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专业教学大纲.doc(1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园林专业教学大纲2007年10月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Plant Botany)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林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观赏树木学等总 学 分:2.51.5学分,其中实验学分1 总 学 时:7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植物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以及植物组织的类型、特征、功能等基本知识;重点掌握被子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器官的形态发生特征、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了解被子植物的生命史。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近期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研究方面的期刊和文献,使学生掌握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近期的
2、重大研究成果及学科动态。培养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14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22种子和幼苗15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63植物细胞和组织66植物系统分类14绪论(1学时)一、植物的多样性与意义二、植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植物学的方法与要求第一章 种子和幼苗(1学时)一、 种子的组成成分二、 种子的类型三、 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类型本章重点:种子基本结构本章难点:胚轴的生长与幼苗类型内在关系第二章 织物细胞和组织(6学时)第一节 植物细胞一、 细胞学说二、 植物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三、 细胞的原生质
3、及后含物四、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五、 细胞的分裂、生长与分化本章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本章难点:细胞的分裂过程和特征第二节、植物组织一、 植物组织的概念二、 组织的分类三、 维管束、维管组织和维管系统本章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结构本章难点:结构和功能和环境的统一性第三章 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12学时)第一节 根一、 根的发生、类型和生理功能二、 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长和分布三、 根的结构特征及其生长动态四、 侧根、根瘤和菌根的发生与作用第二节 茎一、 的基本形态与生理功能二、 芽和分枝三、 茎的结构和生长动态第三节 叶一、叶的基本形态与生理功能二、叶的发生、生长和解剖结
4、构三、离层和落叶四、叶的形态结构与生境环境的统一性第四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1、 根的变态2、 茎的变态3、 叶的变态本章重点:根茎叶营养器官的发育和结构本章难点:营养器官形态结构建成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统一性关系第四章 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6学时)一、花的组成和发生二、雄蕊的发育及其结构三、雄蕊的发育及其结构四、 开花、传粉和受精五、 种子和果实的发育与结构六、 被子植物生活史的概述本章重点: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态与结构本章难点: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建成规律第五章 植物界的类群与分类(14学时)一、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三、被子植物主要分科概述本章重点:高等植物的
5、主要特点、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知识本章难点:被子植物主要分科特点实验教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教材:胡宝忠 胡国宣主编植物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李扬汉主编 植物学(高等农业院校教材、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年主要参考书目: 1、徐汉卿 宋协志主编植物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年2、陆时万等主编植物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3、张宪省 贺学礼主编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4、 胡宝忠 胡国宣主编植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5、 许文渊主编药用植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年 执笔人:江宇飞 测量学课程教学大
6、纲(Survey)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林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后续课程:装饰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与绿化、室外环境设计、建筑装饰工程监理总 学 分:2.0学分 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与要求: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地面点位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测绘信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最重要的基础信息之一。测绘理论知识在园林绿化的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正确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绘仪器和工具;了解大比例地形图的成图原理和测绘方法;具有正确应用地形图和有关测量资料的能力,能使用
7、仪器进行一般工程的施工放样,能灵活应用所学的测量知识为其专业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 论26地形图的基本知识22水准测量47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23角度测量48地形图的应用24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 29测设的基本工作25小地区控制测量4第一章 绪 论 (2学时)第一节 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一、测量学的任务和分类二、测量学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三、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二节 我国测量学发展概况第三节 地面点位的确定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二、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第四节 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一、对距离的影响二、对高程的影响第五节 测量工作概述一、地
8、物、地貌的概念及其特征点二、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本章重点:大地水准面、绝对高程、相对高程、测量坐标系、确定地面点空间位置的三要素、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本章难点:地球曲率对距离和高差的影响。第二章 水准测量(4学时)第一节 水准测量原理一、水准测量原理二、计算高差的方法第二节 水准测量的仪器和工具一、水准仪的构造二、水准尺和尺垫第三节 水准仪的使用一、安置水准仪二、粗略整平三、瞄准水准尺四、精平与读数第四节 水准测量的外业一、水准点二、水准测量的实施三、水准测量的检核第五节 水准测量的内业一、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二、闭合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第七节 自动安平水准仪一、自动安平原理二、
9、自动安平补偿器第八节 微倾式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一、水准仪应满足的条件二、检验与校正第九节 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一、仪器误差二、观测误差三、外界条件的影响本章重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仪的操作、水准测量的内、外业。本章难点:水准仪的检校、误差分析第三章 角度测量(4学时)第一节 水平角测量原理一、水平角二、水平角测量原理第二节 DJ6级光学经纬仪一、经纬仪概述二、DJ6级光学经纬仪的构造三、J6级光学经纬仪的读数方法第四节 水平角观测一、经纬仪的对中、整平和瞄准二、水平角观测方法第五节 竖直角测量原理一、竖直角测量原理二、竖直度盘三、竖直角的观测和计算四、竖盘指标差第六节 水平角测量的误差一、仪器误
10、差二、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三、观测误差四、外界条件的影响第七节 经纬仪的检验和校正一、仪器各轴线应满足的几何关系二、各轴线间几何关系的检校第八节 电子经纬仪简介本章重点:测角原理,测角方法,仪器操作。本章难点:仪器检校和误差分析。第四章 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2学时)第一节 钢尺量距的一般方法一、量距的工具二、直线定线三、量距方法第四节 光电测距仪简介一、测距原理二、仪器介绍及使用第五节 直线定向一、标准方向的种类二、表示直线方向的方法三、几种方位角之间的关系四、正、反坐标方位角五、坐标方位角的推算第六节 用罗盘仪测定磁方位角一、罗盘仪的构造二、用罗盘仪测定直线的磁方位角本章重点:钢尺一般丈量与精
11、度计算、方位角及其推算、罗盘仪的使用。本章难点:三北方向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4学时)第一节 控制测量概述第二节 导 线 测 量一、导线测量概述二、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第五节 三、四等水准测量一、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第六节 三角高程测量一、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二、三角高程测量的观测与计算本章重点:导线测量的内、外业;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和要求。本章难点:四水准测量的校核计算。第七章、地形图的基本知识(2学时)一、地形图的比例尺二、比例尺的种类三、比例尺的精度四、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五、地形图的梯形分幅与编号六、地形图的矩形分幅与
12、编号第一节 地物符号一、例符号二、非比例符号三、半比例符号四、地物注记第二节 地貌符号等高线一、等高线的概念二、等高距和等高线平距三、典型地貌的等高线四、等高线的分类五、等高线的特性本章重点 :比例尺精度、矩形分幅与编号、等高线。本章难点:梯形分幅与编号。第八章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2学时)第一节 测图前的准备工作一、图纸准备二、绘制坐标格网三、展绘控制点第二节 视距测量一、视距测量原理二、视距测量的观测与计算第四节 碎部测量的方法一、碎部点的选择二、经纬仪测绘法第五节 地形图的绘制一、地物描绘二、等高线勾绘三、地形图的拼接、检验与整饰本章重点:控制点的展绘、经纬仪测绘法、等高线的勾绘。本
13、章难点:等高线的勾绘。第九章 地形图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 地形图的识读一、图外注记识读二、地物识读三、地貌识读第二节 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一、求图上某点的坐标和高程二、确定图上直线的长度、坐标方位角及坡度第三节 图形面积的量算一、透明方格纸法二、平行线法三、解析法四、求积仪法第四节 按 一 定 方 向 绘 制 纵 断 面 图第五节 在地形图上按限制的坡度选定最短路线第六节 在 地 形 图 上 确 定 汇 水 面 积本章重点: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本章难点:按限制坡度在图上确定最短路线。第十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2学时)第一节 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测设一、测设已知的水平距离二、测设已知水平角
14、三、测设已知高程第二节 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一、直角坐标法二、极坐标法三、角度交会法四、距离交会法第三节 已知坡度直线的测设第四节 圆曲线测设一、圆曲线主点测设二、圆曲线的细部测设本章重点: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本章难点:坡度线、圆曲线的测设。教材:合肥工业大学等合编测量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主要参考书目:1、 张慕良,叶泽荣主编水利工程测量、水利电力出版社、1994年2、 杨德麟等编著大比例数字测图的原理方法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执笔:张颖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大纲Soil and Fertilizer Science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基
15、础课适用专业:园林绿化先修课程:植物学,化学等后续课程:作物栽培学总 学 分:2 其中实验学分:0.5总 学 时:32 其中实验学时:8教学目的与要求: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和植物营养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主要讲授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分布,土壤管理,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无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施用,以及有机肥料的成分、性质和积制。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肥力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株和肥料的关系。掌握主要化肥和有机肥的性质、作用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的关系和施用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学会经济用肥和
16、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本课程是农学类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应力求做到深度适当,结合我国生产实际,突出应用理论、 应用技术的传授。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绪论19土壤管理12土壤矿物质110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33土壤有机质111氮肥34土壤的孔性、结构和耕性112磷肥25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113钾肥26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214微量元素肥料27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115复合肥料18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116有机肥料1 绪 论(1学时)一、土壤肥料学的研究任务二、土壤与肥料科学的发展简史三、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一
17、章 土壤矿物质(1学时)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一、 地壳的元素组成特点二、 成土的主要矿物质、岩石三、 岩石风化的几种类型第二节 风化产物的新性质和新类型一、 风化产物具备的新性质二、 风化产物的类型第三节 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 不同风化产物的矿物组成二、 土壤矿物组成与养分供应的关系第四节 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二、土壤质地的概念及质地分类依据、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本章重点:成土的主要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风化产物的类型;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难点:土壤质地的概念与划分依据。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1学时)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一、 土壤有机质的
18、来源及类型二、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概念及其转化过程三、腐殖质的性质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一、 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二、 土壤有机质与微生物与植物生长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一、 腐殖化过程与腐殖化系数二、 矿质化过程与矿质化系数三、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措施本章重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提高有机质含量的途径。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腐殖化与矿质化过程。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1学时)第一节 土壤孔性一、土壤比重、容重的概念二、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孔隙分级,理想的土
19、壤孔隙状况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一、 结构体、结构性的概念二、 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三、 创造良好土壤结构的措施第三节 土壤耕性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二、土壤的宜耕性与土壤耕作本章重点:土壤孔隙的类型与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土壤结构性与耕性的概念。本章难点:如何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与如何掌握宜耕期进行土壤耕作。实验四 土壤水分含量和容重的测定 (3学时)一是自然含水量的测定,利用酒精燃烧法,结合容重测定;二是风干土样水分含量的测定,在105下烘干。掌握两种合水量测定的目的、意义及操作过程。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1学时)第一节 土壤水分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有效性三、
20、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二节 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及有关指标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第三节 土壤热量状况一、土壤热量的三个来源二、土壤的热特性: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第四节 土壤养分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三、土壤养分的移动本章重点: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难点:土壤水、肥、气、热的调节机制。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2学时)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一、 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二、 有机胶体、无机胶
21、体和复合胶体的构造。第二节 土壤胶体的特性一、 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二、 胶体的带电性、溶胶和絮凝的过程第三节 土壤的吸收性能一、土壤吸性能的类型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本章重点: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及特性;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及其与养分供应的关系。难点:土壤胶体的结构。第六章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1学时)第一节 土壤的酸碱性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二、土壤酸度、酸度类型及相互关系三、土壤碱度、碱化度概念四、土壤缓冲性能:缓冲性能的概念及其机制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第二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二、土
22、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本章重点:土壤反应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主要影响因素。难点: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机制。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1学时)第一节 土壤形成一、土壤形成因素二、成土过程三、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第二节 土壤分类一、土壤分类的原则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系统第三节 土壤分布一、 土壤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二、 土壤区域性本章重点:成土因素与过程;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剖面特征;土壤分类的原则与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难点:土壤分类的方法。实验五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3学时)野外观察2个以上的土壤剖面,了解成土因素对土
23、壤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肥力特点等内部性状在外部形态的反映。描述各层次的形态特征。第八章 土壤管理(1学时)第一节 土壤培肥一、高产肥沃土壤特征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三、低产土壤改良的原则第二节 土壤污染 一、土壤背景值: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土壤污染源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第三节 土壤资源一、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及评价的内容二、土壤资源评价:评价的依据和原则,评价方法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章重点: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措施;土壤资源与开发利用。难点: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和方法。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3学时)第一节 植物的
24、营养元素与平衡吸收一、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二、必需元素的分组三、必需元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四、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五、植物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六、有益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第二节 植物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植物营养元素间的交互作用二、最小养分律三、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现象四、肥料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第三节 作物的阶段营养与施肥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二、作物营养临界期三、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第四节 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一、土壤养分的形态与有效性二、土壤养分的动态三、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第五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根际的概念及特点二、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三、植物的叶部营养与根外追肥本章
25、重点:必需元素、有益元素的概念;交互作用的概念与类型;土壤养分的形态、移动性及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植物根际营养与叶部营养的概念与特点。难点:应用报酬递减的原理进行肥料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第十章 氮肥(3学时)第一节 植物的氮素营养一、氮的生理功能及氮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二、氮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运转三、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品质间的关系四、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第二节 土壤氮素的营养状况一、土壤中氮的形态与有效性二、土壤氮的转化三、土壤氮的供应性能第三节 常见氮肥的性质与施用一、化学氮肥的分类二、常用氮肥的特性与施用第四节 提高氮肥肥效主要途径一、氮肥肥效的分析方法二、
26、提高氮肥肥效的主要途径本章重点: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间的关系;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土壤氮的矿化与生物固定;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概念与过程;铵态氮肥与尿素的特性与施用;氮肥利用率的概念、测定方法及主要提高途径。难点:土壤有机氮无机氮间的平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氮肥有效施用的原理与技术。第十一章 磷肥(2学时)第一节 植物的磷素营养一、磷的生理功能二、植物对磷的吸收形态与吸收机制三、磷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第二节 土壤磷素状况一、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二、土壤中磷的转化三、土壤有效磷的概念与测定方法四、影响土壤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第三节 化学磷肥的性质与施用一、化学磷肥的制造原理二、化
27、学磷肥的分类三、常用磷肥的性质与施用第四节 磷肥合理分配与施用的原则一、根据轮作制分配磷肥二、根据作物需要分配磷肥三、根据土壤条件分配和施用磷肥本章重点:土壤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土壤有效磷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化学磷肥的制造方法与分类;合理分配磷肥应考虑的原则。难点:不同土壤限制磷有效性的差异及其与磷肥分配的关系。第十二章 钾肥(2学时)第一节 植物的钾素营养一、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存在方式及生理功能二、钾对作物产量及产品品质的影响三、钾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第二节 土壤钾素状况一、土壤中钾的含量、分组与有效性二、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三、影响土壤钾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钾肥的性质与施用一、钾肥
28、的种类二、常用钾肥的性质与施用三、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本章重点:钾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机制;土壤钾的分组及有效性;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难点:土壤钾不同组分间的关系。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2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一、微量元素主要生理功能二、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危害及症状三、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第二节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状况一、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对作物的有效性二、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第三节 微量元素肥料一、微量元素肥料的分类二、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本章重点: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难点:影响土壤微
29、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第十四章 复合肥料(1学时)第一节 复合肥料的基本概念一、复合肥料的概念二、复合肥料养分含量表示方法三、复合肥料的制造原理四、复合肥料的主要优缺点第二节 复合肥料的性质与施用一、复合肥料的种类二、常用复合肥料的特性与施用第三节 混合肥料施用的配制原理一、混合肥料养分配的确定途径二、混合肥料原料用量的计算本章重点:复合肥料的概念及养分含量表示方法;复合肥料的特点;复合肥料的制造原理。难点:混合肥料原料用量的计算方法。第十五章 有机肥料(1学时)第一节 有机物质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一、有机肥料养分供应的特点二、有机肥料在土壤培肥中的作用三、有机肥料在提高农产品品质中的作用第二
30、节 发展有机肥料的途径一、农家肥的合理利用二、秸杆还田的意义与方法三、城市垃圾的利用问题本章重点:有机肥的特点与作用;发展有机肥的途径。难点:不同有机肥机制原理。实验教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土壤肥料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教材:沈其荣主编,土壤肥料学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书目:1、史瑞和等编著,植物营养原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3、 鲁如坤等著,土壤植物营养原理和施肥,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执笔:张颖绘画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林专业后续课程:色彩学分:2学分 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
31、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 即对形体结构 ,透视和明暗色调有正确的认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美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为今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安排:32 其中实验:8 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第一章 石膏几何模型写生102第二章 静物写生 14第一章 石膏几何模型写生(10学时)第一节 透视规律一、一点透视的特征二、两点透视的特征三、圆的透视特征第二节 构图规律一、静物写生的构图二、构图步骤第三节 结构画法一、结构素描的特征二、结构素描的作画步骤本章重点: 结构素描的作画方法。 难点: 透视规律。写生练习一: 一组复杂石膏几何模型写生 第二章 静物写生(14学时)第一节 结构
32、画法一、素描三种表现技法的特征二、三种表现技法的区别第二节 结构画法一、明暗素描的本规律二、明暗素描的作画方法与步骤重点介绍: 素描三种表现技法。难点: 明暗素描的作画方法。 示范一: 静物写生的明暗画法 写生练习一: 静物写生 写生练习一: 复杂静物写生 教材与参考资料:1素描:主编:刘虹西南师大出版社 2 当代素描教程:主编丁一林、 胡明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 人体素描:西南师大 执笔:张颖绘画2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林专业后续课程:色彩学分:2学分 其中实验学分:0.5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 即对形体结构
33、,透视和明暗色调有正确的认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美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为今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安排:32 其中实验8 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第一章 石膏头像写生142第二章 建筑风景写生10第一章 石膏头像写生(14学时)第一节 头像的基本比例与结构一、头部的基本比例二、头部的基本结构第二节 石膏头像的明暗画法与结构画法一、石膏头像写生( 明暗画法)的基本步骤二、石膏头像写生( 结构画法)的基本步骤本章重点: 头部的基本结构与比例。难点: 两种技法的作画方法与技巧。 示范一: 石膏头像的写生步骤 (结构画法) 示范一: 石膏头像的写生步骤 (明暗画法) 写生练习一:
34、 石膏头像写生练习 第二章 建筑风景写生(10学时)第一节 风景写生的目的一、风景写生的意义与目的二、风景写生与本专业的联系第二节 风景画的构图一、风景画的构图形式二、风景画的构图方法本章重点: 风景写生的重要性。难点: 风景写生的作画方法。示范一: 树 草 水的基本画法 示范二: 以建筑为主的风景画 示范三: 室内装饰细部及陈设写生 写生练习一: 风景写生练习 写生练习二: 以建筑为主的风景写生练习 写生练习三: 室内装饰写生练习 教材与参考资料:1素描:主编:刘虹西南师大出版社 2 当代素描教程:主编丁一林、 胡明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 人体素描:西南师大 执笔:张颖 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
35、学大纲(Principiu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ve Design)课程编号: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园林先修课程:建筑制图后续课程:园林设计总 学 分:4.0 其中实验1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制图规范;学会平面图、立面图、剖(断)面图、透视效果图的基本画法;了解园林设计的程序和基本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自编。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园林概述165色彩构成82园林制图基础知识86地形表现43植物、山水平面、立面的表现87建筑平、立剖44平面构成88投影基础49透视图与鸟瞰图4
36、第一章 园林概述(16学时)第一节 认识园林 一、概念 二、园林发展概述第二节 中外造园活动简介 一、中国园林发展概况二、外国园林发展简介第三节 园林构成要素本章重点:本章主要介绍园林的概念、发展,中外园林发展简史,园林构成要素等内容,使同学们初步了解园林。本章难点:无。第二章 园林制图基础知识(8学时)第一节 绘图工具及其使用一、绘图工具二、使用方法第二节 制图常规 一、图幅 二、线型 三、字体 四、标注和索引第三节 工具线条图第四节 钢笔徒手画 一、钢笔画的特点 二、钢笔线条的表现本章重点:本章重点介绍园林制图的基础知识,运用工具绘图的方法以及钢笔徒手画的表现方法。要求同学们通过学习,掌握
37、园林制图的方法,提高钢笔画的水平。本章难点:无。第三章 植物、山水平面、立面的表现(8学时)第一节、植物、山水的平面表现第二节 植物、山水的立面表现本章重点:本章重点植物、山水平面、立面的表现本章难点:植物、山水的立面表现第四章 平面构成(8学时)第一节、绪论第二节 造型的基本要素点第三节 造型的基本要素线 第四节 造型的基本要素面 第五节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第六节 平面构成的形式本章重点:本章造型基本要素构图特点。本章难点:形式美法则第五章 色彩构成(8学时)第一节、色彩基础知识第二节、色彩构成本章重点:本章重点色彩构成的三要素的基础知识本章难点:色彩构成。第六章 地形表现(4学时)第一节
38、 地形基本知识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屋顶样式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色彩构成的三要素的基础知识本章难点:色彩构成。第七章 平面、立面、剖面图(4学时)第一节 建筑的平、立、剖面图第二节 园景的平、立、剖图本章主要介绍园林建筑、园景的平、立、剖面图的表现方法,要求同学们通过练习掌握园林制图的基本规范。第八章 投影基础(4学时)第一节 立体的正投影 一、投影法概述 二、正投影特征 三、立体的三面投影第二节 轴测投影 一、斜轴侧投影 二、正轴侧投影三、圆的轴测画法本章重点:本章主要介绍有关投影知识,有关正投影轴侧投影的基本特征和各种几何体投影的基本画法。要求同学们学会运用投影法进行立体表现。本章难点:正投影
39、,轴侧投影。第五章 透视图与鸟瞰图(4学时)第一节 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一、透视的基本概念 二、透视图的基本画法第二节 鸟瞰图画法 一、网络法画鸟瞰图 二、鸟瞰图实用画法第三节 视点、画面、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的选择一、 视野二、 视点的选择三、 画面与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四、 在平面图上确定视点、画面的步骤本章重点:本章重点学习园林透视图、鸟瞰图的画法,主要学习运用尺规用几何的方法求取透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美术方法进行配景的表现,学会综合的透视图、鸟瞰图的表现方法。本章难点:透视图画法。第六章 设计方法入门(2学时)第一节 园林设计的学习特点第二节 园林设计的过程第三节 基本原则和方法本章重点
40、:本章主要介绍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使同学们了解园林设计的内容、过程、步骤以及进行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本章难点:基本方法。实验教学具体要求详见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中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目:1王晓俊 编著,风景园林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2田学哲主编,建筑初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执笔:蒋亚华园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y)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林先修课程:植物学后续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景观规划总 学 分:3.0 总学时:48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
41、着重介绍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土地分类、土地评价、景观规划和管理的方法及国外景观规划的实践经验,掌握在景观水平上维持生物多样性、制定景观水平的对策和办法。本课程是与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有关的事业的理论基础,对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化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内容与安排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序号章目名称学时分配1引言:景观和景观生态学25景观的功能82景观要素的基本类型66景观动态83景观的总体结构67土地分类、土地评价和景观规划124景观的形成因素6第一章 引言:景观和景观生态学(2学时)第一节 景观一、景观的定义和特征二、景观要素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