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乡土中国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笔记之----乡土中国 .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乡土中国虽是一本薄薄的书,但是它却蕴含了无尽的知识,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读后不不禁令人深深地反思,反思我们该如何进步,如何发展。当我在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乡即乡间,土即农村。那么根据我第一印象我主观臆测该书主要内容写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的农村的现实状况。然而我在将书开始看到目录及具体内容时,突然脑袋恍然大悟。不得不承认主观臆测确实并不能够代表客观事实,这件事情也就充分的印证了这一点。说到土这个字,它的含义还真是不少。作者在书中曾这样写到:“农业和游牧业可以逐水草而居迁徙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
2、老农也因之像半身插进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看了这几句话让我深深的反思了一下,在乡村村民不能流动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城乡之间的沟通,我想对于那些偏远的落后的乡村,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交通问题。交通对于农村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乡村的交通发展起来了才有可能使“土气”的乡村人转变成洋气的乡村人。正所谓要致富,先修路嘛。作者也讲到:“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在有前提的条件下来说,在大体上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这种代代相传无疑不是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然而我们现今的状况却是中国农村人口越发流向城市村中只有老人、小孩留守,守
3、着那一块块土地,如果我们能在发展好我们乡村间交往以及扩大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乡村具有特色的工农业,让农村青壮年留在自己的家乡发展。这样或许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能较好的赡养老人,养育小孩,父母对孩子从小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能够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更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各方面的发展与健全、树立健全的人格。以上都是对于农村的村民自身的好处,而对于城市也是有相当大的益处的,这样一来,可以控制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而造成的城市过度压力,例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秩序混乱等等。说到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并非就是在农村办办乡镇企业留住青壮年就可以达到目标
4、的。这需要深入的探究乡村人口频繁的不具规律性的进入城市的原因。我个人在今年暑假参加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后有了一点浅薄的认识,当然虽说是浅薄,但也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虽然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现今我们人口流向问题的原因,但是也在某些层面上反映出了问题。根据我对于我们村人口流动调查所得的结果是:有50%的人选择去城市或由城市转入城镇生活是因为城市中集中了相当优越的教育资源。为了孩子,父母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而30%的人去城市生活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许多年轻夫妇首先是不愿意在农村生活,其次仅仅依靠农村田地过日子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求。有10%的人是为了更好的就医,因为农村的医疗水平确实太低了,很多地方
5、甚至连小小的诊所都没有,一些少许复杂的疾病完全不能在农村得到医治。另外有10%其他原因。由此可见,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配置不合理。费孝通老师认为“男女之间的分工就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 ,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针对这一点我及其的不赞同,这种说法在以前那个男权社会可能行得通,但是在当今我们女性地位大大提升的实际情况下这完全是行不通的。这纯粹是一种切切实实的社会分工。这种说法完全是忽视了女人的的能力以及女人对社会和家庭所起的作用。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尽管这两者之间不能构成
6、充要条件,但这也至少折射了一个问题,女人是很重要的,她并不是附属于男人的附属品。至少在当今女人的作用以及所作的贡献并不亚于男人。男人自认为都很有实力,当然在现今的中国海仍然是以男权为主的条件以及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一部分优秀的男人确实对于社会的贡献很大,但就以此来磨灭女人的功绩不具有公信力的。可能大部分农村人都有一种感知-城里人总会有些瞧不起我们乡下人或许说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城里人会认为乡下人很愚。当然,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那些只是一部人的看法而已。因为他们在蔑视别人的时候也就在侮辱自己的智商。他没有经过调查是不具备发言权的。城里人对乡下人的看法用几个字概括就是愚、贫、病。这其实是一种
7、直观的反印。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正是对农村现状的反映。乡下人和城里人区别的根源不是智商造成的,而是从出生就因资源所拥有的不均所决定的。造成乡下人和城里人的差别是由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因素慢慢影响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乡下人的优点比城里人多,例如乡下人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认真,低调等一系列优点正是许多城里人所缺乏的精神。当然乡下人在城里生活所需的知识上确实不及城里人多,这使正确的。但是如果城里人去乡下的话,他们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学海无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一个人对于他自己来说可能有长短处,但是你永远没有过人之处。你不可能将一种知识发展到尽头。正因为乡村的人缺乏教育才会有许多人在来到城市是有那种茫然失措
8、的感觉,所以我们农村的长辈们总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以至于能够出人头地并且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尽管他们没读过多少书或者连学校的门槛都没有迈进去过,但是他们的思想绝对是可贵的,是积极的。不仅如此,它们还注重人的优良品行的发展,老人们最喜欢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最高深的道理就像我奶奶常说:“你要学会做人,一个好的品行比什么都重要。”我所学到的道理很多都来自我的奶奶。可见平凡的乡下人有着不平凡的精神世界。作者在差序格局这一章写到:“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 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私的心态,中国人在1949年是真
9、的站立起来了,但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并未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得到真正的认可和承认。外国政府和媒体总是会以中国人精神方面追求不高来讥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我们要搞精神文明建设,但这在外国人的眼中是可笑的,我们的实际行动总是会向世界传达一个讯号,我们的素质并不高。就如我们的游人去外国景点总喜欢刻上这样一句话:“到此一游”。又如中国人在集会离开后,场地总是垃圾一片。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素质的。所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必然更使大势所趋。作者给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取名为差序格局,而西洋与我们相对的格局就是团体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
10、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有不同的道德体系。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强调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而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格局中由神的概念派生出了两个观念:1、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2、神对每个个人都公道。其实在我看来不仅只有西洋团体格局如此,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基层人民亦是如此,人们有一个共同的希望即公平,但正因为世界有太多的不公平现象的存在给人们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才导致人们把向往人人平等和社会公平的希望投向神或者上帝。这也深刻的反映了基层人们的痛苦以及艰辛。在看完差序格局
11、后我们回到家族这个问题上来,要了解家族首先对家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作者这样写道:“家庭即以生育为他的功能,在开始时就得准备结束,抚育孩子的目的就在结束抚育。”这一点让我联想到我们的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抚育承认,供我们吃、穿、住、用、行。让我们受教育,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为的就是让我们有出息,能够自理更生。在男女有别这一章中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我很是赞同这个观点,在我们现实社会中不乏有感情深厚的人却不断的有矛盾冲突,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如同学之间的关系一样太多关系要好的同学因为一句话或者一点点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其实,他们虽然关系要好,但也许他们之间缺少了解。而
12、真正互相了解的朋友在争吵之后或许很快就能和好,因为大家都知道对方在冲动的情况下说的话不必放在心上,如此想想,气也就消了。作者在无讼中提到:“现行的司法体制在乡间发生了特殊的副作用,他破坏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未能够有效的建立法治秩序。”确实在乡村社会一些凭借自己有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然而法律还要去保护他们,当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那些不懂法律的善良农民的权利又该如何勒?为什么农民没有切实得到法律的保护勒,是法律不公吗?绝对不是,而使因为乡土社会的根源问题,他们很难有许多知识分子,或因经济条件,或因资源(教育、医疗.)缺乏而没能学习到文化知识,这就导致了法律存在,但他们却不
13、会运用。要让法治的思想深入人民的心中,得从根源上这个问题。好在这个问题已被重视并且已经开始将有观的各项政策实施。看书之后才明白,在我们生活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不愿意深入的想问题,作为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对于农村的众多的问题或许我们更容易发现。当我们开始关注社会发展方向并反映社会问题时,我们就已经在为社会做贡献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心中最重要一块地方肯定是有关血缘的那块,尽管我们的生命不由我们自己决定,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这个世界上最不由意志而对我们人生有着最大影响现代决定父母代我们做出了抉择。作者写血缘、地缘来反映社会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对血缘的认识。血缘关系对
14、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曾经有这样一个关于掘墓取宝的例子。开始时一群合作者相约取盗墓,但是,外面接应的人因钱财背叛同盟者;于是,大家想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亲人合伙,但后来仍然发现这个也并不靠谱;后来发展到父子合作,但是最后证明只有儿子下去取,父亲在外接应时才不会发生将取东西的人活埋的情况,这个向我们深刻的证明,最值得我们相信和依靠的人是我们自己的父母,而这种血缘促进了某些事情的发展。但是亲密的血缘关系也会制约着若干的社会活动。主要就是冲突和竞争。因而就形成了亲密社群,他认为:“人情的拖欠是维持亲密社群中人与人互助合作原因”,联系我们乡村人们合作还真有类似的情况。就如农忙的季节,大家会相互帮忙,但
15、这种相互帮忙是建立在互相有联系有拖欠人情的条件下的。就我自身所处环境来说仍然有许多的合作与帮助是处于友好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关爱,毕竟农村中的人还算比较朴实,许多时候的帮忙还出于一种报恩的心态,是一种传统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变迁中的乡土社会有它独特的特点,但是许多人都主观的认为乡土社会是静止发展的,这种观点浮现的根源主要在与乡土社会总是比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慢拍子。乡土中国这本书归根结底就是在描述具体的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认真阅读了乡土中国这本书之后让我对这个概念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的工具。启发了我的思考,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件,洞悉事情发生的原因,用自己独特的思维与视角观察问题。多读这类可以启发思考的书籍总会带给我们一些思想上的东西,多读有益。 初读感觉各个章节内容有些零散,但当第二次在仔细理解之后居然有感悟并且能够将其中的 许多观点与现实进行对比,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写下自己的见解,尽管见解浅显但终归是收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确实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