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统编版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统编版高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统编版高二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语文试卷 2023.04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所有试卷的选择题,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涂卡时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卡题号要一一对应。 2.答题卷和作文内容请使用黑色中性笔或黑色钢笔,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规定答题区域不得分。 3.试卷只交答题纸,并务必按要求写清自己的考号和班级、座号和姓名。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段盛传不衰的千古佳
2、话消溶于灵山秀水之间时,便赋予它梦一样扑朔迷离的云翳(y),史诗一样深邃丰富的内涵,令人在陶醉中思索,在思索中慨叹盘桓(yun)。 B.武则天于久视元年与近臣雅集时,效仿王羲之兰亭修禊(q),曲(q)水流殇,后将众诗辑成流杯亭侍宴诗,命凤阁舍人李峤作序,秘书丞殷仲容书丹,刻碑记事。 C.所有房子都有被战火焚烧的迹(j)象,户牖(f)破败,箱柜凌乱,街巷空无一人。乱生的沙枣树和胡杨树终于自由了,到处都是一片失去控制的疯狂漫延的绿意。 D.那纤小的茉莉花既不愁苦也不羞惭,它心里装着鲜(xin)为人知的圆满,它容春天的音讯在花瓣下静卧,它微笑着肩挑盛(chng)放清香的重担。 【1题答案】 【答案】
3、D 2.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九岁不行则告诉不许于是怅然慷慨自以为得其实 B.尝从人事空中而多窍临清流而赋诗臣欲奉诏奔驰 C.列坐其次有感于斯文又有清流激湍余方心动欲还 D.室仅方丈本自无教训亦崎岖而经丘余固笑而不信 【2题答案】 【答案】A 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凭借)少长咸集(全都)余扃牖而居(关闭)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B.不矜名节(怜惜)余韵徐歇(声音)舟行适临汝(辞别)其制稍异于前(规制) C.日薄西山(轻微)故病且怠(生病)迨诸父异爨(大概)感吾生之行休(经历) D.责臣逋慢(逃避)逮奉圣朝(等到)帝乡不可期(
4、约定)景翳翳以将入(景色) 【3题答案】 【答案】C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垣墙周庭乐琴书以消忧非有能早而蕃之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具以表闻眄庭柯以怡颜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砯崖转石万壑雷 C.或棹孤舟园日涉以成趣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D.东犬西吠余舟行适临汝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高余冠之岌岌兮 【4题答案】 【答案】B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古人于阴历三月上巳日(魏以后为三月初三),到水边嬉游沐浴,祓除不祥。 B.归宁,回家省亲,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与“不图子自归”中“归”同义。 C.秀才,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
5、举优秀人才,与隋唐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 D.表,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文体,以议为主,表达臣子对君主的规劝和建议。 【5题答案】 【答案】A 6.下列关于课文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文: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译文: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明明白的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B.原文: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译文:一天,祖母责备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为什么竟然每天静悄悄在这里,很像女孩啊?” C.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
6、,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译文:(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 D.原文: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译文: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愿,生与死都顺随自然?为什么心神惶惶不安,到底想要到哪里去? 【6题答案】 【答案】B 二、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
7、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
8、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
9、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
10、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 这种态度
11、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
12、”,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
13、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 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
14、出来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 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9.下列选项中的语句,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10.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710题答案】 【答案】7.C8.C9.B 1
15、0.材料一,重点批驳这种错误的本质(根源),指出其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或:指出其既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又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材料二,重点分析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出其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
16、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蹬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
17、,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
18、,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
19、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棱棱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
20、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是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 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有删改
21、) 文本二: 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凌晨两点多,南侧雪山的灯火也消失了。三座雪山没有因为灯火的离去而黯淡,相反,它们在星光下显得更加的挺拔和光华。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雪山沐浴着灿烂的星光,焕发出一种孤寂之美。那隐隐发亮的一道道雪痕,就像它浅浅的笑影一样,温存可爱。凌晨四时许,星光稀疏了,而天却因为黎明将至呈现着一股深蓝的色调,雪山显得愈发的壮美了。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
22、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 我还记得一九九八年河水暴涨之时,每至黄昏,河岸都有浓浓的晚雾生成。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想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 (节选自迟子建雪山的长夜) 11.下列对两个文段相关内
23、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我在城里生活得身心俱疲、回老家寻得清静为开头,既点出了读山的缘由,也自然引出下文读山的发现和感悟。 B.山上的路那么乱,总感觉不到尽头,作者却认为这些是有趣的,表现出贾平凹飞扬活泼的思绪和不惧困难的强劲生命力量。 C.文本一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这些感悟和哲思既引发读者思考现实生活,也有助于读者消解生活中的困惑。 D.文本二用“星光”凸显夜色下的雪山的壮美,作者把雪山人格化,从中寻得心灵的慰藉,全文的情感表达忧伤而不绝望。 12.文本一中蕴含了很多正反相对、有无相生的哲理。试从文中找出四组,概括性列举。 13.文本一和文本二记录的都是作
24、者“读山”行为,但是在语言特点以及主题意蕴上存在较大差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1113题答案】 【答案】11.B12.“拙到极处”与“雅到极处”,各种石头纯以天行,是其拙;石头自由自在是其雅。 “弯路显长”与“直路显短”,山路弯弯,时隐时现,因而显长;城市街道很直,一眼望到底,显得短。 “完全的光明”与“完全的黑暗”,太阳照耀山谷,是完全的光明,黑暗笼罩大地,是完全的黑暗,都让人看不清东西。 “富富态态”与“瘦骨嶙峋”,天地空白,看山时觉得山很大,这是山的富态;月光照耀,此时看山,山显得小,给人瘦骨嶙峋之感。 13.文本一的语言简洁灵动,由山感悟到了人生哲理:如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
25、事物的对立统一等。 文本二文笔细腻流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热爱对爱人的追思。 三、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咸之官,自表解职。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惠帝即位,杨骏辅政。时司隶荀恺从兄丧,自表赴
26、哀,诏听之而未下,恺乃造骏。咸因奏曰:“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同堂亡陨,圣恩矜悯,听使临丧。诏未下而便以行造,急谄媚之敬,无友于之情。宜加显贬,以隆风教。”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不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骏弟济素与咸善,与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俗云: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君为左丞,维正八坐,此未易居。”居无何,骏诛。咸转为太子中庶子,迁御史中丞。咸再为本郡中正,遭继母忧去官。顷之,起以议郎长兼司隶校尉。咸前后固辞,不听,救使者就拜
27、,咸复送还印绶。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态,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时仆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备位台辅,兼掌选举,不能谧静风俗,以凝庶绩,至令人心倾动,开张浮竟。中郎李重、李义不相匡正。请免戎等官。”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诏不许。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谥曰贞。 (选自晋书.傅咸传,有删节)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 B.公车不通催使摄职
28、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 C.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 D.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古代官名,是太子侍从官。因在太子出行时作前导,又称为“太子洗马”。 B.布衣,原义为布制衣服、麻布衣服,因平民不能穿绫罗锦绣,故以布衣借指平民。 C.从兄,指父亲的兄弟,即堂叔伯一辈年纪长于自己的人,泛指同族中的年长男性。 D.豪右,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29、项是() A.傅咸注重孝道,孝顺继母。他任冀州刺史时,继母不肯随行,他上表请求免职,在家侍奉继母;继母去世,他又离职守丧。 B.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时弊。他上书直陈国家、人民不富足的原因是官员太多,事务冗杂,蚕食侵占的人多而重农耕的人少。 C.傅咸耿直狷介,重视教化。他认为荀恺未经皇帝同意就去杨骏家赴丧,急于谄媚,上书要求贬黜荀恺,以此弘扬教化。 D.傅咸不畏豪强,弹劾豪右。他上奏罢免了许多高官,京城肃然;他认为王戎没有尽职,李重、李义也没能匡正,一并弹劾。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 (2)咸前后固辞,不听,敕使者就拜,咸复送还印绶。 1
30、8.杨济给傅咸写信有什么目的?黄庭坚登快阁首句化用“了事正作痴”一句,他以“痴儿”自称有什么用意? 【1418题答案】 【答案】14.A15.C16.C 17.(1)(傅咸)喜欢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够华美艳丽,但他的言论成为规诫之言,可作为借鉴。(2)傅咸前后坚决推辞,都未获准。朝廷让使者到家中授职,傅咸又送还印绶。 18.(1)杨济给傅咸写信是为了婉言劝谏傅咸停止弹劾权贵。(2)“痴儿”是作者的自我解嘲,自己专心公事,却无法实现抱负,所以直认自己是“痴儿”,表达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情。 参考译文: 傅咸字长虞,刚正简直有大节。喜欢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够华美艳丽,但他的言论成为规诫之言,可作为借鉴。咸
31、宁初年,继承父亲的爵位,拜为太子洗马,累迁为尚书右丞,出朝任冀州刺史,后母杜氏不肯随傅咸前往,于是傅咸上表请求免职。三旬之后,改任为司徒左长史。当时武帝注意政事,下诏向朝臣访求政事好坏。傅咸上书说:“陛下身处最显贵的地位,却干布衣所做的事,亲自日理万机,辛苦操劳到太阳偏西。但是自泰始初创基到如今,十五年了,而军队国家不够充实,百姓不够富裕,一个年成不好,便有饥荒出现,的确是因为官职太多事务冗杂,蚕食的人多而务农的人少。”惠帝司马衷继位,杨骏辅佐朝政。当时司隶荀恺的堂兄死了,自己上表赴丧,诏书同意还没下达,荀恺便拜访杨骏。傅咸因此上奏说:“死丧是令人哀戚的,兄弟之丧更令人伤怀,荀恺同堂去世,天子
32、怜悯,同意他临丧。诏书还没下就去辞行,拜访要人,急于表现谄媚的恭敬,并无友爱兄弟的真情。应当从重贬黜,以崇尚风俗教化。”天子以为杨骏管理朝政,有诏下问,杨骏很害怕。傅咸又给杨骏写信,讽谏切直,杨骏稍稍收敛,逐渐产生不满。便想让傅咸出任京兆、弘农太守,杨骏的外甥李斌劝说杨骏,不应该贬斥正直的人出任外官,才得以中止。杨骏的弟弟杨济一向跟傅咸友好,他给傅咸写信说:“江海的流水波涛滚滚,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天下是个大器物,不可能很明白,而我看你是每件事都想弄明白。俗话说,生个儿子愚笨,就可以免除为官家服役,不想官事在您这里是这样难了。了事本来是痴念头,可是你却把它当成快事。你身为左丞,辅正八座公卿百官
33、,此位不容易居。”过了不久,杨骏被诛,傅咸转任太子中庶子,升为御史中丞。傅咸再次任本郡中正,时值继母去世离职。不久起用为议郎,并兼任司隶校尉。傅咸前后推辞多次,都未获准。朝廷让使者到家中授职,傅咸又送还印绶。公车不为他通报,催促他就职理事。傅咸由于没有兄弟,丧祭无人主持,又再次请求,于是让他在官舍设灵位。当时朝廷政治宽松,豪强大族放纵恣事,交私友请托人情,朝野混乱。傅咸上奏罢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肃敬,贵戚慑威伏服。当时的仆射王戎兼管吏部,傅咸上奏说:“王戎位在台辅,兼管选举,却没有使风俗宁静,聚集功绩,致使人心倾侧不安,大开浮竞之风。中郎李重、李义也不加以匡正。我请求免除王戎等人的职务。”御史中丞解结认为傅咸弹劾王戎是违背典制,越位侵权,干涉了非他职权之内的事,于是上奏罢免傅咸的官职,诏书也不同意。元康四年死在官署,享年五十六岁。谥号叫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作者写这首诗时在密州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