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分析及其伦理审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分析及其伦理审视.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分析及其伦理审视201312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分析及其伦理审视摘要转基因技术发明三十年后的今天,有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论,并在伦理上也引起了争议。很大程度上,转基因技术可能是全球下一场农业革命的机遇。应当正确评价和接受转基因作物,同时制订符合生物伦理学标准的相应程序来促进转基因技术扬长避短、健康发展,使其真正造福人类。关键词转基因作物, 生物安全, 生物伦理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三十年前,人类首次成功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这表明,人类可以把那些有益的性状导入到日常种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中,就能够产出更多更好的食品、纺织纤维甚至燃料。转基因技术是通过
2、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改变了目的生物的遗传物质,具体操作方法方法是将人类需要的目的基因转入生物,使生物表达新的性状。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人类生产转基因食品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可以让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比如减少生产过程中除草剂、杀虫剂的使用),同时也能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能吃上更便宜的、营养更丰富、口味更好的食品。转基因技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将外源DNA引入到一种新的生物中进行扩增和表达,在全新的遗传背景下行使其生物学功能,这赋予了转基因技术跨越天然物种的屏障能力,克服了固有的生物种间基因交流的限制,能够人为进行远缘甚至动物、植物、微生物
3、之间基因组合,使人类定向改良现有物种和创造新物种成为可能。与传统的育种方式相比,转基因技术的优势在哪里呢?一方面,有些作物,比如土豆、红薯等,基因变异较少,没法像水稻一样比较容易地进行杂交,要培育新品种就需要借助生物技术。另一方面,转基因技术比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更加精准。由于转基因植入的基因数量很少,最多不超过25个,通常都是10个左右,所以植入什么基因,期待什么结果,都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当出现某种结果时,研究者们也能比较清晰地知道其背后的机制。但相比之下,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的随机性就很大。杂交育种所运用到的基因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数以万计的基因组合后,当出现某种结果时,研究者很难搞清楚其背后的
4、具体机制。诱变育种更是纯粹靠从成千上万的基因突变中筛选出极少数有用的性状,具体是什么机制也难以解释。2013 年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第18年。在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商业化发展之后,转基因作物已经在世界农业占有了一席之地。其中大豆、棉花、玉米和油菜四种作物在转基因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主要的性状就是上述的抗除草剂和抗虫害两种。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状况参见下图。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今年发表的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显示,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到2012年增长了100倍,由170万公顷增长至1.7亿公顷,并且是连续16年增长。2012年全世界有28个国家的1730万户
5、农民种植了1.7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有5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产品。目前,世界上81%的大豆、81%的棉花、超过1/3的玉米以及近1/3的油菜都属于转基因作物。1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OLhttp:/www.ers.usda.gov/datafiles/Adoption_of_Genetically_Engineered_Crops_in_the_US/alltables.xls, 2013-08-081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消费数量最大的国家属美国无疑,且世界上其他国家也相继加入到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食用中来,1998年欧盟批准了转基因玉米、油菜等
6、作物的种植和使用,中国自1999年开始从美国进口转基因产品,随后一些国家陆续接受转基因作物,2012年,就有西班牙、葡萄牙、捷克等5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见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范围在逐渐的扩大。2012年,美国种植的玉米高达88%是转基因玉米,其中15%是抗虫转基因玉米,21%是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52%是抗虫兼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6950 万公顷,位居首席;次席巴西3660 万公顷;第三阿根廷2390万公顷;第四加拿大1160万公顷;第五印度棉花1080万公顷;中国400万公顷,位居第六。转基因技术在作物种植的领域里得到广泛运用,其环保、降低成本、高产等优势逐渐被人们
7、所接受。从 1996年至 2011年,转基因作物增加价值982亿美元的农作物产量:其中 51%是由于生产成本减少所得的收益,另外49%来自3.28亿吨产量收益。如果在1996年至2011年间转基因作物没有产出3.28亿吨额外的粮食、饲料和纤维,那么需要增加1.087亿公顷土地。而这增加的1.087亿公顷耕地极有可能使用生态脆弱的贫瘠土地或砍伐热带雨林。传统农业对环境有严重影响,使用生物技术能够减少杀虫剂喷洒,节约矿物燃料,通过不耕或少耕土地减少CO2排放,通过使用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实现免耕、保持水土。1996年至2011年,农药累计减少了 4.73亿公斤,少用了8.9%。通过减少使用矿物燃料、
8、杀虫剂和除草剂,2011 年预计减少了19亿公斤CO2排放;转基因粮食、饲料以及纤维作物保护性耕作,使得2011年额外的土壤碳吸收了相当于211亿公斤的CO2。这相当于2011年从公路上移走大约1020万辆汽车。转基因抗旱玉米将于2013年在北美上市,2017年在非洲上市;巴西将在2013年首次种植抗虫和耐除草剂复合性状大豆;预计得到监管审批后,黄金大米将于2013/2014年在菲律宾首次进入市场;印度尼西亚可能会种植耐旱甘蔗。2 基因农业网关于转基因的九个事实OL 2013-12-1022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转基因技术是生物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转基因也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有优质基因转
9、移到另一生物体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目的的技术。将这项技术作用于作物种植并实现商业化目的,是一场历史性的突破,然而这项技术大发展却一直伴随着各方的争议。对转基因的质疑,最初只局限于一些宗教组织和人士、自然主义者以及环保人士。宗教组织和人士认为转基因是人类干了本应由神干的事。自然主义者认为转基因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与和谐。环保人士则认为转基因会引起环境污染及灾难。比如,他们认为抗虫蛋白本身就是一种杀虫剂;大量种植不断生产抗虫蛋白的转基因作物,同大量施撒杀虫剂无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愈演愈烈,转基因则成为了其中最为经久不衰的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公众与媒体的广泛讨论和争议。10月,关
10、于转基因食品的论战再次狼烟四起。这是一场混合了科学精神、大众福祉、反智主义、政府透明等元素的舆论战。前段时间,两条有关崔永元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一条是他即将离开央视,另一条是他远赴美国调研美国的转基因情况。除了微博实时转播调研进展,他甚至拍摄了一部呈现美国转基因情况的纪录片,以佐证自己提出的“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观点,并借此反击“打假斗士”方舟子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论。3 张夏中转基因魅影J中国慈善家, 2013, 113在网络上,尤其一些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网站和论坛上,关于转基因的谣言流传甚广,并与“西方帝国主义的大阴谋”、“亡国灭种的危机”、“第三次鸦片战争”结合在一起,颇具煽动性。有人为
11、了耸人听闻,把中国支持做转基因的人都打成“卖国贼”,高呼“转基因断子绝孙祸害无穷!转基因就是超级慢性绝育毒药!老鼠吃了三代绝种!人类吃了也同样三代绝种!把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和市场化是对民族的犯罪!”还有人把所有支持转基因的国内学者和其他人制成录像,通过网站和电子邮件广为传播。在一些人文知识分子和不属该专业的专家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下,不少人被误导。曾经,我们还能说公众对转基因不知情,但现在不能了。人们会主动寻求关于转基因的信息。不幸的是,大多数信息都是错误的,但这些错误的信息看上去非常专业,又有貌似正规的研究结论支持,还说得斩钉截铁。在科学研究领域,尽管转基因科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但质疑转基因的
12、安全性的严肃论文却只有寥寥几篇。比如普斯泰土豆事件、墨西哥玉米事件、帝王蝶事件等,但这些研究都因为实验设计不当、无法重复等原因,实验结果被科学界所否定。颇为讽刺的是,法国研究人员2012年在食品和化学毒物学杂志上发表的转基因玉米致癌论文,最近一年已成为反转基因人士的重要论据。但杂志出版方11月28日宣布,由于进一步分析显示论文数据不足以支持其结论,因此决定撤除这篇论文。论文合作者、反转基因组织CRIIGEN主席宣称这是一次公共健康丑闻。4 WinterIsComing转基因玉米致癌论文被撤回OLhttp:/science.solidot.org/story?sid=37444, 2013-11
13、-30/2013-12-104事实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对人体有害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倍受关注,截至2012年底,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转基因作物进口用于食品,饲料或种植,数十亿人食用转基因食品。从第一个转基因植物诞生后的30年以来,尚未发现任何有科学根据的安全问题。实践证明,经过科学评估、依法审批的转基因作物就是安全的,风险可以预防和控制。转基因作物的进口或者研发,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一系列的实验,确定其无害才会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比如在安全性评价实验中需要把所含的转基因人为放大,进行过敏实验、模拟胃液消化吸收实验、大鼠90天喂养实
14、验等项目,经过严格的实验和把控,至少能确定其对人体无害。转基因本身只是一段核酸,吃进肚子里,其营养价值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食物中其它的核酸相比,并无任何差异。核酸在人体内会被酶水解,并不能在人体内转录为蛋白质。2012年,南京大学的张辰宇教授在细胞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报道了他们的惊人发现: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植物的微小RNA;而进一步的实验显示,来自食物的微小RNA能够产生生理效应喂食大米之后,老鼠体内检测到了一种大米中的微小RNA,同时低密度脂蛋白浓度上升了。张辰宇教授称这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供了一个注脚。这一研究引发了巨大关注,尤其是对转基因产品的疑虑既然食物中的RNA能够进入人体
15、,那么转入的基因会不会也进入人体产生生理作用?此前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认定,还可靠吗?这项研究结果其惊人之处在于:来自食物的miRNA不仅进入血液,还在老鼠实验中展示了生理功能。2012年,孟山都发表了一篇论文,通过分析各种动物组织的微小RNA数据,并根据他们自己的昆虫喂养实验,提出张辰宇的实验结果可能是来自于实验中的“假信号”。2013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者通过不同的技术检测动物血液中的miRNA,结果不支持张辰宇的结论。不过,正如作者在指出的那样,他们的结果只是不支持,但外源的miRNA能否在人体中产生生理功能,还需要更多研究。孟山都在2013年发表了又一篇综述,还计算了张辰宇试验中的大
16、米剂量,认为那个剂量相当于人每天要吃33公斤大米,并且“喂食大米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结果与其他文献的结果相冲突。也就是说,张辰宇的研究到目前是一个“孤证”,无法通过重复的实验验证。基于目前的科学证据,我们还无法肯定它一定“存在”或者“不存在”。其他的研究提供了其他的“可能”,虽然“不支持”他的结论,但却暂时无法“否定”。5 云无心微小RNA,会改变转基因的安全性吗?OL 2013-10-14/2013-12-105对于由人工植入的基因转录产生的蛋白质,被食用后,会在人体内被蛋白酶水解为氨基酸。如果吃进嘴的东西,会引起人体的病理反应,就是有害食物,就有食品安全问题。由此可见,转基因作物人工植
17、入的基因和其转录产生的蛋白质并不会直接作用于人体,而是会和其他核酸、蛋白质一样被水解。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要看它含不含有能引起人体病理反应的成分。另外,天然食品也并不都是安全的。有些天然食品,明知有毒,但有人照样享用。这是因为吃它的人,认为这个害是可控的,且吃它利大于害。而且,对你有利的也可能对他就有害。利用转基因技术也有可能去掉或大大降低这个害,并同时提升这个利。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不妨来看看几个权威组织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食品安全部门在2005年就转基因问题发布了一个长达79页的报告,题为现代食品生物技术,人类健康与发展以证据为基础的研究,其中第24页明确写道:“目前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
18、品都经过了风险评估,它们并不比传统的同类食品有更多的风险。”6 世界卫生组织现代食品生物技术,人类健康与发展以证据为基础的研究OLhttp:/www.who.int/foodsafety/biotech/wh_study/en/index.html, 2011-08-196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使用转基因食品作为南部非洲的粮食援助的联合国声明中也明确表示:“根据来自各国的信息来源和现有的科学知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组织的观点是,食用那些在非洲南部作为食品援助提供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物,不太可能对人体健康有风险。因此这些食物可以吃。这些组织确认,至今还没有发现有科学文献表明食用这
19、些食物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7 联合国粮农组织使用转基因食品作为南部非洲的粮食援助的联合国声明OLhttp:/www.fao.org/english/newsroom/news/2002/8660-en.html, 2002-08-27/2013-12-107欧盟委员会的报告也指出:转基因作物并未显示出给人体健康和环境带来任何新的风险;由于采用了更精确的技术和受到更严格的管理,它们可能甚至比常规作物和食品更安全。除此之外,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日本厚生省,都明确声明,告诉消费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8 日本厚生省遺伝子組換食品OLhttp:/www.mhlw.go.jp
20、/topics/idenshi/qa/pamph01.html, 2013-12-1083 为什么人们不相信转基因食品关于人们对“天然”和“非天然”概念的理解,心理学家很早就发现了其中的认知规律。1982年,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发现,熟悉程度是人们区分“天然”和“非天然”的重要标准。在人们的认知中,越熟悉就越天然;而越陌生,不管是在认知上还是在经验上,越复杂,即人们需要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去理解的事物,人们就认为其更加“非天然“。并且人们在判断两者孰优孰劣时会存在认知上的偏见,即天然的一定是好的,而非天然的就是坏的。而任何事物,只要进行了人为干涉都会被定义为“非天然”,比如转基因食品,尽管它们
21、早已登上了杂货店的架子。转基因生物则比较悲剧,它恰好经历着“负面”的晕轮效应,仅仅是它本身被贴上的“非天然”标签这一个特征就让很多人在认知上将其打入地狱。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2005年的一个研究发现人们认为一种转基因食品的人工干涉越多,即越“非天然”,人们的接受度就会越低。来自该学校的154名本科生参与了这项研究,实验者要求他们在脑中想象7种食物,包括黄油、西红柿和炸鱼条等,并且从天然程度,健康水平和需求三个方面去评估这些食物。随后,他们开始想象这些食物全部都是转基因食品,并且回答以下三个问题:食用转基因食品存在道德问题么;对这些食品的信任度是多少;这些食品有多“天然”。不出所料,科学家发现一
22、种食品如果被认为是更加“非天然”,那人们就会表现出更多的不信任和拒绝。还有,如果一种天然的“非转基因”食品,但是仅仅是看起来有些“非自然”并且比较陌生,那人们就更难以接受和信任这种食品的转基因版本。转基因食品的负面“晕轮效应”影响的不仅是人们对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它会影响人们对其主要风险和收益的评估。保罗斯洛维奇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人们对风险的认知模式,作为一名心理学家,他在1979年指出:当面对新出现的,未知的科学技术时,实验数据绝对是主观情绪的手下败将。比如,很多人会认为核电站的辐射风险远高于医用X射线。尽管实验数据并不支持这个结论,很多专业人士也认为其完全为无稽之谈,但是人们还是
23、屈服于陌生核电站所引发的恐惧情绪。并且当人们正在被某种负面情绪缠绕时,很难对风险和收益进行理性评估,风险正在急速吞噬你的思想,而收益在这一切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更让人无能为力的是,很多人对转基因技术的数据来源并不信任。除了风险估计,信任是影响人们对新技术接受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们对研究数据来源都怀疑的话,那该研究对人们的评估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如果人们对现有研究失去信心,只是迅速地去怀疑和否定,那他们也许永远都不会了解这项新技术。除此之外,人们对那些生产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公司也疑心重重。这难道意味着转基因技术永远都会困囿于情感的陷阱而得不到研究数据的论证么?其实也不是。比如,时间会唤起人们的理
24、性:转基因技术应用时间越长,人们对其的熟悉度就会提高。出生在转基因时代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再大惊小怪,从而能更加理性对待。9 MariaKonnikova在美国人们为什么不相信转基因?JNew Yorker94 转基因作物的伦理思考在著名的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一书中,美国著名生物伦理学家比彻姆和丘卓斯明确提出和阐释了后来影响极大的生物伦理学“四大原则”,即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正,一直被学界援引为生物伦理学公认的普遍原则。有关转基因技术争论各方援引的原则主要有:(1)行善原则。主张大规模推广转基因技术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这种技术能够改善食品的品质,极大地提高粮食的产公。这一论据的伦理前提是伦理学所说
25、的行善原则:我们应当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粮食,以减少他们的痛苦,促进他们的幸福。目前,地球上仍有10多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随着全球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和人口的稳步增加,人类确实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压力。转基因技术能够改善食品的营养结构,能够把预防疾病的基因注人食品当中,从而能够减少和预防因营养不良而导致的各种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疾病。从这个角度看,转基因技术确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类的福利。(2)不伤害原则。反对大规模推广应用转基因技术的人士和机构认为,在转基因技术的风险尚未完全弄清楚的情况下就大规模推广,违背了不伤害的伦理原则。首先,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伤害。其次,转基因技术可能会对环境构
26、成伤害。最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它吸纳了约80的劳动力,如果在这些国家推广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转基因农业,广大的农民将失去生活的依靠。转基因技术的支持者也诉诸不伤害原则。他们认为,鉴于地球上的耕地正在减少,而人口仍在增加,人类如果不通过转基因技术解决人口增加与粮食短缺之间的矛盾,那么,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将首先是富裕国家中的穷人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3)公正原则。转基因作物必将涉及全世界各个国家,国家之间发达程度有差异,科技水平有高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不尽相同,但是,转基因研究使用的绝大多数基因来自于全人类拥有的同一个自然家园,其成果理应为全人类共享。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转
27、基因作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发达国家生物技术之所以迅速发展,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其先进技术,特别是专利注册后的垄断技术带来了高额利润和财富。10 何光源, 何勇刚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及其伦理学慎思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110(4)自主原则。在关于是否应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强制性的产品标识的争论中,这一原则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是自主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为确保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就必须给转基因食品贴上标签。需要强调的是,并非只有那些对转基因技术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机构和人士才关心自然的完整和稳定。那些主张推广转基因技术的机构和人士也认为,这种技术能够有助于环保目标的实现,能够更好地缓解以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11 杨通进转基因技术的伦理争论:困境与出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5: 53-5911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