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552391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第卷(选择题25题, 共50分)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山体崩塌 泥石流 水土流失 滑坡 水库决堤A.B.C.D.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 )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 狂风 大雨或暴雨A B.C. D.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读图,完成34题。3.适宜发展海水养殖

2、业的地区是 ( ) A. B. C.D.4.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 A.地震破坏 B.滑坡 C.海潮侵袭 D.暴雨5.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6、诱发生物灾害的直接因素有( ) 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 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 气候干旱 水灾频繁 台风多发 A B C D7、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 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 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 B C D8社会经济

3、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 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 B C D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910题。9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 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10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能够()A计算湖泊蓄水量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11.(2006广东高考题)从下表中可以

4、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指标70年代80年代90年代19932002年灾害数量/次1110198727422935死亡人数/万人196807953.1受影响人数/万人7.414.519.625灾害损失/亿美元1310204062906550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C.灾害的次数减少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损害程度减小了12、台风登陆后,势力逐渐减弱的原因是陆地上气压高 陆地上摩擦力大 陆地上水汽充足 陆地上气温较高A. B. C. D.13、台风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主要表现为狂风 特大暴雨 山崩 风暴潮A.

5、B. C. D.14、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A干旱B台风 C洪涝 D寒潮15、有关暴雨、洪涝的正确叙述是( )A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移动慢,不利于暴雨形成 B非洲是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C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D我国西北地区常出现暴雨洪涝16、有关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灾害性天气 B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C目前对寒潮已经具备了有效的防御方法 D寒潮影响的范围很小,但多种灾害并发17、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是(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江淮地区D华北地区18、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每年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及其主

6、要特点为( )A气象灾害、交替性、连锁性 B地质灾害、群发性、周期性C地质灾害、频率高、时间短 D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19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2.4.6这两大板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20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性 B随机性 C突发性 D链发性21、洪水和涝渍容易同时发生的地区是( ) A江河上游地区 B河流下游低洼地区 C蒸发微弱的高纬地区 D降水丰富的山地22山区易发生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平原易发生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 A空间分布的规

7、律性 B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以上都不是23、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确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灾中应急行动见下图,回答2425。24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

8、害是( )A寒潮B泥石流C旱灾D水灾25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自然灾害的种类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储备基地的位置ABCD班级 姓名 座号 第卷 (把相应题号的答案填入下表中,50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得分答案第卷 ( 综合题 共50分)起火地点 图526(10分)下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单位:次)。读表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5分(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5分27分析下面两图,回

9、答下面问题。 15分(1)图一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 、 ;西北地区发生 的面积最广;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的 地区。 4分(2)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但气象专家却声称台风对人类也有很大的益处,试分析。 3分(3)简述我国华北春季沙尘暴比较严重的原因。 4分(4)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试分析这一调整的原因。4分28、(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洪涝灾害产生的自然原因的主要差异(6分)(2)简述洪涝灾害的危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9分) 29、滑坡泥石流是

10、危害极大的地质灾害,根据下列材料分析相关问题。10分材料一、年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图材料二: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 (1)指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所属的类型并说出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6分)(2)分析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 原因(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每题2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ADDDACAACBACD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得分答案ADDADBADDC更正 2、选项 A. B.C. D.二、综合题26答案:(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

11、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27、.(1)干旱洪涝干旱东南沿海(4分)(2) 为陆地补充淡水 为高温地区降温 促进地区间热量平衡 使下层海水上翻,增加渔业的捕鱼量.(3)春季降水少;气温升温快,蒸发强烈;植物生长需要水分,越发突出干旱.(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暴雨、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28、(1)材料一、夏季暴雨引发洪涝灾害;材料二、大量积雪融化引发洪涝灾害(2)危害:造成房屋倒塌,工业受损,农业减产,交通受阻,水源污染,人员伤亡;4分 措施:利用水库调蓄洪水,削减洪峰;修筑防护堤坝;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排水工程;整治河道;加强洪水预警预报;加强公众减灾教育;制定应急预案。5分(答出一点给1分,5点满分)29、(1)地质灾害 2分 ,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夏秋季节频发4分(2)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植被稀少(2分);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1分);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