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意义世界与阅读学.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551651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节 意义世界与阅读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节 意义世界与阅读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 意义世界与阅读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节 意义世界与阅读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节 意义世界与阅读学本节概述内容简介:人同时生活在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三个世界中,阅读学是在探索意义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阅读学理论主要包括文本阅读原理、文本阅读结构和文本阅读类型三个层次。阅读的阶段依次是认读、理解和创造。目标:通过学习阅读学理论,理解阅读在把握文本意义方面的作用。同时,深入把握阅读学理论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并用这些理论规范和指导自己的阅读。重点:阅读学的三个层次是本节重点,“意义”是本节难点,阅读学正是破解文本意义的学问,它的三个层次就是破解文本意义的具体途径。主要内容(一)人同时生活在三个世界中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把世界分成三个领域:外在世界、纯精神世界和意义

2、世界。后来,当代哲学家波普尔在1967年提出“三个世界”理论,他把物理世界称为“世界1”,把精神状态世界称为“世界2”,把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称为“世界3”。这个“世界3”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他认为人就生活在意义世界中,在意义世界中理解对象、创造意义;意义以及对意义的理解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可能,并构成了人类交往的主要内容。(二)何谓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应用。”这句话揭示了意义和应用之间的密切关系。由于意义是在交往中产生的,因此,意义具有相对的变化性。而一个读者所能获得的意义其实是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解释达成的共识。因此,首先应从语文应用的角度去

3、理解意义,意义存在于一个关系结构之中,或者说是话语使用者和解释者之间的关系。其次,意义具有动态交往的性质。意义不是话语具有的性质,而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赋予话语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意义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产物,是实践之结晶。自然界本无意义,是人的参与才使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自然物具有了人化的意义,同时还可能使得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即体内器官、欲望和情感的人化。于是,世界就有了物质和意识之分,两者在实践中达成统一而产生意义。由于意义存在于语文的动态交往应用中,这就不可避免地使确定的一元理解向多元发展。因此,读者应该使思维定势从单一、静态中解脱出来,走向多样、广泛、交往的格局,以万求一,以异求同,

4、以不确定求确定,使意义的理解走向良性循环,成为无限的上升运动。(三)阅读学之缘起与构建1阅读学的缘起阅读学起源于两个相对的方面:一方面是意义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寻求意义的努力,二者的对立统一直接促成了阅读学的产生与发展。阅读学是一门寻求文本意义的学科,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解读文本意义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学科,阅读学立足于对读者实践经验的整体观照和综合把握,它密切追寻人类阅读活动的足迹,集中反映阅读活动中的普遍问题,是一种最具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理论探索。人类的阅读实践既要求它对复杂的解读现象作出深入的解释;同时,也希望它超越传统的解读习俗和思维秩序,借助更高的理论挖掘文本的深层底蕴,揭示文本阅读的

5、本质规律,从而给接受者提供新的阅读视角和思路。2阅读学的三个层次意义的不确定性势必造成理解的相对性。因此,阅读学理论不可能为具体文本提供封闭性的唯一解释,它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阅读学的三个层次就很好地体现了阅读学的上述特点。阅读学的第一个层次是“文本阅读原理”,主要探讨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与读者反应理论。第二个层次是“文本阅读结构”,主要从表层与深层的不同层面探讨文本的多重意义,从而对文本的意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把握。第三个层次是“文本类型阅读”,文本类型主要包括一般文本与文学文本两种,因此,阅读应该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或一般文本阅读,或文学文本阅读。3阅读的三个阶段阅

6、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认读,属于感知阶段。主要包括扫除文字障碍、认知文本的表层结构、整体把握文本大意等方面,为其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第二个阶段是理解,属于精研阶段。在认知表层结构的基础上认真比较、揣摩、考析,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进入文本的深层结构,从而探知文本的深层底蕴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个阶段是创造,属于发展阶段。这就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文本内容,联系实际,贯通古今,就有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就阅读目标而言,一方面是接受作者的观点,汲取知识滋养自己;另一方面是发挥读者的能动性,把自己的体会置入文本,悟出新意。4阅读学的特点阅读学的首要特点是实践性。任何一门科学理论无不

7、立足于社会实践,阅读学也是以阅读实践为基础的。因此,读者应力求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进行理解,而不要在纯粹的理论思辨中兜圈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教材注重以实践性例证分析作为具体的论述手段,使读者在典型性实践例证剖析中领略到理论的奥秘。从而使全书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而且具有指导实践的实用性。其次,阅读学理论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文本始终是敞开的,其意义永远也解读不尽。因而,阅读学理论其实是一代代读者参与阅读、批评的经验结晶。本节中涉及的几个思想家1弗雷格(Frege,Friedrich Ludwig Gottlob,18481925)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之一。生于魏玛,18691

8、873年先后在耶拿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1873年获哥根廷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回耶拿大学数学系任教,1925年在耶拿逝世。弗雷格被公认为西方分析哲学的创始人,被称为“分析哲学之父”。弗雷格对分析哲学的最基本影响是反心理主义。他认为心理主义对于逻辑的普遍性、绝对性、客观性是无法证明的,于是他确定了三个原则:1哲学的目标是思想结构的分析;2研究思想必须和研究思想的心理过程严格分开;3思想分析的唯一合适方法是语言分析。这对后来的分析哲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杜麦特在弗雷格的语言哲学一书中,把他评价为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并列的第一流哲学家。他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进程。弗雷格的

9、主要著作有概念符号系统(1879)、算数基础(1884)、算数基本法则(第一卷,1893;第二卷,1903)。主要文章有函数和概念(1891)、论概念和对象(1892)、论意义和意谓(1892)。2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波普尔是20世纪最具创见、为学范围广阔而又很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1902年,波普尔诞生于维也纳;20年代早期,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物理学、哲学和音乐;1937年初离开维也纳到达新西兰,于基督城的坎特布里学院讲授哲学。1945年担任伦敦政经学院的讲师;1949年升为该学院主讲逻辑和科学方法的教授,直到1969年退休为止。他于1965年受封

10、为爵士,1982年获颁勋章。其代表作主要有研究的逻辑(1933)、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测与反驳(1963)和客观知识(1972)。3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具创意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所著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着重探讨了语言在认识论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推动了20世纪哲学思维的巨大变革。维特根斯坦出身于犹太人家庭,他父亲是当时奥地利的钢铁业巨头。全家人对艺术有着强烈的爱好,音乐家勃拉姆斯和马勒是他们家里的常客。兄弟姐妹们都显露出强烈的艺术天赋,唯独维特根斯坦小时候却喜欢摆弄机械。1908年

11、,维特根斯坦来到英国曼彻斯特攻读航空学。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他阅读了伯特兰罗素的数学原理,结果对逻辑发生了浓厚兴趣。1911年,他来到剑桥大学,师承罗素的门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并说维特根斯坦“不久将学会我所能教的一切”。维特根斯坦不时地在午夜造访罗素,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几小时,一语不发地思考逻辑问题,但罗素不敢催他去睡觉,因为“生怕一打断,他的脑袋会迸裂”。维特根斯坦取得的神奇进步使他不久几乎成了罗素的老师。罗素在惊叹之余,公开声明放弃逻辑研究,因为维特根斯坦足以担当起一切。然而,维特根斯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在离他住所十分钟的普拉德公园,有一片同性

12、恋者的“渔场”。维特根斯坦偶尔发现这个去处后,经常在那里留连忘返。每周总有几个晚上,他会不由自主地离开住所,前往那片草地。那些粗犷的蓝领劳动者让他暂时从逻辑研究中解脱出来,而他清俊的脸庞也很讨人喜欢。虽然他具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并且努力遏制内心的渴求,但还是不时地自甘沉沦,而事后又不断地自责。尽管如此,一些与他关系密切的朋友说,正是这些沉沦将他一次次从疯癫和自杀的边缘拉回(他四个兄弟中有三个以自杀结束了生命)。虽然维特根斯坦在剑桥是个公认的怪杰,很难相处,但除了罗素以外,他与经济学家凯恩斯结成了终生好友。然而,最令他难忘是一位名叫大卫品赛的同学。就像很多天才一样,维特根斯坦天生有点神经紧张,唯独

13、品赛能够让他镇静下来。两人情同手足,一同弹琴抒怀,一起出国旅游。品赛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于空难,维特根斯坦将逻辑哲学论题献给他,以寄托哀思。尽管学业超卓,维特根斯坦却十分厌倦剑桥的学术气氛,而难以遏制的性需求也使他感到深深的羞愧。为此,他只身来到挪威山区,住在一个木屋里,几乎与世隔绝,潜心研究逻辑哲学。当时他还没有毕业,因此剑桥大学哲学系主任GE莫尔专程去拜访他,并记录下他的口述。莫尔本来希望将这些口述整理后,作为维特根斯坦的毕业论文,但当时剑桥大学修改了学位规章,所以维特根斯坦一直没有取得学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维特根斯坦加入了奥地利军队,成为一名炮兵。他对枪林弹雨似乎有着一种出奇

14、的漠然,主动要求被安置在跑火的前列。由于这份“勇敢”,他获得了多枚勋章。战争结束前,他与其他三万名奥地利士兵被俘于意大利军队。当时战俘中流行伤寒,死伤无数。凯恩斯和维特根斯坦的家人多方运作,试图将他营救出来,但维特根斯坦拒绝在同伴得到赦免前出狱。在战争时期,他阅读了托尔斯泰的福音简要,深受影响。战争结束后,他将巨额财产全部捐赠给衣食无着的艺术家们,自己却从此一贫如洗。维特根斯坦将战争中所作的笔记做了整理,编成逻辑哲学论,准备出版。然而,该书遭到了各出版社的拒绝,最后还是在罗素的帮助下得以付印。逻辑哲学论出版后,马上被哲学界看好,并被公认为逻辑哲学的经典著作。逻辑哲学论代表了维特根斯坦早期的哲学

15、思想,全书涉及语言的实质、逻辑、伦理、哲学、动因、自我和意志、死亡以及善与恶等内容,但着重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完全是由独立而简单的事物构成的,而复杂的事物构筑于这些简单的事物之上。语言能够表达某种事物的状态,就像绘画能够勾勒出房间里的家具摆设。然而,这种关系虽然可以得到显示,却不可能被说清,因为表达本身并非一个事实或一种物体。同逻辑和数学一样,语言也可以有同义反复,比如“一个刚刚开始的初学者”就是一种同义反复。除了描绘事物和表达同义反复以外,语言没有其他的功用。哲学中常见的伦理和形而上学等概念或表达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们既没有举出事实,也不是同义反复。这就使维特根斯坦同时否定

16、了自己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有关语言的理论,因为这种理论试图表明一种关系,但这种关系只能由人去领会,而不能够被表达。他同时认为,形而上学是一种有着重要意义的废话,因为它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废话;哲学家们也是废话连篇,但这是由于日常语言的不严谨所致。维特根斯坦试图创建一种理想的语言,这种语言一旦被领会,人们就再也不会说废话,哲学也因此没有存在的需要了。哲学的目的在于回答有实质内容的问题,但如果事物和关系能够被完全领会的话,问题也就消失了。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哲学论的完成意味着所有的哲学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因此,他立志当一名小学教师。1920年,他拿到教师证书后,任教于奥地利南部一个贫穷的小镇。他在上

17、课时,引导学生提问,让他们在提问中了解知识。他指导学生们动手做引擎机,通过组合猫的骨骼来学习解剖,通过观察繁星来了解天文。他还注重数学教育,使班上学生的数学水平达到了其他同龄学生不可企及的程度。然而,他经常对学生进行体罚,当女学生答不出问题时,他就会上去扯她们的头发,这种做法使学生的家长深感愤怒,以至村民们都对他怀恨在心。维特根斯坦从一家学校转到另一家学校,所受的遭遇大同小异,这使他失望得几乎想自杀,幸亏得到一名牧师朋友的劝慰。虽然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维特根斯坦内心的煎熬并没有被冲淡,他于1921年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从道德上讲,我已经死亡一年多了我也许是今天并不罕见的那些例子中的一个:我有

18、个使命,却没有去完成,这种失败摧残着我的身心。我需要有所作为,我希望成为天上的一颗明星。然而,我却在沉缅于这地球,并且逐渐走向消陨。生活对我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价值,只剩下一些毫无意义的片断。周围的人一点都没有看到这一点,也不会理解我的所感,但我明白自己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对你来说着实是个幸运。”维特根斯坦最后放弃了教学,于1925年进入一家修道院当园丁,并曾考虑入门为僧。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一群属于“维也纳圈子”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追随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认为哲学的关键在于研究语言的功用这就是后来逻辑实证论的开端。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但在与这些哲学家

19、的交往中,他认识到逻辑哲学论有着严重缺陷。他原来认为一切表达都有着某种逻辑,但有些表达(比如一些手势等)虽然有着约定俗成的意思,但并没有任何逻辑基础。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回剑桥,但当时他并没有任何学位,而且身无分文,连火车票也买不起。为了顾全他的面子,罗素购买了维特根斯坦留在剑桥的一些家具,借此对他加以资助。凯恩斯得知维特根斯坦的到来,在给妻子的信中兴奋地写道:“上帝总算来啦!我今天在五点一刻的火车上见到了他。”逻辑哲学论成了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当时听他答辩的主考官是罗素和莫尔,但这两人反成了被考验的对象。答辩完毕后,维特根斯坦拍拍罗素和莫尔的肩膀,宽慰他们说:“别担心,我知道你们永远也

20、懂不了我在说什么。”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被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他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们进行对答的方法来讲课,受到极大欢迎。然而,他厌烦学术研究,甚至鼓励学生不要把学术研究当做人生目标。这时,他爱上了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吉纳的学生。英俊的斯吉纳是当时数学系最出色的学生,个性温和害羞。维特根斯坦不仅与他相随,而且两人还合作写论文。在二战爆发前,维特根斯坦带斯吉纳去苏联,试图在工厂里找份活儿干,但只有莫斯科大学有兴趣招聘他担任哲学教授。维特根斯坦和斯吉纳只得失望而回。虽然斯吉纳显露出极强的学术天赋,但他深受维特根斯坦厌学情绪的影响,最后在一家工厂里当了名机修工。1941年,斯

21、吉纳得了小儿麻痹症去世,这使维特根斯坦悲痛万分。虽然他们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精神恋爱,但维特根斯坦承认在斯吉纳生前的最后两年,自己“对他常怀有不洁的念头”。虽然维特根斯坦生前只出版过逻辑哲学论一书,但留下了大量的笔记,同时他的课堂讲解也被学生们记录下来,后来被整理成蓝棕书和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在这时期摈弃了早年所持的认为存在一种完美语言的观点,转而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活动,而每个活动都带有某种目的。语言的不同用处就像一场场“语言游戏”,而我们从小就对此耳濡目染。虽然我们能够准确地学会这些游戏,但有时对此过于信赖和依靠,以至于使事物的表达趋向于简单化。比如说我们从小就在语言中学到“愿望”这个词,然后

22、我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过滤,试图将“愿望”从思维活动中分离出来,以纳入我们常说的“愿望”的定义。也就是说,我们对“愿望”的认识,并非为了表达内心的一种感受,而只是让语言在实际生活中对号入座而已。由此可见,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已经沦为人们思维的桎梏。我们用现成的语言思考,就像玻璃瓶里的苍蝇,四处碰撞,却没有想到应该往上飞。哲学研究反映了维特根斯坦对经院哲学的厌倦,他认为经院哲学假定了太多的概念和原则,犹如条条框框束缚了人的思维。他认为思维、语言和表达并非只有单一的形式,而是有多种形式。语言必须来自生活,而不是来自印在书本上的词汇。哲学研究对语言的批判也可以引申至其他领域。如果将逻辑哲学论中试

23、图探讨的一种能够表达一切的“完善语言”比作上帝或者绝对真理的话,并且承认这种真理存在,哲学研究则认为,在宗教信仰方面,很多人只着眼于宗教仪式,而非宗教的内涵,而这些仪式却成了人们相互沟通的手段,使礼拜成了一种社交方式,教堂成了一个社交场所。就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学而言,它将一切精神卫生问题归结于当事人的童年经验,这就是以理论和术语的分类将人的具体经验简单化、程序化的表现。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法国思想家兼历史学家米歇尔福柯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思想也与哲学研究的基本思想一脉相承。维特根斯坦一直厌烦学院生活,声称一个人在教学时绝对做不到诚实,他最后甚至拒绝与其他教员共同进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4、时,他置剑桥大学哲学教授的职位于不顾,来到伦敦的一家医院当清洁工,然后又在维多利亚皇家医院的实验室里担任助手。1944年,他重返剑桥,却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犹如行尸走肉”。三年后,他辞去了教授职位,声称自己需要时间“单独想想,不想与任何人交往”。维特根斯坦来到爱尔兰西岸的一个小镇,镇上的渔夫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驯鸟有方的外乡人。不久,他的健康急剧恶化,不得不来到英国和美国与一些朋友同住。此时他坦言自己喜欢与那些有着“漂亮脸蛋”的个性温良的学生交往。1946年,他与比他小40岁的剑桥大学医学院的本科生本查理察德一见钟情,这段精神恋爱给维特根斯坦的晚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1949年,当

25、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表现出出奇的镇定,声称早就“不想活了”。然而,他还是每天记录自己的哲学思考,并与学生会面,直到1951年4月去世。维特根斯坦被比做17世纪的笛卡尔,笛卡尔将形尔上学的猜想上升到认识论,而维特根斯坦则将认识论过渡到语言。然而,维特根斯坦却认为自己的研究太不完善,因此“不可能启发多少灵魂”,但他同时承认,自己并不想“让别人省去思考的麻烦”,而是希望能够“有可能的话,刺激别人去开发自己的想法”。虽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著作艰涩难懂,但他的创新和挑战带给世人的启迪,远远超越了他在哲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平台链接文本(text)文本(text)的词源是texere,意为“编织物”。在一般意

26、义上,每一种文学活动以及每一种言语行为的结果,都是一段文本。从语言学的观点看,文本指的是文本表层结构,即作品可见可感的方面。一般认为,文本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有一定的封闭性和自足性。罗兰巴特在他的文本理论中对文本做了如下总结:文本就是文学作品所呈现的表面;就是构成这部作品的词语的结构,这些词语的排列赋予它一种稳定的和尽可能独一无二的意义。罗兰巴特认为文本在本质上是与写作相联系的,因而把它看成“书写物”。它一方面具有记录的稳定性和永久性,可以用来纠正记忆的脆弱和不确切性;另一方面具有文字的合法性。文字就是那种不可更改、不可消除的意义之痕,这种意义是由作者有意识地放到作品之中的。文本在符号学以及后结构理论中有不同的含义,并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即,除了文学作品之外,电影、绘画以及音乐作品,甚至整个世界都可以被称为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