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色及当代价值策划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色及当代价值策划方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色及当代价值策划方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色及当代价值 本文关键词: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当代,特色,价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色及当代价值 本文简介:摘要纵观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鲜明特色。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知行观,以及哲学理念对于人格塑造的现代意义为例,窥视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诸多特点,以期展示中国哲学的本土特色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中国哲学思想;特色;价值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特色及当代价值 本文内容:摘要纵观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鲜明特色。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知行
2、观,以及哲学理念对于人格塑造的现代意义为例,窥视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诸多特点,以期展示中国哲学的本土特色及其当代价值。关键词中国哲学思想;特色;价值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哲学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鲜明特色。无论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知行观,还是哲学观念对人格塑造及培养的现代意义等,都无不投射出中国哲学思想的本土特色。独具特色的中国哲学思想,必将对当代哲学研究及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一在众多的哲学范畴中,“矛盾”可谓基本范畴之一,而我国传统哲学早已对此有过详尽的研究。西周时期的易经就有了“柔刚相克,变在其中”的辩证思想,并运用这种朴素而丰富的辩证观,对阴阳两种势力在万
3、物生长中的作用给予了明晰阐释。其后的哲学思想家又提出了“万物有两,相辅相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思想,进一步总结了矛盾的性质,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把握。“万物生两有,相反相成”的矛盾观,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墨就提出了“万物两有”的思想。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就像人有左手右手一样,矛盾的双方也各有辅主,就像君王与臣子一样,同时矛盾双方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国有句古语:“社稷无偿,君臣无常位,自古然也。”春秋时期,老子也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概念,这些思想观念体现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相对相生”是
4、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这种哲学观念在我国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至今已经成为国人的一种定势思维,对于对立统一关系的把握和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使人们对矛盾思维形式形成一种特有的概念和沟通模式,有利于我国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传承,体现出了它的实际价值。“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特点,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表达形式,这种“一分为二”的思想观念起源于古人对宇宙形成的理解。其中最典型的是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逐渐发展成一种矛盾观念的命题。张载也提出了“一物两体”的思想观念,认为“气”其实就是一物两体,也就是一种阴阳对立的统一物。朱熹在他的哲学中也将一物两体定义为“一分为二”
5、。方智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合为一”的哲学思想。王夫之则将这两种思想结合了起来,认为“故二合为一者,即一分为二所固有”。他主张矛盾辩证的综合,认为矛盾的最终转化形式是一种新的矛盾的统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固有的表达形式。西周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其中的“和”主要是指有差别且对立事物之间的统一。“同”指的是在不包含差别时的绝对统一。史伯认为,“和”是万物发展的必然条件,他主张“尚和去同”的思想,进而提出了“君子合而不同”的思想观念。这里的“和”主要指的是有差别的统一,合宜的“中和”在儒家学派中得到了体现。在中庸中也谈到了“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
6、“庸”在这里主要是“用”的意思,这里所讲的就是“执两用中”的哲学观念。“中庸之道”的思想观念在如今的社会中也是非常实用的。这种思想观念着重强调对立面的融合、中和,进而使得事物的两端可以同时存在,并且都不会失去其各自的特性,使得事物的两端都能够保持相互依存,达到共存共荣的境界。这个思想观念,也刚好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一家”、“四海一家”的宽容、平和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哲学矛盾中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种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积淀凝结成的智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种理论缺乏具体性及科学性,但是经过唯物辩证法的诠释,仍然具有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二“知与行”是我国传统哲学中又一对重要的范畴。从古
7、代到现今,我国哲学思想家对知与行做了非常多的探讨,其中对知行先后、知行轻重以及知行难易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多的论述。知行先后的问题是我国关于知行话题探讨的起源,作为我国知行观念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生而知之”以及“学而知之”的思想。而我国古代大哲学家董仲舒,则将孔子的“生知”学说以及“天人感应”学说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神学理论,认为“圣人神而先知”。与此相反,荀子对孔子的“学知”思想则进行了继承和发扬,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观点,比如“亲知、闻知、说知”等。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允主张唯物主义论,反对孔子的“学知”思想以及董仲舒的“圣人神而先知”观念,认为人想要获得知识,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感官与外界接触,也
8、就是“须任耳目以定亲实”。行知分合问题,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辩证法看待事物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的哲学有三种看法。一种是“重知轻行”的“知行分立”学说,一种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说法。王阳明认为,行知本身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将“行即理”看做是知行的本体以及理论的基础,其本质上也属于唯心主义的行知观。第三种是王夫之的“知行并重”理论,他的“知行并重”学说既体现了知行对立,也体现了知行统一的道理。知行难易问题,主要是对知与行之间关系的阐释。围绕这一点,我国传统哲学有着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知易行难”学说,这种学说的主要思想是:知与行相比,行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知的难度,
9、知未必能行。要想使得知行分离,只是知道而不去实践也是毫无意义的。另一种观点是“知难行易”,意思是说:知与行相比,知的难度远远大于行的难度,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就是这一思想的倡导者。知行轻重的问题,也是知与行在认识地位上的问题。唯心主义主要以“先知后行”作为认知的出发点,认为认知是第一位的,认知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于行的重要性。所以,应该重视“恪物致知”、“遵知而贱行”,其中很多人对致知与力行之间看得同等重要。唯物主义主要针对知行观中“行先知后”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辩证,认为行的重要性要高于知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具有辩证思维的人主张行知交互、行知相长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所包含的内容
10、是极为丰富的,传统的哲学思想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宇宙万物的认识,是一种独具中华特色的认知理论,为人类的进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虽然我国关于知与行存在很多不同的哲学观点,但是大多数哲学家强调言行一致且知行统一,对我国传统中的知行观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但有助于我们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进行认识,而且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三哲学思想与观念,历来是社会历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从而形成了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我国古人
11、对于爱国精神的理解,也是古人实现天下为公的政治思想途径。虽然这种所谓的“治国”、“平天下”思想主要是为封建社会服务,但是它在激励能人志士为天下兴亡、民族大义献身方面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教育下一代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家对人格气节看得非常重,认为人的人格气节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兴亡。孟子也认为,仁义礼智等是人的天性,这些特性也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儒家思想中,将仁义礼智、廉耻等看得比生命还可贵。儒家学者认为大丈夫应顶天立地,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因此儒
12、家学说中还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思想观点。儒家这种人格观的形成与其特定的思想背景有着密切联系,这种思想观至今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不但应该受到政策与法律的约束,还应该受到道德规范的管束。对于社会生活上钱权交易的丑恶现象,不仅需要依靠法律严厉处罚,还需要运用思想道德理论进行教育。纵观我国的哲学思想,很大成分上都是在塑造一种理想型的人格。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如今极具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的民族精神。这些思想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除了上述思想观念之外,还包括“勤俭节约”、“惩善扬恶”、“诚实守
13、信”等等,这些思想精华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不可忽略的特殊作用。参考文献1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202王征国中国梦思想体系的发展理念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44593余卫国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6):1104禹国峰和谐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D中共中央党校,20205段迎晖论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42466吕艳红政治哲学视野中的能力与公正D中共中央党校,2020作者:王建敏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