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文献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书包文献综述.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堂综合作业姓名: 王梅霞 学号: 专业:教育技术学课题名称区域性优质教育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课题主要概念定义(界定)区域性:某一个地方,一个区域。优质教育:优良的教育。优良的教育需要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与学课题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区域性优质教育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与学因变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变量的操作定义通过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与学,检测学生的成绩有没有提高。课题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嘉兴电子书包试点(小学六年级学生)区域性优质教育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与学的理论研究,包括优质教育运用电子书包的方法和策略。区域性优质教育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与学信息化资源的建设。根据新课程
2、标准,组织区域内实验学校协作开发各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海量题库,素材库。区域性优质教育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与学的模式,包括优质教育运用电子书包过程中学生的主客体地位。 如专题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等。行动研究、评价研究。课题来源看课本,查阅资料,参考相关文献,自己总结得来的课题研究价值:理论价值:电子书包可以变化知识表征形式、表达不同的观点,有利于表征观念的深层复杂性,拓展看问题的视角,为同一观念提供多种理解视角,促进学习者思维樟式的发展从而培养深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实践价值:为学生减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新生的电子书包成
3、为教学新时尚。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整合教学资源,画面形象、逼真,极大提升教育教学效率效果,而且时尚环保,既保护师生身心健康,又能节约纸张等资源。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J;出版参考;2010年33期 国内: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教学研究论文主要框架两级目录1.导言(或称问题的提出) 1.1研究的背景1.2 研究的问题及其界定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国内外文献综述(与主题相关,根据研究的问题来组织,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排列,对已有研究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结论作出评价)2.1国外研究现状2.2国内研究现状3.研究对象及方法3.1 研究对象:数量;取样方法;样本特征 3.1.
4、1研究的对象 3.1.2 研究样本数量3.2研究的方法( 研究工具:自编还是选用;内容;参数)实验研究:说明实验设计的类型和操作程序调查研究:说明工具的编制、发放与回收的过程及情况。资料分析方法:何种工具;作出何种分析3.3研究程序 4.研究的结果分析(根据收集的数据采用分析工具来研究,根据研究的问题和假设来组织,正确地运用表格,表格应有表头;反映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不要使用竖格。)5.结果讨论(把研究结果放到理论和实践背景中去解释意义,指出研究的局限性)6.结论与建议(应具有客观性和概括性)7.参考文献研究步骤:(研究时间)历时21个月研究准备阶段(2015年5月1日到6月1日)成立课题
5、组,对嘉兴电子书包试验点进行区域考察和系统分析,概括运用电子书包进行教与学的策略方案。资源开发阶段(2015年6月1日到12月1日)根据新课程标准,组织区域内实验学校协作开发各学科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海量题库,素材库。教学试验阶段(2015年12月1日到2016年12月1日)课题组分批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学校各个年级开展教学试验,评价试验结果。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对每门课程进行听课、拍摄、编辑和评估,加强指导成果总结阶段(2016年12月1日到2017年2月1日)课题组分批组织各个年级开展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不足。研究条件分析主观条件:1。通过文献阅读和自己的理解
6、能够解决问题。客观条件:1. 研究过程中所需的条件均已满足或比较易满足 2. 有一套可行的、科学的研究方案 3.具备研究该课题的设备、场地或者环境等参考文献1 杨烨;基于协作学习模式的虚拟电子书包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卢扬逸;我国电子书包发展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3 李健;张亚珍;基于电子书包的协作学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1期 4电子书包的“轻”与“重”5 谢丽红;基于电子书包的互动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任改丽;教材电子化 书包不再厚重J;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01期7高志丽;电子书包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工具J;出版参考;2010年07期 8 高志丽;电子书包推广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出版参考;2010年24期9 崔斌箴;国外电子书包进校园走势强劲J;出版参考;2010年33期 10 向晋榜;电子书包的现状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