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未来五年是我院加快学科发展、提升综合实力、建设“一城四中心”的关键时期。为了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 年) 的精神,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依据我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特制订本规划。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新时期医疗卫生改革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落实三级甲等医院各项指标。坚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强化护士岗位管理,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便捷、价廉
2、”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实现在建院 80 周年时建成三级甲等强院,建院 100 周年时建成专科特色突出的三级甲等知名品牌医院而奋斗。二、发展目标到 2020 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 0.6:1,培养或引进护理研究生 3-5 名,本科学历护理人员达到 50%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达到 90%以上,院内护理专业小组达到 15 个,护理离职率5%。完善新入职护士岗位培训制度,有计划的培养一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骨干人才。到 2020 年,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建立完善的护士岗位|管理模式,建立体现“能级应对”的护士分层级岗位管理制度,科学设置护理岗位,根据岗位需求,对护士的人力配置
3、、绩效考核、职称普升、岗位培训等实施科学管理,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到 2020 年,形成管理科学规范、专业特色突出、服务品质优良的护理管理和护理服务模式,同时按照医院十三五规划,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发展社区和居家护理,强力推动“五所八院十中心”建设。三、具体工作目标及保障措施(一)优化护士队伍结构,维护护士合法权益目标:按照国家卫计委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在 2017 年我院床护比达到卫计委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要求。保障措施:1、着力解决护士编制不足问题,合理配置护士,争取 2017 年床护比达到基本配备标准,即临床科室床护比达到 1:0.4、手术室1
4、:3、产科 1:0.6、产房 1:3、新生儿科 1:0.6、ICU1:2.5-3。全院临床护理岗位护士占总护士数 95%以上,护理离职率5%。2020 年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大于等于 0.6:1 以上。2、根据科室工作强度、风险系数、收治患者护理难度,配备各层级护理人员,每名护士平均负责患者不超过 8 个,做到科学合理、人尽其用。3、各科室护理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分布基本合理。科学|排班,老中青合理搭配,尽可能保证病人需要和安全。4、完善护理部直属管理的机动护士库。机动护士库由新进轮转护士和各科高年资护士组成,以应对各科室因病员增加、人员休假等情况下护理人员的动态补充。新进护士平时
5、在重病人多、管理规范的科室轮转学习,高年资护士在所在科室工作。5、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 ,严格依法执业,维护护理人员合法权益,提高护士福利待遇。防控和减少护理职业健康危险因素,对护理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保障护士身心健康。(二)继续探索护士岗位管理,完善护士分层管理制度目标:根据国家卫计委及陕西省优质护理工程有关要求,完善我院护士岗位管理实施方案、护士分层级管理办法等,逐步实施护理垂直管理。保障措施:1、完善体现“能级对应”的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2016 年修订完成各层级护理岗位说明书,根据护士临床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合理划分不同层级,建立护士职业生涯发展阶梯,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士的作用。2、实
6、行临床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根据护士不同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及工作能力,把临床护理岗护士分成 N0、N1、N2、N3、N4 共五个层级,制定各层级准入及晋级标准。科室严格审核晋级护理人员资质,护理部组织进行晋级考核、审批。3、进一步完善护士岗位管理下的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根据护|理岗位职责、风险要素、工作数量和质量、患者满意度等,对护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奖励评优、职称晋升等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三)继续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护理服务内涵质量目标:改革护理模式,提供满意服务,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程。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拓展护理服务内涵质量,提升患者、社
7、会满意度,树立医院品牌形象。保障措施:1、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 、 “技术精益求精、服务至善至美”的理念,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履行护士职责,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优质、连续、高效、满意的服务。同时,注重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2、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团队,加强团队合作和患者沟通交流,共同围绕患者病情,完成治疗计划、康复促进、健康指导等服务,为患者提供规范、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升优质护理内涵质量。3、发展以健康需求为导向的护理服务业,积极探索医后护理延伸服务新模式、新方法。以电话回访为主,通过微信、QQ、家访等形式,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结合我院“一城四中心
8、”的发展建设理念,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领域的大众化服务的新格局:从医院到社区诊所、从医疗到预防、从急救到康复的护理全产业链,不断适应社会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4、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实行目标管理。护士长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具体目标,按照目标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护理部、科室定期对优质护理工作计划、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追踪分析,确保有效落实。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持续改进。5、定期进行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员职业满意度调查。同时,与监察室沟通协作聘请院外第三方调查等,多渠道听取病人及医务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6、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成立后勤保障中心、维修中心、静配中
9、心,为临床提供下收下送及下临床进行设备维修等支持保障服务。药房每天配送药物至病房,食堂每天下临床订餐等服务。(四)培养护理管理人才,提高护理管理水平目标:加强护士长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培养护理管理人才,引进先进的护理管理模式,建设高效管理团队,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措施:1、通过竞聘上岗、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护士长,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实现护士长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2、按照我院护士长实际管理水平,采取集中讲授、交流对话、实际工作指导、外出参观进修等形式,加快对护士长管理水平培训教育。邀请省内外护理知名专家来院讲授管理新理念、新方法。3、建立护士长工作质量考核标准,每年对护士
10、长进行管理质量评价、管理知识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六)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推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目标:完善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体系,突出各级质控组织的管理职能,建立“查找问题制定措施及时培训落实改进检查验证”的路径,运用 PDCA 循环方法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确保各项护理指标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保障措施:1、以持续改善护理服务为重点,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完善护理三级质控组织结构,制定护理质量控制方案、修订护理质量标准,定期对质控小组人员进行检查方法培训,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2、修订护理规章制度、护理质量标准、应急预案、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等护理
11、指导用书,为护士工作提供标准化依据,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修订、补充。3、加大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监控力度。落实护士长夜查房、节假日查房制度。建立护理重点环节及护理质量关键指标的定期监测、反馈制度,指导改进临床护理实践。4、每季度依据护理质量标准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检查结果通过院内网向全院护士反馈,进行质量分析评价。定期召开护理质量及安全会议,分析反馈护理不良事件,以达到对全院护士进行安全警示教育。5、鼓励一线护士积极参与质量持续改进,在全院范围内开展PDCA 循环、品管圈、RCA 等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促使护理管理人|员及护理人员学会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对护理质量分析、反馈、整改,追踪评价,切实
12、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6、完善危重、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坚持护理部、科室定期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健全患者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急危重症病人的管理。(七)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护理事业快速发展目标: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本着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原则,大力推进护理信息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简化工作流程,节约护士人力,减轻工作负荷,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保障措施:1、分步骤实行护理移动信息系统,加快护理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2、引进住院病人“腕带”系统和设备、器材的条码系统,进一步扩大医院条形码的使用范围,加强患
13、者身份识别管理,确保患者安全。3、进一步加强医院办公自动化的建设,实现办公无纸化、网络化。进一步加强医院“两微一网”的建设,向全社会提供系统信息化服务。四、组织领导(一)成立医院优质护理服务领导小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方案,由院领导牵头,|职责明确,任务到人,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二)充分发挥护理管理职能,强化岗位职责,提高管理效率。护理部、大科护士长加强督导,确保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三)各科护士长依据我院“十三五”护理工作发展规划,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未来五年护理工作规划。实施过程中,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同时定期对规划追踪评价。护理部201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