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与质量控制(1).pptx

上传人:修**** 文档编号:5488478 上传时间:2022-01-08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13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与质量控制(1).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与质量控制(1).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与质量控制(1).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与质量控制(1).pptx(5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工作场所职业 病危害因素日常检测与质量控制1 职业卫生职业卫生:以职业人群为目标,以改善劳动条件,消除和防止职业危害,减少职业病,保障职业人群健康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一门预防医学学科。 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职业病: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为职业病,我国目前的法定职业病有十类115种。2 职业卫生标准分类:职业卫生标准分类: 职业卫生专业基础标准 作业场所条件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病诊断标准 职业照射放射防

2、护标准 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 职业危害防护导则 劳动生理卫生、工效学标准 职业性危害检测、检验方法3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卫生部发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158项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385种) 职业病诊断标准(110) 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42) 职业卫生专业基础标准(2) 检测方法(1)4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28种)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粉尘(47种) 毒物(329种) 物理因素(8种) 生物因素(1种) 职业病目录10类115种 尘肺(13种

3、)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所致职业病(3种) 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5 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它职业病(5种)6职业危害因素三级预防控制示意图职业危害因素三级预防控制示意图 一级预防投资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质控指导技术传授职业卫生信息平台健康教育风险保证二级预防职业有害因素检测职业与其它疾病检测职业病健康监护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三级预防职业病诊断管理职业病统计报告劳动能力鉴定职业病人随访样本资料收集整理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职业卫生调查研究7 目标目标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是掌握本地区职业病危害情况和程度的重要手段

4、,并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治理、有害作业场所防护措施评价、职业病危害评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提供客观公正的卫生技术服务。 作用作用1、为卫生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2、为评价职业卫生状况和接触水平提供依据3、为职业卫生立法和执法服务,满足职业卫生 标准的要求8 职责和基本任务职责和基本任务 识别、评价、预测、控制识别、评价、预测、控制91、受卫生监督部门或用人单位委托承担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任务。2、机构负责部署卫生监督部门委托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任务,督促部门做好检测仪器、试剂的、准备工作。3、现场检测负责用人单位的委托检测,负责政府(卫生监督)委托的检测,合理安排采样计划。负责突发职业中毒的现

5、场采样。同时向委托方出具客观公正的检测报告。4、现场采样人员至少两人一组,争取用人单位的配合,根据采样计划,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0(GBZ159-2004)要求采样,负责将样品递交样品受理部门,并参与对检测结果的评价。5、实验室按有关检测标准进行检测,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出具规范的检测报告书发至委托人。11日常检测与评价的依据日常检测与评价的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防治条例(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0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2002)高毒物

6、品目录(200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2002)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第二十四条 有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壮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论证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客观、真实。 132、常用的职业卫生接触限值(卫生标准)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7、值 第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1-2002)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04)143、常用的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测量)方法:1)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159-2004)2)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189.1-2007)3)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GBZ/T189.2-2007)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3部分:工频电场(GBZ/T189.3-2007)5)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4部分:激光辐射(GBZ/T189.4-2007)6)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

8、量 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189.5-2007)15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GBZ/T189.6-2007)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 (GBZ/T189.7-2007)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GBZ/T189.8-2007)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189.9-2007)1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1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11部分:体力劳动时的心率(GBZ/T189.11-2007)1613) 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测定第1部分

9、 :总粉尘浓度(GBZ/T192.1-2007)14)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测定第2部分 :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192.2-2007)15)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测定第3部分 :粉尘分散度(GBZ/T192.3-2007)16)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测定第4部分 :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192.4-2007)17)工作场所空气粉尘测定第5部分 :石棉纤维浓度(GBZ/T192.5-2007)18) 室内照明测量方法 (GB5700-85)1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值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量值:指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数接触者的

10、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 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的类型有三类: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小时工作日、40小时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18 最高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害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19 超限倍数超限倍数:指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可超过的(PC

11、-TWA)的倍数。 粉尘的超限倍数为2,化学毒物超限倍数与(PC-TWA)的关系:PC-TWA(mg/m3)最大超限倍数1312.510-2.01001.520 3、职业接触限值的运用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PC-TWA):1、是评价工作场所环境卫生状况和劳动者接触水平的主要指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主要性限值;2、建设项目职业病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法定的定期危害评价,系统接触评价,因生产工艺、原材料、设备、生产方式和技术等发生改变需要对工作环境影响重新进行评价时,尤应着重进行TWA的检测、评价;3、个体采样是测定TWA比较理想的采样方法,尤其适合用于评价劳动者

12、实际接触状况;214、定点采样也是测定TWA的一种方法,定点采样法除了反映个体接触水平,也适合评价工作场所环境的卫生状况;5、定点采样要求采集一个工作日内某一个工作地点,各时段的样品,按各时段的持续接触时间与相其应浓度乘积之和除以8,得出8小时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 定点检测可按下列式计算时间平均浓度CTWA=(C1T1+C2T2+-+CnTn)/8式中:CTWA8小时工作日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浓度(mg/m3)22 定点检测可按下列式计算时间平均浓度 CTWA=(C1T1+C2T2+-+CnTn)/8 式中: CTWA8小时工作日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浓度(mg/m3)

13、8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h),工作时间不足8小时,仍以8小时计。C1 ,C2 Cn T1 ,T2 Tn时间段接触的相应 浓度:T1,T2TnC1,C2Cn浓度下相应的持续接触时间。23例1乙酸乙酯的PC-TWA为200 mg/m3,劳动者接触状况为:400 mg/m3 ,接触3h;160 mg/m3接触2h;120 mg/m3 ,接触3h。代入公式, CTWA=(4003+1602+1203)8=235 mg/m3 此结果 200 mg/m3 ,超过该物质的PC-TWA。24 例2同样乙酸乙酯。若劳动者接触状况为:300 mg/m3 ,接触2h; 200 mg/m3 ,接触2h; 180 mg

14、/m3接触2h;不接触2h。代入公式, CTWA=(3002+2002+1802+02)8=170 mg/m3 此结果 200 mg/m3 ,未超过该物质的PC-TWA。25如果每天工作时间长于8小时,接触也不能超过以8小时工作为基础的日接触量。必须低于职业接触限值。 标准值标准时间/实际工作时间。例如,如果8小时限值为100 mg/m3,每天工作10小时,它通常应减少到80 mg/m3;每天工作12小时,它通常应减少到67 mg/m326 PC-STEL的应用1、是与PC-TWA相配套的短时间接触限值,可视为对PC-TWA的补充。只用于短时间接触较高浓度可导致剌激、窒息、中枢神经抑制等针对性

15、作用,其慢性不可逆性组织损伤的化学物质。2、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PC-STEL水平的短时间接触不引起1)剌激作用;2)慢性或不可逆性损伤;3)存在剂量-接触次数依赖关系的毒性效应;4)麻醉程度以导致事故率升高、影响逃生和降低工作效率。27 PC-STEL的容许条件:1)当日的TWA不超过PC-TWA,短时间接触时间不应超过PC-STEL。2)当接触浓度超过PC-TWA,达到PC-STEL水平时,一次持续接触时间不应超过15min,每个工作日接触次数不应超过4次,相继接触的相隔时间不应短于60min。3)对制定有PC-STEL的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和评价时,应了解现场浓度波动情况,在浓度最高

16、的时段按采样和标准检测方法进行采样和检测。28 最高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MAC)的应用: MAC主要是针对具有明显剌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可导致严重急性损害化学物质而制定的不应超过的最高容许接触限值,即任何情况都不容许超过的限值。最高容许浓度的应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工种和操作地点采集能够代表最高瞬时间浓度的空气样品再进行检测。 超限倍数的应用超限倍数的应用:许多有PC-TWA的物质尚未制定PC-STEL29 对于未制定PC-STEL的粉尘和化学物质,采用超限倍数控制其短时间水平的过高波动 在符合PC-TWA的前提下,化学的超限倍数视PC-TWA限值大小可以PC-T

17、WA的1.5-3倍;粉尘的超限倍是PC-TWA限值2倍 当化学物质接触水平超限倍数达3时,一个工作日内这种短时间接触的总时间不应超过30分钟 超限值倍数对应的浓度是短时间接触浓度,采样和检测方法同PC-STEL。 30例1、三氯乙烯的PC-TWA为30 mg/m3 ,其超限倍数为2,测得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为100 mg/m3 ,是PC-TWAR 3.3倍,2 ,不符合超限倍数要求。2、己内酰胺的PC-TWA为5 mg/m3 ,其超限倍数为2.5,测得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为12 mg/m3 ,是PC-TWAR 2.4倍,2 ,符合超限倍数要求。313、石墨粉尘的PC-TWA为4

18、 mg/m3(总尘)和2 mg/m3 (呼吸尘),其超限倍数为2,测得总尘和呼吸尘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分别为19 mg/m3 和9 mg/m3 ,是PC-TWAR 2.375倍和2.25倍,均2 ,不符合超限倍数要求。4、煤尘的PC-TWA为4 mg/m3(总尘)和2 .5mg/m3 (呼吸尘),其超限倍数为2,测得总尘和呼吸尘短时间(15min)接触浓度分别为8 mg/m3 和5 mg/m3 ,是PC-TWAR 倍,均2 ,符合超限倍数要求。32 对制定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PC-TWA的粉尘,应同时测定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按照BMRC分离曲线要求,呼尘的空气动力学

19、直径应在7.07以下,其中空气动力学直径5粉尘颗粒的采集第为50%。33 混合接触 除溶剂汽油、焊接、焦炉逸散物等少数物质定接触限值外,大多数接触限值是针对单一化合物或含有一个共同元素或根的物质,然而,工人经常接触固体、液体、悬浮微粒或气体的混合物,这些接触,可以在一个工作班由于工作中使用含有各种物质混合物材料或工作中使用某些个别物质同时或先后出现。应认真评估混合接触的健康影响以及接触控制标准是否妥当。 所有类型的混合接触,都有需要建立在工人接触的空气中每种成分浓度的评估基础上。发生混合接触时,第一步就是要确保对每个物质有足够的接触控制。需要认真分析毒理学数据以确定典型34 的相互作用类型。

20、当工作作场所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质时,如果公认或认为没有协同或相加作用,或缺乏联合作用的毒理学资料,可认为成份物质是独立作用。应分别各化学物质的浓度,并按各个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进行评价,并应充分保证遵守每一个成份物质的接触限值。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毒物质共同一器官、系统或具有相似的毒理作用(如剌激作用)或已知这些物质可产生相加作用时,按下列公式计算结果,进行评价:35 C1/L1+C2/L2+Cn/Ln 式中C1,C2Cn代表得物质所测得的浓度;L1,L2Ln代表各化学物质相应容许浓度限值 据此算出的比值1时,表示未超过接触限值,符合卫生要求;当比值时,表示超过接触限值,不符合卫生要求。

21、36 主动采样的三个基本部分主动采样的三个基本部分 流量计:流量计:用来标明多少空气被拉动或推动 采样泵:采样泵:产生推动或者拉动空气动力 采样媒介:采样媒介:空气通过的物质 在空气采样程序之前在空气采样程序之前决定你的采样目的 决定你的采样目的的之后决定决定你的采样目的的之后决定 主动式还是被动式 最合适的采样时间 个体采样区域采样 区域与个体采样区域与个体采样 大多数国际的暴露标准基于个体暴露标准的大多数国际的暴露标准基于个体暴露标准的 个体采样个体采样 所有的安全暴露限值都基于个体采样,所有的安全暴露限值都基于个体采样,必须在呼吸区域采样必须在呼吸区域采样37 作业场所有害物质一般以气体

22、、蒸气和雾、烟、尘五种形态存在。 气体和蒸气:化学物质在常温下是气体或是易挥发的液体和固体,以分子形态扩散于空气中。 气溶胶:化学物质以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烟、尘或雾。 采样方法的选择:根据化学物质在空气中存在的形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以及现场条件来确定采样方法,选择合适的收集器和吸咐剂,以得合格的采样效率。 气体和蒸气采样用吸附管 粉尘和颗粒物用滤膜盒采集38 样品采集过程中质量控制样品采集过程中质量控制:一、现场调查 危害因素(评价、日常、监督、事故) 工人情况(工作、工时、岗位、工作区域、个人防护情况) 生产情况(日生产量、有害化合物使用量、防护设施情况) 确定采样

23、对象(工种、人数) 采样时间(结合生产情况) 预采样(短时间的定点、个体)39二、采样前的准备工作二、采样前的准备工作采样仪器(吸附管的解析效率实验)称重(恒重、天平)流量校正(吸附管、流量低)泵校准 在使用规定的采样方法时,设立或确认一个泵的流量值 每次采样之后都需要校准泵 预设和之后的流量的平均值用来计算空气体积三、现场采样40三、现场采样采样记录单生产情况防护设施情况(设备、个体)采样对象工人工作写实样品采集(开启前流量调试、读数)空白对照样品采样时间(开始流量、结束流量)采样仪器编号样品编号采样日期 陪同人41TWA样品采集工人个体采样样品工人非流动工作分时段采样的样品工作流动工作分地

24、点采样的样品STEL和MAC样品采集工人工作的岗位工人工作停留的地点操作时间 接触时间少于15min 接触时间大于15min42 结果计算 工作场所空气浓度计算 采样流量计算 采样时间计算 采样体积计算 样品结果换算空气浓度(样品结果/采 样体积) 未检出样品计算43 TWA计算 工人工作少于8小时 少于40小时工作周 工人工作少于8小时 大于40小时工作周 工人工作大于8小时 少于40小时工作周 工人工作大于8小时 大于40小时工作周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 算数均数算数均数 标准偏差标准偏差 几何均数几何均数 几何标准偏差几何标准偏差44 数据处理 检测浓度换算为空气浓度

25、C=c/V C空气中的浓度,mg/m3 C_样品中检测含量,g V样品采集体积,L 气体体积换算: 标准状况下(101.3Kpa,0),1mol气体具有的体积为22.4L 标准条件下(101.3Kpa,20),1mol气体具有的体积为22.4*293/273=24.04=-2445 单位换算 ppm换算成mg/m3 = (ppm *分子量)分子量)/24 检出限与最低检出浓度检出限与最低检出浓度 方法检出限方法检出限 由方法和仪器决定 定量下限 最低检出浓度 =方法定量下限/样品采集体积46 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有害物质检测数据处理 职业接触限值为整数的,检测结果原则上保留到职业接触限值为整数

26、的,检测结果原则上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职业接触限值为非整数的,检测小数点后一位;职业接触限值为非整数的,检测应比职业接触限值数值小数点后多保留一位。应比职业接触限值数值小数点后多保留一位。 当样品未检出时,检测结果为低于最低检测出浓度; 当样品空白未检出时,检测结果为未检出;47 STEL和MAC数据汇总 不同工作岗位分别列出 同一工作岗位 检测地点检测次数检测结果范围 对于超标的检测结果应分别列出 同一检测地点的检测数据应取最大值 同一地点同时采集的样品取平均值48 TWA数据汇总 不同工作岗位分别列出 同一工作岗位: 工人数抽样数检测结果范围 抽样数6人时,应分别列出: 抽样数6人时应按照

27、数据的分布特 点进行统计处理 同一采样对象的数据应取最大值 同一采样对象同时采集的样品取平均值49 检测与评价报告 5.10结果报告(1) 5.10.2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除实验室有充分的理由,否则每份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1)标题(如“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2)实验室的名称和地址,进行检测和/校准 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3)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确保能够识别该页是属于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的一部50 分,以及表明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结束的清晰标识;4)客户的名称和地址;5)所用方法的识别;6)检测或校准物品的描述、状态和明确的

28、标识;7)对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相关时,实验室或其它机构所用的抽样计划的说明;8)检测和校准的结果,适合时,带有测量单位;519)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批准人的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的标识;10)相关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功被校准物品有关的声明。 结果报告(2)5.10.3.1当需对检测结果作出解释时,除5.10.2中所列出要求外,检测报告中还应包括内容:1)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除节,以及特定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52 件;2)相关果,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声明;3)适用时,评定测量不确定的声明。当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的指令中有要求,或当不确定度影响到规范限度的符合

29、性时,检测报告中还需要包括有关不确定的信息;4)适用且需要时,提出意见和解释(见5.10.5);5)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53 5.10结果报告(3)5.10.3.2当需对检测结果作解释时,对含抽对含抽样的结果在内的检测报告,样的结果在内的检测报告,除了5.10.2和5.10.3.1所列的要求之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1)抽样时间:2)抽取的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当时,包括制造者的名称、标示的型号或类型和相应的系列号);3)抽样位置,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4)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和程序;抽样计划和程序;545)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

30、息:6)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55 检测报告检测报告 应包括检测范围、检测依据、气候和环境应包括检测范围、检测依据、气候和环境情况描述、生产情况描述、生产情况样品情况描述、生产情况描述、生产情况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情况、检测结果。采集和现场检测情况、检测结果。 检测与评价报告检测与评价报告 检测与评价范围检测与评价范围 检测依据检测依据 评价依据评价依据 气候和环境情况描述气候和环境情况描述 生产情况描述生产情况描述 防护设施情况防护设施情况56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劳动者作业情况劳动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情况 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情况 检测结果汇总 检测结果评价 建议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其他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