薄
5、弱学校倾斜;通过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进程,使得一些边远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进,特别是风雨活动场馆建设、校安工程、“三通工程”迅速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为加速建设进程,呼伦贝尔市教育局提出宏伟的建设目标,以每年推进60所风雨活动场馆的速度,到2014年建成236所风雨场馆,使80%的中小学校拥有风雨场馆。2011年是我市校安工程三年建设任务的收官之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万元,累计开工面积135万平方米,累计竣工面积124.6万平方米,竣工率92.27%,位列全区第二。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并建成了“校园网”和城域网,实现了班班通,全
6、市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已有15所学校通过验收达到自治区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验收合格率为5%,其中7所学校被命名为现代标准化学校。二、整合资源 科学布局 搭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平台大力气整合教育资源。2004年至2008年间农垦和森工企业的学校都归入地方政府管理,完成了企业办社会的剥离工作。共接收各级各类学校180多所,教师13600多人,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从而推动了呼伦贝尔市行政区域内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大手笔调整学校布局。针对全市中小学相对数量多、生源少、规模小、效益差等问题,近年来,本着“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以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
7、设为龙头,狠抓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含教学点)由2010年的390所调整到318所,撤并了72所。通过合理的撤并、整合、扩建和优化,基本形成了“乡办中心校,初中逐步向大乡镇和市区集中”的格局,学校服务半径更趋合理,极大地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均衡分布,盘活了全市教育资源,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办学规模和水平大幅提高。三、千方百计 多措并举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改进督导方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一是改变城乡分组评估表彰的方式,以统一的标准和尺度评估每一所学校,以进步和提高的程度来表彰学校。二是采取多种方式公布督导评估结果,增加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促使学校主动
8、接受社会监督,主动缩小与城区差距。加大培训力度,同步提高城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市教育局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内涵发展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采取“与专家对话,和学者交流,同名校联谊,跟域外接轨”等方式,大力推进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积极组织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赴上海、进北京培训学习。一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各级各类培训8000余人次。为进一步提升乡镇教师队伍素质,拉近城乡师资差距,额尔古纳市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鼓励、支持校长和中小学教师参加岗位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几年来共选派校长和园长、骨干教师、教研员等赴大连、上海、北京等地参加学习培训达300多人次。加强农村牧区学
9、校的教研工作。农村牧区学校的教研工作于城区同步进行。认真组建以市级教研员为核心的学科教研团队,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教研员要做到人人有课题和基点校,每一位市级教研员在全市13个旗市区都要建立教研基点校,保证在基层教研时间和效果。组织市教研员在全市开展了“地毯式”听课活动,并选拔出各学科优秀教师, 以此推进乡镇学校校本教研,促使校际间教研的均衡发展。广泛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强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大力提升乡镇学校的课堂教学实效,扎兰屯市教育局、阿荣旗教育局、鄂伦春教育局分别组织了十二位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到农村、牧区学校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仅扎兰屯市18所乡镇小学就有3
10、00余名专任教师受益。同时定期组织城区优秀骨干教师送课下乡,把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安排在乡镇学校,把新理念、新教法用最直观的方式送到乡镇学校和教师手中。落实市区学校和乡镇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提拔、调配一部分有能力、责任心强的校长到乡镇薄弱学校任职,加强了乡镇薄弱学校的班子建设。以捆绑管理、统一考核的模式,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帮扶双方学校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海拉尔区教育局实施“联校制”,采取捆绑式评价,加快薄弱学校发展。2012年海拉尔区教育局又进一步修订了联校制方案,加大联校力度,增加联校内涵,使联校制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时效性。 额尔古纳市教育局2011年统筹调整、交流
11、教师154人,占教师总数的14%。为乡镇中小学补充新教师27人,招聘特岗教师20人,为乡镇学校带去生机活力。根河市教育局全面落实校长聘任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三年一聘”的管理机制。2011年3月先后对全市16所学校校长全部重新聘任;全市41个副校长岗位在117名符合条件的人员中公开选拔;学校环节干部进行全员公开竞聘。在三轮干部聘任中,打破了校际、地区界线,优先配齐配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这些举措让呼伦贝尔市的教师队伍血脉畅通,筋骨强壮,充满活力,城乡、校际师资力量趋于均衡。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徳”“智”均衡发展。德育与智育均衡发展,把“追求分数”变成“塑造灵魂”。配备了专职德育教研员,
12、充分挖掘德育教研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了浓郁德育教研氛围。着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改革招生制度,缩小城乡差距。一是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取消重点校,消除校际之间的不良竞争,实现校际均衡。目前我市中小学所有学校取消重点班、实验班。二是改革招生制度。实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严格学籍管理,严禁跨区域招生。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计划,落实“将5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学校”有关规定,以此治理无序竞争,控制择校,促进生源均衡。四、文
13、化引领 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校园文化异彩纷呈。以“每面墙壁都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为理念,开展了“百棵大树进校园”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传统文化本根教育论坛,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免费发放国学经典读本弟子规和道德经。根河市教育局花大力气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一是统一硬化。二是个性绿化。三是整体美化、亮化。“五旗”、“五徽”“五歌 ”、“三风一训”、学校平面图、学校概况介绍等根据班级、功能教室和校园的特点加以布置,做到位置醒目、特色突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呼伦贝尔市各级各类学校,乘教育均衡发展之东风,依托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不断提升和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让学生与历史对话,与文化沟通,与民族精神交流,实现了文化品位与教学质量的和谐均衡提高,从而促进了呼伦贝尔市教育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