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选修课程的教授策略探析调研报告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游记》选修课程的教授策略探析调研报告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游记选修课程的教授策略探析调研报告论文随着新课改大纲目标在高中课堂的全面落实,选修课在中学教学中日益得到重视,开始如火如荼地在浙江各中学开展起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让学生充分认识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从2014学年第一学期开始,笔者开设了西游记赏析的选修课程。出乎意料的是,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并不是太多,这使笔者深感纳闷与困惑。在授课过程中,我作了深入观察,对学生的心理做了一定的剖析,以此为指导,在讲解的过程中对症下药,效果果然显著起来。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令人欣喜的情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我的课堂。这种变化使我很有感慨,故撰此小文,抒发自己教授西游记的一些感悟和心得,希望能给上古典名著
2、选修课的老师一点有益的启示。一、学生对西游记的错误理解及其原因四大名著进入中学选修课堂,最热门的无疑是红楼梦,其次是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则排在最后。原因何在?在第一节课上,面对为数不多的学生,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同学们为什么选修西游记?”学生的回答令我很吃惊,他们普遍认为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是西游记最大的吸引力,唐僧师徒四人游历西天,历经八十一难,每一难的故事都扣人心弦。在学生眼里,除了情节精彩,西游记在其他方面似乎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这恐怕也是许多语文同仁的想法),而大致的故事情节学生一般都清楚。这种看法当然是错误的。于是我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看过西游记?我指的是原著。”绝大部分学生
3、都摇头,只有一个学生说看过。我问他看的是什么版本,他从桌子底下拿出了一本图画本的西游记,也就是图画与文字的合一本:上图下字。据此,我明白了:今天的学生之所以对西游记存在错误的认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真正接触过原著,也就不可能客观公正地认识西游记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特征的完美性,这恐怕是西游记不受中学师生待见的根本原因。其次,从接触渠道来看,今天的中学生对西游记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影视作品。西游记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拍成电视剧以来,深受国民喜爱,以此发端,西游记已经有了好几个影视版本。每年寒暑假,西游记在各大电视台都是热播剧目,以至于有人说:“西游记一热播,就意味着寒假与暑假到来了
4、。”学生爱看影视版的西游记当然是好事,但这往往也会导致学生热衷影视作品而轻视甚至放弃原著,舍本逐末。影视作品有自身优势,它可以更加直观地将原著内容以精彩纷呈的影像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使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更多停留在视觉效果上而忽视了原著自身的魅力;另外,今人拍摄西游记,往往会将当代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情感作为衡量古人思想的评判标准,这往往与原著思想谬以千里-学生热衷影视作品的倾向使其进一步疏远了原著。第三,许多人对西游记的传统认识往往也很偏颇,这也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曾有学生半开玩笑地问我:“老师,俗话说‘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
5、你给我们开设这门选修课,有价值与意义吗?”所谓“看了西游记,到老都不成器”,就是许多人对西游记的荒谬认识。这种认识也使学生对选修西游记提不起兴趣。在他们眼里,西游记似乎只是儿童读物,对于接近成年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西游记似乎多此一举。以上是西游记在中学课堂不受待见的大致原因。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探析,以此作为契机与抓手,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将学生重新吸引到课堂上来。二、西游记选修课程的课堂教授策略(一)正确认识西游记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象与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人神鬼妖
6、之间的界限,创造出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文字的瑰丽多彩、语句的清新流畅,尤其是书中对福地洞天的精彩描述,无不雄奇瑰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细细读来,令人不忍释卷,而这恰恰是中学生所忽视的。为了让学生能真正认识到西游记的价值,笔者从原著的艺术价值入手,让他们先从感性层面对西游记有一个正确的了解,这是调动他们兴趣的首要步骤。于是,我从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挑选了唐僧师徒夜宿宝林寺的一段描述:唐僧举步出门小解,只见明月当空,叫“徒弟”。行者、八戒、沙僧都出来侍立。因感这月清光皎洁,玉宇深沉,真是一轮高照,大地分明。对月怀归,口占一首古风长篇。诗云:皓魄当空宝
7、镜悬,山河摇影十分全。琼楼玉宇清光满,冰鉴银盘爽气旋。万里此时同皎洁,一年今夜最明鲜。浑如霜饼离沧海,却似冰轮挂碧天。别馆寒窗孤客闷,山村野店老翁眠。咋临汉苑惊秋鬓,才道秦楼促晚奁。庾亮有诗传晋史,袁弘不寐泛江船。光浮杯面寒无力,清映庭中健有仙。处处窗轩吟白雪,家家院宇弄冰弦。今宵静玩来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园?唐僧所吟此段古风,极写皓月当空的静谧幽沉。月华如水,清光匝地,对月怀情,迎风惆怅。月华满天之际,带给取经人的,有稍得淡定的喜悦、远离家乡的愁苦以及对取经前途的迷茫。文人难寐,游子思乡,在这玉宇深沉的夜晚,喜悦、愁苦与迷茫无不融化于如雪如霜的天地皎洁之中,这是一种唯美绝伦的意境。吴承恩将这种
8、意境形诸文字,令人回味无穷。当我把这段极其优美的文字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并加以分析后,学生们都沉浸其中,有的还当堂做了笔记。我告诉学生,像这样优美的文句,西游记中比比皆是。学生听了都非常惊愕,因为他们之前对西游记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根本没有想到西游记的文字竟然唯美绝伦。于是,在今后带领学生赏析西游记的过程中,文字的魅力展示,成为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发端,学生们真正开始喜欢上了西游记。笔者告诉学生,电视剧拍摄得再唯美,带给人们的不过是视觉上的享受;而原著中的文句、意境,带来的则是艺术上的无穷回味与心灵上的极度震颤。西游记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绝不仅仅是由其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决
9、定的,文字的精彩也是其成为名著的要素之一。我们要懂得欣赏,要获得审美的感受,就要多读原著,如此才能真正领悟名著的精华。经过课堂的多次实践,这种观点得到学生的一致赞同。现在学生人手一册原著西游记,有些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已将原著熟读多遍,并随手做了笔记。在早读课堂上,高声朗读西游记的精彩片段已经成为许多学生的必备功课。这种形式不仅强化了他们对原著的深入了解,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审美能力,而且对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二)正本清源,还原著本来面貌,从细节审视西游记的社会价值实际上,别说是中学生,就是今天大学中文系的学子,又有几人真正看过西游记原著。学子们对西游记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影视作品,
10、这无疑大大限制了今人对西游记的客观了解与解读。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央视版西游记,堪称经典,但限于当时的拍摄条件,许多精彩的情节无法展示出来。如:西游记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央视版在拍摄时,就没法拍摄出孙悟空和牛魔王大战的曲折与精彩,实为憾事;小雷音寺孙悟空救唐僧,上天入地,历经艰辛,先后去武当山请来龟蛇二将与五大神龙、去盱眙山请来小张太子与四大神将,皆被黄眉老怪所败。这些情节,都被央视版省略或弱化了。西游记原本就是以故事的精彩取胜的,一旦精彩性大打折扣,学生自然会对西游记兴趣大减。另外,影视剧的拍摄往往以今人的观点强行解析古典名著,或为了取悦大众而另辟蹊径。这的确迎合了
11、现代人的胃口,却给今天的中学生设立了极大的误区。因此,正本清源,还原著以本来面貌,并突出强化故事的精彩性,成了选修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将央视版和浙版西游记细细看了一遍,并将其与原著一一作了比对。给中学生讲解西游记,重点当然是以讲解情节为主,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在选修课堂上,每当我讲完一个完整的西游记的故事,我都把下载的两个版本的电视剧片段用多媒体现场展示,让学生现场总结原著与影视作品的异同,发现原著的精彩性与震撼性,使学生和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如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并将其打杀,唐僧受到猪八戒的撺掇,要将猴王赶走。悟空
12、见唐僧已经无法回心转意,只得含着眼泪,对唐僧说:“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正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真是个有仁有意、有始有终的美猴王。此处下拜,颇有生离死别的味道。这对人性是极高的赞美:即便深受委屈,悟空仍旧对误解自己的师父一片忠诚,因为师父搭救自己的天高地厚之恩难以为报。原著精彩的描写,伴随电视剧中六小龄童到位的演绎,使很多女生当场留下了眼泪。后来唐僧有难,八戒去花果山请来悟空,在救唐僧的路上,途经东洋大海,悟空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等我下海去净净身子。”八戒道:“忙忙的走路,且净什么身子?”行者道:“你哪里知道。我自从回来,这几日弄得身
13、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本文转自wWw.dYLw.nEt 第一论文网代写教育教学论文悟空下海净身,今人拍摄的影视作品都没有这个镜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这个举动,是猴王“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的最好注脚和说明。吴承恩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可谓殚精竭虑,在细节的处理上绵密严缜。笔者告诉学生:西游记安排猴王下海净身的细节,就是要突出一个重要的做人道理:做人不能忘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西游记中的细节,处处彰显了处世哲学与做人美德,而这,又是今人在拍摄影视作品的时候容易忽视的地方。我们要向学生点明各个细节的妙处,使他们明白:原著的魅力,由细节也可窥见一斑。(三)培养学生初步
14、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将古典名著设为选修课,培养学生初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应是其重要目的之一。西游记全书一百回,贯穿其中的线索千头万绪,但以西天取经为主线一以贯之。吴承恩在撰写西游记时,尽量使书中的情节合情合理,但百密也偶有一疏。在笔者的精心引导下,有些对西游记感兴趣的同学,不仅将原著通读了多遍,而且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列举两例:1.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婴儿戏化禅心乱,辕马乃归木母空,说到乌鸡国国王被妖道所害,妖道变成国王,被悟空识破后逃跑,悟空赶上,正要打杀之际,却被文殊菩萨救走,此怪乃菩萨座骑青狮所化;但第七十七回群魔欺本性,一体拜真如,说到唐僧师徒经过狮驼国,被青狮、白象、大鹏
15、三魔所困,悟空最后请来如来佛祖,方降得三妖。其中的青狮,被文殊菩萨收服,仍旧说是文殊的座骑。这就奇怪了,难道文殊菩萨有两个青狮?在乌鸡国篡位的青狮,化身妖道,神通平常;而狮驼国的青狮,本事却大得通天。这两个青狮显然不是同一个,这是怎么回事?学生把这个问题向我提出来,我查看了原著,确实如此。于是我告诉学生:西游记的相关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是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吴承恩在将传世材料糅合过程中,一时疏忽,造成了上述情况。问题解决了,但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是多么善于开动脑筋,他们能从西游记中发现问题了,可见选修课真的没有白上。2.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降服了很多妖魔。这些妖魔,大部
16、分都被上界收服,只有少部分丧身于悟空的棒下。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统计一下西游记中有哪些魔头死于悟空之手,这些魔头有什么共同特征。结果,学生的统计结果出来了,如黄风岭上的老虎精、白虎岭上的白骨精、西凉女国的蝎子精、冒名孙悟空的六耳猕猴、折岳连环洞的豹子精等。在统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被悟空打死的妖怪,无一例外都是些山精野怪,也就是没有主人的天然妖怪。在这些妖怪中,仅有黑风山的熊罴精被观音菩萨收服后当了守山大神,其余全部丧身;相反,那些有主人的妖怪,都安然无恙地被其主人收服,哪怕其曾在下界伤生无数。学生据此认为:这和作者吴承恩所处的社会何等相似,神魔小说中的魔幻之界,又何尝不是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缩影。作者实际上通过这种情节处理对不平现实进行了无声的控诉,这使学生对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当然,学生得出这个结论,并非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在亲自动手的基础上,经笔者加以点拨得出的。这就需要教师精益求精,更深层次上领悟名著的精髓,高屋建瓴地给学生以有效点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以上是教授选修课西游记时的一些感悟,笔者希望这些感悟对正在或将要给学生上古典名著选修课的各位语文同仁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