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利用与土壤培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肥利用与土壤培肥.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绿肥利用与土壤培肥福建省农田建设与土壤肥料技术总站调查数据显示,全谷有机肥料资源及利用情况为绿肥播种面积147.4万亩,绿肥资源总量325.0万吨。绿肥以紫云英、蚕(豌)豆、印度豇豆、圆叶决明、羽叶决明为主,种植面积分别为65.1万亩、22.2万亩、20.5万亩和2L0万亩;所产绿肥资源总量分别为125.3万吨、37.3万吨、2万吨和33.0万吨。其中,紫云英压青还田89.6%,用于饲料为10.4%;蚕(豌)豆、印度豇豆全部用为经济绿肥;圆叶决明和羽叶决明压青还田92.0%,用于饲料为8.0%。第一节紫云英栽培和培肥紫云英是豆科黄芪属的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一般于秋季播种于中、晚稻田中,作早
2、、中稻的基肥,是我国南方稻田冬养的重要绿肥兼牧肥。一、紫云英品种及特性紫云英喜温暖湿润气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6-23C)生长发育进程随温度的增高而加速,开花结荚的最适温度为13-20C。紫云英的根属直根系,主要分布在耕作层中,0-10厘米表土层的根重量占整个根系的70%-80%。紫云英抗旱力较弱而耐湿性较强,播种至发芽前不能缺水,生长发育期忌积水,久旱能促进紫云英提早开花,降低产童。适宜紫云英生长的土壤pH5.5-7.5,pH值在4.5以下或8.0以上都会影响其生长,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到黏壤土最适宜紫云英生长。紫云英亩产可达2000-3000千克,植株的氮、磷、钾含量因生育期、土壤、施肥和
3、品种等不同而异。一般盛花期地上部的干物含氮0.3克/千克左右,鲜物含氮为0.030-0.35克/千克;干物质含五氧化二磷在0.05-0.11克/千克,鲜物含五氧化二磷0.006-0.01克/千克;干物质含氧化钾0.20-0.30克/千克,鲜物为0.023-0.03克/千克。按照花期不同,紫云英可分为早、中、晚熟品种,适宜福建种植的紫云英品种(系)有:早熟种乐平、常德、闽紫1号、闽紫3号等;中熟种余江大叶、萍宁3号、闽紫5号、闽紫6号等;晚熟种宁波大桥、浙紫5号、闽紫4号、闽紫2号等品种。其中,闽紫系列1-6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选育的。1.闽紫1号闽紫1号从四川南充地区农业科学研究
4、所的74(3)104-系统选育而成,由原74(3)104-1(80)-2定名。据1985年全国紫云英新品种区试,该品种在12个试验点平均每亩产鲜草2.64吨,种子产量38.3千克。1985年全国紫云英新品种区域性试验表明,闽紫1号从播种到初花期129-206天,全生育期186-244天,在长江以南属早熟偏迟品种,在长江以北属中熟偏早品种。早发性好,植株较高大,茎秆粗壮,叶片大(小叶面积2.9厘米X2.3厘米),叶色黄绿,有轮生花序,每分枝花序数和结荚数较多,但每花序的结荚数较少,分枝力中等。一般盛花期株高65-85厘米,终花期株高90-120厘米,茎粗0.45-0.5厘米。每分枝有结荚花序5-
5、7个,每荚种子6粒左右,千粒重3.3-3.5克。抗旱力较强,抗寒力和耐溃力中等,在我国淮河以南地K都可安全过冬。但较易感染菌核病,这和它苗期生长快,造成地面湿度较高有关。该品种适宜在早稻田中种植。该品种因幼苗生长快,故在长江以南高海拔地区的单季中稻田不宜播种过早,以免冬前生长过旺而遭受冻害。此外,应注意菌核病的预防。2.闽紫2号闽紫2号从浙紫5号系统选育而成,由原浙紫5号-36定名。1985年全国紫云英新品种区域性试验,该品种在12个点平均每亩产鲜草3.1吨,产种子40.05千克。1985年的全国紫云英新品种区域性试验表明,闽紫2号从播种到初花期152-218天,全生育期197-250天.属于
6、迟熟型品种。幼苗生长较匍匐,叶色深绿,叶片较大,卑发性不及闽紫1号、3号和4号,但比宁波大桥种和浙紫5号等迟熟高产良种好,植株高大,结荚部位高,茎秆粗壮,每分枝结荚花序数和每荚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一般盛花期株高70-100厘米,终花期株髙90-140厘米,茎粗0.5厘米左右,每分枝有结荚花序5-8个,每荚有种子6-7粒,千粒重3.3-3.5克。抗旱和抗寒力强,又抗菌核病,适应性广。该品种适于在各地单季晚稻田种植。3.闽紫3号闽紫3号从万紫9号系统选育而成,由原万紫9号(80)-7定名。该品种一般每亩产鲜草2-3吨,高的可达5吨左右;每亩产种子30-40千克,高的达66.67千克以上。福建19
7、85年和1986年紫云英新品种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闽紫3号全生育期为181-224天,属于早熟偏迟品种。早发性好,植株较高大,茎秆粗壮,叶片较大,每分枝结荚的花序数和每荚粒数都较多。一般盛花期株高60-85厘米,终花期株高90-120厘米,茎粗0.45-0.5厘米。每分枝有结荚花序5-7个,每花序结荚4.5-5.5个,每荚有种子6-7粒,千粒重3.2-3.5克,也有轮生花序。该品种抗旱力较强,抗轮斑病和白粉病能力也强于浙紫5号、闽紫1号和4号,而耐渍能力不如弋江种、闽紫1号和4号。抗寒力中等,在淮河以南都能安全过冬。该品种适宜在早稻田中种植。闽紫3号和闽紫1号相同,在长江以南高海拔地区的中稻田
8、不宜过早播种,以免冬前生长过旺,以后遭受冻害。4.闽紫4号闽紫4号采用多次集团和单株选种的方法从(67-232X光泽种)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由原67光-5定名。该品种一般每亩产鲜草3-4吨,高的达5吨以上。每亩产种子30-36.67千克,最髙纪录达72.5千克。据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2-1986年连续四年试验,平均鲜草产量比闽紫2号增产11.34%,比浙紫5号增产17.68%,种子产量比浙紫5号增产11.59%,但比闽紫2号减产5.81%。据福建1985年和1986年紫云英新品种区域性试验结果,闽紫号全生育期184-230天,比闽紫2号稍迟或相仿,属迟熟型品种。幼苗生长比浙紫5号等迟熟品种
9、快,但比闽紫1号和3号慢。植株高大,茎秆粗壮,叶色较深,叶片较大,每分枝结荚花序数和结荚数较多,但每荚粒数较少。一般盛花期株高70-110厘米,终花期株髙100-140厘米,茎粗0.5厘米左右。每分枝有结荚花序5-6个,每花序结荚5-6个,每荚平均有种子6粒左右,千粒重3.3-3.5克。抗寒力和耐渍力都较强,也较抗菌核病,该品种适于单季晚稻田栽培。5.闽紫5号闽紫5号采用品种间复合杂交选育的优良品种。该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和试种,表现早发性较好、中熟、植株较高大、茎秆较粗壮、抗寒力较强、鲜草和种子产量都比较髙。该品种适合在福建省中、北部的南平、三明地区和龙岩地区的长汀等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种植。闽
10、紫5号幼苗生长较快,植株高大,茎秆较粗,茎色较青,叶片较大,叶色较淡绿,花都是紫色,果荚较大,每荚粒数也较多。中花型品种,盛花期比常德种和湖南70-103迟1-2天,种子成熟迟1天左右。在三明、建阳和宁德地区的低海拔地区,一般3月中旬达初花期,3月下旬达盛花期,4月到5月上旬可种子成熟;在高海拔地区,一般要4月上中旬才达盛花期,5月上中旬种子成熟。6.闽紫6号闽紫6号以江西省南城县的株良种为母本,浙紫5号的优良株系“浙紫5号-13”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由原5-9定名。该品种一般每亩产鲜草2.67-3.33吨,高的达5吨以上,产种子30-40千克,高的达50千克。闽紫6号属中熟偏迟品
11、种,在福建省三明和南平地区的低海拔地区,一般3月中旬达初花期,3月下旬达盛花期,4月底至5月上旬种子可成熟;在海拔600-700米的地区,一般4月上旬才达初花期,4月中旬达盛花期,5月10日左右种子才成熟。幼苗生长比常德种快,但比闽紫1号和3号慢,植株高大,茎秆粗壮,茎色较青,花色较浅,并有部分为粉白色。这是本品种的主要特征之一。花序多数互生,少数轮生或对生,荚较短,每荚粒数也稍少。抗寒力和抗旱力都较强,适应性广。二、紫云英田间栽培技术1.种子处理 晒种播种前抢晴晒种1-2天,可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选种选用10%盐水进行选种,淘出瘪籽、杂质和感染菌核病等病害的种子。 擦种紫云英擦种可使出苗早
12、且整齐,擦种方法是将种子和细沙按2:1的比例拌勻,放在碾米机上碾两遍或用石臼舂10-15分钟,擦破种皮外的蜡质层,有利于种子的整齐吸胀与发芽。 漫种用清水漂洗后,再用0.05%钼酸铵溶液浸种12小时,促进发芽整齐健壮。 拌种紫云英对根瘤菌要求专一,选择根瘤菌要经过紫云英与根瘤菌匹配试验,特别是未种过紫云英的田块,拌根瘤菌是确保紫云英髙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方法是:浸种后捞起种子沥干,2千克种子用根瘤菌150-200克,放在清洁地板或容器内,加入适量清洁水,调成糊状,然后再加入少量泥浆和8-10千克钙镁磷肥拌匀,拌完即播。种子拌菌后不能放在阳光下直晒,钙镁磷肥因碱性较强,会影响根瘤菌生长,拌磷前
13、要先加入少量泥浆拌匀。2.播种期和播种置播种期掌握稻底套播紫云英(图3-2)以共生15-20天为宜,时间过长,紫云英出荷不齐,幼苗长瘦弱;吋间过短,易受旱害,影响出苗。一般单季稻田以9月上中旬为适宜播种期。种子达国家二级标准,播种量每亩控制在1.5-2千克9在福建等南方地区,因冬春气温较高,植株生长高大,茎秆粗,加上春天雨水多,倒伏和病害又较严重,因此播种量应保证每亩基本苗20万株以上,并做到播种、出苗均匀,不出现2米2以上的空白圈。3.稻底期间水分管理紫云英芽期怕旱忌渍,若浸水36小时以上种芽会大量死亡;若田间干裂,芽尖干枯,则难以扎根,保持田间湿润则有利于种子扎根;因此,做到田沟有水、田面
14、无水、保持田间湿润是紫云英播种成败的关键。齐苗后至第2片真叶出现仍要保持田间湿润,雨天应注意排水,严防田间积水,久旱无雨则要灌串沟水。割稻前5-7天切断水源,排干田沟水,使田面变硬,割稻时脚踩田面不沾泥、不陷脚。否则,会由于田间太湿,割稻时大量幼苗被踩入泥中,使基本苗大大减少,难以达到高产的目标。4.重施冬肥促分枝割稻后每亩施过磷酸钙15-20千克、氯化钾5.0-7.5千克(或草木灰100千克)均匀撒施,促进冬前壮苗多分枝。5.冬防旱,春排涝紫云英喜湿怕溃,冬季可灌串沟防旱,防止田面晒白。冬闲期早犁沟,小田块开“十字”沟,大田块开“井”字沟。一般掌握间隔3米左右犁一条排水沟,并用働头整修深15
15、-20厘米,烤田沟要加深到35厘米以上,并使沟沟相通,上、下丘相连,以利排水通畅。开春后要多次清沟,做到大雨过后田面不积水,尤其是紫云英生长后期,为了防止积水烂根和发生菌核病,更要注意做好排水工作。6.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繁殖利用技术由于福建省春季多雨,留种困难,生产上所需种子需从省外调入,所以解决种子问题是解决紫云英大面积种植的首要问题。因此,充分利用紫云英种子种皮硬实、具有休眠的特性,将紫云英种子生长到一定成熟度时翻埋入土,存种于土,待秋后休眠解除萌发成苗,生长繁殖,如此周而复始,达到一次播种多年繁殖利用、种肥兼得、省工省本的目的。该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在紫云英生长至2层黑荚时翻埋,种子趋于
16、均态分布,0-4厘米土层中的种子可于秋后萌发出苗,其萌发率约为72.9%。该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适时播种第一年中稻收获前5天即9月中下旬播种,亩用种量1.5千克,种子播种前应用盐水选种,浸种过夜,拌根瘤后拌钙镁磷肥每亩10千克,均匀撒播。 适时翻埋压青一般掌握5月上旬在紫云英种子二层荚转黑时及时翻埋。翻埋过早种子量不够,后作基本苗不足;太迟紫云英氮素损失大。 及时幵沟排水10月下旬水稻收割后应及时开沟排水,促使紫云英早出苗,多出苗。考虑到紫云英多次处理后会造成土壤偏酸性,故开沟后亩追施钙镁磷10千克、氯化钾5千克,培育壮苗,促进生长。 及时防治病虫害3月下旬前后要防治潜叶蝇和蓟马
17、,每亩用敌T/虫o.1-0.5千克加40%乐果乳剂0.1千克对水50千克喷治。第二年幵始,待紫云英生长到一定成熟度时翻埋,存种于土中,实现生长繁殖。周而复始,实现紫云英一次播种多年繁殖利用。同时-从紫云英品种成熟期来考虑,该技术宜在单季稻K推广应用。紫云英在生产中与其他作物的共生模式:5月上旬紫云英翻埋(紫云英矿化期),6月上旬水稻插秧(水稻生长期),10月上旬烤田(紫云英生长期),10月下旬开沟排水施肥(水稻收割期),10月下旬开始紫云英生长期至翌年3月下旬治潜叶蝇和蓟马虫1次,5月上旬紫云英二层黑荚转黑时翻埋。三、紫云英翻埋还田技术与培肥1.紫云英翻埋技术 紫云英与秸秆、化肥配合施用紫云英
18、碳氮比较低,分解较快。对水稻而言,紫云英的养分利用率较高,它在有机肥料中属于“细肥”或精肥的范畴,它与粗质的有机肥配合施用,通常会取得较好的增产培肥效果。采用紫云英绿肥与稻秆髙茬留田,待来年3-4月份紫云英盛花期时与每亩2500-3000千克紫云英混合直接翻压还田。在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保持土壤结构方面,配施也比单施效果好。有机肥与化学磷钾肥配合施用,养分互补性明显。 翻压时期与深度根据稻种,早稻特别是双季早稻,要求供肥快,前期供肥量大,因此紫云英要耕得早,一般在盛花期或此前耕埋,耕埋深度在1()厘米左右。在单季晚稻地区,水稻栽插时气温髙,需要延长紫云英的供肥时间,一般在初荚期耕埋,耕埋深度在
19、15厘米左右。为了达到对水稻及时供肥并避免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危害秧苗,紫云英耕埋通常应在插秧前10-20天,具体可按3地的土壤、气温、秧龄和耕埋质id:等情况而定。 施用董紫云英用量位根据稻种的耐肥能力、土壤肥力水平、施肥结构来确定: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施肥结构条件下,在中等肥力的稻田.紫云英鲜草用镫由-施1.5吨左右较为适宜;在以无机肥为主施肥结构条件下,紫云英施用董早中稻以亩施不超过1.5吨为宜,晚稻和杂交稻以亩施不超过2吨为宜。早稻田化学氮肥作基肥,中、晚、杂交稻化学氮肥中70%作为基肥,30%作为穗肥施用,化学磷钾肥全作基肥。施用方法主要用牛犁或手扶拖拉机水耕。为了克服水耕带来的还原
20、性物质多、供肥失调等弊端,水耕田紫云英要埋得深,施得匀,翻埋完全再进行一次耙耕,使绿肥与土壤充分混合;单季晚稻区及稻-麦_油-绿肥轮种区则常用干耕晒垄,即待犁垄晒干后一次上水,再打耙。 防止紫云英施后引起水稻僵苗措施在耕作上除了采取干耕、深埋以外,还要防止因耕耙导致土壤糊化,并避免稻苗根部直接与绿肥残体接触,严格控制施用量,保证压青与插秧之间有15天左右的间隔。培育壮秧,在耙平插秧前施用少量速效肥,必要时可轻搁田,酸性土壤可配施石灰或每亩施1-2千克石膏或其他含硫酸根肥料。 紫云英自生繁殖翻压利用技术在单季晚稻田将紫云英压青期推迟到每个分枝下部有2个左右花序的果荚已转黑时,此时每亩埋人田里的种
21、子量20千克左右,当年一般可萌发基本苗20万株/亩,因出苗较早,分枝较多,能达到大田栽培所需苗数,节省了每年播种所需成本。栽培注意事项:水稻要开好烤田沟,并做好后期水分管理,严防溃水烂苗,紫云英始花期应治虫1次,连年自身繁殖利用,杂草会逐年增多,因此自繁周期一般不宜超过4-5年。2.紫云英回田培肥效果紫云英直接作绿肥是一种纯天然生物有机肥料,不仅能够提供养分含量,促进作物的生长,还能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特别是在肥力低下的土壤上利用效果显著。 土廉有机质含霣的变化全国绿肥试验网组织17个省K在22个土壤上进行5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南方或北方,水田或旱地,平均每年压入
22、绿肥鲜草1.5-2.0吨/亩,土壤有机质比不压绿肥的休闲地均有明显提高。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历经9年的定位试验表明,紫云英对土壤有机质的累计增加量为1.9克/千克,每施入100千克紫云英有机碳,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0.07克/千克。江西省红壤研究所26年长期试验得到的基本结论:紫云英多年回田培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养分提升,大幅度降低化肥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理化性状改善紫云英的施用不仅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还能改善有机质的品质.提商土壤活性有机质及水稳性闭聚体的含撥。新增有机质与土壤无机胶粒结合,形成大的土壤闭聚体,避免了土粒易分散和土体易板结等不良性状,使土壤的结构性和物理性得到
23、改善。从土壤的容重、空隙度和三相比来看-即固相变小,气相增加,闭聚度提高。土壤磷、钾含量变化明兄,不同施肥处理的积累趋势为紫云英十猪粪紫云英3000千克化肥紫云英+稻草。对照处理土壤全磷耗竭明显,但土壤仍能维持一个低供磷水平(5毫克/千克)。土壤钾素表现耗损,土壤供钾能力也较低(速效钾小于50毫克/千克)。当紫云英翻埋以后,其中所含的粗蛋白、苯醇溶性和热水溶性物质很快为各类微生物利用而刺激其大量繁殖,这有利于激发土壤的生物活性和提高土壤的酶活性。总之,紫云英回田在土壤肥力培育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加土壤的养分,增加土壤养分循环中的氮和速效磷(钾);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活性腐殖质,使土壤的
24、结构性和物理性得到改善,有机无机复合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得到增加;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盐基交换量和土壤保肥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生物-活性。第二节红萍养殖和培肥一、红萍品种及特性红萍也称满江红,为蕨类植物,属于满江红科、满江红属,共有2个亚属,分别为三膘亚属(Euuzolla)和九膘亚属(Rhizos-permah三膘亚属共有4个种,蕨状满江红iAzollufilicu-loides)%墨西哥满江红(Azollamexiccum、卡州满江红Azollacaroliniana)和小叶满江红(Azollamicrophylla)0九膘亚属共有3个种,羽叶满江红(Azollapinnata)、
25、尼罗满江红Azollanilotica)和覆瓦状满江红(Azollaimbricata)0红萍植物体管腔内有鱼腥藻与之共生,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将空气中的氮素转化为体内氨基酸与蛋白质,还具有强烈的富集水中稀薄钾素的能力,是一种优质的水生绿肥,常被广泛用作稻田绿肥。红萍体内成分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氮、磷、钾含量随着生长势而变化。红萍干体含全氮25-40克/千克,含全磷4-35克/千克,含全钾20-35克/千克,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红萍生长的pH值范围较宽(pH3.5-10.0),但以微酸性(pH4.5-6.5)较为适宜。红萍生长对温度十分敏感,适宜温度在20-30T:,低于51或超过451即生长
26、不良,直至趋向死亡。红萍需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适当的遮光或荫蔽对其生长更有利。满江红主要品种及特性如下。 蕨状满江红系耐寒怕热型萍种,有平面浮生型、斜生型和直立型三种形态。能耐短期一5C低温,10C时繁殖速度比羽叶满江红快2-3倍,适宜生长温度是20-25X:,超过30C就急剧下降,因此蕨状满江红多在冬春放养。 卡州满江红系多抗性萍种,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不仅抗病虫,而且较耐阴,适应稻田套养,湿生性强,在湿润土壤条件下,可扎根生长,并多层重叠,其茎尖繁殖力强,耐寒,生存低限5-8C,最适温度25-30C,夏季在荫蔽条件下生长良好。 中国满江红植株三角形或多边形,平面浮生或斜立浮生于水面,具芳
27、香味,故又称芳香满江红。生长适宜温度15-25C,在30-35C下繁殖也较快,较抗热,但耐寒性较差,结孢性能稳定,结孢率高,雌孢子果多,其有性繁殖可在生产上应用。二、红萍田间养殖技术 水分管理萍床整好后或基肥施后及时放萍,放萍后,排水搁萍1-2天,搁萍后,复水至2厘米水层养萍,遇强寒流,应灌8厘米水层护萍,分萍水层也控制在8厘米左右。 肥料养分管理春繁红萍应施足基肥,苗施过磷酸钙10-12.5千克、鉍化钾或硫酸钾2-3千克。红萍追肥应看温度和萍色而定,如萍色全红,应配施氮磷肥-亩施尿素0.5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如红绿相间,则以磷肥为主,配施氮肥,亩施0.5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如萍色全绿,只
28、施磷,勿施氮。 萍种选择与搭配全年光照、气温和温度等条件处于动态变化中,不同红萍品种适宜性也有所差异,萍种的选择与搭配尤为重要。以福建为例,冬季以蕨状满江红为主,春末夏初采用蕨状满江红与卡州满江红混养,仲夏至秋季卡州满江红与小叶满江红混养,秋末到初冬放养羽叶满江红与蕨状满江红。三、红萍综合利用技术1.稻-萍-鱼生产体系综合应用稻-萍-鱼体系(图的基本技术是在一以水稻为主体的生物群体中加入红萍和鱼类,通过对于萍和鱼的人工调控而影响整个稻田生态系统。主要技术为:三种不同抗性的红萍混养,保证红萍周年养殖,每亩稻田可产红萍4000-5000千克,为水稻和鱼的高产提供物质基础;改革耕作制度和插秧方式,在
29、土壤深厚肥沃地区采用免耕法保障稻田全年养鱼;采用宽窄行“双龙出海”插秧方式,为萍鱼提供适宜的空间和水体;养鱼的坑沟配套合理,约占田块面积的8%左右,保证了鱼有充分的活动场所,也解决了养鱼与田管的矛盾;三种不同习性的鱼混养,使得鱼种、鱼苗、数量都符合鱼的生长习性,放、捕及鱼病防治符合稻田生态条件;稻萍鱼三者共生髙产的田间管理技术,包括施肥、锄草、水分管理、病虫防治、烤田、收割以及红萍养殖技术等。在综合技术作用下,稻-萍-鱼体系可混养多种鱼类,亩产达266.67-653.33千克;在少用50%-60%化肥、30%-50%农药、鱼沟及鱼坑少占地10%-15%的情况下,水稻产量比常规种稻略土壤有机质、
30、全氮、全磷含量上升15.6%-38.5%,水稻病虫ir发生率下降40.8%-99.5%,土壤甲烷排放量减少34.6%,显著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连续6年福建省定位试验测定表明,稻_萍-鱼体系田面土壤有机质含量由31.8克/千克提高至46.1克/千克,全氮由2.1克/千克提高至3.1克/千克,全磷由1.4克/千克提高至1.5克/千克,速效养分水平及土壤物理性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植株全氮含量随水稻生长而减少,稻-萍-鱼体系处理各生育期氮含量均高于常规种植处理,其变化趋势与土壤养分一致。土壤速效氮含量仅稻-萍-鱼体系略有增加,表明土壤供氮能力平稳而充足。稻株钾含量变化表现为早稻两头高中间低,晚稻反之,
31、各生长阶段稻-萍-鱼体系稻株钾含量均略高于常规种植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仅稻-萍-鱼体系与稻株钾含量相对应。稻株磷含量随水稻生长而下降,水稻磷含量早稻各处理差异不大,晚稻-萍-鱼体系水稻磷含量高于常规种植。土壤速效磷含量也略高于常规种植,在减少化学肥料投入的情况下稻-萍-鱼体系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平稳,可满足水稻生长需要。2.稻-萍-鸭生产体系综合应用红萍生于稻田水面,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既为水稻提供充分的肥料源,又可作为鸭的青饲料。鸭在稻田中游动、觅食、搅土、浑水等系列活动,可增加水中溶解氧和土壤中含氧量,同时将耕作层中氧化亚层和还原层搅动,有利于改善土壤通气K,加速冇机质的分解和K
32、-他潜在养分的转化和利用.更好地改善稻田中肥、水、气热之间关系。四、红萍施用技术与培肥1.红萍作为肥料施用技术 红萍作为稻田肥料利用红萍作为稻田肥料,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而明朝末期,-东南沿海许多地方府志也都有红萍做肥料的记述。红萍最早是由福建、广东传播到南方各省,于是长江流域以南的中国稻区_皆有养植利用红萍的习惯。随着红萍越夏越冬技术的发展,“南萍北移”成功,红萍的种植区域已过长江、跨黄河、越长城,北抵东北的松花江畔,西临西北的秦岭山麓。红萍作为稻田肥料,主要被用作基肥和追肥。红萍做基肥,共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冬闲田养萍,每亩投放200-250千克萍母,第二年可亩产鲜萍3000-4000
33、千克,水稻种植前压青作为基肥使用;二是在早稻田套养红萍为晚稻供肥,早稻插秧后放入红萍进行养植,每亩放萍150-200千克,早稻收割后红萍翻压入土为晚稻供肥,每亩可产鲜萍1500-2000千克。红萍用作追肥,水稻插秧后种植红萍,每亩放萍300-500千克,红萍大量繁殖后倒萍入土用作追肥,供当季水稻用肥。 红萍作为其他作物的肥料红萍作为甘薯、西瓜等农作物的基肥。在甘薯、西瓜等种植前,把鲜萍压入土中作为基肥进行培肥,亩施鲜萍1000-1500千克,红萍腐烂后提供农作物所需的肥料。红萍还可作为烤烟等以叶为生产H标的农作物的追肥。烤烟等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土壤中倒人鲜萍作为追肥,亩施鲜萍1000T克左右-
34、红萍腐烂后缓慢提供农作物所需的肥料-为作物生K:持续供肥。(3)红萍作为堆肥和沤肥红萍可在堆肥和沤肥后进行诉利用,在舂、秋、冬三季,捞取鲜萍放入田头土坑或粪坑里沤制,也可与人畜粪屎等混合在一起堆沤。一般经过半个月或1个月即可腐熟使用。具体做法和一般堆肥、沤肥一样,在田头挖坑沤制。堆制时,可加人适量泥土和石灰,50千克鲜萍可加100千克泥土和0.5千克石灰,充分拌匀。沤制过程中要保持一定水层、使萍体发酵时始终处于嫌气状态,以加速分解,防止肥分损失。150千克满江红沤肥的肥效相当于200千克人粪尿,而且用后土壤松软,便于中耕除草。 红萍与其他肥料合理配施技术红萍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的研究较少,主要有
35、红萍与无机氮肥配合施用。针对生产上常年单施化肥,导致地力衰退、土壤生态恶化、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等现象,采用无机氮肥(尿素)与有机肥料红萍配施的方法解决问题。在福建省水稻田施用时,采用无机氮与有机氮配施,比例为1:1,其中红萍有机肥做基肥,无机氮尿素作追肥。2.红萍对土壤培肥与作物增产作用红萍作为肥料,对于土壤培肥及作物产量的提高都有明显的效果。水稻插秧前或插秧后放养红萍,不论做基肥或做追肥,一般都较无养萍区获得不同程度的增产,稻田放养红萍比无放养红萍区每亩增产稻谷40-50千克。红萍木质素含量较髙,单位重量所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多,每50千克红萍干物质大约可转化成20千克土壤有机质。稻田养萍或施萍
36、后,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均有提高。福建三年的测定结果表明,养萍稻田土壤有机质比不养萍稻田土壤增加1.0-3.8克/千克,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增加0.03-0.05克/千克,0.05-0.10克/千克和()-06-0.21克/千克,并优于施尿素处理。土壤的盐基代换量高于施化肥处理,土壤胶体性质,吸收性能,物理性状均得到改善。抗压强度和容重降低,微团聚体和孔隙度增加,保水能力提髙,表土层增厚,土色加深,变松变软,土壤耕性大为改善。红萍作为甘薯基肥增产效果显著,提高插薯成活率,每亩施用1250千克红萍,10天后,薯苗成活率达99%以上,比对照(追施碳酸氢铵20千克/亩)提高
37、7%。提高地上部产量,亩施1250千克鲜萍,亩产鲜薯蔓1875千克,与对照(追施碳酸氢铵20千克/亩)相比,每亩增产425千克。主蔓和叶片生长迅速,叶片数增多,叶面积指数大,覆盖面宽,有利于中期抗旱保墒。增加鲜薯产量,平均每亩比对照增产鲜薯950千克,增产88.7%。与等量农家肥相比,比栏肥增产8.2%-10%。红萍作西瓜基肥(每株用干萍0.2千克),瓜苗移栽后的成活率比对照(每株施菜祜0.25千克)提高10.42%;主蔓生长和出叶速度快,而且雄花开花期提早,比对照增加11%;亩产西瓜2380.5千克,比对照增加153.5千克,增产6.89%;果实糖分含量比对照高1.75%。红萍作为其他作物的
38、肥料,产量比施用化肥有不同程度的提髙。红萍腐解和供肥比农家肥快,持续时间比化肥长。红萍除了能提髙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外,同样也能改善其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氮、磷、钾等土壤养分含量。红萍与无机氮肥配合使用,红萍与无机氮肥按1-1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尿素增产水稻6.5%-11.4%,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全氮增加0.10-0.94克/千克,全磷增0.09-0.58克/千克,有机质增L70-3.29克/千克。物理性黏粒增加1.24%-3.51%,结构系数增0.77%-3.01%.容重、比重分别下降0.023-0.051克/厘米3和0.003-0.053克/厘米3。提高土壤五大微生物区系含量和
39、酶的生物活性,碳增加360.0-823.5千克/亩,氮增加78.45-220.65千克/亩。增强土壤供肥能力,促进稻田土壤生态良性循环。1992-1995年在福建省7个县(市)推广398.15万亩,比施用尿素平均亩增稻谷23.59千克,增幅7.2%。四年共计增产稻谷9392万千克,节省尿素4604万千克,降低成本6467万元,新增产值16203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三节山地绿肥生产和培肥一、山地绿肥品种及特性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林果竹茶和食用菌等植物的栽培,山地综合开发潜力大。由于人
40、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部分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针对南方红壤区土壤退化、红壤区土壤急需培肥地力、生态退化等问题,从1989年开始,福建省农科院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发展中心(ACIAR)合作,开展适合亚热带红壤区种植、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地力培肥效果佳的优质绿肥品种筛选,目前已经筛选出一批适合福建省种植且效果好的优质绿肥品种。1.圆叶决明 圆叶决明为豆科决明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直根系,侧根较发达,主要分布在0-20厘米土层。夏季生长快,喜高温,极耐旱。春季播种,9月底种子成熟,冬季部分根留存,并与撒落的种子于来年4月重新萌发
41、,每亩播种量0.50-0.75千克。鲜草产量2000-3000千克/亩,适口性中等。圆叶决明原产美洲平原及类似植被带,抗旱性很强。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资源,用于荒山、荒滩改造,生态果园套种、水土保持利用、观光农业园区的四季绿化等。2.羽叶决明羽叶决明为豆科决明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高100-150厘米,抗病虫、耐旱,可自然越冬。4月上中旬至5月中旬均可播种,每亩播种量0.5-0.7千克。早播产量高。适口性好,亩产约4000千克。羽叶决明种皮坚硬,因此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处理方法可用沙子擦破种皮,即种子与沙子以1:10的比例进行充分搅拌以磨破种皮;也可用80T:的温水浸泡3分钟,
42、使种皮软化,胶状物晰出,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晾干。亩播种量0.2千克左右,播种深度为0.5厘米,可采用撒播、穴播或条播。无论撒播、穴播或条播要掺细沙,以保证播种均匀。条播行距50厘米,穴播株行距在30厘米X50厘米-50厘米X50厘米之间,每穴3-5粒。3.平托花生平托花生别名野花生、满地黄金、美洲花生藤、品托氏花生。多年生,是热带型多年生豆科落花生属牧草,原产巴西,适合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种植。匍匐型,节节生根,高30-50厘米形成地毯式覆盖;耐高温,较耐瘠、耐高铝。适口性好,每亩用种茎0.6万-2万株,产M1000-2000下-克/亩。1990年由澳大利亚引入福建,在福建省南北普遍生长良好,
43、能安全越冬。可作为绿肥、牧草,也应用于水土保持及观光果园等。4.印度豇豆印度豇豆一年生热带种、半匍匐型。蔓长2-3米,根系发达,根瘤多,适应性广,耐酸耐瘠。适口性中等,每亩鲜草产最4000-5000千克,适宜荒地种植或果园套种。亩播种2.0-2.5千克。最佳生长季节春、夏、秋季,是一种夏季饲、肥兼用作物。印度豇豆在旱地果园的推广种植,可促进农村庭院经济建设,提髙果园的综合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是福建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5.柱花草柱花草别名笔花豆、巴西苜蓿,原产中美洲的巴西等国。1962年引入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作为橡胶林覆盖作物。后因炭疽病发生严重而较少种植。20世纪80年代初从澳
44、大利亚引进格拉姆等多年生柱花草抗炭疽病品种,其具有多年生、抗病力较强、开花早、青草和种子产量较高等优点。柱花草可与禾本科牧草混种建立人工草场,干草可加工成草粉,巳成为养殖业生产的主要豆科草种。6.罗顿豆罗顿豆为多年生豆科植物,耐酸、耐瘠。适口性好,亩产2000-3000千克。具有细长的匍匐茎,茎生长方向不规则,茎长1.5米以上。匍匐茎遇到水分含量高的土壤时,茎结处向下产生根系、向上产生新生枝条,枝条高度可达60厘米。从根颈和茎结上都能产生主根。花小、黄色,荚果细长、棕色,每荚含10-20粒种子。它的盛花期在春季,但在适宜生长的夏季,甚至到秋季也能大量开花结实。罗顿豆具有持久性好、扩散速度快、地
45、面覆盖效果好和抗冻害能力强等特点。在干旱酸性土壤地区形成弱的地被。耐瘠薄土壤,它比其他热带豆科植物都耐高铝和髙锰土壤。罗顿豆比其他热带豆科植物的抗冻害能力都强,能耐一3C的低温,周平均温度低于9C时停止生长。罗顿豆需要有一定的夏季降水,但它的抗旱性也很强,在干旱砾质土壤上也能生长。最适于轻质酸性土壤,包括沿海地区的海滨沙土和以花岗岩为母质的沙土。耐季节性洪水和水淹,但水最好是活水。建植速度相对较慢,但能够依靠匍匐很快占领整个地面。种子播在土壤表面,可在任何时间播种,最好在秋季。7.白三叶白三叶又称白车轴草、荷兰翘摇,多年生草本,多年生多级匍匐茎,草层高30-15厘米,喜暧、湿气候,夏季地上部枯
46、萎-对肥力要求较高,适口性极好,亩产4000-5000千克。较耐阴,尤适果园套种。其分蘖力强,易形成草被。在天然草地上,草群的饲用价值也随白三叶草的比重增加而提高。干草产量及种子产量则随地区不同而异。白三叶具有萌发早、衰退晚、供草季节长的特点,在南方,供草季节为4-11月。全年产草量呈现春高一夏低一秋高的马鞍形。白三叶草茎匍匐,叶柄长,葶层低矮,故在放牧时多采食的为叶和嫩茎,因而它的营养成分及消化率为所有豆科牧草之冠。其干物质的消化率一般都在80%左右。同时,随草龄的增长,其消化率的下降速度也比其他牧草慢,如黑麦草平均每天下降率为0.5%,而白三叶每天则下降0.15%。白三叶草的野生种与栽培种
47、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已成为世界上较重要的牧草品种资源之一。已建立了若干个白三叶草品种,并育成很多个白三叶草的品系,在畜牧业生产上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白三叶草多用于混播草地,很少单播,是温暖湿润气候区进行牧草补播、改良天然草地的理想草种之一。同时亦可作为保护河堤、公路、铁路沿线,防止水土流失的良好草种,也可作为运动场、飞机场的草皮植物及美化环境铺设草坪等。8.黄花鲁冰黄花鲁冰是从日本引进的冬季豆科绿肥,耐寒,耐贫瘠,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根系发达,固氮能力较强,生长迅速。枝叶繁茂,对于山地茶园的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防止杂草滋生,减少管理花工,改善幼龄茶园微生态环境,促进茶树生长发育等均有较明敁效果
48、。福建宵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引种黄花鲁冰绿肥,并成功套种于茶园行间,鉴于其生物量大,种子.繁殖系数大,易种植,对幼龄茶园生长发育极有利,推荐此绿肥可在幼龄茶园大面积推广种植。9.科杂1号科杂1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所利用栽培大豆宁镇1号与野生大豆锈4进行种间杂交,经多代系谱选育成旱地绿肥新品种科杂1号。从1990年开始在闽东南、闽西北等地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在山地红壤、黄壤试种每亩鲜草产量达2500-2600千克;1990-1996年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幼龄果园灰泥土上试种19.5亩,平均每亩鲜草产量为2500-3500千克。其特性包括以下几点:适应性。该品种在闽东南、闽西北等地山地红壤、黄壤及旱地、灰泥土等均可种植,均表现生长良好,适应性广。抗逆性。该品种来源于野生大豆种间杂交材料,具有野生大豆抗不良环境、耐旱抗酸瘠等特性,抗逆性较强,有利于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匍匐性。该品种匍匐生长,不攀果树,覆盖期长达220天,覆盖厚度35厘米以上。结瘤性。科杂1号单株结瘤数280个,比栽培大豆单株结瘤数(78个)多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