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塑料管道项目投资计划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堰塑料管道项目投资计划书.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咨询/十堰塑料管道项目投资计划书目录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7一、 市政领域受益基建发力,中长期需求规模仍可观7二、 塑料管道性能优良,以PVC管、PE管、PPR管为主9三、 塑料管道性能优良,应用以农业、市政及建筑为主11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14一、 国内塑料管道行业已进入平稳发展期14二、 应用领域以农业、市政及建筑为主,周期性不强14三、 城市发展路径15第三章 项目总论18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18二、 编制原则18三、 编制依据19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19五、 项目建设背景20六、 结论分析20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22第四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25一、 项目选址原则25二、 建设区基本情
2、况25三、 城市发展路径33四、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5第五章 产品方案分析36一、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36二、 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36产品规划方案一览表36第六章 建筑工程方案38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38二、 建设方案39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39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39第七章 法人治理结构41一、 股东权利及义务41二、 董事44三、 高级管理人员48四、 监事51第八章 发展规划53一、 公司发展规划53二、 保障措施57第九章 运营管理60一、 公司经营宗旨60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60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61四、 财务会计制度64第十章 工艺技术设计及设备选型方案71
3、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71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74三、 质量管理75四、 设备选型方案76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77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管理78一、 人力资源配置78劳动定员一览表78二、 员工技能培训78第十二章 劳动安全80一、 编制依据80二、 防范措施81三、 预期效果评价87第十三章 原辅材料及成品分析88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88二、 项目运营期原辅材料供应及质量管理88第十四章 项目环保分析89一、 编制依据89二、 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90三、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91四、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91五、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91六、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91七、
4、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2八、 清洁生产92九、 环境管理分析94十、 环境影响结论96十一、 环境影响建议96第十五章 投资方案分析97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97二、 建设投资估算98建设投资估算表100三、 建设期利息100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0四、 流动资金102流动资金估算表102五、 总投资103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03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04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05第十六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106一、 基本假设及基础参数选取106二、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06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06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08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0三、 项目盈利能
5、力分析11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2四、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13五、 偿债能力分析114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15六、 经济评价结论115第十七章 项目风险防范分析117一、 项目风险分析117二、 项目风险对策119第十八章 招投标方案122一、 项目招标依据122二、 项目招标范围122三、 招标要求122四、 招标组织方式123五、 招标信息发布123第十九章 总结124第二十章 附表126建设投资估算表126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27流动资金估算表128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9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3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31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
6、表132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33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3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3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35第一章 行业、市场分析一、 市政领域受益基建发力,中长期需求规模仍可观渗透率提高叠加市政管道规模增长,2008-2019年塑料管道市政需求CAGR约11%。市政管道工程包括给排水管道、燃气管道、热力管道、电力电缆保护管五类,以给排水管道为主。受益于国内给排水、供暖、燃气等市政管道需求不断增加,2006-2020年全国供水、排水、燃气管道长度分别增110%、167%、404%,叠加塑料管道渗透率不断提高(以PE管为主,据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披露,1985-2014年塑料管道在城市供水
7、领域应用比例从0%增至23%),带动大量塑料管道需求释放,2008-2019年市政给排水与燃气领域合计塑料管道规模从147万吨增至474万吨,CAGR约11%。2022年稳增长目标下基建逐步发力,地下管廊、燃气管道建设带来塑料用管需求。当前国内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地产销售压力不减,疫情反复拖累消费复苏,大宗商品价格高居不下。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GDP增速目标5.5%,彰显中央稳增长决心,报告亦指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建设
8、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4月26日中央财经委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稳增长诉求下后续基建有望继续发力。中长期看,估算“十四五”市政领域年均需求约470万吨,略低于2019年474万吨,仍为塑料管道重要应用领域。为定量测算“十四五”期间市政领域塑料管道需求,参考全国市政管道长度变化、塑料管道应用量,估算每公里管道建设所需塑料管道量。参考中塑协披露的2008年、2015年塑料管道下游应用比例,假设2009-2014年应用比例线性变化,推算历年市政给水管道、市政排水管道、市政燃气管道产量。结
9、合全国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历年净增加长度,可推算每公里管道建设对应的塑料管道产量吨数(注:这里两者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因塑料管道渗透率低于100%)。“十二五”期间全国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每公里对应塑料管道平均值分别为21吨、26吨、9吨,考虑“十四五”期间塑料管道渗透率或进一步提高,假设每公里管道建设需要塑料管道数量均提高2吨,即每公里供水管道、排水管道、燃气管道分别需要塑料管道23吨、28吨、11吨。其次,估算“十四五”管道增加长度并推算塑料管道需求规模。全国供水管道“十二五”、“十三五”年均分别净增加7.3万公里、11.3万公里,排水管道净增加5.5万公里、7.3万公里,燃
10、气管道净增加5.7万公里、8.3万公里。202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万公里”,粗略假设“十四五”全国管道年均净增加长度为“十二五”与“十三五”平均值。再根据每公里管道建设对应塑料管道需求,得到“十四五”市政领域年均塑料管道需求规模470.1万吨,略微低于2019年(473.6万吨),市政仍将是塑料管道重要应用领域。二、 塑料管道性能优良,以PVC管、PE管、PPR管为主相比传统金属或混凝土管道,塑料管道具有耐腐蚀、寿命长、方便运输等优点。塑料管道行业涵盖
11、塑料管材、管件、阀门、检查井及相关塑料配件,其中以塑料管材为核心,而管材是以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PP(聚丙烯)、PB(聚丁烯)、ABS等高分子材料为主料,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增塑剂等,经过挤出、注塑以及复合成型技术等方式加工而成。相比传统的金属管道、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管道,塑料管道具有耐腐蚀、使用寿命长(一般为50年,金属或混凝土管道普遍20-30年)、重量轻而方便运输、施工和维修简便等优点,在农用、市政、建筑给排水等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推广普及。塑料管道主要包括PVC管、PE管、PPR管,三类各有优劣、非绝对替代关系。根据原材料差异,塑料管道可分为聚氯乙烯(PVC)管、聚乙烯(PE
12、)管、聚丙烯(PP)管、聚丁烯(PB)管、ABS管等,并以PVC管、PE管、PP管为主,2019年产量占国内塑料管道产量比重约44%、31%、11%。PVC管:一般口径为400mm以下,价格最低、推广最早、使用量最大,广泛用于给排水、通信、电力领域,尤其是建筑排水。中国联塑2021年PVC产品平均每吨收入9143元,非PVC产品15118元,印证PVC管价格较低。PE管:一般口径为400mm至1200mm,耐低温、耐化学性及柔韧度较高,主要应用在城乡供水输送、城市燃气用管、灌溉及洒水系统等。受益国内城镇化快速发展、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大口径PE管应用场景多,PE管占比明显提升。PP管:以PPR管
13、为主,一般口径160mm以下,耐高温性能佳,抗室外光照、化学物质腐蚀老化且安全无毒,主要用于建筑冷热水管及采暖,尤其是家装热水管。随着PVC管、PE管在耐高温、低温等产品改性上取得进展,PVC管、PE管、PPR管应用场景有所重叠,但三者并非绝对替代关系,例如建筑排水管基本用PVC管,城市燃气用管基本采用PE管,PE管也是市政给水系统首选塑料管道之一,家装冷热水管则大多数采用PPR管。与水泥等传统建材类似,塑料管道具有区域性、季节性特征。塑料管道管内空、体积大,运输效率较低,尤其是大口径塑料管道,同时因大型市政工程产品需求单一、管道直接发至工地,无法通过套装进行运输,导致行业具有一定区域属性。伟
14、星新材表示公司PPR等零售类小口径产品运输半径为1000公里左右、受运输成本影响不大,但工程类大口径产品如PE管运输半径一般仅500公里左右。目前塑料管道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山东和广东等地,头部企业一般通过在全国各地设立生产基地,解决运输半径问题。季节性特征体现在一季度为塑料管道销售淡季,主要因春节假期房屋装修需求小、北方天气寒冷影响施工。三、 塑料管道性能优良,应用以农业、市政及建筑为主相比传统金属或混凝土管道,塑料管道凭借耐腐蚀、寿命长、方便运输、施工简便等优点,应用领域、渗透率不断扩大与提升。根据材料差异,塑料管道主要包括PVC管、PE管、PPR管,三类性能、应用领域存在一定差异,201
15、9年产量占比分别为44%、31%、11%。从下游应用看,2019年塑料管道应用中农用、市政给排水、建筑给排水分别占比27%、25%、17%。从上游成本看,原材料占塑料管道成本近八成,其中下游需求、电力成本共同主导PVC价格变动,PE、PP价格变动受需求、油价影响。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期,基建、旧改等需求仍可观。2000-2013年塑料管道产量CAGR达23%,随着城镇化放缓,2018-2021年产量增速降至2%-3%,2021年产量约1677万吨。分领域看:1)农用方面,以PVC、PE为主,2008-2019年农用塑料管道规模年复合增速达17%,占塑料管道比重从17%升至27%。考虑农村集中供水普
16、及率较高、新增灌溉面积趋减,未来农用塑料管道规模增长或将放缓。2)市政方面,以PE管为主,主要用于给排水、燃气等,2008-2019年市政领域塑料管道规模年复合增速约11%。短期稳增长诉求下基建逐步发力,地下管廊、燃气管道建设等有望支撑塑料用管需求,中期估算“十四五”市政领域年均塑料管道需求约470万吨,接近2019年(474万吨)。3)建筑领域,以PVC、PPR为主,受益过去地产销售屡创新高,2008-2019年年复合增速约8.9%。短期建筑领域塑料管道需求关注新房竣工恢复节奏,中长期考虑旧改等庞大存量房翻新改造需求,叠加新房装修需求仍高,测算建筑领域塑料管道需求有望维持高位。行业集中度较低
17、,工程、零售龙头各有千秋。从竞争格局看,塑料管道行业集中度较低,TOP5销量市占率仅25%左右,呈现“一超多强”局面,中国联塑2020年市占率约16%,公元股份、伟星新材等不超过5%。其中,联塑、公元为工程市场龙头,受益地产集中度提升,以及公司自身渠道扩张、规模优势与资金实力,奠定行业领先地位。伟星则为家装零售市场龙头,零售市场盈利、现金流状况佳但客户分散、获客难,伟星通过“产品+服务”塑造品牌竞争力,树立高端管道典范,同时广铺营销网点、采取渠道扁平化策略,奠定营销优势。联塑、公元、伟星过去十年归母净利润CAGR分别为9%、8%、18%,过去五年CAGR分别为10%、22%、13%,三者均实现
18、良好发展,其中伟星中长期表现更佳。第二章 项目背景分析一、 国内塑料管道行业已进入平稳发展期国内塑料管道行业由高速扩张期转入平稳发展期,近年产量保持微增。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生产和应用PVC塑料管道,主要进行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消化、研究开发以及工程试点。1999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化学建材产业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种塑料管道的应用领域和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塑料管道在住宅建设、城镇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建设、农业灌溉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管道。政策支持叠加城镇化、工业化高速发展,2000-2013年国内塑料管道产量由78.6万吨升至1210万吨,历年增速保
19、持10%以上。随着近年城镇化进程放缓,塑料管道行业进入平稳发展期,2018-2021年产量增速降至2%-3%。二、 应用领域以农业、市政及建筑为主,周期性不强农用、市政及建筑给排水为塑料管道主要应用领域。塑料管道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市政给排水及采暖、农业给排水以及灌溉用管、电力通信护套管、工业排污管、燃气管道等,其中以农用、市政及建筑给排水为主。据智研咨询统计,2019年中国塑料管道消费结构中,市政给排水、建筑给排水、农业用管、护套用管、工业用管、燃气用管占比分别为24.5%、16.9%、27.2%、8.9%、3.8%、5.1%。另外国内塑料管道出口规模小,2020年塑料管道出
20、口75.7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仅4.6%。塑料管道周期性特征弱于水泥等传统建材行业。因塑料管道广泛用于建筑、市政工程、农村水利管网、电力通信建设,受宏观经济、地产与基建投资影响,具有一定周期性特征,但周期性弱于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主要因塑料管道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渗透率提升,带动整体需求保持增长。据产业信息网披露,2009-2015年塑料管道占所有管道比重约从30%升至50%。三、 城市发展路径(一)市场主体大突破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协同,围绕构建“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带,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巩固汽车主业,做大旅游、
21、健康、生态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先进制造业,做精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带动、专业分工明确、产业链不断拉长集群式发展,三次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二)县域经济大突破提升县域营商环境,引进汽车整车、旅游、文创、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突破性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提升市场主体质量及活跃度,打造十堰生态绿色大品牌,带动县域小规模分散化的产业及生态旅游等联动发展,壮大县域块状经济规模,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化民营经济在县域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各县依托资源禀赋发展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水资源利用及水制品、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为抓手
22、,增强县城功能与品质,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发挥乡镇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发挥十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东风汽车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适当在县城布局关联配套产业。加快5G、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建设,实现教育、医疗等网络化,带动县域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分类推动村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先行区建设,加快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三)基础设施大突破加快推进武当山机场飞行区等级提升和航空口岸建设、十西高
23、铁、安康-十堰-南阳高铁、三门峡(洛阳)-十堰-宜昌铁路、十巫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构建以航空港、高铁、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内外畅通、网络完善、出行方便快捷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支撑十堰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以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快重大水利枢纽和防护工程建设。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优化能源设施布局和供应结构,推动水电、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发展,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构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物联感知、网络传输、计算存储等领域,建成服
24、务全市面向全省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打造高效快捷的城市商品物流配送中心。第三章 项目总论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十堰塑料管道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x有限责任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二、 编制原则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效益和不境效益为重点指导思想,以技术先进、经济可行为原则,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着眼未来,实现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1、优化规划方案,尽可能减少工程项目的投资额,以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2、结合厂址和装置特点,总图布置力
25、求做到布置紧凑,流程顺畅,操作方便,尽量减少用地。3、在工艺路线及公用工程的技术方案选择上,既要考虑先进性,又要确保技术成熟可靠,做到先进、可靠、合理、经济。4、结合当地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5、根据市场预测和当地情况制定产品方向,做到产品方案合理。6、依据环保法规,做到清洁生产,工程建设实现“三同时”,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7、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劳动安全、企业卫生、消防抗震等有关法规、标准和规范。做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三、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中国制造2025;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26、及使用手册(第三版);4、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等。四、 编制范围及内容根据项目的特点,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1、项目单位及项目概况;2、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3、资源综合利用条件;4、建设用地与厂址方案;5、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6、投资方案分析;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五、 项目建设背景2022年稳增长目标下基建逐步发力,地下管廊、燃气管道建设带来塑料用管需求。当前国内经济增长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地产销售压力不减,疫情反复拖累消费复苏,大宗
27、商品价格高居不下。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GDP增速目标5.5%,彰显中央稳增长决心,报告亦指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4月26日中央财经委提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央稳增长诉求下后续基建有望继续发力。六、 结论分析(一)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16.00亩。(二)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项目正常运营后,可
28、形成年产xx米塑料管道的生产能力。(三)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四)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277.5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385.1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3.09%;建设期利息55.2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5%;流动资金837.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5.86%。(五)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5277.58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024.27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253.31万元。(六)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
29、91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7423.22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224.87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7.17%。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02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721.75万元(产值)。(七)社会效益综上所述,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项目的投产将改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国家及地方财政收入,带动产业升级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由于本项目环保治理手段完善,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本项目建
30、设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10667.00约16.00亩1.1总建筑面积15281.181.2基底面积5866.851.3投资强度万元/亩255.782总投资万元5277.582.1建设投资万元4385.172.1.1工程费用万元3673.132.1.2其他费用万元586.062.1.3预备费万元125.982.2建设期利息万元55.212.3流动资金万元837.203资金筹措万元5277.583.1自筹资金万元3024.273.2银行贷款万元2253.314营业收入万元91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7423.226
31、利润总额万元1633.167净利润万元1224.878所得税万元408.299增值税万元363.5010税金及附加万元43.6211纳税总额万元815.4112工业增加值万元2825.3013盈亏平衡点万元3721.75产值14回收期年6.0215内部收益率17.17%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760.29所得税后第四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应符合当地工业项目占地使用规划的要求,并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自然生态保护相一致。2、项目选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它特别需要保护的敏感性目标。3、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
32、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4、项目选址选择应提供足够的场地以满足工艺及辅助生产设施的建设需要。5、项目选址应具备良好的生产基础条件,水源、电力、运输等生产要素供应充裕,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障。6、项目选址应靠近交通主干道,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原料和产成品的运输。通讯便捷,有利于及时反馈市场信息。7、地势平缓,便于排除雨水和生产、生活废水。8、应与居民区及环境污染敏感点有足够的防护距离。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处秦巴山区东部、汉江中上游地区,与河南西部、陕西南部、重庆东部等省市边境交界。东与湖北襄阳市的保康、谷城、老河口县市接壤,东北与河南南阳市的淅川县相连,北与陕
33、西商洛市的商南、山阳、镇安县相接,西与陕西安康市的白河、旬阳、平利、镇坪县毗邻,南与湖北神农架和重庆市的巫溪县交界。大巴山东段逶迤于南,秦岭余脉屏障其北,汉江自西向东穿越全境,地跨北纬3130至3316,东经10929至11116,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195.5公里,国土面积23680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320.9万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十堰地域自古有“南跨荆襄、北枕商洛、东抚南阳、西掖汉中”之誉,并“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十堰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自1969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入驻建市至今,经过艰苦创业,基本形成汽车、水电、旅游、生态、冶金、化工、能源、纺织、建材、食品
34、等门类多样、结构日趋合理的产业工业体系。汽车产业、水电产业、旅游产业、生态产业成为十堰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十堰是“中国第一、世界前三”的商用车生产基地,全市50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拥有近千亿元的制造业存量资产和年产5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截至2020年底,十堰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人均GDP接近6万元。十堰境内旅游景点90多处。道教圣地武当山是国家级旅游胜地,被誉为天下第一仙山。1994年,武当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十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省级文明城、中国最安
35、全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中国最具潜力旅游投资目的地、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最具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百强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科技产业版图、全球治理体系等面临深度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十四五”时期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地区间、城市间竞合博弈更趋频繁。从面临的机遇和自身优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转型升级新机遇。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有利
36、于十堰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新兴经济增长动能的培育。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带来挖潜增效机遇。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贯彻落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成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完善,碳汇交易、水权交易、排放权交易等生态资产市场加快建设,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拥有巨大的生态资源价值和潜力,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进入加速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广阔市场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态势更趋明显,消费结构升
37、级加快,多层次、多样化、品质化需求全面提升,新基建、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等领域投资需求旺盛,为十堰市经济发展创造了广阔市场空间。区域协同发展带来内联外引机遇。国家实施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汉江生态经济带等重大战略,必将加速国内国际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流动,十堰作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和湖北省“襄十随神”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壮大“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发开放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疫后重振带来政策外溢机遇。党中央出台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外贸等方面给予政策
38、倾斜和资金支持,为十堰经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比较优势凸显带来新发展机遇。经过“十三五”时期的接续发展,由“劣”向“优”的发展态势加速转换,充分发挥汽车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科教医疗等综合优势,“十四五”时期必将集成跃升、厚积薄发,推动高位势能向新发展动能转换。从面临的挑战和自身存在的问题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我市发展的最大实际,县域经济不强是我市发展的最大短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人才短板明显,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进程比较滞
39、后,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十堰仍处于难得的发展黄金期,正处于生态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期、重大改革举措的攻坚期和开放合作高水平扩大的窗口期,面临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充分认识新时代新战略赋予的新使命、带来的新机遇,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快速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开好局、起好步。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千亿元台阶,人均GDP近6万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发展,生态农业成效显著。全市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超过600万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960
40、余个,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680亿元。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962家。创新驱动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1.2%。现代服务业升级增效。十堰列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重点推进城市、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汉十高铁通车,武当山机场通航,十堰正式迈入“高速”“高铁”“高飞”时代,形成公水铁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21公里,公路总里程达3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778公里。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市。推进全国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建成
41、地下综合管廊83.3公里。生态文明成为全国样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重大成果。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稳居全省前列。水污染防治成效明显。“五河治理”成为全国典范,境内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丹江口水库水质持续保持类以上,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60%。实施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3.5%。“十三五”期间,十堰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
42、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城市生态名片含金量持续提升。围绕坚持新思想、顺应新形势、满足新期待、贯彻新理念、明确新定位、培育新动能、构建新格局、发展新经济、营造新资源、抓好新治理、夯实新基石、筑牢新工程,体现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安全发展,为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出“十四五”发展目标如下:发展质效得到新提升。经济总量加快向3000亿元迈进,增长质量和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农业
43、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开发区能级大幅提升,对外贸易、对外合作、对口协作取得新成效,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五河治理”成效巩固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类标准以上,“两山”实践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和通道更加畅通,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巩固、深化和提升全国文明城
44、市创建成果,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旅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民生福祉跃上新高度。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社会治理达到新水平。法治十堰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政治不断进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
45、治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三、 城市发展路径围绕“两区两地两市”战略定位,实施“三三三”发展路径,即“三大战略”“三大突破”“三大提升”。创新驱动战略。持续深化改革,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积极申请和推进重大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简政放权改革,持续提高政府治理效能,突破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放开民营资本投资领域,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建
46、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双向投资”规模和质效。培育外贸新优势,发挥汽车汽配、农产品、纺织品等产业进出口优势,大力开拓外贸市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打造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十堰进口商品展示中心、跨境电商产业园为主体的“三大载体”。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十堰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平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集中资源在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5G运用等领域深入研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升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构建“一主三大五新”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主”是指做优汽车主业。以“现代新车城”为目标,依托汽车产业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契机,推动整车产品向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聚焦“专精特新优”,推动由整车制造组装、低端零部件生产向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生产、试制品开发、销售及售后等环节拓展。围绕军品科研生产和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领军企业。“三大”是指做强大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和大生态产业。推动生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加速生态价值转化,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