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复习提纲.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试只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三种题型。分值较大,请大家考试时回答问题根据分值应尽可能完整、详尽。复习重点:第一章简述区域经济学视域中的“经济区域”(区域)概念的内涵。(1)经济区域是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基于分析、研究、规划、管理的需要而划分的经济空间。 (2)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内聚性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3)经济区域是由在经济上具有共同利益、在地缘上彼此邻接的地域单元所构成的经济空间。定义:经济区域(区域)是指一国范围内在经济上具有同质性或内聚性、具有一定的共同利益,经济结构较为完整的地域空间。简述经济区域的划分标准。(1)差异性标准或同质性标准(2)内聚性标准或集聚性标
2、准(3)毗邻性标准(4)兼顾行政区划标准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1,经济中心。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一般为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发展为经济区域的重要标志。2,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的基础要素。3,经济网络。表示经济地域发展的各种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依托。第二章简述什么是区位。两层意思:一是某事物的空间位置,二是该事物同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答:杜能农业区位论:在孤立国假设前提下,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讨论距城市距离的不同对农业生产方式配置的影响。通过假设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与距离和重量成比例,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此时,地租收入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
3、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此时即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点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取决于运费率,不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反之则较小。1. 基本前提 杜能对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六个假定条件:一,在肥沃的平原中央仅有一个城市;二,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及运河,马车为唯一的交通工具;三,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均可耕作;四,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五,人工产品供应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食物供给来源于周围平原;六,矿山和食盐坑均位于城市附近。2. 形成机制u 杜能采用抽象
4、法和演绎法,排除其它要素(如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侧重探讨距城市(或市场)距离的不同对农业生产方式配置的影响。u 在运费与距离、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下,杜能给出了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 =(P-C-Kt)Qu 式中:R为地租收入;P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为农产品的生产费;Q为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为距城市(市场)的距离;为农产品的运费率。u 地租收入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此时即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5、在市场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点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取决于运费率,不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反之则较小。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内容。在以下假设前提下,1、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地区,内部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工人技艺都相同,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只有经济因素。2、工业原料、燃料产地为已知点,一般性原料普遍分布。3、产品销售地为已知点,销售量固定不变。4、劳动力供给地及供应量预先确定,劳动力不流动,工资固定。5、生产和交易就同一产品进行讨论。6、运输费与货运量、距离成正比。7、运输方式为火车。分析了运费指向论,劳动力指向论和积聚指向论。第三章如何区分
6、功能学派增长极和地理学派增长极。功能派增长极理论往往把地理空间的增长极看成是具有抽象经济空间的一个区域节点,并重视推进型产业对区域的影响,主张在落后区域建立大型推进型工业,以此作为增长极来推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强调增长极的产业 “极化效应”,即推进型产业的建立或产品的增加会导致原区域中未曾配置的其他产业活动的出现。地理学派增长极将增长极作为地理空间中的一个实体(即城镇或城市)看待。增长极既可以是指一个区域的推进型产业,也可以是指一个具有极化和扩散作用的城市,或者是指建立有相互关联产业的的城市群、城市圈。简述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类方法和功能。分类方法可归结为以下三类:1.基于各种要素性质、特征
7、和作用的差异视角的分类。分为区域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2. 基于各种要素的区域来源视角的分类。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3. 基于各种因素与社会生产过程的相关程度视角的分类。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功能:(回答时,先写要素,然后后面的写些大意)(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素。体现在: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对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影响等方面(2)劳动力资源要素。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可提高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构,劳动力资源丰富区域适宜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力资源短缺、资金充裕区域则适宜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劳动力素质(即
8、劳动者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的提高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出的增加;有序的劳动力空间流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劳动力流入区、流出区经济增长。 (3)资本要素。体现在储蓄(私人、企业、政府储蓄)转化投资,进而形成物质资本(机器、设备、厂房、基础设施等)。(4)技术要素。表现在:不同的技术条件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尤其是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技术进步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5)区际贸易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6)结构要素。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
9、配置及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空间结构的合理有序等,都是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7)制度安排。政府通过正式制度安排(体制、政策、法规、组织、规划)可改变区域的要素供给特征和要素配置效率,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非正式制度安排(道德、伦理、观念、风俗习惯或文化传统、企业家精神)的差异引致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简述佩鲁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经济作用空间存在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和匀质空间三类。“计划空间”是由原材料、劳动力、资本等的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经营计划联系的空间。“匀质空间”是指内部经济变量等值的空间。
10、“极化空间”由一些中心(焦点或极)组成,每一中心都具有自己的吸引和排斥范围的场,并与其它中心交汇。这种空间中心即所谓的“极”,它通过极化(吸引)不断积聚自身的发展并通过扩散(排斥)带动受力场附近区域发展。简述倒U型理论的基本内容。国家发展水平与区域不平衡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扩大,即倾向于不均衡增长(即发散);之后随着经济增长,区域间不平衡程度将趋于稳定;当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经济增长差异则渐趋缩小,即倾向于均衡增长(即收敛)简述钟型理论的基本内容。(1)在国民经济早期发展阶段,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庶区域与贫困区域。
11、(2)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的某一点上,经济增长达到转折点,社会不平等、区域不平衡和地理集中的趋势达到高峰,之后便开始反其道而行之。(3)在国民经济成熟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社会不平等减少,区际经济增长趋于平衡第四章什么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集群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 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评价
12、标准。1.已形成的区域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能否有效地发挥区域要素禀赋优势 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能否承担起区域在国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重任 3.区域内各产业之间是否协调 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5.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先进性 6.区域产业结构是否具有高结构性效益简述区域产业结构的功能分类法。 根据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及各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主导产业: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关联效应强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基础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可分为生产性基
13、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简述区域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1.弹性生产组织:基于集群成员联系弹性层面的概括;产业集群与企业内部弹性生产互为促进 2.中间性体制组织:处于纯市场交易和一体化科层组织之间;产业集群比市场稳定;产业集群较科层组织灵活3.网络型组织:由各类具有决策能动性的独立活性网络结点;通过各种显性或隐性的关系链条共同编制而成;各类网络相互嵌套,互相促进,螺旋上升 4.创新型组织:产业集群以渐进式创新为主;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促进创新的动力机制第五章什么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即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简述三元空间结构
14、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展开,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下,中心与外围的中间地带又分化出城乡边缘区,区域空间结构逐渐演化为中心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结构。“城乡边缘区”概念可界定为: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土地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城乡边缘区具有四大特征:城乡边缘区是一个不连续的空间,深受建成区“外延型”及“飞地型”城市化影响,其成长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建成区是工作型流动人口的主要扩散地,城乡边缘区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大规模、快速过渡的转化地,也是城市与乡村景观转变最快的地区,界面变化快;空间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
15、,其中以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主,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被替代的概率大,抗干扰能力弱;组成和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成分、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的建设和管理等等。简述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内涵和形成机制。内涵:点包括各级居民点和工矿区,各级中心地区,集聚区。轴是直接处于线状基础设施或其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等。不同等级的“点”由轴线相互连接,由于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导致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点”沿着若干扩散通道促使经济要素向外扩散,在距中心不同距离的位置形成强度不同的新集聚,相邻地区扩散源的经济联系使扩散通道相互联结成为发展轴线。机制:第一,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存有空间集聚和空间扩散两大
16、趋向;第二,点轴渐进式扩散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关键。第三,区域可达性和位置级差地租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重要原因。如何认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空间“集聚扩散”规律。集聚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扩散是与集聚完全相反的要素流动形式,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引发区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在区域空间结构进一步发展时期,集聚机制的作用将逐步减缓,扩散机制逐渐发挥作用。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成熟期,集聚机制与扩
17、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通常是扩散机制的作用强于集聚机制。(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或扩散一旦发生,就将沿着其固有的方向持续下去。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只有等到出现集聚不经济或扩散不经济时,集聚或扩散才会受到遏制,并有可能由集聚为主转化为扩散为主或由扩散为主转为集聚为主。第六章什么是区域内部性和外部性。“区域内部性”指由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诸要素所决定的区域经济结构、技术构成、市场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交汇而成的区域特征,它存在于区域之内。“区域外部性”指相对于某一区域而言的外部区域的内部性,它存在于区域之外。什么是梯度推移粘性。梯度推移粘性,是指在区域梯
18、度推移过程中,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诸多因素产生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区域环境的区位差异和区位引力场等现象,这些现象导致梯度推移不能循序进行,从而出现粘性。什么是回波扩散效应。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它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 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引致该区域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变小,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发达区域增长的减速,会使社会对不发达区域的农产品、资源等的需求增加,从
19、而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什么是极化涓滴效应。涓滴效应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1)在互补的情况下,北方(发达地区)商品购买的增加和南方(发展中地区)投资的增加,会给南方带来发展机会,从而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2)北方吸收南方一部分潜在的失业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有利于南方解决隐蔽性失业问题,并由此提高南方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及人均消费水平。极化效应表现在:(1)南方劳动力要素流入北方,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2)南方资金流向北方,也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3)北方的贸易条件优于南方。简述区际产业转移的效应。1对产业转出区的效应:对
20、产业转出区而言,通过衰退产业的对外转移,衰退产业所集聚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得以释放,为区域其他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要素,从而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重新配置,为转出区提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但是,区际产业转移也会对产业转出区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引发某些产业萎缩、就业水平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产业空心化的恶果。2,对产业转入区的效应:(1)要素注入效应。(2)技术溢出效应。(3)关联带动效应。(4)优势升级效应。(5)结构优化效应。(6)竞争引致效应。3,对产业转入去消极影响:一味引进低层次的产业,而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导致区域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附加值化状态;甚至由于急功近利,将
21、引进污染性产业、高耗能性产业视为“招商引资政绩”,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润滑剂”和“兴奋剂”,而忽视环境保护及资源、能源与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资源能源供应极端短缺的恶果。如何从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的宏观视角和区域产业升级转型的中观视角理解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开放题。资料有:1. 推力、拉力和阻力三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区际产业转移力的形成推力因素是促使产业离开现有区域向其他区域转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缺乏用地的发展空间、要素成本(工资、土地价格、水电价格等)的上涨、严格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法规、交通拥挤、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远离消费市场等。拉力因素是吸引产业从其他区域转入本区
22、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充足低廉的要素(土地、劳动力、水电等)供应、政府的投资刺激政策、宽松的劳动保护及环境保护法规、接近当地市场等。阻力因素是指转出区促使产业继续留在本区域的各种因素、转入区限制转出区产业转移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前者如维持现有劳动雇用关系、维持现有供应商关系、转移所需承担的迁移成本和沉没成本、来自地方政府的压力、管理者旅行成本的增加等;后者如转入区对污染性产业、高能耗性移入的限制或禁止等。第七章什么是区域经济政策目标。区域经济政策目标是指运用区域政策工具解决区域问题时所要实现的目的或达到的目标,它对具体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选择、实施以及政策评价具有导向作用。什么是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又称区域经济政策措施,是指为实现区域经济政策目标而运用的、针对区域问题的具体措施;亦即区域经济政策工具是奖励与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相符的区域经济行为和控制与与区域经济政策目标相背的区域经济行为的具体措施的总和。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基本内涵:(1)区域经济政策的决策主体是中央政府、国家立法机构等组织;(2)区域经济政策是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3)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对象是问题区域;(4)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公平”和“效率”;特征:1. 区域经济政策的高度权威性和积极空间倾斜性;2. 区域经济政策的阶段性;3. 区域经济政策的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