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3.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56519832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组-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二组-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组-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组-3.ppt(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组第二组-3-3卟啉:porphyrin 定义:定义:由四个吡咯环依次围成的大环化合物。由于侧链的差异而种类很多,如尿卟啉、粪卟啉和原卟啉等,分布甚广鲜黄花菜:黄花菜俗称金针菜,学名萱草,古名忘忧,属百合科,是一种多年的生草本植物的花蕾。黄花菜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秋水仙碱:鲜黄花菜中含有一种“秋水仙碱”的物质,它本身虽无毒,但经

2、过肠胃道的吸收,在体内氧化为“二秋水仙碱”,则具有较大的毒性。秋水仙素: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故名,也称秋水仙碱。纯秋水仙素呈黄色针状结晶,熔点157。易溶于水、乙醇和氯仿。味苦,有毒。措施:由于鲜黄花菜的有毒成份在高温60C时可减弱或消,因此食用时,应先将鲜黄花菜用开水焯过,再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以上,捞出用水洗净后再进行炒食,这样秋水仙碱就能破坏掉,食用鲜黄花菜就安全了。食用干品时,消费者最好在食用前用清水或温水进行多次浸泡后再食用,这样可以去掉残留的有害物,如二氧化硫等。青西红柿西红柿中含有一种叫“番茄碱”的毒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当西红柿成熟并呈红色时,这种“番

3、茄碱”毒素含量甚微,一般无毒害作用。但是,在那些尚未成熟的西红柿中,“番茄碱”的含量较高。据测定,高的每百克可含58克,如果人们一次吃较多的未成熟的西红柿,就会出现头昏、恶心、呕吐、流涎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要忌吃青色西红柿。龙葵碱solanine:龙葵碱又名茄碱、龙葵毒素、马铃薯毒素,是由葡萄糖残基和茄啶组成的一种弱碱性糖苷。分子式为 CHNON,结构式如图所示。不溶于水、乙醚、氯仿,能溶于乙醇,与稀酸共热生成茄啶(CHNO)及一些糖类。茄啶能溶于苯和氯仿。危害:未成熟的青色番茄含有生物碱,可被酸水解生成番茄次碱。这种有毒物食,口腔会感到苦涩,严重的可导致中毒,出现头晕、恶心、周

4、身不适等症状 番茄碱毒性很小,口服较大剂量和较长时间亦未发现毒性反应,可能系吸收很少的原故。皮下注射可引起局部坏死,其油膏(治真菌病)涂于皮肤并无刺激性,对粘膜则可能有刺激性。给大鼠或兔静脉注射,可引起急骤、短暂的血压下降,对心率无影响,体内及体外试验均可引起溶血。发芽土豆:发芽的土豆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又称茄龙葵素(又称茄碱)碱)这是一种神经毒素,可抑制呼吸中枢。马铃薯各部分中龙葵素的含量差别很大,绿叶中含025%,芽内含05%,花内含073%,果实内含10%,成熟的块根内含0004%,皮内含001%。完整良好的薯块内只含微量龙葵素,用其饲喂家畜一般不引起中毒。龙葵素在醋酸里加热可被破坏。马

5、铃薯贮存不当而引起发芽或皮肉变绿发紫时,龙葵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如发芽的薯块可由正常的0004%提高到008%,增加20倍;芽内由05%提高到476%,增加近10倍;霉坏的薯块可达058%184%,提高145460倍;贮存时间过长也可使毒素增多,贮存到第二年7月,可增加到011%,贮存一年半后可增加到130%。鲜蚕豆蚕豆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蔬菜了。1.蚕豆含有致敏物质,过敏体质的有极少数人(男孩较多)吃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急性溶血等中毒症状,就是俗称的“蚕豆病”。这是因为体仙缺乏某种酶类所致,是一种遗传缺陷。发生过蚕豆过敏者一定不要再吃。2.不宜食用鲜嫩蚕豆,以煮食为主。3.蚕豆性滞,不可生

6、吃,应将生蚕豆多次浸泡或焯水后再进行烹制。不可多吃,以防胀肚伤脾胃。4、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禁食四季豆:它本身含有两种毒素,含有皂苷、皂素、胶蛋白酶抑制剂,其对细胞膜有刺激性,且能破坏红细胞。它们对胃肠道有刺激性,引起胃肠道局部充血、肿胀及出血性炎症,可以使人体红细胞发生凝集和溶血,过量使用使人体发生溶血性黄疸。危害: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同时伴有头痛、头晕、出冷汗等神经系统症状。有时四肢麻木、胃烧灼感、心慌和背痛等。措施:这些毒素并不可怕,只要加热至100以上,使四季豆彻底煮熟,其毒素就会被破坏。如果加工方法不当,毒素没有被完全破,四季豆进入人体后就容易导致中毒。一些集体

7、食堂锅小但加工的四季豆较多,翻炒不均,受热不匀,毒素不易除去(1)轻症中毒者,只须静卧休息,少量多次地饮服糖开水或浓茶水。(2)中毒严重者,若呕吐不止,造成脱水,或有溶血表现,应及时送医院治疗。(3)民间方用甘草、绿豆适量煎汤当茶饮,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姜:生姜含挥发油0.25%3.0%,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芹烯、莰烯、柠檬醛、芳樟醇、甲基庚烯酮、壬醛、d-龙脑等尚含辣味成分姜辣素,分解则变成油状辣味成分姜烯酮和结晶性辣味成分姜酮)、姜萜酮的混合物又含天门冬素、哌啶酸-2以及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此外,尚含有树脂状物质及淀粉危害:1.不要去皮。不要去皮。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

8、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鲜姜洗干净后即可切丝分片。2.吃姜治病要辨证论治。吃姜治病要辨证论治。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3.吃姜并非人人适合。吃姜并非人人适合。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4.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原则,不宜多吃。在做菜或做汤

9、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5.不要吃腐烂的生姜。不要吃腐烂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诱发肝癌、食道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腐烂的蔬菜:腐烂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液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造成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跳加快、抽筋等症状。预防措施:1、蔬菜应妥善保存,防止腐烂,不吃腐烂的蔬菜。2、食剩的熟菜不可在高温下存放长时间后再食用。3、勿食大量刚腌的菜,腌菜时盐应多放,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但现腌的菜,最好马上就吃,不能存放过久,腌菜时选用新鲜菜。4、不要在短时间内吃大量叶菜类蔬菜,或先用开

10、水焯5分钟,弃汤后再烹调。5、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量要严格按国家卫生标准规定,不可多加。6、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7、防止错把亚硝酸盐当食盐或碱面用。亚硝酸盐食用过多处理方法亚硝酸盐食用过多处理方法1、补充液体,尤其是开水或其它透明的液体;2、补充因上吐下泻所流失的电解质,如钾、钠及葡萄糖;3、避免制酸剂;4、先别止泻,让体内毒素排出之后再向医生咨询;5、毋须催吐鲜扁豆:鲜扁豆中含有皂甙和生物碱,有毒,但遇热后会溶解。若加工时未做到煮熟闷透,将这些毒素破坏,就会导致中毒。因为扁豆的毒素主要是在“豆”中,只有持续长时间的高温(通常要将扁豆在沸水中煮30分钟左右)才可以将其破坏。

11、变质白木耳:银耳又叫白木耳,是我们食用和馈赠亲友的高级营养滋补品。但由于有变质银耳的掺入,食后往往会造成食物中毒。银耳中毒是由于银耳变质后产生了酵米面杆菌A所引起。大多是在食后3 72小时发病,患者开始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有少数人可伴有腹泻、舌及肢体的麻木,有的还会出现咳血,尿血、少尿或尿闭,病情严重时表现为神志不清、四肢抽搐,皮下瘀点瘀斑,有的人甚至出现四肢发凉、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最后可因肾功能衰竭、肝坏死、脑疝、脑水肿而导致休克及死亡。因此,一旦发生银耳中毒,应立即到医院进行急救。如何识别变质的银耳呢?新鲜银耳色泽呈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富有弹性,清香,无酸味和其它怪味;变质的银耳为黄褐色,耳片粘滑,缺乏弹性,根基部溃烂呈鼻涕状,嗅之有股酸馊气味。干燥后的好银耳为白色或米黄色,蒂头无黑斑或杂质,手感干燥,无异味;变质后晒干或干燥后又受潮变质的银耳,色泽呈暗黄,蒂头不干净,甚至有黑斑,手感发潮发软,有酸霉味和其它异怪味。此外,市场上有一种表面上看色泽晶莹的银耳,实际上是将变质发黄发黑的银耳用硫磺熏制加工的,存放不久便会“原形毕露”。结束!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