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雅安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四川雅安中学2020-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雅安中学20202022学年上期高中二年级 语文半期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
2、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作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
3、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
4、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上都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
5、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 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自刘娜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是体现中国古代诗教光芒尤其是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典范。 B.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接受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C.红
6、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 D.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红楼女子的诗教典范为例,文章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 B.“香菱学诗”的例子证明了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C.文章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 D.清代女性诗人和妇女诗集的大量出现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 B.清代女子诗词
7、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C.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和借鉴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 D.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新闻机器人用时25秒写了一条速报,这条新闻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推送,实现了最快速度的全球首发。 这让人们想起了9年前的汶川地震和4年前的雅安地震。同样是地震,同样是媒体全天候关注,短短几年间,新闻的模样已经悄然发
8、生了变化除了传统获取新闻的方式,微博发布、微信互动、客户端即时更新、视频直播随时在现场多端口呈现已成为每一场“新闻战役”的标配。 “当下爆款新闻产品,多是社交媒体与移动传播相结合,最接近面对面交流的效果,人民日报社的H5产品就是很好的证明。”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崔士鑫认为,如果不是通过社交平台传播,很难出现类似天文数字的浏览量。 崔士鑫提到的“天文数字浏览量”,是这些产品实现内容影响力提升最形象的描述。 在20142016年间,国内83.7%的报刊出版单位,制定了未来3至5年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90.12%的报刊出版单位出台了媒体融合的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超过三分之一的单位进行了项目实施。融
9、合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报刊业融合发展已经从加和式转型进入质效并重时期。 (摘编自中国记协网喜迎十九大之融合发展:开启媒体报道新时代) 材料二: 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近6.9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近6.2亿。 (资料来源:艾瑞咨询2016年13月网络新媒体调研数据) 材料三: 纵观传媒业的发展进程,技术一直是驱动其变革的重要力量。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整个传媒行业在残酷的“破”与“立”之间寻找着动态的平衡。 如果说web1.0和web2.0的关键词分别是“网络化”和“数字化”,那么web3.0的关键词就是“智能化”。
10、它与传媒业的耦合,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并将内容生产范式从媒体精英式的内容产出和用户生产内容转换到算法生成内容。 在西方传媒界,机器新闻写作自2006年首次被引入以来,已经在体育报道、财经报道、气象报道等诸多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美联社更是在机器写作之外,启动编辑机器人对机器自动生成的稿件进行审查,成为第一家全面引入机器新闻人的传媒机构。在中国,机器新闻写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也已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平台发力”。从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再到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这些写稿机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无不暗示着传媒业深层次的改变。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全面
11、渗透是近年来的一个现象级的发展,其中,机器新闻写作是人工智能在传媒领域的具体应用之一。有研究表明,未来传媒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关联在一起。 (摘编自喻国明等新闻人的价值位移与人机协同的未来趋势)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6年13月,在用户常用的媒体形态中,用户使用比率最高的是视频类网站/APP,最低的是杂志。 B对比两年前,除纸质传媒、电视(不联网)和广播电台外,其他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在最近3个月都呈上升趋势。 C电视(不联网)的用户使用比率不断减少与互联网电视的用户使用比率不断增长的对比,显示出新兴媒体形态具有强劲生命力
12、。 D从图表可知,五年以来,新兴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增长强劲,传统媒体形态的用户使用比率下降明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材料一可知,多端口呈现已经成了媒体报道的标配,融合发展已经成了时代潮流;根据材料二可知,这种新潮流形成的用户背景原因。 B在技术“喜新厌旧”本性的作用下,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必然将实现新媒体形态对传统新闻方式的彻底淘汰,九寨沟地震新闻报道即是例证之一。 C在20142016年间,国内三分之二以上的报刊出版单位针对未来一段时间,制定了融合发展战略规划文本,出台了具体措施与工作安排,并付诸实施。 D“智能化”催生了机器新闻写作,这些写稿机
13、器人的不断涌现以及升级换代,已带来传媒业的彻底变革,机器人的全面参与、主导是未来传媒业发展趋势。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时代媒体报道的特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喊风 魏继新 自打前天以来,就没有一丝风,天气闷热得让人发慌,天空就像一个发热的大锅盖似的罩在头上。河岸的砾石、沙滩被晒得发热、发烫,在强光的照射下,白得刺目。河的湿气蒸腾,又热又闷中,就有了窒息的感觉。 一溜儿摆开的两排船工,赤着脚,划着桨。哗,哗。哗,哗。桨起,桨落,激起阵阵水花,船却移动甚缓。船里溢出阵阵烂果味,醇香中带着些腐臭。梅破子摸摸船盖,船盖被烈日烤得发
14、烫。梅破子双眉紧锁,船面如此,舱内情形便可想而知了。梅破子心都抽紧了,仿佛被人陡然间在心里楔进一颗钉子。舱内装有几十吨桔子,运往下游重庆去卖,如途中烂了,他非得倾家荡产不可。 他抬头看看天,天上依然没有一丝云彩,河谷里,也没有一丝风。 船工们划着桨,眼睛的余光瞄着他,脸上,隐现着失望、忧虑与愤怒的神色,仿佛这一切,都是他造成似的。 “龟儿子些!”梅破子似乎知道他们期望什么,显得十分暴躁,对他们破口大骂,“你们几个工资算个球!老子作为这批货的主人,身家性命都押进去了!如果三、五日没风,桔子烂了,只能倾在河里,损失惨重不说,还把牌子砸了,今后连船也租不到!你以为老子心里就不着急呀!你们以为我不知道
15、你们心里想什么?!还不是想让我来点邪的!妈的!看样子,是他妈非得来点邪的不可了!” 骂罢,心里虽然有所准备,还是不免涌过一阵恐惧与悲哀,他目光落在桅杆上,那里,正反射着灼热的阳光,并一点点碎裂,带着一种死亡的气息,沉沉地落进他的心里,终于,他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一股气浪涌过他的喉头,使他大声把自己的绝望、恐惧与悲愤喊了出来:“准备,喊风!” 一言既出,脸上便有了赴死的慷慨。 船工们却如同得了大解脱,发一声喊,带着既尊崇又感激的心情,手忙脚乱地放下桅绳,把梅破子绑起来。 在升上桅杆的一刹那,梅破子大喊道:“慢!拿酒来!” 船工们面面相觑,烈酒加上烈日的炙烤,岂不要了梅破子的命?!然而,一看他那凶
16、狠的目光和决绝的神色,他们又不敢违逆他,犹豫了半晌,还是给他端了一碗酒来。 梅破子什么也没说,仰起脖子,咕噜咕噜,将一大碗酒喝光,然后,喊了一声:“起!” “起!”众人发一声喊,将绳一拉,把他吊上桅杆,然后,结结实实地绑在桅杆上。 “风来!”梅破子那拖长的,竭尽全力的粗厉、沙哑,苍凉而又悲壮的喊风声,便在河谷里响起,并传得很远很远,显得十分悲怆、愤懑、无助而又无奈。 “嘿咗!”每当喊风的尾音一落,便有号子声响起,伴随着船桨击打水面的响声。 如是单调的一呼一应,一喊一和,撞击着死沉沉的河谷,一遍,一遍,沉闷得令人窒息,揪心得令人窒息 天空却如被掏干了内脏的死橙壳,半点也不为所动。 风来之前,船老
17、大只能被绑在桅上,一遍又一遍地呼喊,不能喝水,不能吃饭,更不能解下,否则,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往往有不少船老大因为喊风而丢了性命。 如是一日,一夜。 第二日下午,梅破子嗓音已干竭嘶哑,逐渐衰竭,烈日炎炎,没有半点风来的样子,众人都感到了恐慌,他们几次欲解下梅破子,但都被他拒绝了。 “风来” “嘿咗!嘿咗!” “风来” “嘿咗!嘿咗!” 终于,有微风从远处来,轻如液体,缓缓地游过来,溢散在河谷,继而,有阵风掠过,且逐渐加强,但却时起时落,不能持续。 此刻,残阳正从梅破子的肩头,缓缓地滑落,且渐渐地沉于水,恍若溶进了河谷。梅破子差不多已经奄奄一息,不由心里升起一股悲凉,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嘴里仍然喊
18、着:“风来!” 他那凄凉、悲怆的喊声,使天地也似乎为之动容,突然,空中亮起一道闪电,哗地一声击中了桅杆,随着一声霹雳,桅杆被击断了,梅破子一下子重重地跌了下来。紧接着,一道道闪电,一声声炸雷,摧着乌云铺天盖地而来,一时间强风终于掠来,一阵紧似一阵。 船工们爆出一阵欢呼,解开梅破子,升起船帆,破旧的篷布,被风鼓满,船行如疾。 梅破子虽然已经极度虚弱,处于半昏迷状态,但尚有微弱的声音从他喉咙内发出,嘴唇亦微微张翕,凑近细听,其声依稀可辨:“风来” “嘿咗!嘿咗!”船工们一边奋力地划着桨,一边喊着号子,其声悲怆,有一种撼天动地的气势。 风却欢啸着,越来越强劲,有力,并把号子声、桨声卷起,抛起来,又重
19、重地摔在浪花上,把它们砸得粉碎。 紧接着,暴雨倾盆而下,并偶尔夹着一两声雷电,天地间立刻充满了风声、雨声,如海潮一般,淹没了一切。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细腻笔触反复描写“没有一丝风”的闷热天气,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气氛,为后文“喊风”提供了背景。 B不少船老大因“喊风”而丢掉性命,因而梅跋子对此心存恐惧,最终决定“喊风”,实是迫于船工压力的无奈之举。 C“嘿咗!嘿咗!”的号子声,沉重而富有节奏,小说借此表现了船工们团结一致、对抗极端天气的顽强、执着。 D小说详细描写了梅肢子“喊风”这一具体过程,故事叙述看似简单却让人惊心动魄,
20、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8小说主人公梅破子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结尾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5题。 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
21、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乙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
22、治之;威振匈奴。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丙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0.下列加点的“固”字与例句中“固”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B.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1.下列选项中与
23、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B.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C.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D.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诸侯:源自分封制,
24、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B.百越:中国古代古越族人分布在南方沿海一带,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C.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表褒扬,“炀”“荒”表批评。 D.朕:第一人称代词“我”,原不分尊卑贵贱,自秦始皇以后,专用于皇帝自称。 14.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B.秦始皇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便狂妄自大,自称始皇,并相信秦王朝可以延续万世。 C.秦始皇愚民、弱民,取百越,却匈奴,鞭笞天下,都是他统一后不施
25、仁义的具体体现。 D.丙文强调秦国虽然残暴,但不能只怪秦国,六国也是兵连祸结,最终导致其自取灭亡。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6-17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
26、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17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
27、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则从反面告诫:“,。” (2)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尖锐地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鸿蒙,语出庄子.在宥篇:“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
28、,而适遭鸿蒙。”这里的鸿蒙,是庄子虚拟出的人物,用来回答提问人“云将”的问题,并在一问一答中揭示鸿蒙的意义。鸿蒙即元气也。因此,后人把鸿蒙当作元气未分、混沌初开之时的朴素境界,这与老子“返本复初”的概念。 近日,华为自主的操作系统“鸿蒙”正式落地。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的构成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组成,华为公司在给科技成果命名的时候,用上了一本山海经:饕餮服务器、凌霄路由器、鲲鹏处理器芯片用传统文化元素命名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科研工作者借此展示了自己的浪漫。其实,如此浪漫情怀在我国科研领城。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名唤“嫦娥”,为其提供信号的中继服务器名曰“鹊
29、桥”,着陆点周围三个环形坑分别叫做“织女”“河鼓”和“天津”。 今天,我们仰望着古人曾经仰望过的星河时,()。激动,它们拥有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过去一百年那段沉重的历史。前两次工业革命发生之时,我们尚处于蒙昧当中。如今,中国有了鸿蒙系统,也可以举重若轻般将卫星命名为“悟空”,正是得益于几代人的努力。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见仁见智研究俯拾即是不仅是而且是 B.不谋而合研发比比皆是不仅因为更因为 C.见仁见智研究比比皆是不仅是而且是 D.不谋而合研发俯拾即是不仅因为更因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个具有重要的
30、文化含义,带有浓浓“国风”味的鸿蒙之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B.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构成,是由具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组成的。 C.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的,是由这个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和重要的文化含义鸿蒙之境组成。 D.这个带有浓浓“国风”味的名字,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鸿蒙之境是由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观构成的。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除了“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之外,很少有词汇能攀写出这份激动 B.除了能用词汇摹写出这份激动外,就只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C.除了用词汇摹写出星空的激动外,再没有“今月
31、曾经照古人”的感慨 D.除了感慨“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外,再也无法用词汇来摹写这份激动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近日,国产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爆红,片中申公豹的口吃撑起了全片近一半的笑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种言语障碍,口吃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为主要症状,表现为说话时经常非自愿地重复、停顿或者延长。,但就是在表达上有困难。口吃在儿童中比较常见,一般都是在5岁前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矫正,如果不及时娇正,。口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儿童在受到惊吓、严厉的训斤;突然而强烈的精神打击;遇到环境变化,如上幼
32、儿园、与陌生人相处时就容易产生紧张和胆怯情绪,说话时就会结结巴巴,时间一久就会形成口吃。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所蕴涵哲理的理解
33、,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级高二上期半期考试 语文答案 1.C解析A项,“红楼梦是体现中国古代诗教光芒尤其是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典范”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为“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B项,“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接受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中“最重要”得不出来,在文章第三段只是说“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D项,“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 2A解析“文章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说法错误,通读文章后可知文章指向的是“明清时期女子诗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