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液项目运营管理制度_范文.docx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690566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洗衣液项目运营管理制度_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洗衣液项目运营管理制度_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洗衣液项目运营管理制度_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洗衣液项目运营管理制度_范文.docx(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泓域咨询/洗衣液项目运营管理制度洗衣液项目运营管理制度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一、 项目基本情况3二、 供应链绩效评价5三、 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9四、 物流管理发展简介11五、 第三方物流系统12六、 多级库存的优化与控制13七、 运输模型在物流配送系统规划中的应用14八、 因素评分法16九、 重心法17十、 选址规划的一般程序19十一、 影响选址规划的因素19十二、 过程能力分析与过程能力指数22十三、 统计质量控制23十四、 ISO9000:2015族标准概述27十五、 ISO9000:2015族标准的核心标准32十六、 6管理的兴起及在世界级公司的实践51十七、 实施6管理的DMAIC模式

2、53十八、 公司概况64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65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65十九、 项目投资计划66建设投资估算表6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68流动资金估算表7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7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72二十、 进度计划方案73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73一、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投资人xxx集团有限公司(二)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三)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12.00亩。(四)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五)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484

3、.7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405.7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33%;建设期利息129.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6%;流动资金949.8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32%。(六)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5484.79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848.07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636.72万元。(七)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16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9678.82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402.94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8.82%。5、全部投资

4、回收期(Pt):6.18年(含建设期24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4682.74万元(产值)。(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8000.00约12.00亩1.1总建筑面积13676.71容积率1.711.2基底面积4720.00建筑系数59.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351.492总投资万元5484.792.1建设投资万元4405.752.1.1工程费用万元3715.06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613.602.1.3预备费万元77.092.2建设期利息万元129.202.3流动资金万元949.843资金筹措万元5484.793.1自筹

5、资金万元2848.073.2银行贷款万元2636.724营业收入万元116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9678.826利润总额万元1870.597净利润万元1402.948所得税万元467.659增值税万元421.5110税金及附加万元50.5911纳税总额万元939.7512工业增加值万元3265.1613盈亏平衡点万元4682.74产值14回收期年6.18含建设期24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18.82%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776.14所得税后二、 供应链绩效评价(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作用供应链绩效评价就是对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对供应链的运行绩效进行

6、评价,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不断提高绩效水平。供应链绩效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1)掌握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市场竞争早已不仅仅是在企业之间展开,更多的是,在不同供应链之间开展。所以,必须通过绩效评价来掌握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状况,找出供应,链运行方面的不足,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2)奖优罚劣。通过评价节点企业,培植、扶持优良企业,剔除不良企业。(3)促进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以顾客满意度为出发点,发布评价结果,公示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此来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二)供应链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为客观地反映供应链的运营情况,在评价供应链的绩效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评价指标

7、的全局性原则。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能反映供应链的整体运营状况、节点企业之间的运营关系以及业务流程的改进。(2)重点突出原则。对关联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把重点放在整个供应链的突出问题上。(3)动态性原则。尽可能地做到对供应链进行实时分析与评价,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三)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与绩效评价指标供应链运营参考模型是由美国供应链协会在总结多数500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唯一的供应链管理的国际标准。SCOR将组织最高层的四个基本商业流程(计划、资源获取、制造、交付)逐层分解下去,采用流程参考模式,通过分析公司目标和流程现状,量化作业绩

8、效,对照目标数据,寻求改进机会。SCOR6.0版给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共有13个。这些指标反映了供应链交货的可靠性、供应链的响应性、供应链的柔性、供应链的成本和供应链的资产管理效率。(四)供应链激励模式激励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有效途径。常用的激励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1、价格激励价格激励就是通过价格调整来调动节点企业的积极性。在供应链环境下,节点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的关系,但是不能忽视各个企业的自身利益。供应链各个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主要体现在价格上。但是,价格激励本身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例如,如果制造商在谈判中,过分强调价格,往往会选中报价较低的供应商,而将一些整体素质较好的企业排除在外

9、,导致影响产品质量、交货期等。2、订单激励能够获得更多的订单是一种极大的激励。制造商总拥有不止一个供应商,制造商能够给出更多的订单是对供应商的一种激励。当然,订单激励也存在风险,供应商在接受订单之前一定要调查和评估制造商的持续经营能力。如果下游企业缺乏持续经营能力,上游企业盲目接受一时到来的大订单带来的可能不是商机,而是风险。3、商誉激励商誉是企业极其重要的无形资产。来自供应链内合作伙伴的评价和在公众中的声誉反映了企业的社会与经济地位。声誉越好,订单越多,收益越大。4、信息激励在信息时代,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企业因此而获得激励。信息激励虽然是间接的,但其作用不可低

10、估。如果能够获得合作企业的供需信息,就能主动采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结果会大大提高合作方的满意度。5、淘汰“激励”淘汰“激励”即淘汰机制,是一种负激励。优胜劣汰是生存的自然法则。为了使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必须在供应链中建立起对成员企业的淘汰机制。淘汰机制是供应链系统形成的一种危机制度,以让所有合作者都有一种危机感,防止短期行为,减少供应链群体风险。6、共同投资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共同投资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也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共同开发可以使合作企业全面掌握新产品的开发信息,有利于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供应链管理实施得好的企业都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甚至用户整合到产

11、品的研究和开发中来,按照团队的工作方式展开全面的合作。三、 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1、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其中,物流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最大。信息流和资金流都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不改变空间位置的情况下完成交换,但是物流一定要发生物理上的位移才能实现其功能。因此,如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不能协调一致,就会导致物流过程消耗更多的时间,发生更高的成本,从而影响到物流功能的发挥。2、供应链中物流的表现形式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流的物质表现形式、价值表现形式和信息表现形式。物流的物质表现是指物流是物质资源在时空和形态上的转移过程;物流的

12、价值表现是指物流是一个增值过程;物流的信息表现是指物流是一个信息的采集、传递与加工过程。3、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目标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目标就是把恰当的产品,按恰当的数量和恰当的条件,在恰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成本送到恰当的地点的恰当顾客手中。即通常所说的“7R”。这里,“恰当的”成本是指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追求供应链的总成本最低,而不是局部成本最低。4、供应链中有效管理物流的可能性与措施信息共享使物流管理更为有效。供应链中的物流系统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物流系统有着显著的区别,在供应链环境下,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是逐级传递的,而是网络式传递的,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或Internet等

13、手段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这使得在供应链中有效管理物流成为可能。例如,顺丰拥有先进的能够跟踪所运输物品的信息平台。这一平台构建在互联网上,只需知道正在运送的物品的跟踪号码,就可以登录顺丰App来掌握该物品的准确状态,包括物品在公司的网络节点间运输的信息,以及在系统中运送时每次收取的准确时间。在充分共享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规划物流网络系统、快速重组与优化业务流程可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四、 物流管理发展简介物流是指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发生的从供应起点到需求终点的物质、服务及信息的流转过程。物流管理就是对物流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物流管理是从后勤管理发展而来的。后勤管

14、理在物流管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勤管理最初起源于军事物资的供应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根据军事上的需要,在对军火进行供应时,首先采用了后勤一词。后来后勤形成一个独立的分支并且不断发展,形成了后勤工程、后勤管理、后勤分配等应用领域,在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广大企业管理者也逐渐认识到了后勤管理在企业运营方面的重要性,后勤管理遂走出军事应用领域而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唐纳德鲍尔索克斯在1974年出版的物流管理书中把后勤管理定义为:“以卖主为起点,有计划地将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在相关企业之间加以转运,最后到达最终用户,并对其间的一切活动实施控制的过程

15、。”从20世纪70年代起,后勤管理逐渐发展为物流管理。到了90年代,企业开始考虑企业之间的物流集成,从而使物流管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五、 第三方物流系统1、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与优点第三方物流是供应链集成的一种手段。第三方物流是由生产经营企业把核心业务以外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掌握物流全过程状态的一种物流管理模式。第三方物流是由一些大的公共仓储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演变而来,另一种情形则是由一些制造企业的运输和分销部门发展而来。第三方物流系统起到了联系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把库存管理的部分功能委托给第三方物

16、流系统管理,可以使企业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第三方物流系统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如降低了成本,进一步发挥了企业的强势,获得了更充分的市场信息,获得了一流的物流咨询,改进了服务质量,更加快速地进入国际市场等。对整个供应链来说,面向协调中心的第三方物流系统使供需双方都取消了各自独立的库存,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极大地改善了供应链的用户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2、对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管理第三方物流也会给核心企业带来一些挑战。核心企业通常会面临所托付储运的产品保管不善、收货或交货延迟等风险。以下以制药行业为例来说明这些风险及管控方案。今天,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为核心企业

17、的制药企业会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储运的药品就药品数量、药品位置、库、车、保温箱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实时监控。即使如此,仍然会面临以下两大风险。(1)证照不全方面的风险。这些证照包括:承担仓储业务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人员资质、承担运输业务企业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等。(2)制度与文件不完善方面的风险。这些制度与文件包括:各项规章制度、GSP认证报告、操作规程、冷库、专用运输车辆、保温箱等清单、应急预案及演练报告等。为管控以上两类风险,核心企业通常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证照审计以及制度与文件审计,并进行现场验证。六、 多级库存的优化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之一是使供应链的整体库存水平最低

18、。如果仅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去考虑库存问题,显然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为此,需要对多级库存进行优化与控制。根据配置方式的不同,有串行系统、并行系统、纯组装系统、树形系统、无回路系统和一般系统等多级库存优化控制系统。多级库存控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分布策略的;另一种是基于集中策略的。分布策略是各个库存点独立地制定实施各自的库存策略。这种策略在管理上比较简单,其有效性取决于信息共享的程度。如果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的程度较低,就不能保证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只能得到次优结果。集中策略是在考虑各个库存点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同时确定所有库存点的控制参数,通过协调获得库存的优化。但是,集中策略在管理上协调的难度大

19、。特别是当供应链的层次较多时,更增加了协调控制的难度。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在技术上仍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涉及多个企业,在利益及权益上的协调存在着诸多困难。因此,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还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中的管理问题。七、 运输模型在物流配送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一)运输模型及其求解典型物流配送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某种产品从若干个产地配送到若干个销地才能使总的运输费用最低。解决这类问题的前提条件是每个产地的供应量、每个销地的需求量以及各地之间的单位运输费用已知。运输模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运输模型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规划模型,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决策变量(2)目标函数(3)约

20、束条件物资配送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但最低运输费用只有一个。求解运输模型最常用的是表上作业法。其思路是从最低的单位运输费用出发,在满足供应量和需求量两个约束的前提下,求得可行解,然后用最小费用法寻找最优解,即最低运输费用所对应的配送方案O。当决策变量较多时,可利用专业软件求解运输模型。(二)运输模型在物流配送系统规划中的应用1、物流系统物资配送方案优化运输模型最广泛的应用是给出费用最低的物资配送方案。对物流配送系统来说,运输成本是运营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举例说明运输模型在物流配送系统中的应用。2、物流中心选址规划运输模型不但可用于现有物流系统中物资配送方案的优化,而且可以直接用于工厂或物流中

21、心的选址规划。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可能需要建设新的工厂或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仓储中心或分销中心)。此时,可借助运输模型进行新的工厂或物流中心的选址规划。例如,路路通物流公司为了满足化学制剂厂日益扩大的需求,需要新建一个物流中心。通过多因素评分法初步确定备选地址为长治和洛阳。为此,可应用运输模型分析计算出增加长治或洛阳后总的运输费用。这样,就可以选择较小运输费用所对应的城市作为新建物流中心的地址。八、 因素评分法因素评分法就是对影响决策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评分,并根据其影响决策问题的重要性,对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分,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佳决策方案。因素评分法的内涵在于,它不但综合考虑了影响选址的主要因

22、素,而且考虑了这些因素对选址影响的重要程度,从而使选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素评分法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购房、职业规划、旅游路线选择、新产品评价等。这里介绍其在选址规划中的应用。因素评分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影响选址规划的主要因素(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因素),如市场位置、原材料供应、基础设施等。(2)根据所确定的影响因素对选址规划的重要性,给每个因素赋予权重,并做归一化处理,即让所有因素权重之和等于1。确定权重的具体方法有专家评价法(如德尔菲法)、两两对比排序法等。(3)确定一个统一的分值,如100分。(4)对每一个备选地址的每一个因素给出评价分值。(5)将每一个因素的评

23、价分值与其权重相乘,计算出每一个备选地址的每一个因素的加权评分值。(6)把每一个备选地址的所有因素的加权评分值相加,得到各个备选方案的综合评价分值。(7)综合评价分值最高的地址就是最佳选址方案。实际中,为了使决策更加客观,也可以设置最低综合评价分值,对超过最低评价分值的少数几个备选方案再结合经济技术分析进行优选。九、 重心法重心在物理上的意义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选址规划的重心法就是根据重心在物理上的这种含义,借助重心来辅助选择经济中心(如物流配送中心、仓储中心、销售中心、社区医院等)的地理位置,使从该经济中心到各个配送目的地的总的配送成本最低。采用重心法的前提条件是:已知目的地

24、的地理位置和配送到各个目的地的经济量。这一经济量可以是重量,也可以是数量。重心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1)绘制表示配送目的地相对位置的地图。(2)添加坐标系,并标明各个配送目的地的坐标。(3)计算重心位置的坐标(4)根据重心位置周边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确定经济中心的位置。(5)根据重心位置周边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确定经济中心的位置。有趣的是,重心位置的总负荷并不是最小的。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重心位置的总负荷不是最小的,为什么还要用重心法去进行选址规划?答案是:虽然重心位置的总负荷不是最小的,但总负荷最小的位置一定在重心附近。实际中,总负荷最小的位置往往不具备建厂条件,所以求出总

25、负荷最小的位置不但烦琐,而且没有必要。采用重心法,可以快速地计算出重心位置,在重心位置附近选择几个具备建设工厂或服务设施的城市或位置,再结合经济技术分析选择理想的地址。十、 选址规划的一般程序选址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选址总体目标。选址的总体目标是通过选址规划给组织带来最大化的收益。(2)收集与选址有关的信息。比如组织类型、运营能力、工艺流程、运输要求等。(3)识别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特定企业,要能从诸多影响因素中识别出主要影响因素。(4)根据选址总体目标和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候选区域。(5)收集各候选区域的信息,确定可供选择的具体地址。(6)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备选地址进行

26、评价。(7)根据评价结果,选择最佳地址。十一、 影响选址规划的因素影响选址规划的因素很多,下面介绍其中主要的11项。行业不同,同一行业内企业不同,这些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也不同。制造业更多地考虑选址对其运营成本的影响,而服务业更多地考虑选址对其营业收入的影响。(1)劳动力。应确保厂址所在地区劳动力的供应,数量和技术水平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还应考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正是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逐年大幅增加促使富士康在中原和西部地区布点建厂,并在境外的印度、越南建厂。(2)原材料。冶金、煤化工、建材、电厂、制药、造纸等需要大宗原材料的企业,其厂址要尽可能地

27、靠近原材料供应地。肉类加工、奶制品等以易变质原料为加工对象的企业,其厂址也应尽可能地靠近原料供应地。宝钢集团把厂址选在上海宝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但通过海洋拉近了同铁矿和煤矿的距离,而且大量的钢材可通过水路运往世界各地。(3)基础设施。便利的基础设施不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而且可以高质量、快捷地为顾客提供服务。基础设施包括交通、信息、市政等基础条件。交通基础设施,如交通网、货运和客运枢纽,仓储运输周转和公共客运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如闭路视频系统、高速信息网络、5G基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如电力、燃气、供热、供水、废弃物排放与处理设施和条件等。(4)自然环境。地势和地质条件影响投资额度和建设

28、进度。在平地建厂比在丘陵或山区建厂施工要容易得多,造价也低。在有滑坡、流沙或沉降的地面上建厂,还需有防范措施,这会增加额外的投资。气候对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和通风的工厂有直接的影响。(5)生活设施。健全的生活条件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具体包括住房、超市、文化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医院、学校、公园等。(6)科技条件。高新技术企业应建在科技人才聚集之地。(7)环境约束。企业的经营范围应符合该地区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的要求。(8)优惠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费和税收的减免或返还等。这些优惠政策为企业先期投入大开方便之门。(9)当地居民的态度。

29、如果新企业的入驻带来了环境问题或者降低了社区生活水平,当地居民会极力排斥这类公司。新建小区则对超市和医院的入驻翘首以待。(10)客流量。服务业因其特殊性,在选址规划时,应更多地考虑客流量、当地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等。(11)竞争对手的位置。靠近竞争对手可能会损失一些顾客。但是,对某些行业,与对手毗邻而居则会因顾客聚集而受益。当涉及境外选址时,除以上11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外,还应考虑文化、关税、汇率、政治局势等对运营管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十二、 过程能力分析与过程能力指数1、过程能力过程能力是指过程的加工质量满足技术标准的能力,它是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指标。过程能

30、力取决于影响质量的六大因素:5MIE。过程能力测定十分重要,这不仅对于加强质量管理,而且对于产品设计、工艺制订、计划安排、生产调度和经济核算等方面的作用都很大。只有在设计、工艺及计划等工作中,一方面考虑用户要求,另一方面考虑加工过程的过程能力,改善工艺水平,合理组织生产,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果。例如,分析过程能力后,合理使用设备,可以尽可能少地减少废品和返修品的产生,又不至于让高精尖的设备生产质量要求不高的产品,即可以减少两种不同类型的浪费和损失。就质量管理本身而言,过程能力的确定是一项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测定,掌握薄弱环节,开展革新与改造活动,可以提高过程能力。2、过程能力指数过程

31、能力指数是表示过程能力满足产品技术标准(产品规格、公差)的程度。3、不合格品率计算当质量特性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时,一定的过程能力指数对应着一定的不合格品率。4、过程能力等级及工序能力评价根据过程能力指数可把过程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根据过程能力等级,可以对现在和将要生产的产品有所了解,进而有重点地采取措施加以管理。当发现过程能力过高,例如过程能力等级为I级,即Cp1.67时,意味着粗活细做,或用一般工艺方法可以加工的产品,采用了特别精密的工艺进行加工。这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增加产品成本,应该考虑改用精度较低但效率高、成本低、技术要求低的设备和工艺。当过程能力不足。应当指出,表85中给出的过程能力

32、指数及相应的评价不是一个统一的模式。通常所谓过程能力不足或过高都是对特定生产制造过程、特定产品的特定过程而言的。十三、 统计质量控制1924年,来自贝尔实验室的美国数理统计专家休哈特制定了第一张控制图。1930年,同样来自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道奇与罗米格编制了第一批抽样数表。1931年休哈特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检验一书问世,统计质量控制理论逐步形成。统计质量控制就是应用统计抽样原理,抽取一部分产品(零件),对这些产品的主要质量特性给予数量测定,并经过统计分析来判断产品质量的情况和趋向,借以预防和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它的主要特点是,从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上看,由事后把关变为事前预防;从质量管理的方法

33、论上看,广泛深入地应用了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1、质量散差的原因质量散差是指按一定标准制造出来的大量同类产品的质量所存在的差异。质量散差有下列几个来源:人员、机器设备、原材料、方法、环境及测量等。要求上述条件绝对保持不变是不可能的,因此产品质量散差就必然存在。对于这几个来源的散差原因还可以归为两大类:偶然性原因和必然性原因。偶然性原因又称随机性原因或不可避免的原因。这种原因所造成的质量散差比较小,如机床的微小振动、原材料性质的微小差异、刀具的正常磨损、夹具的微小松动、工人操作技术的微小变化等。这些因素的出现是带有随机性的,一般不易识别,且难以消除,即使勉力消除,往往在经济上也是不合算的。必然性

34、原因又称系统性原因或可以避免的原因。这种原因往往突然发生,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且前后是一致的,如机床、刀具严重磨损,设备调整不准,夹具严重松动,或者材料中混入了不同材质、规格的原材料等。这类原因一般容易识别和查找,并且易于采取措施进行消除。一般说来,偶然性原因引起的误差往往表现为产品质量特征值分布的离散性,而必然性原因引起的误差则反映在质量特征值分布的离散性与集中性,并且更多地表现在分布的集中性上。假如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全部属于偶然性原因,就称生产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已在这个稳定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产品,而且正在制造和将要制造的产品的质量都有可靠的保证;反之

35、,若有必然性原因在起作用,影响着产品,质量的变异,那么就表示生产过程脱离了统计控制状态,应该及时发出警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确保生产过程重新回到统计控制下的稳定状态。划分偶然性原因与必然性原因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某些偶然性原因的机理或规律一旦被人们准确地掌握,就当作必然性原因对待了。2、控制图统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工具是控制图。控制图是按样本序号或时间顺序绘制的有关产品质量的样本统计量图形。在图上有中心线及上下两条控制界限。中心线是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中心,即均值,上下控制界限是允许产品的质量特性在此间的变动范围。如果要求产品的合格率为99.7%,那么就可以选择平均数加减3g作为上、下控

36、制界限。3、计量特性值控制图计量特性值控制图的管理和控制对象为长度、重量、时间、强度、成分及收缩率等连续量。这里介绍两种计量特性值控制图,即均值控制图和极差控制图。4、计数特性值控制图计数特性值控制图主要以不合格品数、不合格品率、缺陷数等质量特性来控制产品质量。5、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绘制控制图的目的就是根据控制图中样本点的分布形态推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如果生产过程中只有偶然性因素在起作用,那么样本点就呈现出随机性分布。否则,生产过程就处于失控状态。人们根据经验总结出来一些典型失控状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10类。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属于这10类,并不表示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一个总的原则就

37、是:只要样本点的分布破坏了随机性,生产过程中就有必然性因素在起作用,因而生产过程就处于失控状态。十四、 ISO9000:2015族标准概述1、ISO9000:2015族标准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有了用质量保证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实践基础,具备了质量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适应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内贸易往来的现实要求,同时,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提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保障方面的要求。正是在这些背景下,产生了ISO9000族标准。1986年6月,ISO发布了ISO8402质量术语标准。1987年3月,ISO正式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

38、选择和使用指南,ISO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和安装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求一指南等5项标准。这5项标准与ISO8402:1986一起统称为“ISO9000系列标准”。ISO9000:1987系列标准发布以后,很快得到了世界各国工业界或其他行业的广泛认同和推广,在全球掀起了ISO9000热潮。根据ISO的有关规则,每隔58年要对标准进行修订或修正。到2000年,ISO9000族标准已经完成了两次大的修正,即1994年对1987版的修正和2000年对1994

39、版的修正。2004年,各成员国对ISO9000:2000族标准进行了系统评审,以确定是否对其撤销、保持原状、修正或修订。评审结果表明:需要对ISO9000:2000族标准进行修订或修正。ISO9000:2015标准经过修订,于2005年颁布,即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ISO9001:2015标准经过修正于2015年9月正式发布。对这个标准修正的主要目的是更加明确地表述其内容,并加强与ISO14001:2004的兼容性。这次修正的基本要求为:标题、范围保持不变;继续保持过程方法;修正的标准仍适用于各行业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组织;尽可能地提高与IS

40、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的兼容性;ISO9001:2015标准和ISO9004:2009标准仍然是一对协调一致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使用相关支持信息协助识别需要明确的问题;根据设计规范进行修正,并经验证和确认。ISO9004:2009标准经过修订于2009年11月1日发布。与2000版ISO9004标准相比,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标准的名称由原来的“业绩改进指南”更换为“组织持续成功管理:一种质量管理方法”。新标准旨在通过一种质量管理途径,为所有处于复杂与不断变化环境下的组织持续地取得成功提供指南。ISO19011标准于2011年完成了修改,标准的名称

41、也由“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更换为“管理审核指南”。2、ISO9000:2015族标准的构成和特点ISO9000:2015族标准延续了ISO9000:2008族标准的基本体系结构和特点。下面分别介绍ISO9000:2015族标准的体系结构和特点。(1)ISO9000:2015族标准的体系结构ISO9000:2015族标准由一系列关于质量管理的标准、指南、技术规范、技术报告、小册子和网络文件组成。从用途上,ISO9000:2015族标准又分为三类标准,即A类、B类和C类。A类标准为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向市场提供有关组织的管理体系的相关规范,以证明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内部和外部要求(例

42、如,通过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予以评定)的标准,如管理体系要求标准,专业管理体系要求标准。B类标准为管理体系指导标准,通过对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各要素提供附加指导或提供非同于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独立指导,以帮助组织实施或完善管理体系的标准。如使用标准的指导,建立、改进和改善管理体系的指导,专业管理体系指导标准。C类标准为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就管理体系的特定部分提供详细信息,或就管理体系的相关支持技术提供指导的标准。(2)ISO9000:2015族标准的特点1)体现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理念与管理思想ISO9000:2015族标准以朱兰、戴明、费根堡姆等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理念和管理思想为自身注入了新的内涵,强调

43、“顾客满意,持续改进”。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期望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顾客满意是顾客的一种主观感受,是顾客期望与实际感受之间对应程度的反映,具有相对性,随着时间、地点和其他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正是由于顾客满意的这种主观性和相对性,对组织提出了持续改进的要求。顾客满意是归宿,是动力;持续改进是基础,是条件。ISO9000:2015族标准确立了质量管理的七项原则,构成了ISO9000:2015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基础。这七项原则分别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关系管理”。第一项原则明确指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

44、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需求”。第五项原则认为“改进总体业绩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其他原则也在不同方面说明了“顾客满足,持续改进”的重要意义。ISO9000:2015族标准引入过程方法,致力于把“顾客满意,持续改进”落到实处。标准要求把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作为组织的输入,通过产品实现、资源管理和过程监测来测评组织是否满足顾客或其他相关方的要求。2)适应组织所面临的新环境和组织自身的新特征当今社会已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经济体系已由工业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经济。组织正面临着市场全球化、竞争激烈化、企业国际化、需求个性化的环境。企业自身正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组织扁

45、平化、管理过程化、运营虚拟化的特征。与之前的版本相比,ISO9000:2015族标准的通用性更强,是适用范围最广的国际标准之一。一方面,消除了偏重于制造业的倾向,而且考虑了对小型组织的适用性,从而适用于生产所有产品和提供所有服务的所有行业和各种规模的组织。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将ISO9000族标准发展成为质量管理百科全书,ISO9000:2015族标准简化了其本身的文件结构,取消了应用指南标准,强化了标准的通用性和原则性。3)结构简化,可操作性更强可操作性是标准得到推广和应用的基本条件之一。ISO9000:2015族标准的结构得到简化,从而增加了可操作性。提出了统一的标准结构,通过ISO9001

46、:2015标准的附件SL附录2规定了核心标准均分为10章。其他管理体系标准也将由10章构成。强调了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证实和效果,体现了新标准注重组织的实际控制能力、证,实能力和实际效果,而不是用文件化来约束组织。取消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这类难以理解和应用的文件形式,统一用“形成文件的信息”来代替。十五、 ISO9000:2015族标准的核心标准1、ISO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虽然ISO9000:2015修订版会有很多变化,但因为没有正式发布,本书仍然以ISO9000:2005为基础介绍ISO9000:2015族标准的基础与术语。ISO9000:2005由引言(阐明了质量管理原则)、范围、质量管理体系基础、术语和定义四个主要部分组成。为方便和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术语的定义和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标准给出了提示性的附录,在附录中首次利用概念图来说明术语之间的相互关系。(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为了成功地领导和运作一个组织,需要采用一种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其业绩的管理,可使组织获得成功。质量管理是组织各项管理的内容之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已得到确认,最高管理者可运用这些原则,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管理手册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