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社会心理学》复习题.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40692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级《社会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级《社会心理学》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级《社会心理学》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级《社会心理学》复习题.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 判断题1. 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系统了解,经分析获得到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是个案法。( )l 个案法:是指个别地对一个或几个研究对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收集关于这些特定对象的客观情况的研究方法。(P24)2.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由于身体外周围活动的变化。( )l 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学说是有关情绪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第一个学说,在心理学上很有名气。詹姆士是美国人,兰格是丹麦人,他们俩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同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由于这个“不约而同”。这一学说以两人的名字命名。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

2、是先跑后怕;一般人认为是先怒后斗,詹姆士则认为是先斗后怒。他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即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绪的心理状态的原因。詹姆土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这就是这个学说的要点所在。詹姆士认为,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兰格是医生,他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比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

3、睛和耳朵这两种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到老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于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

4、怕的具体过程。3. 个体的社会化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只受外在社会环境的因素,与个体内在无关。( )(P37)l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并非是无条件地,被动地接受他人与社会的影响,而是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在接受外界影响的同时也在对外界发生作用。4. 认知对象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而在认知活动中,认知对象永远是被动的。( )(P68)l 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有其内在的主动性。认知对象的自我表演对认知者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否认的。5. 社会学习论认为攻击性行为可以习得,因而应该关注暴力影片得消极影响。( )(P133)6. 一般来说,令人厌恶的环境条

5、件可促使攻击行为的增加,同样,也会使利他行为减少。( )7. 某人有某种言谈和行动,他就持有某种与之相对的态度,同样的,已知某人对某事持有某种态度,也就会有某种行为紧随其后。( )8. 一个群体有别于简单人群集合体的原因之一,是群体有一套成员应该如何行为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群体规范。( )(P182)l 群体规范是实现群体活动目标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所必需的。对外,它将群体与群体区分开来;对内,它调节着每个成员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9. 合作与竞争受奖励方式与沟通方式的影响。( )(P193)l 合作或竞争行为受个人动机特点、威胁、交流信息和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10. 只要是群体必然有社会抑制

6、作用的产生。( )(P211)l 他人在场,是产生社会促进还是社会抑制,取决于个体从事活动的性质。11. 一成不变地使用基本技能,只会导致刻板的定势效应。( )l 势效应。 通俗地说,定势就是按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 定势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消极的定势效应也是产生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它使教师的思维具有顽固刻板性。12. 群体规定作用的发挥在于个体的自觉性。( )(P180)l 群体规定作用的发挥在于群体规定所形成的压力作用与个体心理的结果。13. 伴随个体成年期的到来,其社会化也完成了。()(P36)l 社会化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终身性。人的一生是不断社会化的一生。14. 由于认知的防御性,不同

7、情绪的个体在同一刺激下会有相同的反应。()15. 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具有合理的逻辑过程,所以,归因都是合乎实际的。()16. 一个人是否采取利他行为主要包括两大步骤:一是助人者的知觉过程,二是判断是否助人的过程。()17. 在紧急情况下,人越多越会增加个体的利他行为。()l 紧在急情况下,旁观者人数越多,前去救助的人越少。“旁观者效应”18. 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一种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从而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这种力量,就是群体压力。()19. 极端性转移是各种类型的决策中都存在的,且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l 极端性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即群体往往容易铤而

8、走险。20. 流言就是谣言。()21. 我们将日常接触的各种类型的人、行为和情景划分进不同范畴的过程称作社会范畴化。()22. 男性对其恋爱对象更多持有传统女性角色的期望。()23. 智力的变异性假说被大量研究证据支持。()l 生理决定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说是变异性假说,用来解释男女两性因生理因素决定的智力状况的不同。这一假说认为:男性智力分布比女性大,即女性智力中常,男性智力或者很高,或者很低,更有可能出现天才或智力迟滞者。这一假说流行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证明变异假说不能成立。在各种心理能力的分布中,明显的两性差异并不存在。男女两性的智商并无差异。(钱铭怡等,第5页)24. 相信一个

9、外表迷人的会更聪明,或者相信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就不会体谅人,这些都是个体认知时的类化原则。()l 類化:刺激反應間發生聯結之後,類似的刺激也將引起同樣的反應。l 光环效应:认知者对一个人某一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的特征25. 即使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非紧急情况下的助人行为,也对助人者本身产生什么危害作用。()l 非紧急情况下的助人行为是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通的现象,同时对助人者本身不会产生什么危害作用的行为26. 在各种群体结构中,全通道式的网络最为有效。()l 沟通结构:轮式、Y式、链式、圈式、全通道式五种;l 若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轮式和“Y”式结构较为有利;若

10、解决问题较为复杂需集思广益,另外三种结构较为有利。27. 由于群体决策会减少了个人的责任感,因而,群体决策是不利的。()l 在多数情况下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有效,但群体决策也有它的局限性28. 从众就是顺从。()l 顺从同从众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在行为上符合外界要求的同时,思想上、态度上并没有随之转变。29. 在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间过渡中,有众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物理近距离性是具有决定性的选择因素。()(P170)30、在态度改变中,改变认知比改变情感更困难。()(P80)l 相反31、群体人数越多,规模越大,越容易发生从众行为。()l 从众行为量并不总是随群体人数的增长而相应增长,超过限度就不仅

11、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少从众行为。而在一定规模之内,群体规模越大、人数越多,导致的从众行为也越高。32、 一个人到性成熟时,其社会化也就基本完成了。()l 社会化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终身性。人的一生是不断社会化的一生。33、 黎明的社会心理学标志着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确立,()l 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34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是社会心理。()35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家庭。()36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作为社会影响的三种形式属于大众社会心理现象。()37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产生越多;反之,个体自我评价越低,不容易发生从众。

12、()38在正式沟通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称为正式沟通。()39个体(P)、他人(O)和另一个对象(X)为肯定的,或是两种肯定,一种否定,则为平衡状态。()40亲合动机会引起亲合需要,而亲合需要引导改亲合行为。()41一个人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完成的。()42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的知觉是社会心理学的知觉含义。()l 社会知觉:是心理学术语,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 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具体对象是人。43个体对其社会

13、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角色领悟。()l 角色领悟:它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44自我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失调。()l 社会的扮演一般要经历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后者与前者往往会产生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或差距在社会学上被称为“角色差距”。45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均为角色失调。()46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分为早期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47跟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即被试者的心理反应与行为是控制变量。()l 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

14、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l 无关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无关变量。有关变量凡是能够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叫做实验的有关变量。额外变量在有关变量中,主试不打算研究的变量叫做额外的有关变量,简称额外变量。控制变量额外变量必须加以控制,所以我们也把额外变量叫做控制变量。48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中观群体层面与宏观社会层面。()49“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这个定义侧重于心理学。()50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理论派别

15、是社会交换理论。()l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51强调个体认知过程在其行为中的重要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是场论。()l 勒温的场论:他认为人就是一个场,人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一种心理动力场中发生的,人的行为由场决定的。心理动力场主要是由于个体需要和他的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所组成。他为行为所规定的公式是Bf(P.E)。B代表行为,P代表人,E代表环境,即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52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不要紧其中规

16、律的理论是角色理论。()53不变性原则、折扣原则和协变原则是亲合动机原则。()l 亲和动机即是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别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一)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二)折扣原则这个原则是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研究者凯利提出的。他认为,如果也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

17、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当一种结果是由一种以上原因引起的,将其归结于某一特定原因时显然需要谨慎行事。(三)协变原则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所有信息中去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而产生的。凯利指出,一种效应会被归因于效应发生时发生,而效应不发生时也不出现的条件。我们可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归因:刺激客体维度、行为主体维度以及背景维度。因此凯利的归因理论也称作三维理论。二、单选题1.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是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中超我实际上就是个体( A )的结果。A社会化 B模仿 C社会强制 D社会学习2. 研究人是怎样寻找自己或

18、他人的行为的原因,是( B )研究。A态度 B归因 C动机 D心理3. 在认知均衡理论的P-O(X)三者之间,当两者关系为负,一者为正时,这个模式处于( C )(P94)A正向 B负向 C平衡 D不平衡l 认知均衡理论。 出发点是人们在心理上有维持态度系统平衡一致的需要,当人们态度系统失去平衡后, 总有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趋势。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一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按对一致性理解的不同,可分为几种解释态度改变的理论模式:F.海德的P-O-X模 型,T.M.纽科姆的ABX模型,奥斯古德与P.H.坦南鲍姆的和谐理论,L.费斯廷格的认知 不协调理论等。4. 个人的情绪反应受到他人的或群

19、体的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或群体的某种心态的无意识、不自觉的遵从,就是( B )A暗示 B传染 C模仿 D流行l 所为感染,是指个人的情绪反应受到他人的或群体的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或群体的某种心态的无意识、不自觉的遵从。5. 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亲和动机的心理基础是( B )A喜欢 B不安 C内疚 D爱l 人的恐惧感越强,亲和需求也就越强,说明恐惧和亲和需求是有关系的。6. 学校教育属于(B)。A 早期社会化 B 预期社会化 C 发展社会化 D 反向社会化l 预期社会化主要是让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大都是为学生将来就业时要扮演的角色预先做准备。7. 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

20、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或事物的依据是(D)。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效应l 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l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保留很长时间。l 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8. 人们不是强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称之为(A)。A 同化 B 服从 C 内化 D 盲从l

21、 同化:是自愿接受新的观点、行为,使自己的态度与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9. 在非控制条件下,个体自主地仿照他人的行为而活动的过程,称为(C)。A 暗示 B 传染 C 模仿 D 流行10. 个体在有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时效率的提高叫(C)。A 群体凝聚力 B 群体向心力 C 社会促进 D 群体思维l 当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人在场旁观而使其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社会促进,或者社会助长。11. 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C)。A 社会动机 B 社会态度 C 归因 D 社会行为1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之一是(B)A 弗洛伊德

22、的图腾与禁忌 B 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C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D 列朋的群众心理学l 威廉麥獨孤以本能說為中心建構他的社會心理學,他的主要思想,具見於本書;而其本能說在全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先,他對本能進行了界定,認為個人行為和團體行為都發自本能,較重要的基本本能有逃避、好奇、好鬥、性、饑餓、合群、獲取、自我表現等。他寫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澄清本能的概念。麥獨孤認為本能應該從知、情、意三方面來說明,即每一種本能的動作都包含著對某一客體的知、對這一客體的情或者逃避的努力。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本能動作,也是一個明顯的生理兼心理的作用結果。其次是情操,麥獨孤認為,情操不斷的對我們的情和意的生活加

23、以組織,所以它對於個人和社會的品格和行為非常重要。13. 一个人的态度可以使他曲解事实,态度的这一功能是(A)A 态度的认知功能 B 态度的情感功能 C 态度的动机功能 D 态度的反现实功能l 认识功能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自己保持清醒的意识状态,正确的定向行为。定向行为具有能动性,它是从经验中获得的,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态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其行为。一般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这显然是态度认识功能的反映,会影响对他人的喜欢与吸引程度。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人际相容和人际排斥,人际选择时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人际交往时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协调性。14. 按照他

24、人的命令而采取的行为叫(A)A 服从 B 从众 C 群众行为 D 众从15. 公众的意见和看法,即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叫(A)A 社会舆论 B 流行 C 从众 D 众从16. 同售货员、服务员等人所发生的接触属于人际关系的(B)A 单相识阶段 B 表面性接触阶段 C 深入交往阶段 D 亲密阶段17.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地现象称为(A)A 从众 B 归因 C 沟通 D 角色18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B )。A、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B、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C、冯特的民族心理学;D、列明的群众心理学。19个

25、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 D )。A、政治社会化;B、角色扮演;C、社会自我;D、社会化。20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 A )。A、社会角色;B、角色期待;C、角色扮演;D、角色实践。21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 A )。A、自我;B、自尊;C、角色;D、社会化。22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决定的自我认同,称为( C )。A、社会角色;B、自我概念;C、身份;D、自尊。23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是( B )。A、印象形成;B、社会知觉;C、印象整饰;D、光环效应。24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是( C )。A

26、、社会动机;B、社会态度;C、归因;D、社会行为。25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是( A )。A、成就动机;B、赞许动机;C、亲合动机;D、交往动机。26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是( B )A、社会行为;B、利他行为;C、社会态度;D、社会情绪。27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特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并具有评价性,称为( C )。A、态度转变;B、人际交往;C、社会态度;D、人际吸引。28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 C )。A、人际吸引;B、人际交往;C、人际关系;D、人际互动。29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

27、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称为( C )。 A、人际交往;B、人际关系;C、人际沟通;D、人际吸引。30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变化,是( D )。A、社会态度;B、社会情绪;C、社会行为;D、社会影响。31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息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 A )。A、从众;B、归因;C、沟通;D、角色。32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是( D )。A、社会惰化;B、社会感染;C、社会态度;D、社会促进。33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转递过程,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是( A

28、 )。A、社会感染;B、社会惰性;C、社会助长;D、社会态度。34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是( B )。A、友谊;B、爱情;C、婚姻;D、家庭。35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关系是( C )。A、人际交往;B、人际吸引;C、人际关系;D、人际沟通。36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是( D )。A、印象;B、印象形成;C、第一印象;D、印象整饰。l 人们有意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的过程,就叫做印象整饰。37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是( B )。A、目光接触;B、面部表情;C、身体运动;D、姿势。二、 多选题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 CDE

29、 )。(P15-18)A、联想强化;B、模仿学习;C、哲学思辩;D、经验描述;E、实证分析。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有( ACDE )。A、家庭;B、道德;C、学校;D、大众传播媒介;E、参照群体。3角色扮演过程包括( BDE )。A、角色失调;B、角色期待;C、角色不清;D、角色领悟;E、角色实践。4自我概念的结构含有( ABCDE )。A、物质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理想自我;E、反思自我。5对他人表情的知觉有( BCD )。A、第一印象;B、面部表情;C、言语表情;D、身段表情;E、印象整饰。6印象形成的效应有( ABCDE )。A、首因效应;B、刻板印象;C、光环效应;D、定型

30、;E、近因效应。7根据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三种信息是( BCD )。A、不变性信息;B、特异性信息;C、共同性信息;D、一致性信息;E、可控性信息。l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

31、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 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l 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l 2. 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

32、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l 3. 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8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它是由( ABC )构成。A、伤害行

33、为;B、侵犯动机;C、社会评价;D、社会规范;E、社会赞许。9态度的构成成分有( CDE )。A、工具成分;B、防御成分;C、认知成分;D、情感成分;E、行为倾向成分。l 态度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方面。意向时只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10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过阶段有:( CDE )A、定向;B、交换;C、情感探索;D、情感交流;E、稳定交往。11个体具有的基本人际需要有( ACD )A、包容需要;B、被动需要;C、支配需要;D、感情需要;E、吸引需要。12影响人际吸引处于中等程度的喜欢因素有( ABCDE )。A、相似性;B、互补;C、外貌吸引力;D、

34、人格品质;E、熟悉与邻近性。13人际沟通的功能有( ABCDE )。A、获取信息的手段;B、思考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C、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D、减少冲突;E、协调群体内行为。14暗示的三个环节是( CDE )。A、暗示感染;B、暗示模仿;C、暗示者;D、暗示环节;E、被暗示者。15爱情发展的阶段是( ABCDE )。A、取样;B、评估;C、互惠;D、承诺;E、制度化。16.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BCD )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群体行为 D个体行为 E动物心理17. 社会认知包括了(BCDE )(P63-65)A自我知觉 B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C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D对自己与他

35、人关系的认知 E他人与他人关系的认知l 社会认知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他人情感、情绪的认知;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对自己与他人及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认知。18. 社会态度测量所用的方法有哪些?( ABCDE )(P88-91)A总加量表法 B社会距离尺度法 C语义分析法 D投射法 E生理反应法l 态度量表大致可分为单维度量表和多维度量表两类。前者有瑟斯顿的等距测量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利克特的累加评定法,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格特曼的量表解析法 等。在多维度量表中有SD法,即语义分化法,多维度量表法、E.S.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19. 根据孙本文社会心理学一书

36、,暗示可以划分为( ACDE )(P216)A直接暗示 B模仿暗示 C自我暗示 D间接暗示 E反暗示20.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强调( BCE )A性心理发展 B模仿 C强化和惩罚 D性别恒常性 E观察学习21. 社会认知有哪四种特性(ABCD)(P58)A 认知的选择性 B 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C 防御性 D 认知的定形特性 E 不变性22. 根据利他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ABCDE)。A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B 不期望精神奖励 C 不期望物质奖励 D 自愿的 E 利他者可能有所损失23.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是(ABCDE)。A 群体的规模 B 群体凝聚力 C 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D 群

37、体中其他人的行为 E 性别差异24.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即外在途径有(A C D E)(P39)A 家庭 B 道德 C 学校 D 大众传播媒介 E 参照群体25. 认为攻击与本能有关的学者有(A B )A 弗洛伊德 B 洛伦兹 C 班杜拉 D 华生 E 米德l 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的研究是从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K.Z.Lovenz)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开始的。 洛伦兹首先研究的是鹅的认母行为,1935年洛伦兹在研究刚出生的小鹅的行为时发现小鹅在刚出生的20个小时以内,有明显的认母行为。它追随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并把它当成“母亲”。当小鹅第一个见到的是鹅妈妈时,就跟鹅妈妈走,而当小鹅见

38、到的是洛伦兹时,就跟随洛伦兹走,并把他当成“母亲”。可是,洛伦兹后来又发现,如果在出生后的20小时内不让小鹅接触到活动物体,过了一、二天后,无论是鹅妈妈还是洛伦兹,尽管再努力与小鹅接触,小鹅都不会跟随,即小鹅这种认母行为丧失了。于是,洛伦兹把无需强化的,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imprtiting)现象。“印刻”现象发生的时期叫做“发展关键期”。重要的是,这种“关键期”现象,不仅在小鹅的身上发生,许多研究还发现,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现象,并且在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现象。洛伦兹因为“关键期”理论的提出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26. 导致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的表现有(A B

39、C D E)A 无懈可击的错觉 B 合理化 C 从众压力 D 自我压抑 E 统一错觉l 群体思维有危害性,它常以无懈可击的幻觉、合理解释、定势思维、妥协、一致通过等缺陷造成决策失误。27. 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有(A B C D E)A 接进性 B 相似性 C 互补性 D 能力与特长 E 仪表28. 人们在对成败进行归因时,主要考虑(A B C D)A 能力高低 B 努力程度 C 任务难度 D 运气 E 周围环境29. 态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 B C)A 价值表现 B 调节 C 过滤 D 分析 E 评价30. 利他行为是由(A B D E)构成 A 自觉自愿 B 以利他为目标 C 社会评价 D

40、 不期望回报 E 可能有损失31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要素,具体为( ABDE )(P13)A注意 B保持信息或印象 C体验情绪 D产生行为 E重复行为l 班图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即注意、保持、动作再现以及动机或激励过程。四、论述题1 、1964年3月13日凌晨3点,一位叫吉蒂的妇女上夜班放工回家,当她停好自己的车正要走向所住公寓时,遭到一个持刀暴徒的袭击,吉蒂拼命反抗并大声呼救,挣扎着与暴徒搏斗近半小时,最后被暴徒用刀刺死。在整个过程中,公寓楼上至少有30多户人家听到了呼救声,有的人还打开窗户探头观望,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出来相救,甚至也无人打电话报警。要点:利他动机的概念与解释;责任的

41、推委、从众、社会抑制等2、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栓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是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时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很小时,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 钢柱上,无论怎样无法挣脱。这样,它就渐渐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驯虎的人本来也像驯象一样成功,他让老虎从小吃素,直到它长大。老虎不知肉味,自然不会伤人。有一次,这个人摔倒之后在地上流了不少血,就让老虎把它舔干净。结果老虎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仅把血舔干净了,还把驯虎人也吃了。要点:从社会学习理论的的习得性无助与本能论进行阐述,或者从态度形成的服从、同化和内化进行阐述3、

42、解释能力在人际吸引中的作用要点:人际吸引的概念、一般情况下能力可以增加人际吸引,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存在犯错误效应4、夫妻心理冲突和表现形式是什么?要点:1、需求不满;2、价值观不一致;3、“我”的远离;4、权责争执;5、夫妻性差异五、简答1、对亲和动机的产生进行解释要点:从本能、人类早期的孤弱不能自助、学习与需要加以解释2、举例说明态度转变的认知失调论要点:1态度转变过程即说服过程;2态度转变的认知失调理论3举例,如戒烟、戒酒3解释人有时在群体中表现好,有时在群体中表现不好的现象要点:社会促进定义、社会抑制定义、用优势反应强化说或者注意资源的有限性加以解释4为什么个体一旦进入群体,成为群众中的一员,常常会发生社会传染,成为歇斯底里的群众?要点:1群众行为或社会传染的概念;2金巴尔多的实验研究;3实验研究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