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408127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第三册)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学第一章 第1周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 教学目标 1. 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 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三、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2、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四、 课时安排 1课时五、 教学过程 1. 简介大学 (1) 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 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 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

3、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2. 初读感悟 (1) 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 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3) 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4)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 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

4、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6) 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 (7) 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

5、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 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 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 3. 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1) 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 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

6、3) 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 开小火车背诵。 4. 经典故事 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你看,曾参对他的儿子这样说 读“经典故事”“宗圣”曾子 七嘴八舌话感想: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吗?

7、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4. 经典拓展 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5. 国学点睛 这是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读本的一个很好的栏目设计,可以让孩子熟读、了解,增加孩子的国学知识,提高国学学习的兴趣。大学第二周 第2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8、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拓展活动 1、 读一读 学生小组探讨。 2、 找一找 师生共同交流。 四、总结大学第三周 第3课时一、 教学目标: 1、识记大学三、四自然段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大学三、四自然段,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二、简介大学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

9、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大学第四周 第4课时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35页原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10、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中庸第四周 第4课时【教

11、学内容】: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教学分析】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12、境界。 【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第一章的意思,理解“中”、“和”的意思。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3、。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

14、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四、诵读训练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声朗读。4、学生分小组朗读。五、播放中庸第一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如“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听视频的译翻。)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1)天命:天赋。(2)率性:遵循本性,

15、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4)见(xian):显现,明显。(5)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6)中(zhong):符合。(7)节:节度法度。 (8)致,达到。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方式: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八、尝试背诵。九、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乘车、吃饭等)十、小结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教学内容】:论语第一章一、 经典

16、回放: 看课本第2页原文和文意二、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后四则。三、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四、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 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板 书 设 计 论语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