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毕业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来毕业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本来毕业论文:农村中小学美术美术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新课标将学习领域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板块。但评论以观赏为基础,评论的水平实际上主要是理解、鉴赏的水平,所以评论也可纳入欣赏,即“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用既包括欣赏又包括创作。为简明起见,我们习惯把学生的美术实践概括为欣赏与创作两类,而把美术课分为创作课或专题欣赏课两类。按这种分法,我省中、小学美术老教材中,创作课的课时量占去总课时的92.9%,而专题欣赏课只占7.1%。那是不是意味着美术欣赏课教学不重要呢?不。我们认为美
2、术欣赏教学很重要,从某种角度来说甚至比创作教学更重要。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专题欣赏课也好、创作课中包含的随堂欣赏也好,对欣赏教学的研究尚未获得应有的重视,许多陈旧的观点仍束缚着欣赏教学水平的提高。美术学习几乎成了美术创作的同义词。那么,在有限的专题欣赏课和创作课的欣赏环节中,我们的欣赏教学水平低在哪里呢?低在内容贫乏、方法落后等,我在下面加以反省。(一)欣赏教学的弊端1、教学内容贫乏欣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它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现实的欣赏教学内容贫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美的欣赏常常局限于较浅层次;二是忽视对形式美的欣赏。先看对内容美欣赏层次不高的问题。内容美包括两个层次:较
3、浅的层次如同作文的“题材”,指作品的选景(即画者描绘的物象、场景等)及其意义;深层次一般成为“主题”,指作者对这些生活(物象、场景等)及其意义的理解、评价、态度和情感,它是更重要的内容美。现实教学中,由于许多教师自身欣赏水平有限或者对欣赏教学理解不够,在课堂上大量时间用于描述、解说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场景(即题材),而对作品的主题未作深入挖掘,或者点到为止。前几年我在江中听过一位高级教师在上高中三年级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时,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内容、画面、构图、笔墨等作了细致的介绍和描绘,而对主题即范宽在画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古代文人绘画思想(教材中予以强调的)却一语带过,不痛不痒。高级教师
4、在高中尚且如此,初中和小学就更不用说了。再看重内容美忽视形式美的问题。内容决定形式,这是“题材决定论”、“主题先行论”者一致的解说。近十几年来,这“两论”构筑的壁垒被打破,许多美学家、艺术家都认识到形式美打动、吸引观众的重要性。特别对欣赏过程而言:首先,形式美是打动、吸引观众,启动欣赏过程的关键;其次,作品的内容是要由形式来表达的,观众只有在感受、理解了形式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受、理解作品的内容美(对众多现代化派作品的欣赏尤其如此);再次,美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许多抽象形式本身的“意味”就是内容而无需附加另外具象的内容(抽象派的作品就是代表)。所以,我们认为,就欣赏教学而言,指导学生对
5、形式美的欣赏极为重要。美术新课程标准就要求“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质感等美术语言,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像认识、理解与运用的东西就都是关于形式美的。在欣赏教学中如果不高度重视学生掌握这些形式美的要素与组织原理,又怎能让学生在创作中去运用它们呢?但现实的美术教学,由于教师本身的艺术修养不够或太“突出思想”,很多教师严重忽视了对作品形式美欣赏的指导。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去年在学校上一堂诗情画意欣赏山水画的示范课,我通过讲解、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详细介绍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美及其特点,而对形式美只提了一句:“画家用润泽
6、的笔触,抓住祖国山水的特色,着重描绘了山林、溪流和苍古的老房”,至于色彩如何鲜艳、清新而不失凝重、沉稳,形体如何层次分明、刚柔相济,线条如何张弛有度、富于韵味,构图为什么选择仰视角度等等,却都被我忽视了。如此,祖国山水的美在画中究竟是什么呢?不清楚。之后一位同事在给我评课时说了一句你的课听起来挺像历史课嘛,这句话点拨了我,我是忽视了绘画的形式美,而这正是我们专业体现之处。再如,上印学话西泠欣赏课,教师对篆刻作品描绘的文字内涵、独特的文化价值、社会发展背景细作分析解说,而对篆刻的形式美(材质、刀法、线条、刻制、印泥等)却没下功夫,这和一堂政治课、历史课又有何不同呢?好的欣赏教学应该重视指导学生欣
7、赏作品的形式美。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美术作品各形式要素的美,包括线条美、结构美、肌理美、材质美、形象美、色彩美、构图美、空间表现的美、明暗对比的美等等;结合形式美法则,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虚实变化;让学生理解后成为他们丰富的审美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使他们成为高雅的欣赏者。2.教学方法落后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也是构建主义的教育理念,其重点思想之一就是高度强调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知识、方法、态度的内容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实的美术欣赏教学做到这一点似乎很难。我们常常在欣赏课中滔滔不绝
8、地讲述或展示范作、幻灯、录像等,学生却只是静默的听众或观众,很少有机会谈谈自己的感受、理解,也不作评价;而在创作课中,本来欣赏环节就没有多少时间,教师一旦轻描淡写几句带过,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发表看法了。如此欣赏教学,学生只有“听”和“看”,没有或很少有说、议、评、写等其他欣赏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的欣赏能力差也就不足为怪拉。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为教学评价的依据。”看来,审美最终还是要学生自己
9、去内化,教师无法包办代替,只能在激励、引导、指导点拨上下功夫,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体验和领悟。不管教师讲得多么“正确”,他毕竟只讲出了自己对作品的一种感受、一种理解。可学生与老师不同,甚至学生个体之间也不同,为什么不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说出或写出各自的感受和理解呢?只有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自由的表达,审美活动才能深广的开展,他们才能真正被作品的美所打动并引起共鸣,教师也才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实现对学生欣赏过程的指导。而这一切恰恰符合美学、艺术心理学原理:对一件作品是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感受和理解的。此外,美感的发生往往是直观的,在初看作品时是这样,在课内得到指导、有了理解之后再次欣赏时也是如此;而且欣赏过程依靠、饱含创造性思维活动,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他们审美的直觉能力、想像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欣赏教学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