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文档模板(共5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文档模板(共57页).docx(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风险管理文档产品名称:专心-专注-专业目录风险管理计划1 范围产品描述:略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实现、最终停用和处置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2 职责与权限的分配2.1 总经理(最高管理者)为风险管理提供充分的资源,分配有资格的人员,规定确定风险可接受准则的方针,并按计划的时间间隔评审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宜性。2.2 技术部负责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形成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的有关记录,并编制风险管理报告2.3 质量部、市场部、生产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从产品实现的角度分析所有已知的和可
2、预见的危害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并及时反馈给技术部进行风险评价,必要时进行新一轮风险管理活动。2.4 技术部和评审组成员定期对发现管理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审,并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2.5 文控负责对所有风险管理文档的整理工作。3 风险分析3.1 参加风险分析的部门包括生产部、质量部、技术部、市场部等,技术部主要分析设计开发阶段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生产部主要分析产品生产阶段的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市场部主要分析产品生产后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技术部负责收集各部门分析的结果并按照16号令的要求和YY/T0316:2008附录E.1的资料对所有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序列进行分类,
3、组织各部门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分析与实施并编制成相应的表格。3.2 风险分析内容包括:3.2.1 可能的危害及危害事件序列;3.2.2 危害发生及其引起损害的概率;3.2.3 损害的严重度。3.3 在产品设计开发初始阶段由于对产品细节了解较少,采用PHA(初步危害分析)技术对产品进行危害、危害处境及可能导致的损害进行分析。3.4 在设计开发成熟阶段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及失效模式、效应和危害分析(FMECA)对产品进行危害、危害处境及可能导致的损害进行分析。3.5 在试生产或生产阶段采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风险管理的优化。3.6 质量部、生产部负责配合
4、技术部对产品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进行分析,预期1个月,保存好相关记录。4 风险评价(含有可接受性准则)4.1 生产部、质量部、市场部负责配合技术部对经风险分析判断出的危害进行发生概率与损害严重度的分析,最后根据本计划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判断分析的可接受性,预期2个月,保存好评价记录。4.2 以下是为本次风险管理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其中损害的严重度采用定性分析,损害发生的概率采用半定量分析,风险可接受性准则以4X6三分区矩阵图表示。4.2.1 损害的严重度水平等级名称代号系统风险定义轻度S1轻度伤害或无伤中度S2中等伤害致命S3一人死亡或重伤灾难性S4多人死亡或重伤4.2.2 损害发生的概率等级
5、等级名称代号频次(每年)极少P114.2.3 风险评价准则概率严重程度灾难性致命中度轻度4321经常6UUUR有时5UURR偶尔4URRR很少3RRAA非常少2RRAA极少1AAAA说明:A:可接受的风险;R:合理可降低(ALARP)的风险;U:不经过风险/受益分析即判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4.3 在经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判断出的产品所有的风险均应采取可行的措施降低至可接受区,当风险被判断为不可接受时,应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则该风险还是可接受的,否则设计应放弃。4.4 对损害概率不能加以估计的危害处境,应编写一个危害的可能后果清单以用于风险评价和风险
6、控制,各部门应配合技术部采取合理可行降低法将风险降低至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对于无法降低的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则该危害可接受,否则不可接受。4.5 在可接受区,风险是很低的,但是还应主动采取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4.6 受益必须大于风险才能判断为可接受。5 风险控制5.1 对于经判断为可接受的风险还应当采取可行的措施将风险降低至最低。5.2 对于判断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各部门应配合技术部在设计开发阶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向风险控制方案分析,识别一个或多个风险控制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5.2.1 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5.2.1.1 消除特定的危害5.2.1.2 降低损害
7、的发生概率5.2.1.3 降低损害的严重度5.2.2 在产品本身或在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5.2.3 安全信息5.2.3.1 在产品随附文件中给出警告、使用说明5.2.3.2 限制医疗器械的使用或限制使用环境5.2.3.3 对操作者进行培训。5.3 在产品试生产或生产阶段,对产品制造过程进行控制,如运用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技术。5.4 如果经方案分析确定所需的风险降低时不可行的,则各部门应收集相关资料对剩余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若经评审所收集的资料和文献不支持受益大于风险,则设计应放弃。5.5 各部门应确保经判定的危害处境产生的一个或多个风险得到了考虑,保证风险控制的完整性。5
8、.6 在风险控制方案实施中或实施后,应对实施效果进行验证,以确定控制措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对任何剩余风险都应采取本计划中第4条的风险可接受准则进行评价,对判定为不可接受的应采取进一步的风险控制措施,如果控制措施不可行,则应收集和评审相关的资料和文献对剩余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若受益大于风险,则剩余风险依然是可接受的,如果风险大于受益,则为不可接受。对于判断为可接受的剩余风险,市场部应配合技术部决定哪些剩余风险应予以公开,依据YY/T0316:2008附件J的指南公开哪些剩余风险。同时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是否会引起的一个或多个新的风险或对采取措施之前评价的风险是否有影响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再次风险
9、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所采取活动的结果应进行记录并保存,此过程预期30个月。6 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6.1 风险管理计划是否已适当实施的验证评审组成员负责对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验证,一查看风险管理文档的方式查看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记录,确保风险管理计划策划的风险管理活动已得到适当的实施。6.2 风险管理活动效果的验证评审组可通过收集临床资料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对风险管理实施验证以确保风险管理活动的有效性。7 风险管理活动评审的要求7.1 评审组成员及其职责如下:评审人员部门职务总经理评审组组长管理者代表组员技术部组员生产部组员质量部组员市场部组员7.2 评审组成员应对评审结
10、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7.3 各部门应配合评审组成员利用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程序及忠告性通知和事故报告程序对与产品安全性有关的信息进行评审,为综合剩余风险的评价提供依据。7.4 依据以下和安全性有关的信息的设计开发、试制及产品生产与销售阶段进行评审:7.4.1 是否有事先未知的危害出现;7.4.2 是否有某项危害造成的已被估计的风险(一个或多个)不再是可接受的;7.4.3 是否初始评定的其它方面已经失效;7.4.4 产品综合剩余风险是否已降低至可接受或经过风险/受益分析判断为可接受。7.5 应对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取方式进行评审保持评审记录以证实风险管理计划的每个要素在产品特定的生命周期阶段
11、已被适当的实施。8 综合剩余风险分析8.1 在所有风险控制措施已经实施并验证后,各部门应考虑是否所有由该产品造成的综合剩余风险依据本计划中第4条的准则判断是可接受的,如果判断为不可接受,则各部门应收集和评审有关资料和文献,以便决定预期用途的医疗受益是否超过综合剩余风险,如果上述证据支持医疗受益超过综合剩余风险的结论,则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否则综合剩余风险依然是不可接受的。8.2 各部门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方法评价综合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8.2.1 事件树分析法:对单个风险进行共同研究,以便确定综合剩余风险是否可以接受;8.2.2 故障树分析:同一种损害可能是由于不同概率的危害处境造成的,该
12、方法可以导出损害的综合概率;8.2.3 对单个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综合评审:对单个风险是适宜的风险控制措施可能产生相互矛盾的要求;8.2.4 警告的评审:单个警告可能提供风险降低,单过多的警告可能降低警告的效果;8.2.5 评审操作说明书:对产品全部操作说明书的评审可能检出信息是不一致的,或者难以遵守的;8.2.6 比较风险:将整理过的单个剩余风险和类似现有的产品考虑不同使用情形下的风险进行逐个比较,尤其是最新的不良事件。8.3 各部门应决定哪些综合剩余风险应依据YY/T0316:2008附录J予以公布,应保持综合剩余风险的评价结果记录,此过程预期3个月。9 风险管理报告在产品商业销售前,各部门应
13、配合技术部完成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审,评审要求见本计划第7条,评审的结果最终以风险管理报告的方式给出,此项评审活动预期1个月。10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审活动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取方法参见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程序,评审组对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程序中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获取方式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该方法是适宜和有效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取可按照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程序的要求获得,该项目风险管理负责人对得到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进行管理,必要时,风险管理小组开展活动实施动态风险管理。由于本产品尚未正式生产,一旦正式生产,将对生产中的各类风险情况进行收集,并再次进行分析、评价、控制,更新风险管理报
14、告内容。风险分析记录1 产品描述略2 概述本次风险分析就是对该产品从生物危害、化学危害、信息危害、功能失效和部件老化(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的方面)等方面进行的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时间序列的一种危害分析,另外运用风险分析工具:FMEA、FMECA和HACCP对产品名称在生命周期(应包含什么周期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分析,包括危害分析和风险控制方案分析,具体内容见下文。3 风险分析人员按照风险管理计划的安排,此次参加风险分析的部门包括生产部、质量部、技术部、市场部等,技术部主要分析设计开发阶段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生产部主要分析产品生产阶段的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市场部主要分析产品生产后已知
15、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技术部负责收集各部门分析的结果并按照16号令的要求和YY/T0316:2008附录E.1的资料对所有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序列进行分类,组织各部门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分析与实施并编制成相应的表格。4 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断风险分析人员按照计划的要求和标准YY/T0316:2008附录C的资料,根据各自有关的专业和经验对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性进行了判断,同时对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进行了分析,记录如下表(表一):表一:问题内容特征判定可能的危害C.2.1 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是什么和怎样使用医疗器械?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医疗器械的作用是与下列哪一
16、项有关:对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或对损伤或残疾的补偿或解剖的替代或改进,或妊娠控制?使用的适应症是什么(如患者群体)?医疗器械是否用于生命维持或生命支持?在医疗器械失效的情况下是否需要特殊的干预?C.2.2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植入?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植入的位置、患者群体特征、年龄、体重、身体活动情况、植入物性能老化的影响、植入物预期的寿命和植入的可逆性。C.2.3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患者或其他人员接触?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预期接触的性质,即表面接触、侵入式接触或植入以及每种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次。C.2.4 在医疗器械中利用何种材料或组分,或与医疗器械共同使用或与其接触?应当考虑的因素
17、包括: 和有关物质的相容性; 与组织或体液的相容性; 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是否已知; 医疗器械的制造是否利用了动物源材料?注:见附录I和ISO 22442系列标准19。C.2.5 是否有能量给予患者或从患者身上获取?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传递的能量类型; 对其的控制、质量、数量、强度和持续时间; 能量水平是否高于类似器械当前应用的能量水平。C.2.6 是否有物质提供给患者或从患者身上提取?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物质是供给还是提取; 是单一物质还是几种物质; 最大和最小传递速率及其控制。C.2.7医疗器械是否处理生物材料用于随后的再次使用、输液/血或移植?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处理的方式和处理(一种或
18、多种)物质的类型(如自动输液/血、透析、血液成分或细胞疗法处理)。C.2.8 医疗器械是否以无菌形式提供或预期由使用者灭菌,或用其它微生物学控制方法灭菌?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医疗器械是预期一次性使用包装,还是重复使用包装; 储存寿命的标示; 重复使用周期次数的限制; 产品灭菌方法; 非制造商预期的其它灭菌方法的影响。C.2.9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由用户进行常规清洁和消毒?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使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的类型和清洁周期次数的限制。医疗器械的设计可影响日常清洁和消毒的有效性。另外,应当考虑清洁剂或消毒剂对器械安全性和性能的影响。C.2.10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改善患者的环境?应当考虑的因素包
19、括: 温度; 湿度; 大气成分; 压力; 光线。C.2.11是否进行测量?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测量变量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C.2.12 医疗器械是否进行分析处理?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医疗器械是否由输入或获得的数据显示结论、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置信限。应当特别注意数据和计算方法的非预期应用。C.2.13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其它医疗器械、医药或其它医疗技术联合使用?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识别可能涉及的任何其它医疗器械、医药或其它医疗技术和与其相互作用有关的潜在问题,以及患者是否遵从治疗。C.2.14 是否有不希望的能量或物质输出?应当考虑的与能量相关的因素包括噪声与振动、热量、辐射(包括电离、非电离
20、辐射和紫外/可见光/红外辐射)、接触温度、漏电流和电场或磁场。应当考虑的与物质相关的因素包括制造、清洁或试验中使用的物质,如果该物质残留在产品中具有不希望的生理效应。应当考虑的与物质相关的其它因素包括化学物质、废物和体液的排放。C.2.15 医疗器械是否对环境影响敏感?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操作、运输和储存环境。它们包括光线、温度、湿度、振动、泄漏、对能源和致冷供应变化的敏感性和电磁干扰。C.2.16 医疗器械是否影响环境?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对能源和致冷供应的影响; 毒性物质的散发; 电磁干扰的产生。C.2.17 医疗器械是否有基本的消耗品或附件?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消耗品或附件的规范以及对使用
21、者选择它们的任何限制。C.2.18 是否需要维护和校准?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维护或校准是否由操作者或使用者或专门人员来进行? 是否需要专门的物质或设备来进行适当的维护或校准?C.2.19 医疗器械是否有软件?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软件是否预期要由使用者或操作者或专家进行安装、验证、修改或更换。C.2.20 医疗器械是否有储存寿命限制?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标记或指示和到期时对医疗器械的处置。C.2.21 是否有延时或长期使用效应?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人机工程学和累积的效应。其示例可包括含盐流体泵有随着时间推移的腐蚀、机械疲劳、皮带和附件松动、振动效应、标签磨损或脱落、长期材料降解。C.2.22 医疗器
22、械承受何种机械力?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医疗器械承受的力是否在使用者的控制之下,或者由和其他人员的相互作用来控制。C.2.23 什么决定医疗器械的寿命?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老化和电池耗尽。C.2.24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一次性使用?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器械使用后是否自毁?器械已使用过是否显而易见?C.2.25 医疗器械是否需要安全地退出运行或处置?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医疗器械自身处置时产生的废物。例如医疗器械是否含有毒性或有害材料,或材料可再循环使用。C.2.26 医疗器械的安装或使用是否要求专门的培训或专门的技能?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医疗器械的新颖性,以及医疗器械安装人员的合适的技能和培训。C.2.27
23、 如何提供安全使用信息?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信息是否由制造商直接提供给最终使用者或涉及的第三方参加者,如安装者、护理者、卫生保健专家或药剂师,他们是否需要进行培训; 试运行和向最终使用者的交付,以及是否很可能/可能由不具备必要技能的人员来安装; 基于医疗器械的预期寿命,是要求对操作者或服务人员进行再培训还是再鉴定。C.2.28 是否需要建立或引入新的制造过程?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新技术或新的生产规模。C.2.29医疗器械的成功使用,是否关键取决于人为因素,例如用户界面?C.2.29.1 用户界面设计特性是否可能促成使用错误?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可能促成使用错误的用户界面设计特性。界面设计特性的示例
24、包括:控制和显示器、使用的符号、人机工程学特性、物理设计和布局、操作层次、驱动装置的软件菜单、警示的可视性、报警的可听性、彩色编码的标准化。适用性的附加指南见IEC 60601-1-626 ,报警的附加指南见IEC 60601-1-826C.2.29.2 医疗器械是否在因分散注意力而导致使用错误的环境中使用?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使用错误的后果; 分散注意力的情况是否常见; 使用者是否可能受到不常见的分散注意力情况的干扰。C.2.29.3 医疗器械是否有连接部分或附件?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错误连接的可能性、与其它的产品连接方式的相似性、连接力、对连接完整性的反馈以及过紧和过松的连接。C.2.29
25、.4医疗器械是否有控制接口?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间隔、编码、分组、图形显示、反馈模式、出错、疏忽、控制差别、可视性、启动或变换的方向、以及控制是连续的还是断续的、和设置或动作的可逆性。C.2.29.5 医疗器械是否显示信息?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在不同环境下的可视性、方向性、使用者的视力、视野和透视、和显示信息的清晰度、单位、彩色编码、以及关键信息的可达性。C.2.29.6 医疗器械是否由菜单控制?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层次的复杂性和数量、状态感知、路径设置、导向方法、每一动作的步骤数量、顺序的明确性和存储问题,以及有关其可达性的控制功能的重要性和偏离规定的操作程序的影响。C.2.29.7 医疗器械是否
26、由具有特殊需要的人使用?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用户、他们的精神和体能、技能和培训、人机工程学方面、使用环境、安装要求和患者控制或影响医疗器械使用的能力。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使用者,如残疾人、老人和儿童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为能使用医疗器械,他们的特殊需要可能包括另一个人的帮助。医疗器械是否预期由具有各种技能和文化背景的人员使用。C.2.29.8 用户界面能否用于启动使用者动作?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使用者启动了一个已准备的动作进入一个受控的运行模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增大了患者的风险,是否会引起使用者的注意。C.2.30 医疗器械是否使用报警系统?应当考虑的因素是错误报警、不报警、报警系统断开、不可靠的远
27、程报警系统的风险和医务人员理解报警系统如何工作的可能性。IEC 60601-1-826给出了报警系统的指南。C.2.31 医疗器械可能以什么方式被故意地误用?应当考虑的因素是连接器的不正确使用、丧失安全特性或报警不能工作、忽视制造商推荐的维护。C.2.32 医疗器械是否持有患者护理的关键数据?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数据被修改或被破坏的后果。C.2.33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为移动式或便携式?应当考虑的因素是必要的把手、手柄、轮子、制动、机械稳定性和耐久性。C.2.34医疗器械的使用是否依赖于基本性能?应当考虑的因素例如是生命支持器械的输出特征或报警的运行。有关医用电气设备和医用电气系统的基本性能的讨论
28、见IEC 60601-15 危害的判定风险风险人员依据表一的提示,正常和故障状态下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参考YY/T0316:2008附录E.1危害示例进行了分类,同时对可能发生的损害和初步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记录如下表(表二):表二危害类型编号可预见的事件及事件序列危害的处境损害初步控制措施生物危害化学危害信息危害功能失效和部件老化。风险评价记录注:必须有前置文件风险分析记录。1 产品描述略2 概述按照风险管理过程,对经风险分析确定的危害和危害处境发生的概率及其所引起的损害概率与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并赋值,此过程称为风险估计。风险评价过程就是对经估计的风险与风险管理计划中给定的风险可接
29、受准则进行比较,以决定该风险的可接受性。3 步骤3.1 损害发生概率的分析按照YY/T0316:2008附录D.3.2对上一步分析得到的每一项危害处境引起的损害发生概率进行估计,然后依据风险管理计划第4条4.2.2的损害发生概率等级的准则,对估计的每一项损害概率划分等级,具体记录如下表:3.2 损害发生严重度的分析收集类似产品有关的临床资料和最新不良事件报告等信息,按照YY/T0316:2008附录D和风险管理计划中规定的损害严重度准则对每一项危害处境可能引起的损害严重度进行等级划分,具体记录如下表:编号可预见的事件及事件序列可能引起损害发生的概率等级可能引起损害发生的严重度等级参见风险分析记
30、录表二3.3 风险可接受性判断按照风险管理计划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对估计的每一个风险进行可接受性判断,记录如下:注:需将相应风险的编号填入对应的表格中。概率严重程度灾难性致命中度轻度4321经常6UUUR有时5UURR偶尔4URRR很少3RRAA非常少2RRAA极少1AAAA说明:A:可接受的风险;R:合理可降低(ALARP)的风险;U:不经过风险/受益分析即判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风险控制记录1 产品描述略2 概述风险控制是对经过风险评价判断为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措施降至可接受风险的过程。3 步骤3.1 风险控制方案分析按照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从以下三方面识别风险控制措施:3.1.1 用设计方法
31、取得固有安全性3.1.2 在医疗器械本身或在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3.1.3 安全性信息。3.2 设计开发过程中,运用FMEA、FMECA,对于与产品安全性相关的失效模式,按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以下是FMEA、FMECA技术应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过程潜在失效模式潜在失效后果严重性等级潜在失效的原因、机理发生频率现行设计控制负责人及完成目标日期措施结果风险标识采取的措施严重度发生概率采购灭菌3.3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编号采取措施前风险评定采取措施后风险评定是否产生新的风险验证结果概率严重度风险水平概率严重度风险水平H1P4S4UP1S4A否有效3.4 风险/
32、受益分析若上一步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完成,剩余风险仍旧不可接受,且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又无法实施,应对该项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3.5 风险控制的完整性经审查,所有已判定的危害处境产生的一个或多个风险已经得到考虑。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记录1 产品描述略2 概述在所有的风险控制措施已经实施并验证后,利用风险管理计划中的准则,决定是否由医疗器械造成的综合剩余风险都是可以接受的。3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由风险控制记录来看,在所有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后没有带来新的风险,但是产品总的剩余风险可能存在如下几条:1、 XXXXXX2、 XXXXXX3、 这样的剩余风险概率无法估计,但经风险/受益分析,该产
33、品带来的受益远远大于风险,另外,公司还是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XXXXXX,由此,决定改产的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4 需公开的剩余风险信息生产部、质量部、市场部、技术部等经商讨,决定以产品说明书的形式公开如下剩余风险:1、 XXXXXX2、 XXXXXX3、 风险管理报告第一章 综述1 产品简介略2 风险管理计划和实施情况简述于XX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的同时,我们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可接受准则,对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包括试生产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的评审要求进行了安排。公司组成
34、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改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确保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活动按照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执行。在产品的设计和项目开发阶段,风险管理小组共进行了一次风险管理评审,形成了相关的风险管理文档。3 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本次风险管理的评审目的是通过对产品在上市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经圆满地完成,并且通过对该产品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和对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获得方法的评审,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有效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4 风险管理评审小组成员及其职责评审人员部门职务总经理评审组组长管代组员技术部组员生产部组员质量部组员市场
35、部组员第二章 风险管理评审输入1 风险可接受准则风险管理小组对公司风险管理控制程序中制定的风险评价/风险可接受准则进行了评价,认为在风险管理活动中所依据的风险可接受准则仍保持原有的标准。1.1 损害的严重度水平等级名称代号系统风险定义轻度S1轻度伤害或无伤中度S2中等伤害致命S3一人死亡或重伤灾难性S4多人死亡或重伤1.2 损害发生的概率等级等级名称代号频次(每年)极少P111.3 风险评价准则概率严重程度灾难性致命中度轻度4321经常6UUUR有时5UURR偶尔4URRR很少3RRAA非常少2RRAA极少1AAAA说明:A:可接受的风险;R:合理可降低(ALARP)的风险;U:不经过风险/受
36、益分析即判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2 风险管理文档2.1 风险管理计划;2.2 安全性特征问题清单及可能危害分析表;2.3 初始危害判断及初始风险控制措施表;2.4 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验证以及剩余风险评价记录。3 相关文件和记录3.1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3.2 产品设计开发文档(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工艺、DFMEA、PFMEA)3.3 相关法规: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3.4 相关标准:YY/T0316:2008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要求 产品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等第三章 风险管理评审1 风险管理计划完成情况评审小组对发现管理计划的完成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通过对相关风险管
37、理文档的检查,认为风险管理计划已基本实施,见风险管理文档。2 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评审评审小组对所有剩余风险进行了综合分析,考虑所有单个剩余风险共同影响下的作用,评审结果认为i:产品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以下为具体评价方面:2.1 单个风险的风险控制是否有相互矛盾的要求?结论:尚未发现现有风险控制有相互矛盾的情况。2.2 警告的评审(包括警告是否过多?)结论:警告的提示清晰,符合规范。2.3 说明书的评审(包括是否有矛盾的地方,是否难以遵守)结论:产品说明书符合10号令及产品专用安全标准要求,相关产品安全方面的描述清晰易懂,易于使用者阅读。2.4 和类似产品进行比较结论:2.5 评审小组结论结论:
38、风险管理评审小组在分析了以上方面后,一致评价,本产品的综合剩余风险可接受。3 关于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取方法参见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程序,评审组对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程序中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获取方式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该方法是适宜和有效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取可按照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程序的要求获得,该项目风险管理负责人对得到的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进行管理,必要时,风险管理小组开展活动实施动态风险管理。由于本产品尚未正式生产,一旦正式生产,将对生产中的各类风险情况进行收集,并再次进行分析、评价、控制,更新风险管理报告内容。4 评审通过的风险管理文档安全特征问题清单及可能的危害(
39、见附件1),该附件为产品设计开发之处对产品的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性以及可能危害的分析的记录。初始危害判定和初始风险控制措施(见附件2),该附件是对正常和故障状态下的合理可预见的危害施加序列及其可能引起的维护处境、可能的损害和采取初步控制措施的记录。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及剩余风险评价记录表(见附件3),该附件是对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验证及其剩余风险评价的记录。第四章 风险管理评审结论风险管理评审小组经过对试生产的产品的评审,以及以检查风险管理文档的方式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审,认为:风险管理计划已适当地实施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已有适当方法获得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附件1、用于判定医
40、疗器械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问题安全特征问题清单及可能的危害,该清单依据YY/T0316:2008标准附录C的问题清单和附录E.1危害示例,补充了有关产品的特有的安全性问题。问题内容特征判定可能的危害C.2.1 医疗器械的预期用途是什么和怎样使用医疗器械?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医疗器械的作用是与下列哪一项有关:对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缓解,或对损伤或残疾的补偿或解剖的替代或改进,或妊娠控制?使用的适应症是什么(如患者群体)?医疗器械是否用于生命维持或生命支持?在医疗器械失效的情况下是否需要特殊的干预?C.2.2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植入?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植入的位置、患者群体特征、年龄、体重、身
41、体活动情况、植入物性能老化的影响、植入物预期的寿命和植入的可逆性。C.2.3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和患者或其他人员接触?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预期接触的性质,即表面接触、侵入式接触或植入以及每种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次。C.2.4 在医疗器械中利用何种材料或组分,或与医疗器械共同使用或与其接触?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和有关物质的相容性; 与组织或体液的相容性; 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是否已知; 医疗器械的制造是否利用了动物源材料?注:见附录I和ISO 22442系列标准19。C.2.5 是否有能量给予患者或从患者身上获取?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传递的能量类型; 对其的控制、质量、数量、强度和持续时间; 能量水
42、平是否高于类似器械当前应用的能量水平。C.2.6 是否有物质提供给患者或从患者身上提取?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物质是供给还是提取; 是单一物质还是几种物质; 最大和最小传递速率及其控制。C.2.7医疗器械是否处理生物材料用于随后的再次使用、输液/血或移植?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处理的方式和处理(一种或多种)物质的类型(如自动输液/血、透析、血液成分或细胞疗法处理)。C.2.8 医疗器械是否以无菌形式提供或预期由使用者灭菌,或用其它微生物学控制方法灭菌?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医疗器械是预期一次性使用包装,还是重复使用包装; 储存寿命的标示; 重复使用周期次数的限制; 产品灭菌方法; 非制造商预期的其它灭菌方法的影响。C.2.9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由用户进行常规清洁和消毒?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使用的清洁剂或消毒剂的类型和清洁周期次数的限制。医疗器械的设计可影响日常清洁和消毒的有效性。另外,应当考虑清洁剂或消毒剂对器械安全性和性能的影响。C.2.10 医疗器械是否预期改善患者的环境?应当考虑的因素包括: 温度; 湿度; 大气成分; 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