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创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创设.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创设摘要: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关 键 词:误区 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 创设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
2、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也是提供、生成课程资源的主要途经。广大教师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尤其对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样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活力。但人们似乎又走入了一些“误区”,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
3、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新课程理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与问题,进行反思与较正。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但现在很多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只考虑情境预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设计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预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教学中情境预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游离于数学内容之
4、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预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喜羊羊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喜羊羊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喜羊羊头像+例题,再次是喜羊羊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喜羊羊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喜羊羊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喜羊羊出现有这样不伦不
5、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二)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设计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设计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临河给呼市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
6、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设计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
7、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四)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设计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设计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二、为什么要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方式教师需要依据教学
8、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当学生接触及新的知识时,已经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从而产生一种力求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而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设计情境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设计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
9、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问题情境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二)创设问题情境应连结所学新旧知识:(三)创设问题情境应便于学生实践操作:(四)创设问题情境应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五)创设问题情境应便于教师导入新课:以上分析看出,“情境”设计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果情境设计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设计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设计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
10、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三、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古语说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优化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思维效率的关键。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设计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材料总是吸引人的,特别是小学生,趣味十足的数学问题可引导他们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乐于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我在讲“商不变规律”时,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
11、,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在上新课之前,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想听吗?(学生齐答:想!)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上,住着一群小猴子,他们最喜欢猴王做的大饼了。这一天,猴王又做了一些大小相同的饼,准备平均分给小猴吃。猴王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分成两块,取出其中一块给第一只猴,第二只猴看见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点点头,把第二块饼平均分成了四块,取出其中两块给第二只猴。第三只小猴连忙说:“我要吃三块,我要吃三块。”猴王又点点头,把第三块饼平均分成了六块,取出其中的三块给第三只猴。第三只猴高兴地说:“哈哈,我分得的最多!”这时老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
12、们同意第三只小猴说的话吗?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分饼的呢?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像这样,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二)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对象感到不满足和疑惑不解而产生的,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久的刺激作用。它使你一时猜不透、想不通,丢不开又放不下,从而激起好奇心,产生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冲动。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
13、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利用游戏开场,创设这样的情境:一上课,我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计算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手中的计算器去验证。”游戏开始了,学生们争先恐后,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但我却对答如流。学生们都震惊了:“为什么老师比计算器还快呢?”惊叹之余,便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究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呢?老师又有什么绝招呢?”学生们都急于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老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三)创设开放性
14、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于开放性问题具有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灵活多样的特征。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一特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主动建构。如教完“小数的性质”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怎样使“8 、80 、800相等”,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在8后面点上小数点”,有的说:“在8前面添上0.”,有的说:“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8元=80角=800分” 开放性的问题激起思维的火花的。(四)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
15、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没有机械的讲解,而是创设了这样一个“动”境:让学生利用备好的纸板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当学生剪好后,要求学生分组检查剪的情况,随后,老师设问:“哪个小组能利用手中的纸板,把它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独立摆拼(有的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紧接着老师又问:“你所拼成的图形的底、高、面与其中一个梯形的底、高、面有什么关系?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看谁能总结出梯形面积的
16、计算公式来。”学生们通过观察,借助已形成的表象,很快推导出梯形的计算公式。最后,老师又引发学生再次探讨“为什么公式要除以2呢?”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摆拼,动脑思维的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五)创造实践活动情境,指导学生“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完“三
17、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六)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从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创设一种真实的、具体的、益于思考的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努力探索解决问
18、题方法。教学实践和研究都表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着手,设计“故事化”、“悬念”、“生活”的教学情境,符合课改的要求,能“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纲要语),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毅力。 理清问题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和产生误区的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点: 1.要有真实性 问题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 2.要有“数学味” 问题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首先,要区分清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完全
19、等同于生活。如前例教学“元角分”,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设计的价值。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其次,要区分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情境设计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要有“发展性” 选择恰当地、适合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方式。学生缺乏主观感受的可以多用录像、动画等形式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的认识。学生需要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决不简单替代,设计操作情境。学生需要认识上深化的,可以设计问题情境,等等。结合教学内容与情境的内在联系设计。情
20、境设计要“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4.要有“吸引力” 如果问题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情境设计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再新颖的形式反复刺激学生,也会变得陈旧,这也是喜羊羊失去“磁力”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真实性”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数学味”是问题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发展性” 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而“吸引力”是保证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动力机制,结合四个方面要求去设计问题情境,才能创
21、设出符合儿童内在发展需要的“真”情境。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 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老师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和方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参考文献1、胡高正,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年第6期。 2、王丽杰,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3、 袁宏,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当代教育科学 2007年18期 。4、 李星云,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7年第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