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 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节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操作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构成。若把教学内容融入操作过程称为教学过程,则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就是组成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基本准则,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则一方面丰富和活化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又为教学评价提供实际对象和样本;教学评价
2、既可以判断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可行性、实施的程度,也能对教学过程起反馈、控制和调节作用。由此可见,三大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教学模式有的是直接从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中概括和归纳出来的,也有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先提出一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后形成的,所以教学模式既是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对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教学实践依据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教学实践的形式不同,教学模式也不同。迄今为止,课堂教学模式已有很多,分类方法也有多种,这里介绍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划分方式,供大家参考。1. 理论型划分方式从“理论根源”区分第一种是社会互动教学模式。这种类型的模式依据的是社会互动理论,强调教师与学
3、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影响和社会联系。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杜威和塞林的小组探索模式、马歇尔和考科斯的社会探索模式等。第二种是个人教学模式。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依据的是个别化教学理论与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个别化教学。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罗杰斯的无指导者教学模式、格拉斯尔的教室集会教学模式等。第三种是信息加工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依据的是信息加工理论,把教学看做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依据计算机、人工智能的运行规程确定教学的程序。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有:布鲁纳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皮亚杰和西格尔的认知发展教学模式。第四种是行为修正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依据的是行为主
4、义心理学理论,把教学看做一种行为不断修正的过程。这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教学模式等。2. 实践型划分方式从“师生活动”区分详见下表:第一种模式处于最低一级的水平。在这种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单向反馈的关系,它的表现形态是记忆水平的教学。它重点要求学生识记、再现教材,缺乏创造性的理解和思考。学生对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模仿,处于被动、受教的地位。这种水平的教学由于忽视对学生本身能动性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表现为“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至今还有相当广泛的表现,是首要改革的对象。较为典型的是对我国解放后的课堂教学曾产生较大影响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其
5、基本结构为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各科教学都严格地执行“五环节”模式,有些地区甚至一直沿用至今。反思这一教学模式,它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高效率、大容量地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的透彻讲解可以使学生迅速扫清认知上的障碍,大量的练习巩固能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五环节”的安排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符合认知规律,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能迅速培养出大批知识型、继承型人才,其历史功绩不容置疑。然而,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情况下,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悖。对物理教学而言,其主要弊端是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6、,且教师的讲授往往只着重物理知识的结论及其应用,大量的作业、练习目的也都是为了应试,对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得过程重视不够,对学习方法也缺乏指导。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思路不活,迁移能力差,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第二种模式属于第二级水平的教学。它是一种师生双向反馈结构,它的表现形态是理解水平的教学。当教师对学生发生教育影响后,由于着眼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因此,这时一方面教师仍对学生直接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配合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经常强调的要依靠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来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教学大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比前一种的水平
7、要高,但它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因为它过分依赖学生的自身素质,教学个体的不均衡性往往对教学实施产生较大的、甚至负面的影响。毋庸质疑,这种模式的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它最早是20世纪初由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他主张教学应从“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转移到“以儿童为中心”,提出“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重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五段式”教学模式,即暗示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杜威的教学模式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但忽视了系统知识的教学,降低了教师的作用,一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从而被否定。第三种模式的教学是一
8、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它的表现形态是思考水平的教学,即教学过程应是在教师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依靠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去开展学习上的独立钻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作为现代教学论的创始人之一,布鲁纳认为:物理教学要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进行再发现。他倡导建立“引导发现”模式,其程序为:明确课题研究探索建立假说获得概念新情境中应用。此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但费时较多,要求有充足的学习材料
9、、实验仪器等,且不是对任何课题都适用。这种模式目前在学校教学中已经出现,但还不够普遍,它正是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发现,在发现中接受,在发现中创新,同时还应确立课堂的双主体,积极实现师生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率。二、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的弊端综观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发现,它和其他课程一样,更多强调的是“接受”(即使综合型模式也注重在“接受”的基础上“发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或主导,教学是一种修正或引导行为,其主要弊端有六个方面。(一)教学思想传授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知识为主;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活动为主;在方法上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
10、只能被动地接受。过去有一种比喻:“教师要装满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学生比做一个容器,教师的教就是往这个容器里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不到充分关注。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二)教学目标以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目标为目标,千篇一律,一成不变,非常机械。它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智力水平的高低为唯一尺度。知识的各种条条框框牢牢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迫使学生只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千人一面”,教育缺乏的独创性的现象。(三)教学程序按照课前备好的教案中的程序进行操作,按照教案设计好的程序创设教学
11、情境。教学程序的程式化、机械化往往使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效率较为低下。(四)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师的角色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创新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五)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手段陈旧、单一、简单,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脱节,往往是黑板加粉笔。用落后的教学手段传授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体现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六)教学原则过分强调知识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往往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使知识变成了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抹杀了知识的生命力
12、。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离,以致社会生产实践中需要的在教学中学不到,在教室里学到的却是于实践基本无用或脱离实践的东西。综上所述,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难以体现物理教学的真正意向,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那么,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又应该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先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谈起。三、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探索物理(以下简称新教材)以建构主义作为基础构建理论,其典型特点是探究、开放、综合。课程基本理念如下:(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点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新教材已将老教材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基本
13、删去,如“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用焦距关系较准确地确定成像情况”,学生只需通过实验去掌握最直接的观察结果,如“当像距大于物距,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放大的像”等。再如电学、力学中,我们以往所依赖的一些基本公式,如串、并联电阻大小关系公式、焦耳定律、物体浮沉条件力学分析等均被删去,有些内容,即使没有删去,但在语言叙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及严密性上也已不作过分强调,如光的反射定律的叙述、蒸发和沸腾的比较、机械运动、大气压强等。这种处理方式带来的影响虽然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不够完备,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对物理的亲和度将大于以前,他们可能再也不会认为“物理很难学”了。总之,新教材赋予了物理更人性化的特点,它不再像过去的
14、老教材一样整个一个“大学物理教授”,让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高不可攀。新教材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发展的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说,新教材中人性的思考多于学科成分的思考。(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最平凡的认知”。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果是建构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能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并非“书本上的方块字”和实验室中“冷冰冰的仪器”。课堂教学的设计若能紧扣这一理念,就是抓住了物理新课程的关键特征。并
15、且这种设计与教材所涉内容并无多大关系,关键是敢于联系学生实际,以新的理念大胆地重组教材的内容与结构。(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所以新课标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从学生层面而言,所谓“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
16、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专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可以充分发展能力,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知识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探究学习”目前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本测量、工程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研究(也就是高中学段通常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可能有人会怀疑这种方式的教学效果,那就要看以什么标准来衡量。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评价,把发展学生的能力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探究教学无疑是一种上乘之选。当然
17、,我们在选用时,还应考虑其适切性,并不是什么都强调探究。另外,须要指出的是,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还要有精心的组织和准备,这一点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教学方式层面而言,“科学探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段。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原则上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每个要素都有很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在这里不一一阐述。教学中,教师只有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踏踏实实地实践,才能更好地领悟各要素的操作要求,形成适合自身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不管采用何种形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树立探究思想,掌握多种探究的方法”应成为
18、课堂探究教学的突出任务。新教材名为探索物理,究其原因,更多的也是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作思考,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采用有利于形成具体方法或方法意识的教学方式。实践业已证明探究教学的价值,希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其中,不断尝试改进相关的操作,以收取更大的实效。(四)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关注学科渗透及课程综合化,使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体现。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理想人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的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以及不可磨灭的功绩,新课程则兼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让学生认
19、识科学技术整体的社会功能及必要的社会控制策略的责任。(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理论指出:评价时要做到“量化”和“质性”相结合学科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并重,“过程”和“终结”相结合不忽视对个体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进行评估,重视发展性评价和动态评价;评价时要兼顾个体的“全面性、差异性和主动性”构建多层次的评价指标,重“激励性”评价。它是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具有检验之效,是教学调整的重要依据和动力。综上所述,新课程的理念倡导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重“应用性、探究性、综合性、发展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是一种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现代“立体人格”培养模式。如何在实际的
20、课堂教学中渗透以上理念呢?鉴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教学时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始终牢牢把握教学的“长期性的核心任务”,努力达到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各要素的具体目标,坚决杜绝教学上的“临时观念”和“任务观念”,要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教学,将现在的教学视做明天发展的奠基。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核心任务结合上述对新课程理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构建学习化的社会打下基础”将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的、显性的任务。有关“探究学习”前面已谈过,不再赘述。“自主学习”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21、”而言的,是就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性上。但要指出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激励,并且这种激励应该是长期的。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还要学会“欣赏”每一名学生。“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其产生的效果往往是112。在实施“科学探究”中我们不可能离得开合作。以上学习方式的实现,没有教学方式的改变是不可想象的,教学方式必须实现相应的三大转变。(1)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应敢于大胆改变或重组教材相关的内容与结构
22、,做到精选、精讲,并在互动、自主的学习中不断延展与生成。(2)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3)教师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能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的各种感官、思维、情感真正“动”起来。(二)课堂特色一个成熟的新课程的课堂应具有以下特色:(1)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2)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
23、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3)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4)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5)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题,怀有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新课程教学所追求的。(三)课堂教学的特点在今天,各种有关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正在不断地进入我们的课堂实践。如山东青岛的“透镜式教学法”,
24、它是从教师活动角度对探究性学习进行阐述的。它建议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像透镜一样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和会聚的调节,从而最终使教学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上海七一中学正在实践阶段的“主体性教育”则是从学生角度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尝试,该模式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实践证明,上述模式均能从不同角度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综合这些模式所具有的共性,并抓住新课程的要义,与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相较,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具有以下一些典型特点:1. 教学思想它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
25、动学习;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它的特点是:学生是主体,强调教育的全面性、民主性、发展性、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得到和谐、主动的发展。2. 教学目标它视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它的特点是,使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掌握知识,自主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有充分发展的空间。3. 教学程序它既要求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又要求不能一成不变。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进行随时的调整,使其符合实际需要。
26、教学情境应该满足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它的特点是:教学程序是活的,宽松、愉快、和谐、平等、合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展开积极的、活跃的思维活动。4. 教学主体它是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活动机会。学生的活动应多样化,让学生多思、多读、多练;学生活动的空间要打破学校、课堂、书本的局限,使教学活动具有开放性。它的特点是:使学生在充分的、全面的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 教学手段它是把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引入课堂,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
27、力。它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声、光的作用及它们的复合作用,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进而使大脑积极活动。它把枯燥的、单调的知识变成了活生生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以达到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6. 教学原则它重视“知识的源泉是生产实践,反过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关系,把知识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使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概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强调课堂的互动合作。教师在教学中应承认并尊重学生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将物理与科技应用相联系,树立STS思想;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猜想,力求开放,不苛
28、求有唯一标准的认知结果。(四)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综合上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建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从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的角度看,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应符合下列条件:1. 教学目标激发学习情感,激活创新动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用对探索新知识的激情和对学生的无限爱心去感染学生。教师教学目的应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而不能停留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知识与情感的结合,把课堂的学习内容融入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和知识体系中,
29、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学生的这些需要将为我们在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积极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2. 教学过程(1)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根据生活实例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点,引导学生提出课堂的主要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一目标产生的过程及确定目标的理由和依据,使学生认可目标,接受目标,并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和研究探索。这样做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对探索和研究的欲望。这一环节也符合现代心理学理论,即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
30、生思维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明确问题一般都产生在平常的现象中、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具体事例引发学生产生问题,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2)提供必要的学习信息,加以适度的点拨指导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当然,会有学生面临问题、困惑、挫折甚至失败,这意味着学生可能花很多时间,结果一无所获,但它是一个人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量化的长远效果,也是难以言谈的丰厚回报。这一环节操作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31、人和知识的发现者,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须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3)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还可以怎样、有哪些内在联系和规律、有哪些应用、它的发展和前景是怎样的”等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概括等能力,并且在合作探究中引发创新意
32、识,在感受体验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最后留一些“方法与结果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 教学评价设置多维评价手段,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力促学生正确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策略模式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上述模式在具体操作中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相关问题作一些阐述。在阐
33、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中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体系还不健全,他们的头脑中还存有许许多多不科学的前概念,因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若忽视物理基础知识的建构而大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不亚于建造空中楼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将丰富的科学方法渗透于具体的某一课题内容的教学之中。我们不妨将这一做法称做“课题探究教学(这里所指的探究是一种广义上的探究,是指以问题为导引的教学)”,实施时以具体的物理知识为载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同时我们可依据师生活动关系及探究时域,将课题探究教学分为分工或分层进行的探究(依据课题层次,师生均有明确的分工)、小组合作式的探究(设立探究小组,积极开展互动合作
34、)及完全开放式的探究(课内课外结合,拓宽探究的空间、时间维度)等。(一)课题提出重启发诱导要进行课题探究教学,必然涉及探究课题的提出。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较合适的做法是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初步要探究的课题。在实施的每个具体步骤里,教师再围绕所要探究的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问题设计,使之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建立起实质性联系,从而逐步完善课题。在确定探究课题时,我们通常还须考虑物理学科本身的章节在课堂的达成效度。不同章节所包蕴的知识体系往往不同,诸如“凸透镜成像规律”、“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等,其所要探究的知识体系清晰明朗,我们可以将此类章节中所要探究的知识内容作为明确的
35、总课题提出。而诸如“电阻”,其主体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编者的实施建议是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其知识点较为繁杂,此时我们不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上做文章,将总课题定位为具体的能力要求。【案例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特点:知识体系清晰明朗)的探究先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均有凸透镜,它们所成的像有什么不同?进而提出探究课题: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并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仪器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如何操作
36、等)。接着指导学生分组独立进行实验,取得实验数据,通过自己对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否定或肯定假设,得出并表述所得结论。最后,还应指导学生如何将新获得的物理概念、定律等运用于新情境的问题解决之中,从而进一步领悟所提课题的价值。【案例二】电阻(特点:知识点较为繁杂)的探究本课的课题可定位为:领悟“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在实际操作时可对教材作如下处理:第一环节:打开探究之门组织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提出问题:普通导线为什么多用铜制成?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通过探究去发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导体材料、长度的关系。在完成“电阻”的知识建构过程中打开创新之门:如何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37、?第三环节:创新与实践重组教材内容,思考如何设计变阻器件并进行操作实践,变单一的技能培养为创新意识的建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环节:拓展与延伸多维度建构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作出设想:电流、电压、电阻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使课堂得以延伸。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的意义在于发现与创新。仍须强调的是,在课题的提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想学、乐学、善学,继而获得思维发展。当然,课题的提出过程并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上述步骤、过程进行,可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在此环节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38、,在施教过程中刻意加入方法、能力的渗透式培养,这样就会通过“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实现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从而使教学深入到“以诱达思”的境界,调动起学生探究性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二)课题探究重主体参与这个环节应设法让学生切实作为主人进行课题探究。具体操作时应把握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设法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并有极大可能从其他角度审视、批判性地参与教师引导的课题探究教学活动和对其他同学的探究进行评估。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便会得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扎实提高。二是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来陈述自己较成熟的看法或课题
39、探究过程,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角色的转变。如“凸透镜成像规律”最终可以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笔者在实践中曾发现,学生的总结方式可谓精彩纷呈,有口诀法:虚同实异(指虚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一侧,而实像与物体在透镜的不同侧)、三角定位(只要利用线条将像、物的对应端连接起来,则可利用三角形的相似性判定成像特点),模型法(用直观的图例总结),还有只用两距(物距和像距)描述的。经过交流,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最佳的方式,同时思维变的更加开阔。另外,在这一环节里,课题探究不能只流于形式,不能成为传统教学的间接替代品,“换汤不换药”,而要真正发挥出创新教育的功能。例如,当学生探究完“凸透镜成像规律
40、”这一课题后,除了能运用这一规律解答问题外,还应能深刻领会运用比较归纳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这一环节中的“师生换位”(相对上一环节而言)形式对促进学生主动、创新性地学习非常有效,有利于学生养成敢于质疑的良好思维品质。同时还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能使学生积极地从整体上去把握所要探究的课题。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展示过程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因材点拨,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处于积极奋进的创造性状态之中,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眼看、动耳听、动笔写(算),独立地观察、分析、类比、联想、辨析、归纳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三)课题深化重质疑反思子曰:“
41、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督查、检测、调整的重要举措,感悟是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内化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教师要在这个环节中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感悟,以便升华新体会的认识与观念,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种由成功的学习而产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探索出适合自己个性的独特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执教中也常发现,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虽然总体的课题探究程序已完成,但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诸多困惑,如在案例一的探究中,学生就常常难以界定“清晰的像”,在案例二中学生往往较难合理地利用滑动变阻器进行电路设计。有时即使教师也很难在初中学生的已有认知域内对某些物理现象或事实给予准确表述,强行灌输,往往会弄巧成拙,不如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均成为“平等中的首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产生教、学协同与共振,从而切实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在课题探究教学中最大的任务就是不断地研究学生,注意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依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和调节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方法受制于学习过程、教服务于学的观念,按照学生的探究进程开展教学,使学生真正从研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研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将上述过程作一个归纳,可得物理新课程典型课堂教学模式的一般实施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