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区卫生局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东区卫生局十二五规划.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东区卫生局“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大东区卫生事业发展简要概况 (一)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1.人群健康水平稳步提高。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全面实现了“十一五”卫生规划确定的目标,反映人群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沈阳市平均水平,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90年代水平。户籍人口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1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4510万以下,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稳步增长到75.54岁。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结构基本完整,功能较为完善,现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牙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各1所。医疗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79所,其中三级医院4所,二级医院6所,
2、一级医院19所,个体医疗诊所145所。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65张、卫生技术人员7.15人、执业医师3.02人、注册护士2.15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45所,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多方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跨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行列。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区域规划调整后,全区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3所,较好地承担了全区农民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3.预防保健工作取得成效。疾病监测网络不断健全,传染病疫情实现了网络直报。甲乙类传染病
3、发病率呈平稳下降趋势,结核病发病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9%以上,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计划免疫评审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建立了艾滋病监测哨点,落实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开展了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和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积极推进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户籍人口中孕产妇和0-6岁儿童的系统管理率分别达到 93和 99。开展了精神疾患康复扶贫项目,建立了精神病患者康复需求档案。 4.公共卫生管理逐步增强。实施了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体制,全区多个部门参与公共卫生管理。召开了大东区首届公共卫生大会,提出了打造“健康之区”的奋斗目标,计划筹建大东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大东区公共卫
4、生协调管理委员会和公共卫生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新型的条、专、块、统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 5.监督执法水平明显提升。推行执法重心下移,在全市率先实施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制度,加强了食品卫生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实行综合执法改革,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建立并实施了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许可制度、重大行政处罚集体讨论等制度,促进了卫生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 6、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省市全科医师技能培训,抽调技术能力强的医护人员到驻区大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培训。依托卫校的教学场地和管理人员,利用双卫网继续教育软件等方式,开展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培训、农村卫生人员中医
5、适宜技术培训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和教育。 (二)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比较突出。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重经济利益、轻社会公益的倾向依然存在。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医疗救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疾病防治及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疫情监测报告网络不完善,疾病及危害的预警能力不强,各专业信息系统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传染病与慢性非传
6、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精神卫生与职业卫生的防控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还存在隐患。 3、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利用程度不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医疗卫生资源相对集中在三级医院,区属一级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资源匮乏。医疗卫生资源条块分割,未能有效实现全行业统筹管理。 4、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结核病防治所、妇幼保健院等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落实。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较少,制约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标准和政策尚需进一步完善。 6、健康教育不够深入。群众的疾病防治知识知
7、晓率不高,特别是缺乏科学的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力度不够,“知-信-行”的健康促进模式尚未形成。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国家、省、市新的医改政策。从大东区区情特点出发,建立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在大东区实现“四区”目标进程中,使卫生工作成为工业强区的保障,环境优区的基础,文化兴区的主力,三产发展的助推,为大东区社会经济发展、全区居民的健康发挥服务保障作用。 “十二五”
8、期间卫生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是:以人民群众健康为核心,建设符合省会城市核心功能区要求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大东区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功能,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以人为本、满足不同需求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大东区建设成省内先进的健康城区。 三、“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主要工作目标 1.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国内领先。全区常住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7.5岁,法定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31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85和15/10万以下。要在2012年消灭麻疹,完成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的目标。扩大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要达到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控制在7%以下,为国家摘掉
9、“乙肝大国”的帽子做贡献。继续强化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确保无小儿麻痹病例的发生。保持结核、艾滋病呈低发水平。 2.卫生资源适度增长结构优化。财政逐年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均衡合理布局优良卫生资源,到2015年,全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3.5张,拥有医生2.2名,医护比提高到11.5。区医院常规医疗设备性能优良,关键技术和设备配备达到或接近三级医院水平。卫生资源的空间和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建立起功能健全、布局与结构合理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大东、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 3.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推进公立医院改
10、革。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全部采用集中招标采购,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建立基本药物使用财政补偿机制。参照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经验,稳步推进我区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在机制、体制及分配制度上进行改革探索,构建高效公平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4.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社区健康服务、急救医疗服务、医学信息服务、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精神病防治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主要公共卫生机构网络健全,人员、设备配备完整,综合能力及学术水平达到同城市先进水平。
11、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应急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达到40%。 5.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面覆盖。按照城市发展适当新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社区全覆盖、人口全覆盖和服务全覆盖。加大卫生资源向社区倾斜力度,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达到服务人口30元/人,力争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 6.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居民需求。逐步建立供需平衡、布局合理、流程科学、品质优良、公平性和可及性较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大中医药资源配置,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参与度。医疗
12、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医疗服务费用合理透明,为居民提供优质、有效、便捷、安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以建设大东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为标志,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到2015年,建立起具有省会城市核心功能区特色,满足区域居民需求,适应大东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机制。在大东区原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指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调整突发
13、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指挥的决策领导组织、应急指挥中心、专家组及应急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建立健全大东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机制。 建立完善大东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完善大东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病情“四网两组”应急工作体系,即“流调信息网、医疗救治网、防控工作网、宣传动员网、后勤保障组、督办检查组”。制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预案。 2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整合资源,建成并完善大东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各项职能,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所及结核病防治所等部门进行资源整合。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功
14、能,扩大服务范围,减少资源重复设置,提高工作效率。整合后的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充分体现预防保健、公共卫生服务的综合性,负责全区预防、保健、精神卫生工作的管理及技术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段保健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小学卫生保健所等防病保健网底机构及人员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开展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预警,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的收集、分析、上报;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建立覆盖全区的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充分发挥公共卫生综合服务中心的全方位职能。 3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健全卫生监督执法运行机制。卫生行政部门
15、作为执法主体,将所有执法监督职能集中委托由卫生监督执法机构统一行使。实行按区域划分为主的综合执法模式。按照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的原则,在原有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区13个街道设置卫生监督执法兼职人员。建立内部目标考核制度和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工作。 4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健全紧急医疗救援系统。充分利用辖区医疗资源,构建起院前和院内有机衔接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由市急救中心以及辖区医院共同承担院前急救,负责开展伤病员现场抢救、转运和重症病人的途中监护工作。依托三级医院的技术优势,由辖区二级以上医院急诊科和监护病房等负责院内急救。建立专家抢救组在应急医疗救治领导小组的组织下,负责对辖区
16、危重病例的抢救工作进行指导与帮助。 健全传染病救治系统。一级医院建立传染病诊室、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传染病门诊,逐步将现有的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转建为符合国家标准的传染病隔离留观室,有效、妥善处理传染病疫情。 5整合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全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依托大东区“城市网格”、“政务网”、以及街道信息网络等网络资源搭建大东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等信息平台。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立保证快速、全面、安全、准确地处理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6.强化食品安全协调工作。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协调职能。组织、调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7、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等职能部门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能得到及时处理,并有效遏制、有所降低,保证全区人民的饮食安全。 (二) 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社区
18、卫生服务中心,拟新建小东津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塔新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严格执行准入制度,新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配备合格的设备和人才;力争二三年内使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 2.努力构建新型两级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作的制度,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同时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业务评估等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合作的制度,组织大中型医院医护人员到社区服务,逐步实行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
19、担一般常见病的诊疗,对难于在社区诊治的疾病应及时转诊到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院收治的住院病人在康复期也要适时转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康复、护理。 3.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把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责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考虑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要,研究制订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技术操作规范,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开展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的适宜技术,进行临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使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社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加强监管,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创新、完善服务模式,提供主动服务、上门服务,
20、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 4.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全科医师的任职资格制度,鼓励和引导社区医生向全科医师方向发展。制订专门培训规划,加强对社区现有医师和护士的培训。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按有关规定到社区服务,发展壮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 5.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 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确定的基本药物目录有关规定。基本药物实行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一配送,取消药品加成,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
21、药物处方集,确保规范使用。 6.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为居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吃“大锅饭”、低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以更好地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7.加强行业监管,保障群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安全 依法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
22、执业范围,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改进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把辖区居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三)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 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区卫生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1.强化区域卫生规划。 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
23、疗机构要逐步进行整合,严格控制大型医疗设备配置,鼓励共建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 2.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从有利于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监管出发,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努力让群众看好病。 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
24、争、有活力的机制。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零差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意识,全面落实国家新医改各项政策落实,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省市的新医改政策,政府要全面承担起组织、领导、协调、指挥的作用,强化主导意识,为民服务意识,深入推进我区医疗改革工作方案的落实,积极完成医改工作任务。 公共卫生是全社会的工作,必须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成为各部
25、门的共同行动。为加强区域公共卫生管理,必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属地化管理工作机制,加强承担公共卫生工作任务的部门、机构的协调,共同研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二)加大投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合理的长效补偿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调整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倾斜,将资金重点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疾患防治、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领域。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26、,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共卫生建设。 (三)不断深化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 切实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教学培训基地、卫协组织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支持、反映诉求、承接政府转移任务等方面的作用。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行业管理由微观转向宏观,从系统管理转向全行业管理,实现“政事分开”。依法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四)加快人才培养 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加强对卫生行政管理、公共卫生、医疗专业、社区卫生服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有重点地做好社区全科医疗卫生培训、
27、学科骨干培训和中医临床专业骨干培训,以继续教育促进人才成长。多渠道吸引骨干人才,完善学科队伍建设。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条例,积极推进中医“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鼓励全区中医药工作的继承和创新,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离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充分发挥这一宝贵资源对卫生事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加快大东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沈阳市、国家新的医改政策的总体要求,是实现我区政治、经济、文化综合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十二五期间,要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逐步实现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公益化、普惠化、均等化,社区卫生服务属地化、信息化、规范化,健康促进体系化、网络化、社区化,专科医疗服务特色化、品牌化、个性化,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卫生强区、健康城区,为“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