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使用话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保险使用话术.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表格一使用话术:一、 必须是提问题,而不是向客户讲解。二、 引起客户兴趣的问题:“最近,我们公司搞了一个问题讨论。本句话的目的,在于引起客户的兴趣,并使客户产生问题。客户所产生的问题一般应该是:“什么问题讨论?当客户问:“什么问题讨论时,也就是我们展开问话的最正确时机。三、 拿出纸、笔。注意,必须拿出纸笔,因为这张写满字的纸,最终是要留给客户的。讲 这个问题挺简单生病了,怎么办?在纸上按表格一的格式,写下第一个方框,填上生病了三个字,再问客户。您会怎样答复? 客户在此时只有两个答案1“不去治!在表格一中填上,接着问“小病、“大病问题,并填入格中。至此,客户必然会答复:“看病。2“看病在表格
2、一中填上,继续发问。问 “看病最需要的是什么?无论客户答复:“药、大夫、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医院中的朋友等等,最终都必须归结在一点上“需要钱,并在表格中填上。问 “看病的钱有两大来源,您知道吗?将表格画好,等待客户答复。到此时,必要的情况下,要引导客户的思路至“来自于社会的力量和“来自于个人的力量这两个答案上,并在表格中填上。问 “来自于社会的力量有哪些?空出一点点时间,静等客户答复,并画好表格等待。表格一定要画足不少于七个。目的是,让客户将能想到的内容全部讲出来。必要时,要引导客户的思路,例如:“报销?注意:在“来自于社会的力量一栏未答复记录完毕时,不要做分析性答复,也不要做“来自于个人的力
3、量一栏的答复。至于是否在做完“来自于社会的力量分析性答复后再做“来自于个人的力量一栏的答复并做该栏的分析答复,可视与客户沟通时的情况而定;是否将“来自于社会的力量与“来自于个人的力量两栏问答并在表格中记录完毕后,再展示商业保险方案的作用与意义,也可视与客户沟通的情况而定。四、 单项分析及话术举例:1、 单位报销 可能性 l 要点:必须消除客户依靠单位报销的念头哪怕他所在的企业尚有“报销的现实情况存在。而消除这种念头的最好的方式是问“能报销医疗费的单位有哪几家?,“你们单位能报销几年?而最具有冲击力的是这样的问话:“真的能够由单位报销大额医疗费时,会是得了什么病?客户的答复只能是:“较严重的病或
4、“大病。于是再问:“当一个单位给一位职工报销严重疾病或大病医疗费时,会不会有甩包袱的想法?再问:“到了这个时候,再买保险,恐怕就难通过体检关了,对吗?注意,不必在意客户是否要买保险,是否了解保险。这句问话的目的在于不必等到全部表格做完,即可进入保险商品的方案书设计及说明阶段。2、 社会统筹医疗保险 自买公用 l 要点:1自买公用:因在我们国家实行社会统筹医疗保障制度之前,已经有很多人退休了,社会统筹的资金将要有一局部用于他们。2社会统筹的费用虽然不大,但在自己做事业时,却要将个人应承当的局部与企业应承当的局部,由自己全部承当。除了这笔钱中记入个人帐户的局部,保额局部或许永远都用不到自己身上。此
5、处的目的,在于后面讲商业医疗保险时,可以强调具有寿险性质的局部例如康泰、重疾、防癌等的可归还性指身故赔付。3社会统筹的上限为当地年平均工资的四倍,我们可以向客户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有10000元,敢保证有病治得起吗?客户答复只能是“不敢保证。于是我们可以再问:“你有10万元,是不是就可以保证有病治得起?客户的答复仍然还会是“不敢保证。于是我们再进一步问:“我们再加上社会统筹的局部万元,共计万元,是不是就敢保证呢?这是在为客户创造恐惧,此时可以举几个例子:在医院中,因为病,花了万元,自己尚未出院,家人已叫苦连天了等等。这样讲,并不是说社会统筹医疗保险不好,而是指出了它的“不够用。这一段可以在谈社
6、会统筹医疗保险时讲,也可以在谈商业医疗保险时讲。最后,我们可以给客户讲假设你存了一些钱,从银行提出一小局部到保险公司买个医疗卡,用就用得着,省下些血汗钱;最好用不着,落得个好身体、好心情,还给家人攒了一笔钱。这样,不仅不用怕医疗费,还一笔钱当成了两笔用。意思是原来的存款仅减少了一局部,而医疗保险金却增大了许多,二者相加,大于原来的存款。3、商业医疗保险 自买自用 紧急先用 l 要点:1自买自用:用康泰、防癌、重疾必要时可加万寿等条款来证明这一点。商业医疗保险有可归还性,尽管商业保险也是千人万人保一人,千 家万家保一家,但它的可归还性却能保证让你在一辈子也用不着医疗费的情况下,不至于连本金也收不
7、回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仅可以自买自用,甚至可以家人用不是用来做医疗费,而是用来支付其他生活费用。2紧急先用:商业医疗保险具有一个社会统筹医疗保险所没有的特点,尤其是在重大疾病状况下,是由保险公司先行付费指重大疾病一旦确诊,保险公司即付保险金额;同时,因意外事故导致残疾,因意外与疾病身故等,均在保险公司的保障范围内。紧急先用,不仅在自己,还在家人,这表达了一种责任心。3平日我们总得准备些应急的钱-多数人存入了银行,这其中一局部便是为民应付生病而准备的医疗费。我们为何不从银行中提出一局部存入保险公司,开个医疗保险的大户头,一旦用得着,就是小钱变大钱的事;既便用不着,至少也为家人攒了一笔钱。更何
8、况到了一定的时候感到医疗保险用不着了,还可以从保险公司取出来,用于其他。4、慈善机构捐款 可能性? l 要点:我们问一句“可能性,目的在于让客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患了特殊的、重大疾病,又可以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时,或许慈善机构会向一个无钱治病的人捐款,但是,一要善款善用;二是普通病住院是不可能得到善款捐助的,还得靠自己;三是一旦拿到善款,你不觉得自己吃药穿衣都得小心亦亦了吗?5、群众捐款 乞 求 l 要点:1与“慈善机构捐款一样 2你通过何种渠道,为自己或家人的医疗费去做乞丐?6、公、私借款 你如何归还信用 l 要点:1我们有许多好朋友,好亲戚,我们可以借到钱。但什么时候还账呢?借款超
9、过六个月不还,信用危机必定产生。2我们也许有很好的单位,可以借公款暂付医疗费,但能不还吗?3能否借到钱和能否及时还钱,都涉及到信用问题,你愿意产生信用危机吗?4不还帐或慢还帐,将产生信用危机;马上就还那么一是钱不凑手,二是家人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你将如何对待呢?注:4、5、6三条之关键在于:别人的钱是很难用在自己身上的,至少是无法痛痛快快用在自己身上。因为我们自己对这些金钱的来源没有把握,对这些钱的用途说了不算。“善款不可挪用就是这个道理,“领了捐款的人不敢随意花自己的钱也是这个道理。7、平日积蓄 收入 工作 身体 l 要点:1“积谷防饥是常理。如果你有100斤谷子,够你吃一年的吗?如果减去10
10、斤又会怎么样?客户的答复一定是差不了多少,如果你将这10斤谷子当做种子种到地里,到收获时会长出多少谷子?我们保险公司就是块庄稼地,你的保费就是种子,我们替你锄地、浇水、施肥,收获是你的,怎么样?2平日要积蓄,可积蓄从哪儿来?客户的答复一定是:收入 那么,收入又从哪儿来?客户的答复一定是:工作 那么,工作的最大本钱是什么?无论客户怎样答复,我们都要引导他将答案归结到“身体这个最根本概念上。因为:身体垮了、没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也就随之垮了与没了。可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万一身体有病时的医疗费问题-换句话讲,我们是在讨论“身体有病,住院,付医疗费,又不能赚钱了该怎么办的问题。3在一所医院里,手术室内有
11、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最先进的医药,最高明的医生,第一流的医疗技术,任何病人进去都会康复而出,可是手术室外边呢?等待的仅仅是家人吗?手术室外边是一个“费用的无底洞!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等等,都是我们自己平日花点小钱准备的一张网,罩在无底洞的洞口上,网越密,给我们捞回来得钱就越多。如今,要报销药费,只有到保险公司了。l 这才是真正的平日积蓄,懂得将小钱变大钱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你说是吧?8、可不还的借款 可能性 l 要点:1这样的借款,或许就不是借了,可是一,我们拿的理直气壮吗?二,我们有多少地方可以拿到这样的钱?三,我们可以从同一个地方几次拿到这样的钱?2当你的亲人因为你的疾病而贫穷时
12、:一、 你活着,你不心愧吗?二、 你的病没治好而去了,他们的血汗钱白白浪费了,你忍心吗?3就算这些钱是你的父母或亲兄弟姐妹的,你真的认为是用之天经地义吗?9、变卖家产 家人生活?l 要点:1你的家产是用来干什么的?注意:这个问题并不要求客户必须答复,仅仅是将问题引向下一步2家产与家人是什么关系?答案应该是:家产不是我们自己的,家产是家人共有的3真的变卖了家产,家人的生活怎么办?4为什么不借助医疗费用报销与补贴的方法,保证家产的平安呢?5保证家产的平安,就是保证家人的生活。注:此处的家产,并非是指私营或民用企业的资产,系指家庭财产,如果遇到私营或民营企业主,那么可以用企业财产来谈此话题。6你辛辛
13、苦苦赚得万元家产,到了生病住院却无现金用,或者要动用流动资金,你不觉得心酸或心痛吗?10、通过以上9个话题,最终是要让客户明白:(1) 人总要生存(2) 生存就离不了衣、食、住、行、医疗、娱乐、教育、交际、责任等(3) 既然离不了衣、食、住、行、医疗、娱乐、教育、交际、责任,没钱行吗?(4) 钱从哪儿来?依靠工作无论怎样去赚钱,赚钱的动作本身就是工作(5) 工作的最大本钱是什么?不是知识,不是聪明,不是人际关系,不是时机,不是技术,而是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一切一切的载体,没有了身体,一切也就没有了。(6) 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保证不生病?现代化社会的现代污染那么严重,谁敢保证不生病?现代化社会一切都是快节奏,谁敢保证不发生意外?更何况,快节奏的生活与工作中,谁会把时机长时间留给一个身体有病的人?以上系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000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