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届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八、桃花源记.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考2022届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课件》八、桃花源记.ppt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2016年与醉翁亭记对比考查】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3-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4-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5-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6-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一部分第
2、一部分原文译注-7-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一部分( 第1段 ):发现桃花源。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忘”“忽逢”“甚异”“欲穷”相承接,生动地揭示出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设下悬念,引出下文。第二部分( 第23段 ):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第2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这幅图景同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对照。“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景物优美雅致,气氛宁静融洽,生活井井有条,人们共享欢乐。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真
3、诚和善良。“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中人见到陌生人时的惊异。交代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叙写渔人在桃花源中做客、辞别的经过。第三部分( 第45段 ):离开桃花源和复寻桃花源。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8-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4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带领太守的人前来寻找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第5段:交代故事的结局。刘子骥寻访桃花源而不得和此后再无探寻者,使桃花源更显神秘,再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9-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
4、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选自陶渊明集卷六。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376396 )。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缘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0-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1-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2-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原文译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
5、注-13-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文章解读一、内容主旨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二、结构图解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4-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文章解读三、写作特色1.层层设疑。开头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但主人公是个无从查考其姓名的“渔人”;接着写桃花林奇景,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所以说不出它的确切地点;写通往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
6、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又可“通人”,正是别有洞天;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眼前的景象又是人间生活的场景;渔人出,做好标记却又找不到;最后,当时的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刘子骥“未果”而“病终”,层层设疑,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2.虚实结合。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同时实中又有虚。桃花源人的叮嘱、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未果”等情节,使桃花源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3.语言准确精练、朴素自然。如“具答之”“诣太守,说如此”等处,用语精练简洁。此外,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琢,接近口语,文章用300余字就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诗意
7、盎然,内涵丰富。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5-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文化知识1.一般称谓。 3.文体知识。【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或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因其可以记人和叙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6-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一、重点字词句梳理1.重点词语解释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7-文章解读文化知
8、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8-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19-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3.一词多义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0-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1-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4.古今异义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2-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
9、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3-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4-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5.词类活用( 1 )形容词作动词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5-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 )率 / 妻子邑人 / 来此绝境( 标2处 )( 2 )此人 / 一一 / 为具言 / 所闻( 标3处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
10、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芬芳的野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016译文:( 这里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6-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译文:( 有人 )就邀请( 渔人 )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 来款待他 )。( 5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译文: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6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1、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他们 )问( 渔人 )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7-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二、理解性默写1.选用课文语句,概括第2段中渔人在桃花源中所见的景和人的特点。景物特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物外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人物行为:往来种作。 人物情感:怡然自乐。 2.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
12、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3.表明桃花源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8-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三、课文内容探究( 一 )理解文章内容1.渔人来到桃花源,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课后练习第六题变式自然环境:优美雅致;人们生活:井井有条、和平安宁、自由快乐;社会风尚: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
13、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而叹惋。3.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桃花源中人得知外面的情况后,害怕此地暴露,外人会来扰乱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未果埋下伏笔。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译注-29-文章解读文化知识名师复习计划八、桃花源记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陶渊明名师复习计划4.从文章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是虚构的?从对“桃花源”的描绘,外人探寻的“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本文是虚构的。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 )分析写作手法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 三 )阅读启示探究一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都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世外桃源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人们衣食住行富足,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世人政权管辖;人们精神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