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导论、1、2章.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5518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导论、1、2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导论、1、2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导论、1、2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导论、1、2章.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A.古典贸易理论19世纪20世纪30年古典贸易理论的特点:强调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1、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 比较优势论 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2、穆勒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相互需求论 1848年 政治经济学原理3、马歇尔(Alfrel Marshall 1842-1924) .1 1890年 经济学原理 2 开创了图解经济学,引入提供曲线3 使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B.新古典贸易理论(30年代-60年代)特点:劳动、资本两种生产要素1、赫克歇尔-俄林1933 资源禀赋论(Heckscher-Ohlin Theory

2、)2、里昂惕夫(Leontief)1 里昂惕夫之谜 1953年 2 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3、林德(Linder)1961 重叠需求论或偏好相似理论4、弗农 (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C.新贸易理论(70年代-至今)克鲁格曼(Krugman 1953- )1、1978年 垄断竞争模型 即使没有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也会成为贸易的基础2、亚洲危机的预言人:1994年亚洲奇迹的神话新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区别: 1)前提,前者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 后者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后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时间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理论18世纪-一战前铸币平价论价格-金币流动机制一战-二战间购买

3、力平价论利率平价论弹性论二战-73年双挂钩理论特里芬难题凯恩斯干预理论 吸收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73年至今资产市场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国际货币制度1、金本位制度2、布雷顿森林体系3、国际货币制度改革4、欧洲货币体系一、早期贸易理论重商主义背景:1500-1750年,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萌发,封建庄园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各国国内的统一市场形成,新大陆和西半球贵金属的发现、世界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形成。西欧各国采取措施,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早期的资本主要是以商品资本的形态出现,重商主义应运而生。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1核心思想是货币即财富。2 世界资源的静态观零和博弈 3 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

4、金银的开采;开展对外贸易或者掠夺。4、为了实现国家贵金属存量的增加的目的, 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实行保护性贸易的政策。早期重商主义 时间:15世纪16世纪中叶-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Stanford 和法国的Montchrestien。 他们主张在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都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早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直接管制汇率和贵金属交易的方法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禁止金银出口、禁止出口商接收外国非金银货币、汇率由官方直接控制,实行固定汇率制、外国商人离境时 只能带走商品,不能带走本国货币。“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

5、自己的邻居” 晚期重商主义-时间: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ThomasMun。 他们主张保持全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进。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以贸易管制政策为主要手段,实现国内贵金属的存量增加。-利用关税和法令适当限制制成品和奢侈品进口。限制原料出口,以保证国内加工业的发展。鼓励中转贸易保护本国弱小企业的发展。实行奖励出口政策。-“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观念判断:1凡是我们将在本国加之外人身上的, 也会立即在他们的国内制成法令而加之于我们身上2我们倘使只看到农夫在下种时候的行为,只看到他将许多很好的谷粒抛在地上, 我们就会说他是

6、一个疯子而不是一个农夫了。 但是当我们按照他的收获, 也就是他的努力的最终结果, 来估计他的劳动时候, 我们就会知道他的行动的价值及其丰富的收获了3所有处于弱小产业时期的制造业不仅需要关心, 而且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来哺育他们,以便使他们发展到强有力的生气勃勃的阶段。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奖出限入政策、保护关税政策、发展本国工业评价1、符合时代的需要,加速资本原始积累。2、不能正确阐明国际贸易的基础。3、单纯考虑金银是国家财富的衡量手段过于片面。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自由贸易主义背景: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60 年代, 欧美先进的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产业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7、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的范围,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代表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代表产业资本的自由贸易主义18 世纪60 年代到19 世纪60 年代, 欧美先进的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产业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的范围,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代表商业资本的重商主义开始让位于代表产业资本的自由贸易主义绝对优势:-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绝对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特例!代表观念:“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

8、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提出背景-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主义政策,当时地主贵族阶级制定的重商主义政策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斯密学说是当时英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绝对利益的几个假设条件:122模式:一种资源、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进行贸易的国家国际收支处于完全平衡状态, 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自由贸易,不存在贸易限制;、完美市场:商品和要素市场

9、完全自由竞争;、不考虑运输成本;、不考虑货币因素的影响;绝对利益理论的主要内容-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结论:两国通过专业化生产绝对优势的商品、并进口国外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两国福利都能明显得到改善。-正和博弈、分工形成了绝对优势,形成了两国贸易的基础。、在斯密看来,人们由于后天选择不同的专业,因而产生了不同产品的不同生产力,这种根源于劳动分工的绝对优势是贸易好处的根源。评价:(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3)亚当斯密的论述存在着很大的

10、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时。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背景1理论需要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英国产业革命完成后,已不能适应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最大限度地扩展世界市场的需要。2现实需要英国于1815年颁布的谷物法严重阻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废除谷物法的必要性以及实行自由贸易的优越性。基本假设-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

11、而不是绝对差别之外。 基本内容:劳动生产率相对高、劳动成本相对低核心思想:相对优势 代表观念:“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评价:1谷物法被废除,促进了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2“比较优势”学说不仅在理论上更广泛地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也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3劳动价值论的假设与现实不符4不能解释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获利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生产率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时 才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利;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 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会损害其他竞争国的利益;剥削论:如果一国的工资低于其他国家,那

12、么贸易将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并且福利趋于恶化。对比较优势模型的评价1、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1)比较利益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成本相对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2)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如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的假设,并不是经济现实(3)按照该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当今的贸易便应该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展开,但事实是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2、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1)在该理论中,出现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交换比率的

13、不同,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2)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功能都是为了实现商品价值的角度看问题,即便国际贸易不存在超额利润,即比较利益,只要能使商品交换得到实现,贸易就会发生,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3)比较利益说隐含一层意思,即越落后的国家参加贸易,越会受益,这里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为相对落后国家接受3、李嘉图贸易理论本身存在的不足1)李嘉图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2)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

14、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虽然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但它仍然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度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联系与区别:共同点:A: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B: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C: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

15、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不同点: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B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差异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C适用范围不同:绝对差异论只能说明各国分别在某一种或某几中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解释当一国在所

16、有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时国际贸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虑到相对技术优势,但同时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理论在假定时只考虑生产力的投入,并认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生产率不变,以及从静态角度考虑国际分工。D: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的,而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二、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贡献者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H-O贸易模型。HO理论的组成:HO定理-理论的基本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斯托帕萨谬尔森定理完善、雷布津斯基定理1、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要素禀赋理论扩

17、展了比较优势理论:A 将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从而重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B比较优势理论只给人们一种乐观的利益共享的贸易前景,但并没有确切地讲这种贸易利益究竟会对贸易双方的收入分配产生什么影响,要素禀赋理论则深入分析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双方要素投入及分配的影响。2、H-O的要素禀赋定理的主要观点A一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B贸易基础: 相对要素丰裕度差异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商品价格差异比较优势C贸易模式: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D贸易利益: 贸易能够增进世界和各国福利E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3、模型假设条件

18、:假设1: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K和L)(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假设2A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B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假设3:生产函数是线性齐次的,即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不变;假设4: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假设5: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假设6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假设7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8:两国的生产资源被充分利用;假设9没有运输成本,也没有贸易障碍。 -差别:要素丰裕度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产品)4、结论:一国应出口其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裕的生产要素进

19、行生产的商品,而进口其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对彼此都是有利的。5、雷布津斯基定理 -要素增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变、两种商品均被生产,并且其他要素供给数量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结论:某要素禀赋增加时,有的行业出现增长,有的行业会出现衰退减产,主要取决于行业使用该要素的密集程度。荷兰病就是典型的例子理论意义:该理论说明,当一个国家的某种要素禀赋增加时,有的行业出现增长,有的行业出现减少。这主要取决于行业使用该种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6、里昂惕夫之谜;与其

20、他国家相比,美国资本拥有量相对丰富,按照赫俄理论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然而他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理论预测不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解释:1)谜内解释A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B假设条件2)谜外解释: H-O理论框架外要素密集度逆转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一种给定的商品(如X)在劳动丰裕的国家(如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如B国)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颠倒一旦发生,则H-O理论就不成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但与同样出口粮食的泰国相比,其粮食生产显然是资本密集型的。因此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出口

21、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但从美国角度看它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型商品。然而没有证据说明的要素密集度逆转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这一解释成了对美国农产品出口唯一解释。-如果产品要素密集度发生逆转,则H-O定理就会被颠覆。比如玩具在中国是劳动密集型的,如果要素密集度不逆转,则玩具在美国也应该是劳动密集型的,根据H-O定理中国应该出口玩具,美国应该进口玩具。但是,如果要素密集度逆转,即玩具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向美国出口玩具,对中国而言属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美国而言则属于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也就解释了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关税和政府的其他贸易壁垒H-O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假

22、设之上的,而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产品(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的出口,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一些研究表明,美国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受到更严格的进口壁垒限制。特别受到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半熟练的劳工集团。美国通过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安排剩余劳动力。技能和人力资源不同H-O模型中劳动力是同质的,即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是相同的。但现实中,各国劳动力的质有很大差别,美国劳动力和越南劳动力相比,很难说是同质的,前者多是技能水平高的熟练劳动力,包含了大量人力资本投资,而后者多是技能水平较低的非熟练劳动力,包含的人力资本投资较

23、少。在里昂惕夫计算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只统计了实物资本数量,如果把人力资本加入到实物资本上,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就会大于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样,美国出口的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熟练说劳动熟练说是用劳动效率与劳动熟练的差异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这种学说认为,原因在于美国的劳动效率比其它国家高,大约是其它国家的3倍。在劳动以效率为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了劳动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资本较为丰富的国家倾向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本较为缺乏的国家倾向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他自然资源不同(1)里昂惕夫使用的是两要素分析,即资本和劳动。没有考虑其它要素如自然资源的影响。如果

24、一种产品是资源密集型的,那么在两要素模型中可能将其划为资本或劳动密集型产品。2)美国初级产品进口约占全部进口品的60%左右,而初级产品在开采中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属于资本密集型。在检验中若去掉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如石油、矿产品等,里昂惕夫之谜就不存在了。 7、对H-O理论的评价A通过对要素禀赋的分析,指出了比较优势的现实决定因素和贸易模式;通过对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分析,揭示了国际贸易对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性明显增强。B但是新古典贸易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贸易问题,这是因为它的前提假定过于严格。最先对新古典贸易理论提出挑战的是所谓的“里昂惕夫之谜” 。对于里昂惕夫之谜的回答,其实可以

25、通过放松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若干前提假设而得到较为满意的答案,其中最为重要的可能是要素密集程度的转变与新的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的导入。8、特定要素模型是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创建发展的。这个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涉及三种要素:劳动(L),资本(K),土地(T),其中资本和土地是特定要素,它们只用于某一产业的生产,而劳动是公共要素,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各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来确定。-我国

26、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最主要的就是顺差。(短期要素流动和国际贸易1、中国人均GDP少的原因是什么?=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廉价货币和廉价的环境成本 2、什么是绝对优势?-生产率绝对高、生产成本绝对低3、交换条件的不同对各国利益是否有不同?4、国际贸易中哪些利用比较优势理论成功的案例,请列举。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东亚模式”), 拉美式道路-遵循“国际自由竞争”和“比较优势”论的、政府放任自由的产业发展道路,日韩式道路-政府强烈干预市场的(国家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实行市场保护和倾斜支持)发展道路 5、中国的土地比澳大利亚大得多,但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比中国更具有竞争力?6、20世纪50年代左右,中

27、国和日本都分别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但是中国没有取得成功,而日本取得了成果,请你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原因?37、按照要素禀赋理论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是不是一定能取得经济的成功呢?如不能,那该如何优化?38、试述HO模型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我国借鉴意义。9、在战后的几十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此变化进行解释。10、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判断短期内国际贸易能否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竞争优势来源1)该地有什么廉价要素;2)市场规模;3)该产业最好形成产业群;4)该产业是竞争性的产业特定要素模

28、型描述短期内一国供给面的情况,解释短期内国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国际贸易影响短期与长期收入分配的比较相同:A在短期情况下,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的收入水平会因自由贸易而提高,而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的收入水平则会因自由贸易而降低;B在长期,出口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会因贸易而上升,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收入水平则会因贸易而下降。不同:A短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部门划分的;B长期内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按要素所有者区分的。长、短期内国际贸易对商品要素使用比例的影响不同。长期,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化,促使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即对于

29、资本丰富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会同时降低出口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于是两个部门的相同要素的实际报酬也会按相同方向变化。 但在短期情况下,由于资本是特定要素,两个部门的资本使用量都无法调整,所以国际贸易将导致两个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朝相反方向变化,于是两个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变化也是相反的。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的联系与区别:国际清偿能力的内容要广于国际储备:一国的国际清偿能力,除包括该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各种形式的国际储备之处,还包括该国在国外筹借资金的能力,即向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商业银行借款的能力。因此,国际储备仅是一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而国际清偿能力则是该国具有的、现实的对外清偿能力和可能有的对外清偿能力的总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