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商务管理实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企业商务管理实例分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跨国企业商务管理实例分析摘要:“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提出的我国面向21世纪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标志着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是我国由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开端。在当今世界宏观局势下,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成为WTO成员,进一步打开国门,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代表着国家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拥有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和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企业要在千变万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实行跨国经营
2、是必由之路。关键字:跨国经营、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价值链、市场链、共同管理经济、国家竞争优势一、中国企业实行跨国经营的必然趋势新世纪之际,世界经济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国与国之间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频繁,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更加密切。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一,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充分利用入世后贸易优势的有利条件走出国门,更好地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
3、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一)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当前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大背景。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贸易、金融、生产、投资、政策协调等方面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和充分,生产资源的配置已经超越民族国家的范围,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全球范围的国际经济联系和合作进一步加强。据统计,目前已有2/3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或即将进行全球化经营;金融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国
4、际财团掀起了兼并和收购的浪潮,据联合国贸易开发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在2000年,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合并与收购的资金达到11438亿美元,比1999年增加了49.3%;另外随着劳动力资源和管理要素国际化、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运行规则逐步建立起来;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监督作用突出;全球经济信息化使全球经济活动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1866227030495316786011438表1:全球跨国并购额(单位:亿美元)经济全球化要求企业进行全球化经营,这是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
5、企业全球化已成为过去十年的重大课题之一,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兼并和收购外国企业及对未开发地区进行投资等方式向国外扩展。随着国际间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许多跨国公司已渗透到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他们不断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各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点,将全球看成一个大的“生产体”,从而形成了各国经济的高度相互依赖性,有着很大的互补关系。正是全球经济这种不可逆转的形势的形成,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跨国经营要求。任何国家的企业要想加入这一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提高生产效率,合理地组织生产和销售,就必须顺应这种潮流,进行跨国经营。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表现为企业的跨国经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是指企业置身于世界市场,以世界市
6、场为导向,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协作与竞争,进行包括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技术授权、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劳务输出等一系列的跨国经营活动。(二)加入WTO为跨国经营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企业将面临新的经营环境,为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加入WTO的确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这种新的原则下生存,中国企业必须积极“走出去”。世贸组织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入世后,依据世贸组织的原则,我们要按照承诺实行市场经济,即中国必须遵照市场准入原则向世贸组织成员方逐步开放国内市场。贸易壁垒的降低
7、和消除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可能性,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经营理念,树立国际化的经营目标,把国外市场当作企业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全球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思考企业的市场布局、资源的全球整合,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否则,企业就等于放弃了WTO所提供的互惠互利的权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更是陷入危机当中。在提供机遇的同时,新的世界经济环境和贸易规则向中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首先,中国企业将失去享受多年的政府政策保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财政和政策上长期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加入WTO以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将受到严格的控制。WTO的规则明确要求:政府必须放弃对国有企业的经
8、济支持,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机制,是国际规则。其次,中国企业将与国外跨国公司展开抢市场、争人才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在概念和性质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国市场的大门向国外竞争者打开,国外企业拥有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权利和在中国国内市场的运作权,并受到WTO协议的保障。中国企业在科技实力、经营规模、管理经验等方面都比不上国外的跨国公司,加上旧体制约束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有力条件,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挑战。二、跨国经营理论的发展跨国经营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学和跨国公司经营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现代西方
9、跨国公司的经济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0年史蒂芬海默提出垄断优势理论,标志着现代西方跨国公司经济理论的诞生。海默认为,一个公司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和经营时必须具有同东道国当地厂商进行竞争的相对优势。这种带有垄断性质的特定优势,来源于跨国公司的知识资产,比如技术诀窍或商业秘密等,从而使它们能够成功地在国外进行生产经营。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发表了产品生命理论。弗农认为, 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产品的技术特点、市场供求关系与市场竞争状态各不相同,于是生产者选择不同的生产区位,需要考虑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1987年,以英国的伯克莱
10、和马克 卡森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从企业形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即跨国公司是内部化经营超越国界的产物。内部化经营使跨国公司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在国际上得到扩大,精心选择的内部转让价格成为收入最大化的增值器。在众多跨国经营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约翰邓宁教授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势、区位优势,否则企业便可能采用其他策略,如出口贸易、许可生产或直接出售所有权优势等。邓宁认为,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竞争优势可以理解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总和与其他竞争者优势的对比。所有权优势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权优势,如技术、规
11、模经济、政府补贴、市场和信息渠道、金融和货币优势等。二是多国化经营本身带来的优势。邓宁后来将这一优势命名为“共同管理经济”。内部化优势可能带来的收益有:一是产品交易费用的降低。二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三是避免或利用政府干预。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要素禀赋,二是政府政策的影响,三是社会文化环境。 邓宁在1993年总结的共同管理经济是跨国公司所独有的,这对分析跨国公司间竞争有着特殊的意义。共同管理经济指的是跨国公司对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管理协调而带来的各种额外收益。它与传统的所有权优势如专利权、先进技术、独有的市场和信息渠道等的区别在于:共同管理经济是源于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本身,无法为单纯
12、的国内企业所拥有;而传统的所有权优势与企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必然的联系。共同管理经济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各国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的跨国经营使得企业有机会利用东道国的要素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对于同一产品各国生产函数不一致的情形,跨国公司的共同管理活动也有助于实现成本最小化。一些产品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投入要求。跨国公司可比较不同国家间生产方式,主动选择最优的方案。三是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的资源和信息共享也是共同管理经济的一部分。跨国公司的全球信息网络一方面使得公司内部的各部门可以很低廉的成本和便捷的方式获得信息和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保护知识产权,防止信息扩散给
13、竞争对手而贬值。四是跨国公司对一些流动性较强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调配,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五是以更经济的方式满足全球化客户的需求。跨国公司对各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和协调有助于公司在全球建立统一的形象,这对于采用差别策略的跨国公司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共同管理经济的存在是跨国公司击败当地厂商的根本原因。共同管理经济也是跨国公司间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共同管理经济可以形成自我促进的良性循环,还会促进其他优势的形成,使得在同一地区投资的不同跨国公司往往有大不相同的业绩。三、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
14、的跨国经营发展表现迅猛,许多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把发展跨国经营提高到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到1999年底,我国的海外投资企业已经接近6000家,协议中方企业投资总额达69.51亿美元,其投资领域广泛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工程承包等行业。企业跨国经营的足迹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仅仅一年后,即到2000年底,经外经贸部批准和备案的境外企业已经增加到6400多家,协议中方总投资额达116.3亿美元。这一年之中增加的海外投资额,大大高于80年代的总和。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企业累计数(个)1363165
15、71764188219852220年投资总额(亿美元)3.511.914.94累计投资(亿美元)35.036.9240.2345.17累计中方投资(亿美元)15.916.8717.118.6920.36926.3中资比重()539.046.290表2:中国企业境外非贸易直接投资情况表(19921998.6)2、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进入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在海外投资建厂,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行业来看,进入90年代以来
16、,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产出能力、产业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而且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19861997年,中国制造业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个速度令全球瞩目。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制造业的出口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1999年的统计数据,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是89.8,中国制造业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在企业方面,目前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跨国经营的优秀企业,它们积极从事跨国经营活动,在与国内外企业的竞争中,表现出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以海尔为例,1985年海尔引进德国技术,开始了家电产品的生产。八年后,当海尔成为中国冰箱第一品牌之后,开始向外国出
17、口产品。1996年6月,海尔获美国优质服务协会颁发的“五星钻石奖”,成为亚洲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家电企业。1998年7月,美国家电杂志精选出19951996年世界主要家电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销售增长情况,海尔产品销售增长位居第一,超过GE、西门子等一些世界著名大公司。家电杂志公布了2000年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超过日立公司入选第九位。此次评选的标准是企业的综合国力,这表明,海尔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世界范围内最具有竞争力的家电企业前列,已经能够与这些百年巨子并肩而立。名次公司名称国家1惠而浦(Whirlpool)美国2伊莱克斯(Electrolux)瑞典3通用电气(GE)美国4松
18、下(Matsushita)日本5西门子(Bosch)德国6美泰克(Maytag)美国7夏普(Sharp)日本8东芝(Toshiba)日本9海尔(Haier)中国10日立(Hitachi)日本表3 2000年世界家电前10强3、在不同企业之间,跨国经营的不同发展阶段同时并存国际化经营理论认为,任何国家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四个阶段:产品出口阶段跨国生产阶段国际企业阶段全球经营阶段。各个阶段既有联系性,又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对外投资的发展阶段有先后顺序性。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和不平衡性,同时,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不同,因此,不同企业所处
19、的跨国经营的发展阶段不同:第一,少数起步早、规模大、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大型企业比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已进入国际企业阶段;第二,一些企业比如江苏春兰集团、广东格力集团、深圳康佳集团等进入了跨国生产阶段;第三,大多数企业像青岛双星集团、广东美的集团刚刚进入产品出口阶段。(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目前的国际和国内环境虽然给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此同时,这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并不长,企业跨国经营起步晚、经验少,目前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劣势。1、企业研发水平低,缺乏技术优势据统计,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费用
20、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990年时平均为1.38%( 近年来最高值 ),而“全球 500 强”美方上榜企业是 5%-20%。据有关部门测算 ,约有 2/3 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没有建立研发机构,各类工业产品中新产品销售额的比重平均只有8% 。这表明国内广大企业还远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直接结果就是,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多数为贸易加工型,产品也大多只能进入低端市场。2、境外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低 , 投资领域重复据1996年底的统计数据,我国批准海外投资企业1985个,户均投资额仅为227.6万美元,中方投资额户均为108万美元。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户均800万美元的水平,与发展中国
21、家对外投资户均450万美元的水平相差近一倍,这表明中国对外投资总体上仍以中小项目为主。其次,大多数海外企业仅是国内企业在外的窗口和接待站 ,经营业务很难开展 ,效益不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海外企业中盈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 28%,亏损企业占17%,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形成鲜明对照。这些都说明中国的跨国公司还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3、传统体制的桎梏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最大制约因素从所有制看,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海外投资企业是大型国有企业,尽管这些企业大都进行了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但企业改制中一些深层
22、次问题和矛盾仍未根本解决。企业的产权、制度、体制方面的深层次改革远未到位。大部分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晰、体制不活、各种制度不健全,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一些企业的自身机制与国外跨国公司通行体制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来看,一些企业沿袭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缺乏信息,盲目地进行投资决策,以致造成重大经营亏损;风险投资没有约束,造成境外逃资现象严重。4、对外经济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上的混乱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起步晚,有关对外经济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一些重要的经济规定和政策没有形成法律。涉及跨国经营的财务、税收、信贷、外汇、统计等制度不完善,各部门制订
23、的法规不配套,导致管理上的混乱和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5、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过于繁琐,严重影响企业海外发展的积极性我国政府现有的对企业境外投资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审批制。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000多项审批阻碍企业“走出去”。同时这种制度在办事程序和规则等方面过于繁琐和复杂,导致层层审批、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据了解,完成一个审批过程大约需要盖上百个图章,需要花费1至2年,而这时国际经济环境早已发生了变化,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已经没有作用,由此失去大量商机,并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埋下了隐患。直到现在,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仅仅有20年的时间,因此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有待于在今
24、后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中解决和完善。四、 从海尔集团的实践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国加入WTO以后,企业面临国际化的艰巨任务。海尔集团在跨国经营方面走在了中国企业的前列。它采取的海外经营本地化、人才优势国际化、核心技术扩大化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全球经营理念,造就了一个国际化的海尔。它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一)海尔发展历程概述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是中国首批公布的10大驰名商标中唯一的家电名牌。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迅速成长为拥有白
25、色家电、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产品包括42门类8600多个品种,企业销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稳定增长,1998年集团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62亿元。1997年8月,海尔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中国6家首批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重点扶持冲击世界500强。(二)海尔跨国经营的经验分析1、树立全球经营意识是海尔成功的重要保证全球经营意识就是从全球的角度进行战略思考,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企业的生产、贸易、投资及技术的开发和转移,促进产品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销售。在起步阶段,海尔就有了创国内品牌直至创世界品牌的长期发展计划。海尔在全球经营意识指导下,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有目的、有步骤地
26、开展跨国经营活动。首先,海尔研究了世界家电行业发展方向,追踪家电技术发展趋势,分析主要竞争对手如西门子、松下等大跨国公司,调查全球市场的家电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海尔制定了全球品牌战略目标。其次,海尔确定了以产品出口发达国家为突破口,然后向其他国家扩散,最后输出技术并在海外建厂,逐步占领全球市场,树立国际品牌形象的战略思路。可以说是海尔的国际化思维造就了国际化的海尔。2、掌握核心技术是海尔成功的保证海尔认为“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灵魂的企业难以长久”。掌握了核心技术,海尔大大增强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海尔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历来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联合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
27、地区的家具备一流技术水平的公司、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合作建成了综合性科研基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在变频空调方面,海尔就由于技术领先取得了巨大成功。3、实施组织创新为海尔跨国经营提供了组织保证海尔组织创新的最大特点是对流程整合机制的创新依靠“市场链”把流程和流程体系整合起来,形成了海尔独特的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传统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这些相互关联的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可以形成企业最优化及协调的竞争优势。“市场链”与传统的价值链关注的对象不同:价值链侧重于考虑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强调内部各项活动之间的优化组合,以此
28、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市场链”则更关注企业外部的市场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制约和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 “市场链”与价值链的结合就保证了在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条件下,努力使企业价值链各链节增值强度的最大目标。如海尔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的调整,以达到“市场链”与价值链的统一。首先,把原来分属于每个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完全分离出来,整合成独立经营的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范围内统一营销、统一采购、统一结算。其次,把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如人力资源开发、质量管理、信息管理、法律保卫等职能管理部门全部从事业部中分离出来,以集团的职能中心为主体,注册成独立经营
29、的服务公司。最后把这些专业化的流程体系通过“市场链”连接起来,经过整合,集团形成直接面向市场的完整的物流、商流等核心流程以及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等支持流程体系,这样,海尔“市场链”流程模式就具有了“三化一中心”特征,即组织结构“扁平化”,流程关系“市场化”,运行传导“信息化”和“以顾客至上为中心”。图1 海尔流程再造前的组织结构图图2 海尔流程再造后的组织结构图4、掌握控股权与创造国际品牌相结合使海尔取得规模经济的优势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规模经济、品牌和产品差异都可以成为厂商竞争的重要优势。根据海尔的经验,企业要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树立品牌意识,创名牌。没有
30、品牌的商品很难打开市场,更不要说占领市场。而品牌是与规模经济相辅相成的,有品牌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规模生产,有规模生产就能带来规模效益。海尔集团的海外子公司大多采取合资的投资方式,兼并现有的国外企业。这种方式同在东道国建设新厂或采用独资方式相比,有许多优势:首先,可以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少资本支出,迅速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其次,可以直接占有被兼并企业原有市场,并利用其销售系统;再次,采用合资方式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同时,海尔的海外投资多以控股方式进行,这样使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能以海尔品牌进行生产和销售,以保证海尔产品的质量及其产品信誉。总之,通过兼并和控股方式进行生产销售
31、既能保证产品的品牌质量,又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使品牌与规模经济的互动效应很快的反映出来。五、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策略经过多年的奋斗,海尔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跨国企业集团,它经过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建立了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企业运行机制,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并有自身特点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海尔跨国经营的经验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有多方面的启发。(一)努力培养竞争优势要进行跨国经营首先要找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所在。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等都因国家而异。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对投资需求的规模和层次有相对差异,企业的优势也正是相对不同市场、不同竞争者而言的
32、。其次,从战略角度考虑,企业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企业具有胜过当地企业的某一特定优势,才能成功的进行跨国经营活动。具体地说:一是核心资产优势,这一优势主要体现于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占有,如专利、商标、牌号、技术、信息等;二是规模经济优势,这里的规模经济优势既强调大规模集中生产,又强调非生产性活动的规模经济性,它包括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建立大规模销售网络,以及进行集中的市场购销、资金筹措和统一管理等;三是内部化优势,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在外部市场运用会受到削弱甚至丧失,因此对外投资企业具有强烈的内部化倾向,建立内部市场以取代外部市场;四是组织管理优势,包括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和
33、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总之,跨国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企业要有意识培养这些优势,当这些优势在国内有一定基础后,通过跨国经营与当地区位优势结合,企业就会快速积累和发展这些优势,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二)制定明确的国际化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已逐步融入世界市场之中,中国加入WTO后更是如此。单纯的国内市场将不复存在,只有一个世界性市场。这就要求管理者彻底转变固有的经营理念,用全球经营意识来制定和实施全球战略目标。中国企业向国际化迈进,首先要对世界市场、资源状况和主要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同时要密切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和技术发展动向,这是制定战略目标的基础。其次,企业应根据
34、自身条件和市场定位制定全球战略目标,它既要符合企业经营能力又要符合资源条件。第三,紧紧围绕全球战略,强化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以利战略目标的实施。在世界市场风云变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对战略目标进行动态跟踪,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三)健全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跨国公司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大型企业,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的符合国际规范的管理制度。中国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适应跨国经营的基本要求: (1)企业要按照国际规范和国际惯例的要求来运作。这就需要管理者精通国际惯例,熟悉相关国家的有关法律。(2)学习国际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经验,
35、并根据国情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切实提高跨国经营水平。(3)加强风险防范控制。国际企业主要面临财产、责任风险以及市场变化等风险。企业只有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寻找并掌握有效处理风险的管理方法,才能有效地防范和降低风险。(4)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网络系统,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总之,企业应在跨国经营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和模式。(四)要有一批经营国际化的人才队伍缺乏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跨国经营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多门外语,懂现代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对具有管理经验和较高
36、外语水平的经营者,有针对性的进行跨国经营方面的系统培训,有条件的还可派往国外大的跨国公司进行学习。目前我国在海外约有30万学有所成或正在深造的留学人员,企业可制定相应政策,积极引进合适的人才。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应有作用,加速国际人才队伍建设。(五)努力发挥品牌优势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使企业获得高于一般价值之外的附加值,从而直接为企业创造商业利润。中国企业长期以来缺少品牌和从事无品牌经营,产品只能在国际市场低价销售;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品牌的廉价生产基地。因此,企业要借鉴海尔和国际跨国公司创品牌的经验,走品牌经营之路,努力
37、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改进市场营销,加强品牌的广告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一经注册就成为商标,受法律保护。所以,企业应当增强商标意识,健全商标管理制度,在创品牌的同时,要及时在国内外注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ter)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构建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组织、战略与竞争度,以及机遇和政府作用。这些要素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每个要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要素的表现。 “企业要能将这些要素交错运用,形成企业自我强化的优势,才是外国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或摧毁的”。在激烈竞争环境条件下,
38、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取得竞争优势是影响企业全局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企业战略的重点是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是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所在。注释:表1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表2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1996年各版 国际商报 1998年12月1999年1月表3 马春光:国际企业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版图1 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144页,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年2月图2 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146页,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2月 慧聪工程机械商务网,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优劣势比较,2003-06-09孙建中:资本国际化运营,9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4月参考文献:1刘冀生、石涌江,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新华出版社,2003年7月2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2月3卢新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2001年12 月4历以宁、曹凤歧,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5月5粱能,跨国经营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6登龙门人力资源网络,海尔的国际化战略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