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共6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共64页).doc(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二一五年五月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附图1 武汉市防洪保护圈(区)分布图附图2 武汉市湖泊分布图附图3 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分区图附图4 武汉市新城区水系分区图附图5 武汉市山洪灾害小流域分布图编制说明为做好城市洪水、渍涝、山洪等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009年编制了武汉市防洪应急预案,至今实施已有5年。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与财富集中,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力度大,全市防洪形势已有
2、改变,需要对该预案进行修编以适应新的防洪形势。本次主要修编的内容有: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不断提高防汛排渍排涝的综合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编制依据。增加了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相关规划和应急预案等,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3)、长江流域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城市排渍应急联动工作预案等。基础数据。对全市降雨、径流、河流、湖泊、水库、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特征数据和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了更新,采用2013年底数据。洪涝
3、灾害分析。增加了近年发生的洪水和渍涝灾害情况分析,包括2010长、汉江洪水,2011年汉江洪水,2011年6.18和2013年7.7渍涝灾害。防洪排涝体系。更新防洪排涝体系数据,包括堤防、湖泊、分蓄洪区、山洪灾害防御区、中心城区排水系统和新城区排涝水系现状情况,总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防洪薄弱环节。防御标准。根据保护范围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确定中小河流防御洪水标准;根据新规范确定中心城区及新城区内涝防治标准。组织体系。采用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新的调度组织体系。预警级别划分及响应。结合防洪和排渍预案,将洪水和渍涝统一划分预警级别,分类对不同预警级别分别提出应急响应措施。第一章 总 则第一节 编制目的
4、做好武汉市洪涝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洪涝灾害,高效有序地开展防汛排渍排涝、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编制依据本预案编制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应急预案;流域规划及城市防洪规划等专业规划;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流域防洪预案及上级或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防洪预案及国家有关标准等。一、有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
5、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二、有关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05年国务院批准)湖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2006年3月27日湖北省政府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国家防总办公室办综【2006】3号文)武汉市城市排渍应急联动工作预案(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2012年)三、已批准的防洪调度方案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国发【1985】79号文)长江洪水调度方案(国汛【1999】10号文)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度汛紧急措施方案汉江中下
6、游防洪调度预案(鄂汛字【1995】20号文)关于汉江中下游、沮漳河、汉北河、府澴河防御特大洪水的调度方案(鄂政发【1988】74号文)湖北省大型排涝泵站调度与主要湖泊控制运用意见(鄂政发199276号)武汉市城市防洪预案(武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2012年)四、有关专业规划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2010年修订)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2007年批复)汉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汉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专题报告湖北省水功能区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武汉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02030)武汉市水功能区
7、划武汉市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武汉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武汉市山洪防治规划武汉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专项规划武汉市堤防“十二五”规划武汉市中小河流治理规划五、有关标准、规程、规范防洪标准(GB502019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96)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759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第三节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辖区内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8、突发性洪涝灾害包括:江河洪水、城乡渍涝、山洪灾害(指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以及由洪水、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水库垮坝、堤防决口、崩岸、脱坡、水闸倒塌等重大险情。第四节 编制原则总体原则:科学应对、转变思路;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依法防洪,公众参与;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一、科学应对,转变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不断提高防汛排渍排涝的综合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二、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防
9、洪工作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三、全面部署,保证重点;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贯彻以行政首长负总责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各地区行政首长对本地区的防洪安全负总责,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一切力量积极参加防汛抗洪。四、依法防洪,公众参与;服从大局,团结抗洪。坚持依法防洪,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群众队伍、专业队伍是防洪的主要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主要承担防洪救灾的急难险重等攻坚任务。五、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密切结合本市防洪工程现状、社会经济情况、城市发展规划和
10、历年汛期防洪的经验教训,以预警和相应措施为重点,同时结合非工程措施,科学调度,依法监管,约束人的行动,防止人对水的侵害,给洪水出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章 基 本 情 况第一节 社会经济概况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长江中下游特大型城市,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同时也一直是长江中下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内陆最大的物流中心和货物集散地;武汉也是中国重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钢铁化工及环保产业聚集区、汽车及机电产业聚集区、光电子及生物医药聚集区、食品工业聚集区和都市工业聚集区;武汉还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
11、育中心,是国家重点的科教基地之一。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41km2。根据武汉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3年底武汉市常住人口102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22.05万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9051.27亿元,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继续保持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40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396.1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4319.70亿元,增长10.0%。一、二、三产业比重3.7:48.6:47.7,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2013年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1730.6
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978.52亿元,增长 18.1%。其中,税收收入793.49亿元,增长19.0%;非税收入185.03亿元,增长14.3%。根据2010年修编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规划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1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91.2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大于84%。第二节 自然特征一、地理位置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约134km,南北最大纵距约155km。二、地形地貌武汉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
13、42.6、39.3。总体地势,以长江为界,江南武昌、江夏等地,以丘陵为主,并伴有低湖平地,丘陵区海拔高程(本预案除湖泊及泵站水位采用黄海高程外,其余均采用冻结吴淞高程,冻结吴淞高程=黄海高程+2.088m)在50270m之间,低湖平原海拔高程在50m以下;江北蔡甸、汉阳、汉口、黄陂、新洲等长江和汉江沿线地区,以岗状平地为主,局部有起伏不平的零星残丘分布,坡度较缓,海拔高程在50200m之间。长江和汉水阶地,海拔高程在50m以下。中心城区地势低洼,湖塘密布,地面高程低于海拔19.50m的面积占10.38,低于25.50m的面积占56.2,除少数山丘和湖塘外,一般地面高程为2127m,比长江武汉关
14、最高水位低28m;平均地面高程约24.00m,低于多年平均最高洪水位25.56m(1865年2013年)1.56m,全部依赖堤防及自然高地抵御洪水。沿江两岸属河漫滩一级阶地,土质由近代冲积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层和砂层构成,受人类活动影响,堤防范围表层大部为人工杂填土,渗透性较强。三、气象水文武汉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且多集中于510月,占全年73.6,其中68月占全年降雨量40。多年平均降雨量1280.9mm(107年平均),最大年降雨量2105.3mm(1889年)。相应径流量也集中于510月,占全年72.5。长江最大流量多出现在78月,汉江最大流量出现期一般滞后长江12个
15、月。市区多年平均气温16.7,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1(1977年1月30日)。长江武汉关站以上控制长江流域汇水面积148万km2,占长江大通站以上集水面积的87.3。长江武汉关站最高洪水位29.73m(1954年8月18日),最大洪峰流量76100m3s(1954年8月14日);最低枯水位为10.08m(1865年2月4日),相应最小流量为2930m3s。四、河湖水系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水库星罗棋布,汉江、府澴河、滠水、倒水、举水、通顺河、东荆河、金水河、巡司河等从长江南北两岸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长江自汉南区新沟东荆
16、河河口入境,至新洲区举水河口出境,境内流程145.5km,属微弯分汊型河流,北纳东荆河、通顺河、汉江、府澴河、滠水、倒水、举水,南接金水河、巡司河。汉江自北西向南东由汉川流入市境内,于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境内流程62km,弯道22处,属蜿蜒性河段。府澴河发源于随州大洪山北麓,经随州、广水、安陆、云梦、孝感后流入市境内,至谌家矶汇入长江,市境内流程48km。滠水发源于大别山南麓,经大悟、红安后流入市境内,至大咀汇入长江,市境内流程91km。倒水发源于河南省新县陈店,经新县、红安县后流入市境内,至龙口汇入长江,市境内流程42km。举水发源于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处的风波泐山,经麻城后流入市境内,至
17、大埠街汇入长江,市境内流程51km。沙河是举水最大的一条支流,源于麻城黄麻坳,自夫子河流入新洲境内,在新洲区东港汇入举水,境内流程37km。通顺河源于汉江泽口闸,引汉江水,经仙桃流入市境内,在沌口经黄陵矶闸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95km,市境内流程77.3km。东荆河自潜江龙口分汉江水,至仙桃杨林尾,分南北两支,北支经仙桃武湖入长江,南支至武汉市汉南区水洪新河口经大垸子闸入长江,长180km,市境内流程6km。金水河发源于鄂东南幕阜山,自南向北,经咸宁、蒲圻(赤壁)、嘉鱼,在江夏区入境,在金口镇经金水闸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44km,市境内流程43.1km。巡司河位于武昌城区南端,由发源于武昌江夏
18、区八分山北麓的数条溪流汇成,流入汤逊湖,在鲇鱼套经武泰闸汇入长江,汤逊湖以下流程16km。此外,境内5km以上河港165条,5km以下小河港350多条。全市共有大小湖泊166个,合计面积813.73km2。长江北岸主要有涨渡湖、武湖、后湖、后官湖等湖泊,南岸主要有东湖、汤逊湖、青菱湖、严西湖、严东湖、梁子湖、斧头湖、鲁湖等湖泊。发达的河网湖泊,构成武汉市特有的自然环境。全市现有水库283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 274座,总承雨面积881.26km2,总库容8.8亿m3。全市共有15个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其中新洲区6个,黄陂区9个。第三节 洪水对城市的影响一、洪水特征武汉市从
19、地理位置上看,长江干流既受四川盆地、洞庭湖水系、清江、汉江洪水下泄影响,又受鄱阳水系顶托,因此汛期洪水呈现如下特征:1、汛期长:长江及其支流均以雨水补给为主,洪水发生的时间和地区分布与暴雨分布一致,一般是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四川盆地、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洪水一般发生在58月,而汉江一般发生在710月。因此,武汉汛期长达六个月左右。2、流量大:有记录资料以来,长江武汉河段多年平均总入境流量7122.23亿m3,最小年径流量5670亿m3(1972年),最大年径流量10130亿m3(1954年),最大洪峰流量76100m3秒,超过60000m3秒的达16次(年)(见附表二)。3、水位高,且
20、发生频次愈来愈密(三峡建库以前):从1865年至2013年武汉关水位超过27.00m以上的达20次(见附表一),其中18651965年100年间只有8次,平均约13年一次;建国以来发生13次,平均约5年一次,其中,三峡工程蓄水以前共发生12次(其中9次发生在1980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仅于2010年发生过1次。超警戒水位27.30m以上的14次。长江武汉关站特征水位统计表见附表三;各入江支流不同频率流量见附表四。二、洪水组成及影响因素1、洪水组成长江属于雨洪河流,暴雨洪水可分为全流域性和局部区域性两种类型。武汉段洪水一般受四个方面影响:一是长江上游(宜昌以上)洪水;二是洞庭湖流域洪水;
21、三是湖北境内沿江支流洪水;四是鄱阳湖流域洪水的顶托影响。根据长江武汉关水文站多年资料统计,长江干流主汛期7、8两月汉口60天洪水来量组成平均大致为:宜昌以上来水占72.4,清江来水占1.9,洞庭湖水系占18.2%,汉江来水占7.5%。可见在多数年份,宜昌以上来水量占武汉关站洪水量三分之二以上。但是,也有许多例外,最典型的是1996年,武汉关站最高水位达28.66m,最大流量达70300m3s,相应宜昌流量只有30900m3s;类似年份还有1935、1968、1980、1983、1988、1995年等,均是宜昌以上一般洪水或正常偏枯,而洞庭湖、鄱阳湖、汉江丰水,造成武汉关站高水位。2、影响因素(
22、1)受梅雨和异常气候影响,近二十多年来长江流域呈现汛期连续降雨多、降雨总量偏大的状况。(2)沿江湖泊淤积围垦,导致调蓄能力下降。长江宜昌至湖口通江湖泊的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13450km2减少到目前的6600km2。其中洞庭湖由4350 km2减少到2625km2,容积由293亿m3减少到167亿m3,洞庭湖分流组合流量呈逐年衰减之势,其调蓄削峰能力越来越小,50年代平均为13246m3/s,70年代为10182m3/s,80年代只有5660m3/s。(3)沿江抽排能力不断提高,虽然缓解了城市内涝压力,但增加了河道行洪负担。如湖北沿江已建大型排水泵站75座,设计排水流量为5200m3/s,其中武
23、汉关站上游直接排入长江流量达2900m3/s;洞庭湖区已建大型排水泵站19座,设计排水流量700m3/s。根据推算,武汉关流量每增加10000m3/s,水位会抬高11.3m。因此,当发生特大洪水时,应有计划地相应控制相关排水泵站的运行,牺牲局部地区利益,确保大堤安全。(4)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将会引起中下游河道冲淤变化,长江干流的蓄滞关系、江湖调节关系及长江中下游河势都将发生新的变化,这些都决定了防洪问题的复杂性,给防洪预案带来新的课题。三、历史洪涝概况1、历史洪水概况(1)1931年洪水1931年武汉三镇阴雨连绵(5、6、7三个月降雨量达879.7mm),江河水位陡涨,武汉关最高洪水位28.2
24、8m,为长江武汉关站有记录以来第5高洪水位。7月28日(水位27.15m),汉口分金炉堤先溃;7月30日,丹水池铁路堤溃堤;8月2日,市内单洞门铁路溃决。同时,武昌武金堤、武丰堤、青山堤、武惠堤和汉阳月湖堤、腰路堤等先后溃决,武汉三镇全部被淹,时间长达42天至100余天,这是自1870年以来武汉三镇第二次被淹。武汉三镇受灾面积321km2,其中:汉口79km2,武昌215km2,汉阳27km2。受淹农田9.18万亩,受灾人口63.67万人,死亡3619人。灾情“震惊中外”、“惨绝人寰”,“市镇精华,摧毁殆尽,浮尸漂流,疫病流行”。受灾主要原因一是堤防卑矮而单薄,防洪能力差;二是天灾加人祸,外洪
25、内涝,防守不力。(2)1935年洪水1935年6月下旬,汉江上中游普降特大暴雨(6月22日,武汉地区日暴雨量275mm,为有记载以来历史上前所未有),造成水势猛涨,7月14日武汉关水位达27.58m,为长江武汉关有记录以来第10高洪水位。7月12日,武汉关水位27.50m,钟祥以下各县河堤相继溃决,洪水横溢,直灌汉口张公堤,张公堤水位涨至29.00m(张公堤于1931年大水后培修,堤顶高程29.0029.30m,堤面宽810m), 汉口堤防发生重大险情58处,舵落口约24km2尽被淹没。罗家墩、曾家墩、易家墩受灾人口达61383人;武昌沿江一带街面水深尺余;汉阳城区受淹6090天,受淹面积11
26、.5km2,被淹房屋8570间,灾民54118人。(3)1954年洪水1954年汛期,长江全流域性大到暴雨,水位骤涨,武汉关水位创历史最高记录,达29.73m(8月18日),洪峰流量达76100m3s(8月14日)。武汉堤防共发生大小险情21523起,其中重大险情9起。汉阳因洪水漫溢和溃口被淹,受灾人口85375人,被淹房屋9797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保卫武汉,先后在荆江等处采取了十多次分洪措施,溃口分蓄洪量达1023亿m3,从而削减了洪峰,减轻了洪水对武汉的压力。在一百天的大汛期间,武汉投入防汛抢险人员28.98万人,全国各地支援武汉防汛人员2-3万人,直接用于抢险救灾及分洪区补偿费约
27、2亿元,防汛抢险牺牲111人,付出了极高的代价。最终,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武汉人民终于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4)1998年洪水1998年长江发生自1954年洪水以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其水位之高、流量之大、来势之猛、洪峰之多、形势之险、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罕见。整个汛期历时93天,经历8次洪峰,武汉关最高洪水位29.43m(8月19日21时),为长江武汉关站有记录以来第二高水位,最大洪峰流量71100m3s,全市出险2215处(其中城区402处),受灾人口177.7万人,民垸扒口漫溃70个,倒房9990间,被水围困16.6万人,受灾农田223万亩(其中绝收70.5万亩),受灾企业2
28、106家(其中:停产1491家、半停产615家),直接经济损失41.26亿元。汛后,中央及省、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移民建镇和长江汉江堤防加固工程,长、汉江堤防的防洪能力大大增强。(5)2010年洪水2010年7月,受强降雨影响,汉江上游干流及多条支流出现了超历史洪水,丹江口水库入库洪水出现两次较大洪水过程而加大泄量,致使汉江新沟站于7月28日19时最高水位达30.25m,超过警戒2.75m,列1933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第2位。新沟站汛期超设防水位35天,超警戒水位20天。全市长、汉江干堤和水库共发生险情16处;全市受灾人口50.9万人,民房倒塌3179户8449间,紧急转移安置2.3万人。
29、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2.8亿元。其中农作物受灾面积125.9万亩,渔业受灾面积14.48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2.96亿元;水利设施毁损严重,公路水毁损失1.06亿元。(6)2011年洪水2011年9月6日至19日,汉江上游地区发生三场集中强降雨,丹江口水库最大入库流量27000m3/s。9月15日最大出库流量达13200m3/s,汉江发生20年一遇的秋季洪水。受丹江口水库下泄影响,下游各站水位猛涨,汉江新沟站9月21日14时水位28.04m,超警戒水位0.54m。同时,由于长江三峡水库正处于蓄水期,长江水位较低,致使汉江武汉段最大水位落差达8.83m,最大流速达6.36m/s,均为历史之最,
30、造成汉江武汉河段沿程冲刷严重,部分河段河床冲深达10m以上,汉阳东菜园、琴南险段发生崩岸险情,柴林湾等处险段发生不同程度水毁。为减轻汉江下游防洪压力,杜家台分蓄洪区于2011年9月21日12时30分分洪进流,至23日共分洪近2亿m3。2、历史渍涝概况(1)1982年6月渍涝1982年6月19日至21日,武汉陡降暴雨,汉口、汉阳分别降雨355.8mm、361.5mm,城市渍水面积达87.15km2,渍水平均深度0.51.0m,最大渍水深度达1.8m。汉口、武昌渍水持续34天,特别低洼处达8天之久,受渍民宅户,计52.4432万人。(2)1983年7月渍涝1983年7月4日凌晨至5日的34小时内,
31、中心城区降雨304mm,最大小时雨量超过80mm。中心城区渍水面积达62km2,全市共计88873户居民住宅进水,倒塌房屋2620间、6.5万m2,伤335人,亡7人,农田受灾面积92.94万亩,成灾面积39.42万亩,其中绝收面积36.70万亩,粮棉油减产6.92亿斤。渍涝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2.55亿元。(3)1991年7月渍涝1991年7月1日8时至7月12日8时,累计降雨686.5mm,发生自1880年有雨量记录至该年111年来同期出现的最大降雨量。7月5日,武汉市中心城区降雨最为集中,汉口地区小时最大降雨量50mm,汉阳地区57mm,武昌地区54mm。武汉市中心城区渍水155处,渍
32、水面积11.53km2,渍水深度在0.151.5m之间,市区61条路段、156.6 万m2沥青路面严重水损,占市区沥青路面的28。新城区农田受灾面积102.76万亩,成灾面积46.06万亩,其中绝收面积31.85万亩,粮棉油减产7.96亿斤。(4)1996年6、7月渍涝1996年6、7月,武汉市平均每两天一场降雨,长江水位居高不下。后湖泵站等大型泵站在超驼峰状况下运行,市属泵站全年运行2.1万台时,抢排渍水4.95亿m3。当年中心城区渍水面积3.4km2。新城区农田受灾面积75.68万亩,成灾面积35.5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23.22万亩,粮棉油减产4.53亿斤。(5)1998年7月渍涝199
33、8年武汉市降雨频繁,总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百年罕见。7月21日凌晨4时至25日上午8时武汉市最大小时降雨量102.0mm(7月21日6时27分7时27分),24小时最大降雨量493mm,出现自有水文资料记录118年来的最高值。市区54座泵站在超高水位、超驼峰下满负荷运行,时间之长,史无前例。这场特大暴雨造成中心城区约46km2面积渍水,新城区农田受灾面积116.65万亩,成灾面积52.05万亩,其中绝收面积45.54万亩,粮棉油减产9.57亿斤。(6)1999年渍涝1999年,全年106个降雨日,共降雨82场,降雨量达1654mm,超过常年平均降雨量374mm,排渍期间市区共开机3.2万台时,抽排
34、总量7.65亿m3。(7)2004年7月渍涝2004年7月18日晚8时至19日上午11时,15小时降雨量累计达160mm,小时最大降雨量40mm,中心城区出现68个渍水点。(8)2011年6月渍涝2011年6月18日,武汉市普降暴雨,最大24小时雨量为200.5毫米,创下13年以来日降雨量的最高记录。造成市区88处地段不同程度渍水。(9)2013年7月2013年7月5日至7日武汉发生特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321mm,造成22处城市主次干道和75个社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渍水。四、三峡工程的调度运用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影响1、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175m(黄海高程,本节下同),防洪限制
35、水位145m;总库容393亿m3,防洪库容221.5亿m3。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三峡水库按以下方案调度:(1)汛期水位运用方式一般情况下,自5月25日开始,三峡水库视长江中下游水位情况均匀消落,6月10日消落至防洪限制水位145m(水位下降速率按每天0.6m控制)。汛期水库在不需要因防洪要求拦蓄洪水时,原则上水库水位应按防洪限制水位145m控制运行,实时调度时水库水位可在防洪限制水位上下一定范围内变动。当预报三峡水库上游或者长江中游河段将发生洪水时,将水库水位降低至防洪限制水位,保证需要水库拦蓄洪水时的起调水位不高于145m。(2)汛末蓄水方式水库开始兴利蓄水的时间不早于9月
36、15日。蓄水期间的水库水位按分段控制的原则,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均匀上升。一般情况下,9月25日水位不超过153.0m,9月30日水位不超过156.0m(在对防洪风险、泥沙淤积等情况作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实时监测,9月30日蓄水位视来水情况,经防汛部门批准后可蓄至158.0m),10月底可蓄至汛后最高蓄水位。2、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影响根据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作用是其它工程不可能替代的,但由于三峡水库改变了长江中下游天然的来水来沙条件,引起江湖关系的变化,可能对中下游的防洪带来一些影响,主要表现在:(1)三峡工程建成后,改变了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条
37、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水库的拦蓄作用,下泄主要以清水为主,导致坝下游河道水流挟沙能力处于非饱和状态,河床将发生沿程冲刷,从而可能引起河道的一系列变化。(2)武汉以下河段冲刷量较小,且在水库运用初期表现为淤积;各河段经过一定时间冲刷后,冲刷量达最大,此后回淤,反映出“冲刷平衡回淤”的变化过程和这一过程向下游发展的规律。(3)三峡水库运用后,由于长江河道冲深以及三峡水库清下泄,三口分流分沙减少,进入洞庭湖的沙量相应减少,经湖区调蓄后,湖区仍以淤为主,但淤积量大为减少。(4)三峡水库运用初期,武汉市以下河段呈淤积状态,但其淤积量较小,对武汉站水位影响较小。此后随着河床冲刷,水位相应降低;水库运用
38、至第70年末,当流量小于10000m3/s时,水位下降约0.8m,但在洪水期基本没有变化。(5)每年9月中旬三峡水库开始蓄水,长江水位比天然情况下低,如遇汉江秋汛,汉江比降加大,流速加快,将对汉江堤防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五、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用后对汉江中下游防洪的影响1)丹江口水库是汉江中下游防洪治理的关键工程,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加坝调水后,预留防洪库容增加33亿m3,由年调节水库变为不完全多年调节水库,主要任务将调整为防洪、供水、发电、航运,虽然在整体上提高了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减少了汉江下游发生大洪水的机率,但也只能控制上游洪水,对汉江下游防御常遇洪水的问题仍
39、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丹江口水库至下游防洪控制站皇庄有270km,其间集水面积有46800km 2(占洪水期集水面积的33%)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游丹皇区间仍有可能产生大于20000m3/s的洪水,若同时与长江1954年型或1998年型洪水遭遇,即使丹江口水库到时不泄洪,汉江下游除杜家台分洪工程分洪外,还需在沙洋附近动用12个民垸分蓄洪,甚至有可能在杜家台分洪闸以下汉右干堤禹王宫扒口进洪,才能确保汉江仙桃以下堤防及武汉市的防洪安全。2)丹江口水库加坝调水后,随着下泄水量的减少,枯水期历时延长、流量增加,平水期和丰水期流量及历时减少、水位降低,而江汉平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由此带来下游河道岸坡新的不
40、稳定因素,特别是仙桃以下河段,无滩堤段(堤岸合一)占的比重较大,堤岸的垂高大,在长期中低水位运行的条件下,堤内地下水位必然通过堤身和堤基向外江渗透,从而造成堤岸的坍塌。第三章 防洪工程第一节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现状武汉市防洪体系主要由堤防、分蓄洪区、水库、排渍体系、排涝体系、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组成。一、堤防武汉市堤防全长807.755km,保护范围包括全市13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化学工业区,分为17个防洪保护圈、防洪保护区。按水系划分:长江堤防307.716km,汉江堤防112.13km,其它堤防387.909km。按堤防等级划分:一级
41、堤防193.11km(组成汉口、武昌、汉阳三个中心城区防洪保护圈),二级堤防149.342km,三级堤防440.534km,其它堤防24.769km。按堤防结构划分:砼、钢筋砼防洪墙66.503km,其余均为土堤。武汉市堤防上共有通道闸口264处,排水口164处、涵闸(不含剅管)181座、穿堤泵站194座。中心城区因受长江、汉江分隔,依靠自然高地和堤防设施,形成汉口、武昌和汉阳三个独立的防洪保护圈(基本情况见附表五、六):1、汉口防洪保护圈防洪保护圈由汉口沿河堤(15.97km)、汉口沿江堤(12.99km)及张公堤(23.77km)组成,堤防总长52.73km,均为一级堤防,除堤角京广铁路留
42、有约30m道口(高程为30.50m)外,其余堤防高程均已达标,构成封闭状的堤防体系。涉及江岸、江汉、硚口三个行政区,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位于该保护圈内,保护圈面积约148.87km2。2、汉阳防洪保护圈防洪保护圈由永固堤(1.1km)、襄永堤(3.3km)、保丰堤(6.363km)、汉阳沿河堤(29.44km)、汉阳沿江堤(11.48km)、江永堤(3.72km)、烂泥湖堤(6.5km)、汉阳隔堤及狮子山至西湖泵站沿线自然高地(59.6km)组成,堤防总长61.903km,均为一级堤防,现有堤顶高程达到设计标准。涉及汉阳、蔡甸两个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保护圈面积约413.5km2。3、武
43、昌防洪保护圈防洪保护圈由武金堤(20.50km)、八铺街堤(4.48km)、武昌市区堤(7.72km)、武青堤(13.36km)、工业港堤(2.43km)、武惠堤(24.37km)及魏家大山至武惠堤末端白浒山沿线自然高地(70km)组成,堤防总长72.86km,均为一级堤防,现有堤顶高程达到设计标准。涉及江夏、洪山、武昌、青山四个行政区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湖北省委、省政府位于该保护圈内,保护圈面积约820km2。防洪保护圈内另有二线堤6.244km(其中:武昌区武金堤4.8km,江夏区孙家横堤1.444km)。除上述三个防洪保护圈外,尚有以下14个防洪保护区
44、,分别为:1、东西湖防洪区:由东西湖汉江干堤(34.65km)、东西湖围堤(60.00km)及张公堤组成;2、谌家矶防洪保护区:由长江谌家矶东堤(5.71km)、谌家矶西堤(朱家河堤,4.17km)、谌家矶北堤(新河堤,1.54km)组成;3、滠西防洪保护区:由滠水西堤(21.65km)、民生堤(7.29km)、童家湖堤(4.70km)及自然高地组成;4、武湖防洪区:由滠水东堤(18.476km)、长江武湖堤(18.765km)、柴泊湖堤(5.04km)、倒水西堤(24.75km)及自然高地组成;5、涨渡湖防洪区:由倒水东堤(27.80km)、长江堵龙堤(29.25km)、举水西堤(38.50
45、km)及自然高地组成;6、旧街防洪保护区:由沙河东堤(26.00km)、团风县境内的举水东堤及自然高地组成;7、新洲城关防洪保护区:由举水东堤(26.75km)、沙河西堤(25.40km)及自然高地组成;8、江夏防洪区:由江夏武金堤(2.95km)、五里堤(4.6km)、江夏四邑公堤(17.49km)、咸宁四邑公堤及自然高地组成;9、左岭防洪保护区:由左岭堤(2.11km,二级堤防)及自然高地组成;10、蔡甸防洪保护区:由蔡甸区汉江张湾堤(21.312km)、汉川汉江堤、仙桃汉江堤、仙桃境内洪道堤、分蓄洪围堤(29.32km)及自然高地组成;11、军山防洪保护区:由蔡甸长江军山堤(6.72km
46、)、竹林湖堤(1.85km)、通顺河新合堤(4.12km)及长山等自然高地组成;12、汉南防洪区:由汉南境内的东荆河堤(6.535km)、长江干堤(43.717km)、蔡甸纱帽堤(1.7km)、通顺河堤(44.933km)、仙桃境内堤防组成;13、洪北防洪区:由蔡甸境内分蓄洪围堤、洪北堤(24.42km)及自然高地组成。14、纱帽防洪保护区:由汉南长江干堤(21.72km)、蔡甸纱帽堤(1.7km)、四合垸围堤(11.292km)组成。堤防现状表见附表六、七。二、分蓄洪区根据黄河、长江、淮河、永定河防御特大洪水方案(国发【1999】10号文)、关于汉江中下游、沮漳河、汉北河、府澴河防御特大洪水
47、的调度方案(鄂政发【1988】74号文)规定,武汉附近划有杜家台、武湖、涨渡湖、白潭湖、西凉湖、东西湖六个分蓄洪区,蓄洪面积2956km2,(其中武汉市范围2186.6km2),有效容积122.1亿m3,承担分蓄68亿m3超额洪水的任务,其中武湖、涨渡湖、东西湖全部位于武汉市境内,杜家台、西凉湖部分位于武汉市境内,白潭湖位于武汉市下游的黄冈市。表3-1 武汉市分蓄洪区基本情况表分蓄洪区蓄洪水位(m)蓄洪面积(km2)有效容积(亿m3)区内人口(万人)区内耕地(万亩)杜家台30.00613.98(523.6)29.9225.6233.9西凉湖31.001095(416)42.350.8184.7武 湖29.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