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语文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六单元)一基础知识(3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音义标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乐者(l)亦未寝(qn)藻荇(xng)B萦回(yng) 朔方(s) 穹碑(qing)C脱笼之鹄(go)茗(mng)汗出浃背(ji) D塘坳(o)布衾(qn)大庇天下寒士(b)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8分)(1)循崖乘峭而上()(2)台中像群仙()(3)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隶而从者()(5)波色乍明()(6)汗出浃背()(7)青山郭外斜()(8)燕然未勒归无计()3. 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符合的一句是()。(2分)A潭西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B. 庭下
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D.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尽无泥。4. 下列词用法不同的是()。(2分)A闻:隔篁竹,闻水声余闻之久矣B. 差:参差披拂犬牙差互C其:以其境过清不可知其源D. 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潭中鱼可百许头5下列句子、出处、朝代搭配不当的一项是()。(2分)A柳暗花明游山西村陆游宋朝B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袁宏道清朝C蒜叶草茎游恒山记徐霞客明朝D明灭可见小石潭记柳宗元唐朝6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描述承天寺月夜美景的散文。B游恒山记的作者是明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
3、篇散文三峡。C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全集。作者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本文描述了作者早春游满井所见的景色。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结尾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7填空。(8分)(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明作者急切实现愿望并非为了一己私利的句子是:(2)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风光的句子是:(3)游山西村中有两句诗比喻人们在无路可走的时候,经过一番周折,一番努力,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这两句诗是:(4)渔家傲描写边塞特有的声音的句子是: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 风翳尽净,澄碧如洗。(2)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9请用行楷抄写:(
4、2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二阅读题(68分)(一)(24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甲文出自课文,乙文出自课文。(2分)2解释加点的词。(6分)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以其境过清()乃记之而去()悄怆幽邃()3甲文
5、中的作者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4乙文中描绘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5甲文结尾处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交代了同游者,这与乙文结尾处交代同游者的目的一样吗?(3分)6下列针对甲文说法一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篇幅短小,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寓意深刻,耐人寻味。B、写月下庭中景物,用笔极为精炼。可见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绘。C、文章开笔交代夜游的时间和原因,再写庭中景物,最后写作者的情怀。全文线索清楚,层次分明。D、文章语言清新朴素又活泼自然,简练而又含意深远,极具浪漫主义特色。7对乙文理解一正确的一项是(
6、)(3分)A、选文中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气氛,抒发了自己悲凉凄怆的心绪。B、同一种景物,心情不同所获得的感觉自然也就不同。柳宗元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所以有悲凉的心情。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以”是“因为”的意思,写出了不可久居的原因。D、选文中未写鱼在潭中游动的样子,是因为此时作者目的是在表现潭水的清澈、洁净。(二)(28分)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皆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 穹碑
7、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1给文中加点字标上拼音。(4分)2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6分)有虬松离立道旁()于是石路萦回()汩汩不能出()有杰坊曰“朔方第一山”()还过岳殿东()穹碑森立()3下面对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有误的一项是()(3分)A、始/循崖/乘峭而上 B、坊/右东向/拾级上C、因/复上其处/问之 D
8、、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4本文段是按顺序写的。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寝宫、等地方。(6分)5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登山的艰难?在文中用“”划出。(3分)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译:又走了三里路,则崖石渐渐地高起来了,松影像筛子一样,是虎风口。B、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曰会仙台。译:从北岳殿的右边往上走,有一个石窟,就着改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C、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译:抬头仰望极顶,仍然在杰出的半天里。7最后作者还是登上了顶峰,从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3分)(三)(16分)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
9、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流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1)波色乍明,鳞浪层层()呷浪之鳞()(2)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2对“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亦时时有”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A、“泉”“茗”“罍”
10、“蹇”这几个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C、文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D、这句话描写出春光中人物的活动。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4翻译: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3分)5本段主要是写城郊之春景,以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作者抒发的是()(3分)A、歌赞春光明媚之情B、赞美满井山清水秀人美之情C、春游的感慨D、春游时悠然轻松的喜悦之情第六单元一、(32分)1(2分)D2(8分)(1)顺着,沿着(2)塑造(3)骑驴(4)随从(5)始、初(6)湿透(7)古代外城墙(8)刻3
11、(2分)B4(2分)D5(2分)B6(2分)B7(8分)(1)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四面边声连角起8(4分)(1)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的一样。(2)山峦被晴后的雪水刷洗,秀丽如擦一遍,鲜艳明媚。9(2分)略二、(68分)(一)(24分)1(2分)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2(6分)欣然:高兴的样子。相与:一同,共同。盖:表示推测。以:因为。去:离开。邃:深。3(3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4(4分)小石潭四周围的景色被贬后凄凉、失落的心境5(3分)不一样。甲文是抒发作者的情感;乙文是一篇游记文的格式。6(3分)D7(3分)D(二)(28分)1(4分)xi sh w jin2(6分)并立从此形容水流急的样子高大的样子写作“环”,转、绕密集的样子3(3分)B4(6分)空间(移步换景)虎风口、“朔方第一山”、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5(3分)“望两崖断处”到“汩汩不能出”6(3分)B7(3分)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精神。(三)(16分)1(4分)(1)像鱼鳞一样指代鱼(2)初始忽然2(2分)C3(4分)比喻。把鲜艳明媚的春光比作刚梳洗过的美丽的少女,显得更形象、更生动。4(3分)亮晶晶的,好象刚打开镜子,浮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5(3分)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