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明清).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5402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明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文学史(明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明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明清).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明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诗歌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 人,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复古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针对台阁体以来文坛的萎靡不振,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号召,确立了以题材规范为支柱的理论体系。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复古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因在前七子之后,受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世

2、称他们是后七子。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公安派: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间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雷思霈等。其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吸收李贽的“童心说”,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为诗学理论核心,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其风格清新、率真,但也存在“冲口而出,不复检点”的弊病。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而得名。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

3、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所谓“性灵”是指“引古人之精神”:“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2.散文唐宋派:明代中叶的文学流派,因师法唐宋八大家古文而得名。代表人物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该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批评复古派的一味抄袭模拟,指出其要害在于缺乏自己的思想灵魂。同时他们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

4、色面目。受道学影响,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认为道盛则文盛。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同时也削弱了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唐宋派基于自身弱点,虽然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弊端,却始终未能根本改变文坛局面。唯其散文创作对后世较有影响,如清代桐城派便承继了它的传统。小品文:明代晚期的一种抒情散文,是公安、竟陵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晚明小品文一般写山水园林、世情风习,也有不平和讽刺,创作风格上的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主要作家有张岱、王思任等。3.八股文八股文:亦称“时文”、“制艺”,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前三为题头)、入手、起股、中股、

5、后股、束股(后五为股对)八部分组成。股对部分为文章主体,正格由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等部分构成,每比分二股,共八股。八股文兼具策、论等和诗、赋等作品的某些属性,其体质概括而言主要有代圣贤立言和体用排偶两个要求。4.小说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邵景詹觅灯因话三部明代文言小说集的合称。章回小说:分章回叙事的白话小说,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甚至惟一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明代四大奇书: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三国志演义、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和人情小说的代表作金瓶梅,并称为“四大奇书”。代表明代章回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历史演

6、义: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志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第一部章回小说,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作者俗认为为罗贯中。书以晋陈寿三国志与刘宋裴松之三国志注为史传来源,以民间“说话”与演戏为民间文学来源,进行整合,创作而成,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历史,与史实有所出入。“七实三虚”: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志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

7、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繁本和简本:水浒传的两大系统版本。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回本在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回本在100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金本: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删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

8、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神魔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首次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又析之,统于二元,虽无专名,谓之神魔,盖可赅括矣。”后来,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又进一步指出:“当时的思想,是极模糊的。在小说中所写的邪正,并非儒和佛,或道和佛,或儒释道和白莲教,单不过是含糊的彼此之争,我就总括起来给他们一个名目,叫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世态是指当时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是指包含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词话本与崇祯

9、本:指的是金瓶梅版本的两个主要系统:一为现存最早的有万历四十五年东吴弄珠客及欣欣子序的金瓶梅词话,一百回,“词话”是指书中插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统称词话本。一为崇祯年间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又称原本金瓶梅,故一般称这个本子及其传刻本为崇祯本。三言二拍:明代冯梦龙汇集、编纂的宋元明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简称“三言”。 “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凌濛初根据历史文献并模仿话本体制创作的小说。“三言二拍”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拟话本:明代文人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新小说。4.传奇临川派:明代传奇

10、文学的一种流派。万历年间临川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等传奇着重刻划人物讲究词藻影响颇大。戏曲史上把明清两代仿效他风格的戏曲作家称为临川派或玉茗堂派。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其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临川四梦:汤显祖的四部戏曲作品:紫钗记、牡丹亭(亦名还魂记)、邯郸梦记、南柯梦记。由于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而这四部作品均有一个梦的情节贯穿其中,所以称“临川四梦”。简答题归纳1.明清传奇在形式上与宋元南戏有何不同?宋元南戏是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明清传奇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但比宋元南戏更为完整、精致,更格律化、典雅化,二者

11、的主要区别如下:1早期宋元南戏“不寻宫数调”。明清传奇明显受南九宫十三调的限制。2宋元南戏原本不标明出数,亦无出名,剧本混为一片。明清传奇分出、每出标有出名。3宋元南戏开场时的“家门大意”有许多繁杂的仪节,常用好几支曲、词(可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明清传奇开场时的“家门大意”(也叫“副末开场”)比较简单扼要,虽也和宋元南戏一样由一个副末脚色开场,但只唱两支曲词,一支介绍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支介绍剧情大意。4宋元南戏只唱南曲。明清传奇曲调更丰富,兼用一些北曲。脚色行当分得更细。5宋元南戏语言通俗,方言成份多,用地方方言韵。明清传奇追求语言典雅化,发展为掉书袋,有不同于诗词的自身严格的押韵要

12、求。6即使是处理同一题材,宋元南戏中很多悲剧结尾,而到明清传奇中则几乎变为清一色的大团圆结尾。2.明清杂剧在形式上与元杂剧有何不同?1.元杂剧一般限写四折,明清杂剧不限长短,如明代王九思山中狼杂剧只一折,清代杨朝观吟风阁杂剧中三十二个杂剧,都是一折的短剧。长的多到七、八折,有的更长,如由元入明的杨讷的西游记,长达二十四折。 2.元杂剧只用北曲,明清杂剧合用南、北曲,从王骥德开始甚至纯用南曲写杂剧,以致在明中叶以后,出现了被称为“南杂剧”的戏曲形式,以区别于纯唱北曲的“元杂剧”。3.元杂剧分末本、旦本,末本由男主角一人主唱,旦本由女主角一人主唱,其它角色只有道白,不许唱曲(个别长剧如西厢记例外)

13、。明清杂剧不分末本、旦本,凡上场角色均可演唱。4.元杂剧只有男主角或女主角的独唱,明清杂剧不但有独唱,各角色之间还可以合唱,接唱、轮唱,唱法灵活。3.昆曲是怎样形成的?昆曲出现于元朝后期,是昆曲(今属江苏)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经顾坚等人整理加工,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至嘉靖年间,又经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吸收海盐腔、弋阳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再加丰富,曲调舒徐宛转,有“水磨腔”之称。又因最初只用于清唱,也叫“冷板凳”,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后来加进表演,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表演上的独特风格,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隆庆,万历以后,昆腔逐渐流传各地,对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产生深远影响。

14、有的同当地语言、曲调结合,成为地方化的昆腔,如北昆等;有的干脆成为当地剧种的腔调之一,如川剧分高腔、昆腔、梆子、胡琴、灯戏五种,昆腔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腔调。此时,昆曲不但是一种地方戏,而且也形成一种广泛的戏曲声腔系统了。4.中国长篇章回小说是怎样形成的?章回小说是分章叙事,标明回目的小说。它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艺人使用的说话(讲故事)底本。说话艺人起源于古代的说故事,在唐代民间已很流行。到宋代,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而进一步繁荣。宋代说话名目繁多,各有数家,主要的是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四家。这四家,大体概括了宋代说话基本内容

15、。其中“讲史”等不同门类。其中“讲史”多讲述历代兴衰和战争征讨,大多取材于书史文传,同时又杂以民间传说和艺人们的虚构。“讲史”内容较复杂,人物比较繁多,需要较长的讲说时间,往往需要分成多次才能讲完,每次有一个中心内容。为了使听的人明确,说话人往往用一两句简明的话做题目,概述所讲主要内容。这种分段讲说、用题目提示内容的做法,便是章回小说分章标目的起源,而讲史话本则可看成长篇章回小说的毛坯。元代文网严密,禁止说唱文学涉及社会现实,说书艺人大都讲说历史故事,“讲史”因而得到空前发展。元代的讲史话本通称为“平话”。元代的平话在形式上出现了分段和标题;在内容上,吸收了与历史有关的“朴刀杆棒”之类的故事,

16、把讲史和英雄传奇结合起来。元末明初,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章回小说。它们已经不再是供说话艺人使用的说话底本,也不是提纲式的了,而成为供读者阅读的内容复杂、描写具体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等等。它们明确地分卷分节,每节有小标题,有些节的结尾还有“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还明显地保留了讲史话本的形式。然而,这批小说的出现,却标志了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正式形成,体制也基本固定了。以后只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纵观这些小说的成书过程,可以看出,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到长篇章回小说,经历了讲史;讲史与小说合流;脱离说话独立三个阶段,从而发展成为长篇章回小说这一独立的文学形式。5.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

17、过程?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它是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和刊行的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写成。三国演义所描写的历史发生在汉灵帝中平元年至晋太康元年的九十余年时期内。最早记载这九十余年间的史书是西晋历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东晋习凿撰写了汉晋春秋。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辑录了不少三国人的奇闻轶事,保存了大量史料。而世说新语中也采集了许多三国故事和佳话。三国演义的产生,不但有真实的历史依据,而且经历了长期的民间创作的过程。李商隐“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表明,至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隋唐时代,三国故事也开始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有人将三国故事编为傀儡戏,三国故事也成了

18、说话的重要素材。宋代三国故事更盛传,随着说话艺术的繁荣,以至于说话中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并且通过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三国故事更为丰富,而且已有明确的政治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搬上戏曲舞台,录鬼簿就记载了元杂剧中有三国戏四十余种,后来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都已具备。讲说三国故事的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也保留下来了。全书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其情节不受史实约束,有浓厚的民间传说色彩。话本的基本轮廓,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是三国演义的母本之一。罗贯中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历史、民间文艺中的双重材料进行再创造,才创作出三国志演义。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版本,比较接近原著的为志传

19、系统,主要出现在明嘉靖-天启,主要版本有三国志评林等;今天所流行的版本,是清初毛宗岗父子以演义系统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为基础修改润色过的本子,改名三国演义。6.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思想倾向是怎样形成的?“尊刘贬曹” 倾向是一种封建正统思想。正统思想本来就是封建统治阶级斗争的工具,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历史家对刘备,曹操谁为正统,长期争论不休。陈寿编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东晋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则尊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又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编写纲鉴,又以蜀为正统。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道:“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固南渡之人也,

20、惟恐中原之争正统者。诸贤易地而皆然”。这就是说,封建历史家尊谁为正统,是根据当朝统治者的需要而定的。因此,尊刘或尊曹为正统,都是封建正统思想,本质并无不同。但是在民间,情况远没有如此复杂。唐以前贬曹倾向还不明显,但到了北宋,尊刘贬曹的倾向便开始形成。苏轼东坡志林甚至记载“涂巷小儿”听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到南宋,这种倾向更为明显,陆游有“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的诗句,王十朋也有“我虽有酒,不祀曹魏”的说法,而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的倾向都是反曹的。宋元时代是汉民族遭受欺凌的时代,人心思汉,蜀汉就成了汉民族的象征,“尊刘贬曹” 倾向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

21、了。宋元又是对三国演义成书影响最重要的时期,三国志平话又是其母本,加以罗贯中生当元末,容易接受这一倾向,因此也就决定了三国演义的“尊刘贬曹” 倾向。可以说,在这样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尊刘贬曹” 倾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绪。同时,书中所表现的“尊刘贬曹” 倾向还反映了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7.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传是在长期群众创作基础上,经加工再创作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 水浒传所描写的农民起义故事,是有史实根据的。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但与三国演义不同,水浒传没有详细的史书可作依据,而仅在一些历史著作中有零星记载,而且记载还有相互矛盾处。不过,史书记载不

22、多的宋江起义在民间却流传颇广。南宋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统治阶级极其腐败,人民寄希望于草泽英雄,“水浒”故事便很快流传开来,成了说话的重要内容。据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说话目录已有石头孙立、青面杨志、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等的故事。可惜,这些话本没有保存下来。南宋末年,画家龚开曾给宋江等三十六人画像,并分别题赞词,在“画赞”中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大体与后来的水浒传相符。他在自序中还说宋江故事流行于“街谈巷语”,并引起了士大夫们的注意。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有关“梁山泊聚义始末”的部分,是比较系统地讲述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其中有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私放晁盖、杀阎婆惜、

23、玄女庙受天书,以及张叔夜招降、讨方腊封节度使等情节,已具备了水浒传的轮廓。元代还出现了许多水浒戏,今存目二十余种,存剧五种。水浒传作者正是在这些民间传说、话本和戏剧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作,写成了伟大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的,现在,一般认为明高儒百川书志中记载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是水浒传的祖本,后来出现的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其中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内容。明末清初金圣叹删去梁山泊排座次以后部分,以卢俊义惊噩梦结束全书成七十回本,是清以来最流行的版本。8.简述西游记成书的过程。西游记也是继三国演义、水浒传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伟大作品。所描写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并非其作者的一次性创作

24、所完成的。它的最后定型成书,酝酿了几将七百年。所谓唐僧取经,源于唐代初年“玄奘取经”的真实的历史故事。唐僧法名玄奘,自幼出家。贞观三年,他在请求出国求经不被获准的情况下,混在西域商人行列中偷越国境,西行天竺求法。沿途经过高山峻岭,荒地野林,时遇飞沙走石,毒虫猛兽。受过多少饥寒劳累,历尽种种险阻艰难,从不后退半步。从天竺取得真经后回国,主持佛经翻译工作。这一惊人壮举轰动一时,并被视为奇迹,日渐成为种种民间文学创作素材而流传于民间。贞观二十年,玄奘奉太宗诏口述求经途中所遇所见,由其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比较真实地记述了西域诸国的宗教信仰、人情世故、山川物产。其后,门徒慧立、彦悰又撰大唐大慈恩寺

25、三藏法师传。此传基本上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作品。但是,作者为了美化赞颂玄奘,意图表扬佛法,书中不免插进去一些历史传说和宗教神话,成为后来取经故事神化的先声。从宋代到金元时代,取经故事进一步丰富和神话化。不仅出现小说雏形,而且被搬上舞台。现存刊刻于南宋时期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书中已出现助三藏法师取经的猴行者和深沙神的形象。作品的中心人物已由玄奘向猴行者转移。他神通广大,变幻莫测,从降深沙神、伏九 龙以及鬼子母国、女人国等细节描述,已显示出西游记某些章回的雏形。至元代,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润色,便出现了比诗话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多的西游记平话,深沙神已演变为沙

26、和尚,黑猪精猪八戒也诞生了;蜘蛛精、黄风怪、黑熊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等都相继出现,已经具备100回本西游记的主要轮廓。金院本有唐三藏,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现存末明杨讷的西游记杂剧六本二十四折,已经比较完整地敷演唐僧出世以及闹天宫、收孙行者和沙僧、猪八戒的故事。还有女人国逼婚、火焰山借扇等情节。这都是后来西游记长篇小说的有关重要内容。这一切不仅确定和开拓了取经故事向神魔故事发展的趋向,而且促成了书中主角由历史人物向虚构人物的转移。西游记的作者,正是在民间广泛流行的神话和传说的基础之上,以及充分吸收前人的创作成果,经过再创作而写定百回本西游记。清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 诗歌江左

27、三大家:指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他们均由明入清,特殊的境遇使得他们一方面留恋旧朝(明),一方面又不得不侍奉新朝(清),内心深处充满矛盾,经常陷入进退失据的境地。三人在诗风上有较大的差别,其中钱谦益和吴伟业的成就较高,影响较大。神韵说:王士禛论诗以“神韵为宗”,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要求诗歌应具有高妙的意境,天然的韵致和言外之意。在创作上的具体体现是空灵婉转,不滞不粘,富有才情。“神韵说”的提出,标志着清初诗风由现实主义到形式主义的转变。 格调说:沈德潜论诗标榜“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政治和伦理道

28、德服务。为此,沈德潜认为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这种意图落到实处。“格调说” 是助长脱离现实主义的形式主义诗风理论。肌理说:由翁方纲提出。所谓“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文理和肌理统一。 性灵说: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继承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提倡些个人的性情遭遇和灵感。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诗界革命:近代

29、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黄遵宪则提出“我手写我口”,反对拟古主义;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优良的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在语言上要尽量利用那些适用的历史资料,并结合新事物,运用新语言。他的诗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和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领域,并描写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词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

30、容有所忽略。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雍、乾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常州派:以其开创者张惠言为常州人故名。张惠言力图提高词的地位,反对将词当作“小道”因而强调词必须以寄托为主,反对琐屑和堆积辞藻。他主张“意内言外”,“意在笔先”。为矫正阳羡词派的粗率和浙西词派轻弱而提倡“深美闳约,厚重质实”。张惠言以其优秀的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至周济进一步发扬光大,从而形成一个宗派。3

31、.散文2. 桐城派: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 所以被称为“桐城派”。桐城派的理论由方苞创立,经刘大櫆补充,姚鼐发展而成。它们尊奉程、朱道统,并以继承秦、汉以至唐宋八大家的文统相标榜,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散文流派。4.小说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全小说假托明代成化末年至万历四十三年共128年的历史,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作者为曹雪芹。全书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

32、命运。描绘出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堪称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其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人兽,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阅微草堂笔记: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由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

33、、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与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谴责小说: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这类小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

34、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发动的小说变革运动。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小说确立了文学创作的稿酬制度、小说的政治功用和现代小说的分类体系。是小说界翻天覆地的革命。5.戏曲桃花扇: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共44出,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长生殿: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 的长诗长恨歌、陈鸿的传奇长恨歌传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述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

35、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的历史;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简答题归纳1.为什么鲁迅先生说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所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说蒲松龄接受了前代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聊斋志异列入“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祖法晋唐的渊源。蒲松龄自觉继承志怪的传统,采用传奇描人叙事的

36、艺术手段和格式,记神仙鬼狐精魅故事,也偶写畸人异行。聊斋志异大大发展了唐传奇艺术。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还表现在题材涉猎范围广泛,能婉转细致地刻画出人间的种种美和丑的形象,把真挚强烈的爱憎感情,鲜明的政治态度,独特的社会见解、奇异的生活幻想全部融化在超现实的题材中,使之既有志怪的奇幻诡谲、又有传奇的细腻缠绵,从而开辟了题材的新天地,为历代文言短篇小说所罕见,也表现在主题思想达到了更高的境界。聊斋志异把志怪小说明朗、大胆、热情的风格与唐传奇深沉、含蓄、隽永的特色熔铸于一炉,把争自由,反强暴的主题,向更高境地发展了一步,如红玉、商三官、王者、考弊司、石清虚、潞令、梦狼、席方平等许多篇章

37、,都痛快淋漓地揭露了封建政权下“官虎而吏狼”的残暴与黑暗,是清代社会的真实写照,而成仙、促织更直接控诉了统治阶级令人发指的罪行、矛头直指封建阶级的最高统治者、这在文言短篇小说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仅此一点,即足以证明聊斋志异主题的高度。此外,在情节的起伏变幻、曲折离奇,结构的严密精巧、别开生面,语言的简明流畅、形象生动等方面,也是它以前的文言小说难以企及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含义还不止于此,它不仅是指作品的艺术特色、作者的艺术观点以及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继承与创新规律,还涉及到创作方法问题。聊斋志异主要写神仙鬼狐花妖与人共同生活的故事、这些精魅有人的思想情感,富有人情味。故事

38、的矛盾冲突、悲欢离合,也多是按照人的生活逻辑来进行的。但解决问题却又往往有超自然的力量,这既是志怪传奇的特点,更是民间文学的特征。蒲松龄的创作在于他以丰富的想象力,把奇异的幻想升华为艺术作品,更在于他对现实有所爱憎,能够在作品中塑造人性的精魅,抒写自己强烈的感触,让作品人物借助神力,实现作者理想的人生设计,给读者以真、善、美的启迪。这在创作方法上,已不是“发明神道之不诬”,也不仅仅是“作意好奇”,在现实描写基础上的驰骋想象,运用幻想把天上、人间、地府捏合在一起,循着人世间的轨迹发展故事,绝大多数花妖狐媚的形象是美好的,他们善良、多情、有侠骨,并永远为善良的人们服务,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经验,

39、归纳起来仍然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2.有人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儒林丑史”,有人说是一部“儒林痛史”。为什么?儒林外史以讽刺科举制度和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描画了一幅封建知识分子的百丑图,对封建社会的罪恶作了深刻、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是,这还仅仅是它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则更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作品同时还塑造了一批寄托其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因此,不能把儒林外史简单地看作是一部“儒林丑史”,而要看到作家的心已被丑恶的社会所深深刺痛;他在痛楚中寻找光明、寄托理想、以及为理想的难于付诸实现而带来的无比沉痛。因此,这是一部“儒林痛史”。吴敬梓怀着一颗爱心进行儒林外史的创作,他“秉持公心,指摘时弊”,用炽烈

40、的讽刺火焰燃毁一切丑恶事物,同时以他对于否定事物的深刻嫉恨反照出了借以爆发这种嫉恨的同等程度的爱。“创作总根于爱”,对于讽刺作家也不例外,吴敬梓正是从这“根”上萌出同情人民疾苦的先进民主思想之花,表现了反对科举制度、批判腐朽、黑暗社会的强烈叛逆精神。全书以他理想的正面人物王冕开篇,写他鄙弃功名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做官,不怕官,以自己的艺术劳动换得自由生活。并以此作为作家臧否人物的标准。书中,出现了一系列正面人物形象:有不畏权势、不受世俗束缚,极度蔑视功名富贵,敢于痛斥礼教虚伪的理想人物杜少卿,他用携着娘子手游清凉山的行动和提出溱洧非淫乱之诗的观点,来与黑暗现实相对抗,他是作家以自己为模特

41、儿来写的,他身上体现的离经叛道色彩,是吴敬梓愤世嫉俗的痛切之情的流露。吴敬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正面人物只能反映现实中必然出现的失败和苦闷,因而作品到后来也就越来越显得感伤和悲凉,甚至陷入绝望和哀叹,从而成就了这部“儒林痛史”。至于结尾出现的“市井奇人”,其实也和王冕一样是隐士,只不过是隐居“市井”罢了,他们过的所谓超现实的自由生活,也只不过是作家安慰自己的痛苦心理的幻想而已。吴敬梓讲究“文行出处”,他从这个角度对醉心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各种人物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只为社会竟如此不平、如此丑恶而痛彻五内,证明了一切丑恶都根源于社会制度,于是发出了“一代文人有厄”的警报,指出知识分子的灾难

42、是民族的灾难,人才的危机是社会危机的征兆。这样,作品讽刺的锋芒就由个人指向社会,由现象深入到本质,在客观意义上,反映了封建制度已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预告了封建社会的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可见儒林外史是作家理想幻灭而又不甘于幻灭的痛苦呼喊之书,是一部“痛史”。3.为什么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成就十分杰出,首先在它正确地、恰如其分以其讽刺反映出对象的本质的真实。作品中许多典型人物,都有生活中的原型,如马二先生取材于冯粹中,杜慎卿取材于其族兄吴檠但又有很大程度的概括集中,并作了合乎本质真实的取舍和夸张,因而特别深刻有力。作家善于从极平常的细节中,发掘其中典型意义。作家在揭示人物

43、性格时,往往集中在其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这点上,暴露他们灵魂深处的丑恶,使之无所遁隐。其次,它讽刺的锋芒总是指向当时的社会,因而具有悠久的力量。吴敬梓懂得:体现在人身上的一切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作家对待不同阶级、社会地位的人,使用了恰当的、不同的讽刺态度。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也很独特。首先是情节的典型化与提炼,加上合乎生活逻辑的夸张。儒林外史还广泛运用对比、小插曲的手段来服务于讽刺的需要。可见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是杰出的,它对后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提高了人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正如惺园退士为作品写的序中所说:“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而在小说发展史上,不仅晚清

44、谴责小说深受影响,就是鲁迅先生也十分珍爱儒林外史,继承和发展了它创立的讽刺文学的优良传统。 4.晚清小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晚清小说的创作十分繁荣,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小说题材大多源于现实生活,能够充分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况,广泛地从各方面刻画出社会的每一角度,用以抨击时政,鼓动爱国热情,并大力贯注新思想新学识,做启蒙教育。它们自觉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有较为丰富的政治内容,对于官场黑暗、帝国主义横暴,以及政治生活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都在小说中予以反映,而宣传改良主义已成为晚清小说的的主要内容。但它们羡慕西洋文化,看不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美化欧美的所谓文明和进步,对最高统治

45、者也还存在幻想,因此有着很大的局限性。(2)小说作者多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自觉地以小说为武器,暴露和谴责现实的黑暗,具有较大的进步性。但作品缺乏理想的光彩,无法在极端黑暗、极端腐朽的现实中看到真正的革命力量,因而也无法创造出寄托了理想的正面人物来。(3)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了新的创造,它们继承了我国小说传统的讽刺手法,并有所发展,善于以泼辣的讽刺和革命的激情构成强烈的战斗力量,具有“笔无藏锋”的特点,达到了极度夸张和漫画化的程度,又往往抓住一点,大力渲染,显得痛快淋漓;在结构上,为适应在报刊上分期刊载的要求,继承和发展了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创造出一种若断若续,具有很大容纳力的长篇形式,成为迅速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独具一格的新体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