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压轴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压轴训练.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12年中考古诗压轴训练一、 课后古诗阅读重点:(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结构分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漂泊、子规啼叫,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
2、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比拟手法,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以西。大意概括: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模拟训练:1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答案:A、闻道龙标过五溪;B、随君直到夜郎西。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答:运用拟人手法为朋友被贬谪到荒僻偏远之地感到深深地忧虑和
3、关注,禁不住愁绪满怀。3、诗中通过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_,_。“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与苏轼诗“ ,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4、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是此诗的特点,试举赠别诗写作中的的其他手法?答:如李白诗“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其一:天
4、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京城的街道上,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如酥。远远地看去,仿佛有一点儿小草的绿意,可走近才发现没有什么绿意。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绿柳布满京城的春末。)其二: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1、 描绘一下“草色遥看近却无”景象。答: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了出来,大地呈一片轻轻的草色,当你近看时,小草似乎偷偷躲起来,看不到什么颜色。2、赏析:一二句紧扣“早春”描写春
5、雨和草色。写“ ”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写“草色”具体入微,尤为传神。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初春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3、“润如酥”一句,令人联到与杜甫诗中的“润物细无声”都写出了春雨 滋润、轻柔 的特点。而朱自清春中“ ”一句在此基础上更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的特点。4、人们常引用诗句“ ”来形容老师工作默默奉献,潜移默化的特点。(三)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整体理解: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从文字的面上看似乎批评的是歌女,而实际上是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6、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这首诗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尤其是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1.这首诗押( )韵,韵脚是(沙、家、花 ),体裁是( )2.从表达方式
7、上分析,此诗的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 )第三、四句则是(抒情 )。3.“烟笼寒水月笼沙”,历来被称为写景的名句,请作欣赏。答: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运用“互文” 手法,通过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冷寂)的氛围。4.泊秦淮中按诗人的活动,应该现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也就是说诗歌先描绘图画再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8、。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要点:一是吸引读者,二是为点明主旨作铺垫)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作者是在讽刺商女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答:这是一种曲笔手法,从文字的表面上看似乎批评的是歌女,而实际上是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的是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6.一个“ ”字形象地写出了晚唐统治者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7.赏析“商女不知
9、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答: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对只知道享受的达官贵人们的愤怒,对歌女们的同情。(四)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离别愁苦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 相聚的欢乐的憧憬。其中“ ”成了“离愁”的代名词。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3、夜雨寄北中“期”“巴山夜雨”为什么重复出现?(答题要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答:“期”字的两次出现,一是妻子催问的归期,一是自己所答而叹的归期未定; “巴山夜雨”的重出,而一是
10、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两者通过 “何当”一问,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这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4、举例说明此诗的写作特色?答:1、反衬手法的运用。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3、形象、细腻、含蓄、深刻。5、“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的作用?答:推动情节的发展,将现实与未来的时空境界对接起来。(五)登飞来峰:
11、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整体理解:飞来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日出。不怕有云彩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站的很高。“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
12、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1、诗中的“浮云”作怎样的理解?答:邪臣蔽贤(从诗中用典的本意上来讲)或象征眼前的困难、挫折等(从诗句的象征义上来理解)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与“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蕴含了怎样的生活哲理?答: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等等。(见模考题答案)3、“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答:意思是: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借传说写飞来峰那耸入云天的气势,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二、课后古诗阅读的次重点:(一)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
13、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理解要点: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1、通过秋词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答: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表现了诗人乐观心态和旷达情怀。2、诗中第一句中的【自古】的意思、第二句中【春朝】以及第三句【排】和第四句【碧霄】分别什么意思?答: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春朝:初春。这里可译作春天、排:推开、碧霄:蓝蓝的天空3、秋词给与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
14、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答: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2、自然界的“风雨大作”之声和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有什么关系?答:因果关系。风雨大作的声音与铁马冰河的声音相似,由此使作者产生了此梦。3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答: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4
15、、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5、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6、解释词语。不自哀:自己不感到悲哀尚:还戍:守卫夜阑:深夜7、“尚”字的表达作用?尚字这里起转折作用,“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三)山中杂诗
16、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整体理解: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1、请结合具体景物描写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居然从窗里飘出来。幽居在此,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生活啊。写景中暗示了作者的山居之乐与恬淡超然的心境,可见诗人追求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与王维类似)(警告!错误理解有:从“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中体现出诗人的孤独;“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体现了诗人只有鸟、云相伴。)2、
17、“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能否改为“望”字?请谈谈你的看法。答:不行。因为“窥”字更能表现竹林的茂密和山中的幽静,而“望”字显得视野开阔,没有这种境界。(警告!错误理解有:因为“窥”体现诗人隐居在山中和作者的孤独,而“望”不能体现这种感情。)3、试从一个角度分析此诗的写作特点。答:这首小诗用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或:虽句句写景,却句句写人,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或:一句一景(烟、落日、鸟、云),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4、
18、山中杂诗的“山际”和“竹中”两词在诗中有何表达作用?答:山际、竹中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5、“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描绘怎样的情景?答:鸟飞檐上,云出窗里,在动和静的变化中写出了轻快飘逸的生活情趣。(四)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什么?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答:月影;明写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2.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2分)答: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 抒发了思友之情。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
19、友之情,令人陶醉。(理解理由: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3.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诗人当时是从(清溪驿)出发,沿着(平羌江)行进,路过( 渝州),到(三峡)去。这首诗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 图。诗的第一句描写的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的情景;第二局描写的是(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的情景。俗语把上弦或下弦时的缺月叫( 月牙 ),诗中称作( 半轮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题眼在哪?答:表现了作者离开故土时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思君(思)5、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这首诗意境和语言特点?答:语言浅近,意境清朗
20、优美。 (五)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yu hung)里,弹琴复长啸(xio)。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诗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中独自(弹琴),(长啸 ),与(明月 )相伴的情景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照”与一,二句中的“ 独坐 ”一词相照应,是什么意思?答: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和愉悦的心境。独坐、弹琴、长啸。4、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5、请用散文化的语言
21、描绘一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答: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6、诗中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写景物的词语是“幽篁”、“深林”、“明月”; 写人物活动的词是 “独坐”、“弹琴”、“长啸”。7、王维号称“诗佛”,与 齐名,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国维评价王维诗的特点是: 。六、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答:“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特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此外,“
22、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不失悠扬,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满”字用的很巧妙,玉笛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更深刻的抒发了诗人的离别愁绪。2、“折柳”在诗中指汉乐府横吹曲折柳曲 “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念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字的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这首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八)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问题: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一、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二、
23、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答:一、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二、其一,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二,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其三,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2、逢入京使是 (填朝代)著名 (填派别)诗人
24、(填名字)的思乡怀亲之作。(九)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这首诗写使人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前两局写的景象有:幽草和黄鹂,后两句以无人渡河的孤舟,衬托闲淡宁静之景。2、诗人借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答:抒发了诗人不满朝政和时局,向往清幽宁静生活的心情。3、划分节奏: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4、 请分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中“怜”字所蕴含的情趣。答: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怜幽草涧边生”,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
25、诗人恬淡的胸襟。(若不懂背景此题理解较难,故了解即可。要点:独爱兰草以表自己恬淡的胸襟与清幽宁静的生活追求。此外,“野渡无人舟自横”蕴含“不在其位就不谋其政”的意思)(十)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1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寻常、几度、又逢2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答:一是重逢的季节,二是喻指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三是指诗人的衰病、潦倒与漂泊。(要点:季节、社会、自己)3、下列赏析有误的是( )A 一、二句追忆与李龟年在唐朝繁盛时期的交往,是对二人昔日友谊的回顾B
26、三、四句写故友重逢的情景,但二人都近垂暮之年,眼前美景难消心中的悲怆C “落花时节”恰当比喻了二人潦倒的处境,也蕴含着对唐朝衰落的感概D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与故友意外相逢的喜悦心情和无限感概(十一)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整体理解: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 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
27、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诗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这首诗有三个特点
28、:一、精美如画; 二、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 ;三、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答:苍苍山林中,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夕阳余晖散落在灵澈带着的斗笠上,一人独归。2、诗中三、四句抒发了作者送友人怎样的感情? 答: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抒发了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感情。(要点: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3、诗中的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答:借景抒情。(十二)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整体理解: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
29、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
30、内心的失望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赏析:“闲敲棋子落灯花”。答:这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在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的举动,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失望焦躁。 (十三)论诗 赵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整体理解:此诗体现了诗人的诗歌主张: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诗歌创
31、作要具有时代特色,必须随时代变化而变化。1、“风骚”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2流传万古的李杜诗篇至今无人可及,为什么诗人却说“至今已觉不新鲜”?答:诗人以李杜诗歌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诗歌主张: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3下面对诗的解说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 A开头两句以李白、杜甫为例,说他俩的诗歌虽然领袖一代,万口传诵,全面而广阔地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但现在读起来已不觉得新鲜了。B三、四两句进而指出,各个时代都有各个时代的“才人”,写出本时代的风貌,开拓一代诗风,但也必然像李、杜一样,反映数百年之后的世界。C这首诗以诗论诗,观点鲜明,言简意深。运用典型事
32、例论述,不显抽象、空洞。D从发展的角度提出诗歌创作必须随时代而创新的正确主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十四)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整体理解:莫说从岭上下来就不难,在下山之前常常让那些行人空欢喜一场。走入到崇山峻岭之中,你才从一重山里出来,可是又被另一重山拦住了。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1、 此诗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答:先议论,后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2、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答:未写景,先抒情。3、 诗中采用什么手法来形象地阐明生活哲理的?答:用比喻的方法,形象的说明很多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的生活哲理。(大意对即可。)(十五)观书有感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