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3.2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并与企业改革紧密结合,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创新主题逐步转变,产学研合作广泛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中国制造”的崛起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所以,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进而找到提高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肯定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也不容否认当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能力缺乏和体制不顺是目前中国制造企业进
2、行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可分为经济因素、能力因素和其他因素,从总体上看,缺乏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和体制不顺是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四大障碍,但从企业角度考虑,缺乏创新能力(人才、信息、创新管理)和体制不顺是最大障碍。在能力因素中,缺乏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技术带头人,几乎是一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的第一位因素。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讲,要想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对技术创新所涉及到的各种具体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其不足之处和亟待提高的地方,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把所有制造企业按类型分为三种,分别是国有和
3、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资)以及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其它企业。由于关于单纯制造企业的数据难以统计和制造业在工业中的优势地位,所以有些数据在研究过程中采用工业数据。为例全面了解各种类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具体研究过程中把技术创新有关因素分了两类: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研究框架如图5-7所示。依据此框架。本章主要从下列九方面分析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 技术来源- 技术先进程度- 创新信息来源- 工艺和设计能力- 具体产品开发能力- 创新资源投入和管理能力- 创新环境建设能力- 创新战略- 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内部因素创新产出技术资源产品开发创新信息工艺设计创新环境创新战略创新内部因素创新资源图
4、5-7 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框架技术来源技术来源在第四章已经有了详细介绍,本节只是探讨三种类型企业之间的区别。国有和集体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大量研发机构和国家创新系统的长期支持,在技术方面更多依靠国内的技术体制,所以主动性更大一些;而外资企业毫无疑问大部分技术都是来自于国外,近年随着跨国公司转移模式的变化,研发机构也慢慢开始向中国转移。民营企业由于长期以来国内的技术体制对其支持力度不够,而且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为国外制造企业进行贴牌生产,致使其对国外技术依赖性比较大。技术先进程度外资制造企业由于技术多来自于国外,与国外领先技术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先进程度比较高,处于国际领先水准。而民营企业虽然
5、技术也主要来自国外,但普遍水准不高,能够掌握的都是一般性技术,并没有拥有重要的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这也导致了民营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不高,获取收益较少。国有和集体企业相对来说与国内技术体制的联系更为紧密,尽管以海尔为代表的一部分企业技术能力正在逐步与国际水平靠拢,但就整体来讲与国际先进水准还差距较远。创新信息来源外资企业由于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在市场调查和顾客信息获取方面经验比较丰富,所以创新信息的来源广泛而有效,但由于主要研发机构都位于国外,所以如何加强国内市场信息的获取是一个关键。民营企业对创新信息的需求强烈,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强,但信息来源渠道狭窄,而且目前国内市场的信息比较混乱,往往不准
6、确、不及时,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性。多数国家和集体企业由于缺乏市场调查经验、方法以及意识,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惰性没有完全消除,获取创新信息的能力比较差,创新与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主动创新性不够,尤其在纺织业、食品加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等行业的表现更为明显。工艺创新和设计能力本研究认为,工艺创新和设计能力弱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后续将有详细介绍。工艺和设计存在最大问题的是民营制造企业,由于发展迅速,之重视具体的生产制造和市场经营,而且国内的科技体制支持力度不够,是其严重忽视了工艺和设计的重要性,不但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合成等先进技术无法运用,一些基本的工艺和设计技术也没有掌握,严重影响了
7、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改善工艺和设计能力是民营制造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突破点。国有和集体企业在工艺和设计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并且依靠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持,无论研究机构还是研究人员都能得到保障。但目前工艺创新和设计能力也比较弱,关键问题还是停留在旧有的粗放式工艺和设计技术阶段,没有过渡到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以及系统合成为核心的现代精细化阶段,与国际差距逐步拉大,从而无法发挥工艺和设计的最大效用。外资企业依靠母公司的支持,工艺创新和设计能力比较强,通过现代精细化的工艺、设计技术,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都可以得到保障,有效提高了外资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具体产品开发能力三种类型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产品开发能
8、力,各有特点。国有企业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联系不够,往往造成了创新资源的浪费和产品开发陷入误区。民营企业在单一产品开发方面能力非常强,但是整个产品领域的创新拓展能力不够,影响了竞争能力的延伸。外资企业产品开发能力非常强,并且与市场需求的联系及其紧密,在产品拓展开发方面也比国有、集体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具有更多的优势,有效保证了竞争力的延续,今后的关键是进一步加强产品开发与国内市场的联系。产品开发能力通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可以简单衡量,1999年我国国有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平均比重为11%,而外资企业的比重则接近22%。创新资源投入和管理能力国有、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创新资源投入和管理能
9、力方面与外资企业差距较大。国有、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普遍创新投入较少,高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5%;1999年我国共有内资大中型工业企业18743家,平均每家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只有247万元,总体技术开发经费在产品的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只有1.38%。即使钢铁等行业,发达国家制造公司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也有10%左右。我国的外资制造公司尽管大多数研发任务都有其母公司承担,但平均每年每家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仍接近300万元。不但是投入方面,国有、集体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在创新资源管理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外资公司。由于市场调查不全面和市场预测不科学导致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失败
10、,引发创新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具体创新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创新资源管理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素质技术创新管理人才,这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对这方面的重视不够有关。创新环境建设能力创新环境建设包括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氛围等方面。对于目前很多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来说,创新环境亟待改善,高层管理人才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企业上下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与新经济下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核心要素要求不符。民营制造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技术需求,但是创新氛围却不够浓厚。一般的民营企业,历史都较短,技术创新积累不够,严重缺乏高素质的
11、创新人才;并且也受到企业员工素质的影响,企业员工接受的关于技术创新的教育和培训较少。外资制造企业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状况良好,收受其母公司影响,管理者都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获取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拥有较为充足的创新人才,大多员工对技术创新都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保障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创新战略三种类型的制造企业都有各自关于技术创新的战略。一般国有和集体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广泛而不够具体和明确,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联系不紧密,而且难以保障执行的效果。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略显松散,缺乏长远性和规范性,难以有效地指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一般外资企业的创新战略整合性比较好,长、短结合,全
12、面而突出重点,尤其是坚持以市场为创新导向,保障了创新醉倒绩效。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是反应创新活动成功与否的一项最直接因素。国有和集体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较差,本身能够完成的创新数量和规模就较少,而且由于与市场和顾客联系不紧导致创新效果不好。民营企业在某一独特方向或产品类上具有较强的创新产出能力,但成功率不够稳定,而且创新的产出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外资企业产出能力状况良好,创新范围广泛,与市场和顾客联系紧密。基本能保证创新绩效的有效获取。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小结通过以上九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技术创新处于不同的状况,各有特点;但从整体上讲,外资企业在各
13、方面都占据一定优势。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拥有明确的创新战略和充裕的创新投入,技术先进程度高,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能力强,创新绩效良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技术来源过多依靠国外,尽管现在跨国公司的研发正逐步向中国转移,但主要核心仍然在国外,这就造成了研发如何与国内市场更好衔接的问题。国有和集体企业拥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积累以及国内科技体制的支持,但目前创新意识不够浓厚,缺乏人才、资金等创新投入,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准的差距拉大,而且在创新与需求方面衔接不好,影响了创新绩效。民营企业具有强烈的创新需求和创新意识,但自身技术能力低,国内科技体制支持力度不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过多技术来源于国外,缺乏创新人才,企业员工创新素质不够,产品开发能力尤其是拓展能力有限,阻碍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技术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