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题.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213470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章:导论区域:它通常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泛指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者一个工厂,一个学校,甚至一个车间,一个办公室,区域无处不在。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德国学者-杜能孤立国)2:工业区位论(德国学者-韦伯)3:运输区位论(美国学者-胡佛)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的转化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出版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假定为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

2、区面积的比值,这三种模式分别为=3,=4,=7。其中=3模式又称为市场最优原则,=4模式又称为交通最优原则,=7模式又称为行政最优原则。)3:区位经济学埃德加胡佛构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3)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现代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由三个彼此相连的部分组成:(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 区域经济关系理论(3) 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第二章:区域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的特点:(1)稀缺性 (2)区域性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一)纯自然资源型(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合型(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四)资

3、源缺乏型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学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三大环境。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一)制度环境中的产权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二)制度环境中的组织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中国的人口,资源的基本观念(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

4、趋向负荷极限。(2)资源要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的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根本改变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需求的拉动,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其本身的特点:(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品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有两类: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1)赖

5、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2)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3)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方面,论证了一个问题。不发达地区的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率,低储蓄率则资本形成不足,于是生产率低下,又造成低收入,这是从供给的角度看的。如果从需求的角度看,低收入则购买力低,低购买力无法吸引资本的进入,投资不足生产率难以提高,又会引起低收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包括:(1)增长极模式(河池) 公式为:其中为离增长极远的扩散强度,为增长极的扩散强度,为举例衰减系数,为距离。(2)发展轴模式(西江经济带)(3)网络型模式(北部湾)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一)经

6、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活力。(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一)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二)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

7、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三)第三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四)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五)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六)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自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

8、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的消费欲望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配第克拉克定律: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他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则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律。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某产业的收入弹性系数=该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人均GDP的增加率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

9、下降的,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和日本经济学家盐野谷佐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后得出:当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霍夫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而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如下4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

10、有生命力的产业。如何判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技术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通常用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敏感度系数来表述。影响力系数和敏感度系数都是反映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区域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得聚集效益选择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主要是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等方法来实现,表现为联合化何协作化。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1)目标驱动机(2)利益驱动机制(3)宏观调控机制

11、(4)市场调控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第六章:区域贸易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也即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要素密集度:是指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实际上是一种落后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实现经济赶超的理论。它通常用于通过扶持幼稚产业来调整产业结构。第七章: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三个方面是:合作的主体,合作的对象及合作的效益创新理论:包括企业创新,国家创新和区域创新熊彼特认为区域经济增

12、长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在于:经济增长只是年复一年的人口与财富的增长,其主要动力是从外部追加各种生产要素,纯粹的经济增长不能够在物质上产生新的现象。但是,经济发展则包含有结构变迁,技术进步等提高经济质量内涵的经济运行过程。这种产生于经济生活内部,并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及科学技术合作。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过程的各种力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1) 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农村和农业的发

13、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2) 规模化与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支柱,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企业对规模化和集聚的追求而集中在城市发展。(3) 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更重要地表现为人口大规模地向城市集中,这种集中主要来自与城市两个方面的拉力。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全过程呈现出S形运动轨迹。城市化水平由低到高明显呈现出如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 起步阶段 (2)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在经济开发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的隔绝,行政原则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起着主要作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双中心型城镇体系。第十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制定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 (2)兼顾全局原则 (3)效益原则第十三章: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1)稳定发展经济(2)高效配置资源(3)公平分配收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