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土壤地理学复习.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3787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土壤地理学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华师土壤地理学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师土壤地理学复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师土壤地理学复习.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土壤地理学考试复习资料(修订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 绪论1. 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2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地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四大肥力因素:水分、养分、空气、热量(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植物良好生长不仅要求土壤中诸肥力因素同时供应,而且必须处在相互协调的状态。在农业生产中,人工调节土壤肥力,不仅要控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还要创造适应于植物生长的整个土壤条件。4土壤与环境的

2、关系(P1、P2图0-1 0-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总是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界面之上,而且成为它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不仅受到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的制约,还反过来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1)对生物圈的影响: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养分、水分。(2)对大气圈的影响: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和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N2O(3)对水圈的影响: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水循环和水平衡(4)对岩石圈影响:地球保护层、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5. 土壤圈与土壤圈物质循环: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

3、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土壤圈物质循环:指土壤圈内部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6土壤圈中的环境记录: 土壤记录着地理环境变迁的历史 土壤作为地理环境变化记录体具有的特性: 广泛性和相对稳定性 综合性和聚集性 滞后性 土壤性状信息解译成环境变化信息是土壤地理学家和环境学家的共同任务。7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壤圈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净化器;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调节水体和溶质的流动性;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储存并使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

4、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支撑社会经济架构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合理的开发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林牧业的生产力;反之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侵蚀、土壤风蚀沙化、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污染等。土壤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土壤地理学: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土壤地理学研究内容: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的分布规律;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资源评价;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于土壤圈层相互作用;土壤资源

5、保护及被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9土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与定位观测研究法;实验分析和实验模拟研究法;遥感技术在土壤调查中应用;数理统计与SGIS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土壤历史发生研究法。第二章 土壤剖析土壤形态: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单个土体聚合土体)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有成土作用而形成的,称为土壤发生层。2典型的土壤剖面有哪些?(重点是O-A-E-B-C-R)(P9):O层(枯枝落叶层):以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土层A层(腐殖质层):形成于表层或O层之下的矿质发生层E层(淋溶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单独或一起淋失,石英或其他抗风

6、化矿物的沙粒或粉粒相对富集B层(淀积层):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或硅的淀积;碳酸盐的淋失;残余二、三氧化物的富集;有大量二、三氧化物胶膜,使土壤亮度较上、下土层为低,彩度较高,色调发红;具粒、块状或棱柱状结构C层(母质层):R层(母岩):G(潜育层):长期被水饱和,土壤中的铁锰被还原并迁移,土体呈灰色的矿质发生层。P(犁底层):由农具镇压、人畜践踏等压实而形成。J(矿质结壳层):一般位于矿质土壤的A层之上。3土壤剖面构型道库恰耶夫的三个发生层:腐殖质聚积表层(A)、过渡层(B)、母质层(C)土壤剖面构造类型:(A)C剖面;AC剖面;A(B)C剖面;ABC剖面等简单剖面:原始剖

7、面;弱分异剖面;正常剖面;侏儒剖面;巨型剖面;侵蚀剖面;复杂剖面:异源母质剖面;埋藏剖面;多元发生剖面;堆叠剖面;翻动剖面;人造剖面;4土壤的颜色变化与性质间的关系(P14): 土壤颜色: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可以通过土壤颜色变化了解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 土壤颜色主要决定于:土壤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土壤颜色影响因素:有机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 土壤颜色分类:黑色其深浅与腐殖质含量呈正相关。土色的深浅与土壤湿度和质地也有关系(质地粗的深)(黑色一般是土壤肥力高的标志。) 白色(石英、高岭土、石灰和水溶性盐类); 红色(赤铁矿); 黄色(水化氧化铁、褐铁矿); 灰色、蓝色

8、或绿色(还原条件下,水稻田); 过度色和混合色。5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多红壤、北方多黑土? 黑土是温带草原地带和森林地带所特有的土壤。因冬季寒冷、土地封冻,土壤里形成了大量的腐殖质,使土壤呈黑色,较为肥沃,其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红壤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发育的土壤。因高温多雨的气候,风化强烈,可溶性矿物被淋失,氧化铁等矿物增多,使土壤呈红色。6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7沙土、壤土、粘土性质差异有何不同?(从5个方面比较): 砂质土: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作物根系易于发展;土温上升快;土壤中有机质矿化

9、作用也快;然而保水供水能力差,土壤容易产生旱象。 粘质土:通气透水性差,作物根系不易伸展;土温上升缓慢;土壤中有机质矿化作用缓慢;有机质比较易于积累,保肥能力较强。 壤质土:既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也有相当多的毛管孔隙,因此通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能力较强;土温比较稳定;土粒比面积小,粘性不大,耕性良好,宜于多种作物生长。8土壤三相组成:固相(矿物质95%;有机质5%)、液相(土壤液体)和气相(土壤气体)9原生矿物:形成于高温高压下的矿物即岩浆熔融体或热液中形成的矿物,这部分矿物仅经物理机械作用、破碎变小,保留在土壤中。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10、。 (黏土矿物或黏粒矿物)硅氧四面体硅氧片铝氧八面体铝氧片 1:1型矿物:高岭石、埃洛石2:1型膨胀型矿物:蒙脱石、 蛭石 2:1型非膨胀型矿物:伊利石 2:2型矿物:绿泥石注:它们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又称为粘土矿物。 土粒愈细,SiO2含量愈少,而Al2O3、Fe2O3等含量愈多。随着粒径的减小,孔隙度、吸湿量、持水量、比表面面积、膨胀潜能、吸附性能、塑性和粘结性将增加,而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密度将降低。10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矿物、岩石由于温度变化、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而

11、发生崩裂、粉碎、分解和产生新矿物的现象。 风化作用类型:(1)物理风化: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分的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等物理因素引起的,使岩石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矿物在化学性质和组成上均未发生变化(在温差大的干燥地区尤为突出)(2)化学风化:水的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化作用(3)生物风化:植物根系穿插的机械作用,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的酸性物质。 岩石、矿物风化的程度和特点:一方面决定于矿物、岩石本身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外界环境条件。11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与岩石矿物及土壤的差别)。 特点:成土母质初步具备了提供养分、对水

12、分的通透性和吸持保蓄性、对气热的调节能力。12不同的气候类型,次生粘土矿物类型不同(P32):(1)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高岭石、水铝石、氧化铁、氧化铝等次生矿物。(2)干旱寒冷地区,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蛭石和蒙脱石比较普遍。(3)温暖或温湿条件适中地区,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还出现少量的高岭石。13土壤矿物质的地理分布(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干冷气候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湿热气候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钛等比较稳定的矿物。14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15

13、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有机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在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2)有机质的腐殖化作用:有机质在分解的同时,形成腐殖质的过程。16. 腐殖化系数:每克干重的有机质经过一年分解后转化为腐殖质(干重)的克数。17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主要有五类有机化合物和灰分物质): 1)糖类化合物 2)纤维素、半纤维素 3)木质素 4)含氮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 5)脂肪、树脂、蜡质和单宁 6)灰分物质18土壤有机质转化的矿质化过程:(1)不含氮的碳水化合物转化:好气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嫌气条件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甲烷(2)含氮的碳水化合物转化(蛋白质、腐殖质、生物碱、尿素) 氨

14、化:水解作用蛋白质通过蛋白分解酶的作用,形成氨基酸 氨化作用氨基酸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而释放氨的过程 硝化:土壤中产生的氨在亚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硝酸和硝酸盐 (注:pH:6-9 通气良好 C/N小于20:1 有利于硝化作用的进行) 反硝化:氮素以二氧化氮的形式损失 (注: pH高 通气性差 C/N比值大 易于反硝化作用的进行) 总之,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在好气条件下进行时,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它矿质养分,分解速度快,彻底,释放大量热能,不产生有毒物质;在嫌气条件下分解时,速度慢,分解不彻底,释放热量少,除产生养分外,还原性有毒物质多,如甲烷、硫化氢、氢气。土壤有机质转化的矿质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15、:生物残体的化学组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通气状况、土壤酸碱度。19土壤有机质转化的腐殖化过程: 土壤的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土壤腐殖质:土壤特异有机质,也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它是一种结构复杂、抗分解性强的棕色或暗棕色无定形胶体物,是土壤微生物利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产物重新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土壤腐殖质分类:胡敏酸、富里酸、棕腐酸和胡敏素。土壤腐殖质的组成和特性:1)腐殖质的组成 (C、H、O、N、S) 2)腐殖质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游离状态的腐殖质; 与盐基化合成稳定的盐类(腐质酸钙镁);与含水三氧化物化合成复杂的凝胶体;与粘粒结合成胶质

16、复合体(有机无机复合体)3)腐殖质化学结构(包括芳香族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碳水化合物)附:官能团(功能团):羧基、酚羟基、醇羟基、甲氧基、甲基、醌基等 这些官能团使得腐殖质具有:离子吸附性、对金属离子的络合性、氧化还原性及生理活性。 4)腐殖质具有带电性(可变电荷),具有代换吸收性 5)腐殖质的溶解性、凝聚和稳定性(注:胡敏酸的一价盐易溶于水,二价盐难溶于水,其中盐类易絮凝,土壤形成良好结构;富里酸的一价和二价盐都能溶解于水,不易凝聚,土壤不易形成良好结构;腐殖质具有较强的络合作用,增强腐殖质的稳定性.)20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意义): 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 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

17、,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 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21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调控:1)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料; 2)秸秆还田; 3)调节土壤水热状况;22土壤水分的重要性(土壤水、土壤溶液):1)供作物生长需要2)影响养分的溶解和移动3)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4)有机质的分解与积累5)土壤热量状况6)土壤的耕性23土壤水分的来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灌溉水、地下水。 土壤水分消耗:主要有土壤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损失。24土壤水量的平衡:土壤水量的平衡:土壤水分的收入和消耗使土壤水含量出现变化的情

18、况。土壤水分收入:大气降水、地表径流输入量、土内侧流流入量、毛管上升水输入量、汽态水输入量、灌溉水量。 土体水分输出:土壤蒸发量、植物蒸腾量、地表径流输出量、土内径流流出量、土壤渗漏量等。25土壤水分类型(P44)(1)固态水(2)气态水(3)化合水和结晶水(4)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为吸湿水。特点:水分子呈定向紧密排列、密度1.22.4g/cm3、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最大吸湿量:吸湿水达到最大值,此时的土壤吸湿水量。(5)膜状水(重点):吸湿水达到最大后, 土粒还有剩余

19、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最大分子持水量:当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注:膜状水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部位移动,这部分能移动的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凋萎系数: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此。(6)毛管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称为土壤毛管水。特点:这种水可以在土壤毛管中上下左右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 毛管水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土壤质地、腐殖质含量和土壤结构状况。根据土层中毛管水与地下水有无连接,常将毛管水分为:毛管支持水和毛管悬着水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效水:能

20、够被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笔P27图)(7)重力水:(土壤重力水)是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土壤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土壤所有孔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26土壤空气与地面大气有何不同?(P48) 土壤空气按其组成在质与量上均不同于大气中的空气(1)由于土壤生物生命的影响,C02比大气中含量高,氧含量低。(2)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远比大气高,相对湿度高(3)由于有机质的嫌气分解,产生甲烷、碳化氢、氢等还原性气体(4)组成和数量处在变化中(土壤性质)27土壤结构:是指土粒相互排列,胶结在一起而成的团聚体,也称结构体。2

21、8土壤结构类型(P56):(1)片状结构土粒排列紧实,妨碍通气透水和根系生长(2)棱柱状结构(3)柱状结构(4)角块状结构其形成与发育与土壤排水、通气性和植物根的穿插作用有关(5)团块状结构(6)粒状结构这种结构多出现在土壤表层,易受耕作影响,在肥沃土壤中数量尤多29土壤结构的肥力意义(P57):土壤结构是土壤肥力的调节器,具有结构的土壤,其中一部分土粒紧密排列成团,具有水稳性,遇水不易分散,团粒之间存在适当比例大小的孔隙。因此它能体现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况。创造和提高土壤结构的质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增产措施。30土壤孔隙状况:(1)土壤孔隙度: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

22、做土壤孔隙。土壤孔性包括孔隙度(孔隙的数量)和孔隙类型(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前者决定着土壤气、液两相的总量,后者决定着气、液两相的比例。 (2)土壤孔隙类型: 非活性孔隙 毛管孔隙 通气孔隙31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水化云母高岭石 有机胶体 含水氧化铝、铁 土壤PH值:土壤PH值增大,土壤负电荷增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大土壤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mol/kg)占阳离子交换量(mol/kg)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的盐基离子:Ca,My,K,Na,NH4,制酸离子:H,Al注:盐基饱和度公式P66第三章 土壤发生第一节 土壤发生与土壤环境的关系1土壤形成因素学说:道库恰耶夫成

23、土因素学说:首次建立了f (, P ,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 表示土壤;, , , P ,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因素) 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在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每种成土因素对土壤是同时起作用、同等重要和不可代替的。 继承者对成土因素中的主导因素各持一见:气候、成土母质(岩石和矿物)、生物(人类)、气候与植被美国土壤学者詹尼重申五种成土因素的作用 S=(cl,o,r,p,t,) 柯夫达:地球深层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火山、地震、新构造运动、地球化学的物质富集) 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对土壤性质、肥力和发展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起主导作用。2土

24、壤成土因子与土壤发育的关系:(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生物气候作用下,母质表面逐渐转变成土壤。但母质并不仅是被改造的材料,同时对成土过程有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愈是在成土过程的初期愈较显著。母质对成土过程和土壤特性的影响是在母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施加影响的。 土壤属性与母质属性 土壤次生矿物与土壤母质 土壤养分状况与土壤母质成土母质与土壤质地(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水分和热量的交换。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并决定着母岩风化与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气候要素如气温、降水及风力对土壤形成发育

25、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与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气候与土壤次生粘土矿物 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 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 生物:生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引入成土过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生活着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的生理代谢过程构成了地表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使得养分在土壤中保持与富集,从而促使了土壤的发生与发展,植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通过生物循环,发展土壤肥力,推动土壤形成演化。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释放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还参与腐殖质的形成。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参与有机质的分解;翻动

26、、搅拌和搬运土壤(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岩石圈表面形态即地形: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条件,对成土过程的作用与母质、气候、生物等不同,它通过影响地表物质能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成土过程。新构造运动及地形演变更是影响土壤发生发育的重要因素地形与地表水热条件重新分配: 高度、坡度、方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影响。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出现土壤垂直分布。南坡和北坡土壤发育甚至类型会有所不同地形与地表径流 斜坡:砾质薄层土壤。低洼处:细土粒和腐殖质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地形与成土母质 山地(台地):残积母质;坡地和山麓:坡积物;山前冲积堆、冲击扇:洪积物地形与

27、土壤发育过程 地形变化,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堆积过程,引起水文植被的一系列变化,促使土壤形成过程转向,土壤类型发生转变。(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 绝对年龄: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到现在;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注自然影响因素: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强度,均随着土壤年龄的增长而加深,可从土壤剖面分异、土壤形态和性质上反映出来)(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人为因素: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

28、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人类不仅改变自然环境条件,而且改变土壤的内在组成,加速土壤形成过程,同时也可以改变其发展方向。 垦殖;灌溉或排水;修筑梯田、植树造林、耕作、施肥、客土和农田基本建设 不合理的耕作利用,将破坏土壤肥力: 灌溉不当,次生盐碱土;土壤质量退化第二节 土壤的发生过程1土壤主要发生过程(1)富铝化过程 湿热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淋失,铁、铝、锰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铁、铝的富集称富铝化过程。(2)盐渍化过程 易溶性盐类在土体上部聚集过程。干旱少雨气候带及高山寒漠带(3)潜育化过程 灰粘化作用或潜水离铁作用:终年积

29、水的土壤发生的还原过程。 低价铁锰(流动性强、极易流失)的脱色作用:使土层颜色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 土壤常年淹水和铁的还原:使粘粒团聚体解体,土壤结构破坏,土粒分散(4)潴育化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渍水环境经常处于移动状况,伴随着土壤干湿交替过程。出现锈纹,铁锰结核:渍水通过还原作用,低价铁锰迁移;水位下降通过氧化作用,高价铁锰的淀积。第四章 土壤分类1土壤分类的意义:(1)土壤调查的基础;(2)有利于推广农业技术;(3)有利于土壤信息交流 土壤分类目的:在于将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土壤并入相应的分类单元,纳入一定的分类系统,以反映它们的肥力和利用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壤、

30、改造土壤和提高肥力提供依据2土壤发生学分类与诊断学分类有缺点及区别(1)土壤发生分类:强调土壤与其形成环境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分类的依据。不足表现在:主观性与理论推理性强; 过分强调生物、气候等地带性因素; 强调中心概念,但土类界限较模糊; 发生分类缺乏定量指标。(2)土壤诊断学分类(优点):能反映土壤形成过程特点;与未选取的土壤特性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区分过度类型的一些特性项目;土壤特性项目量化,划定量的限度;获取土壤特性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划出恰当的分类标准。3诊断层与诊断特性(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用以鉴别

31、土壤性质的指标有两大类)1)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按诊断层在土体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两类。)2)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土壤的水分状况和土壤的温度状况就是常用的诊断特性。)注:6级分类系统: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第五章 土壤类型(一)淋溶土 淋溶土: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的土壤它。包括的土类有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和白浆土。1地理分布:淋溶土广泛分布于世界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2成土条件:淋溶土发育在

32、温带、暖温带以至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降雨多;自然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草甸等草本植物为主;地形多低山丘陵、低平原河谷阶地、盆地、山前台地;成土母质是残疾物、坡积物、第四纪沉积物3成土过程:其成土过程包括粘化移淀过程和腐殖质积累过程。4主要性状:具有淡色或暗色表层,粘化层,具有中度或高度的盐基饱和度;土体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含量高5利用:暗棕壤分布区发展林业。棕壤肥力较高,利于多种经营,如种植棉花、果园等等。黄壤作为农业生产基地,适于水稻、小麦等生长。白浆土适合粮食作物生产。6改良:由于分布于湿润地区,受水分淋溶作用强,自然土壤肥力较高,

33、耕种后肥力易于下降,若植被保护不好,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要注意水土保持,发展灌溉和防止内涝,增施有机肥或种植绿肥。(二)富铝土 富铝土: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中氧化铝最稳定,因而称为富铝土。包括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和黄壤等。1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亚热带和热带地区。2成土条件:气候高温多雨、雨量充沛,温差小。我国由于受季风控制,干湿季交替明显;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亚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成土母质为各种酸性或基性岩,并以富铝风化壳为主。3成土过程:是脱

34、硅富铝化过程和生物富集过程共同作用形成的。4主要性状:矿物分解、盐基和二氧化硅淋失作用十分强烈;有些土壤粘粒部分的阳离子交换量或硅铝分子率的高低与富铝化作用的程度不全吻合;若没有受到侵蚀,土层较厚;颗粒较细、排列紧密、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很强;全剖面呈酸性反应。5利用:分布区人口相当密集,开发潜力较大。由于本地区地形起伏,降水强度大,在开垦利用中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严重的土壤侵蚀,并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6改良:应该充分发挥水热条件的优势,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合理开发荒原,因土种植,合理布局,不断提高土壤肥力。(三)盐渍土 盐渍土:是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

35、壤的总称。盐土石指土壤中可溶盐含量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程度的土类。碱土则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改变土壤性质的多含交换性钠。1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也有分布。2成土条件:除海滨地区外,盐渍土分布区气候多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年水量不足以淋洗掉土壤表层累积的盐分。我国由于受季风影响,夏季脱盐,冬季积盐;地形多为低平地、内陆盆地、局部洼地以及沿海低地(都是水盐汇集中心);地下水埋深越浅和矿质化越高,土壤积盐越强;成土母质一般是近代或古代的沉积物。3成土过程:分为盐化(盐分仔蒸发作用下通过土体毛管水的移动向地表积累)和碱化(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两个

36、过程。4主要性状:积盐层是盐土的诊断层;盐土发生层次不明显,具有特殊剖面构型;盐土质地较粘重;碱土物理性质很差,粗大不良的结构,成强碱性反应。5利用:改良盐土的根本目的在于将根系层的盐分减少到一定限度,可通过平整土地、排水、灌溉、种稻、种植绿肥和耕作施肥等措施来改良;改良碱土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交换性钙取代交换性钠来减低ESP,改良物理性状。施用钙盐。第六章 土壤分布1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特性。 按照土壤发生学理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函数式表达:S = F (W、J、G );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经度及高度等。2土壤的纬度地

37、带性分布规律(P251)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 世界性土壤带(高纬和低纬地区) 区域性土壤带(中纬地区)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性:大陆边缘、森林土壤系列 内陆型土壤纬度地带性:大陆内部、草原土壤系列、 荒漠土壤系列3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P252) 土壤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经线延伸,而按经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变化的规律。沿海到内陆:湿润的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干旱的荒漠土类。4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P252)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的升降依次地、有规律地相应于生物气候

38、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把土壤随地形高低自基带向上(或向下)依次更替的现象,叫做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关于土壤垂直分布规律几点认识: 垂直地带性不是水平地带性的简单立体化 地理位置不同,基带土壤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组成不同 (注:相似经度,从低纬到高纬,土壤垂直带谱由繁到简,同类土壤分布高度由高降低;相似纬度,从湿润地区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到干旱地区;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先是趋于复杂,最后又趋于简单。)相似地理位置,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土壤垂直带谱越完整。山地坡向不同,土壤垂直带谱组成及同类土壤分布高度也有差别。山地形态对土壤垂直带谱的影响:镶边式;猪背式;圆锥式;方山式;三位一体的土壤空间分异:

39、同一种土壤既是纬度地带的,又是经度地带的,同时也是垂直带的。第七章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第一节 土壤资源及其特征1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土壤资源具有质(土壤肥力)和量(面积)两方面内容。2土壤资源的特点: 土壤具有一定的生产力 土壤资源具有可更新性和培育性; 土壤资源的空间存在形式具有地域分异规律;3土壤资源的功能: 土壤是生产食物、木材和纤维的基地; 土壤支持和调节地表生物过程与养分循环; 土壤调节陆地表面水分分配与过滤水质; 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是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土壤也是人类生产建

40、设的主要基质。4中国土壤资源特点及其利用现状(P270)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从土壤形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土壤诊断特性等方面来看): 中国土壤类型众多、土壤资源丰富; 中国山地土壤资源所占比重大; 中国耕地面积少、宜农后备土壤资源不多;中国土壤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土壤资源存在的问题: 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5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P272) 利用与保护相结合,防止土壤侵蚀:水平梯田,打坝淤泥,植树造林、种草、等高耕作、深耕松土、免耕法、采用固沙剂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改良盐碱土及沙土:冲洗,排水,井灌井排,合理耕作,生物措施,化学改良措施(酸性肥料、硫酸钙、石灰石等);防风固沙,渗粘土,使用有机肥,固沙剂;引洪灌淤 陪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增施有机肥,秸杆还田,种植绿肥,加强水肥管理;挖掘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防治结合,减少土壤污染:首先控制污染源(环境立法、建立农田水质标准等);同时,采用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石灰,增使磷肥,增使有机肥,客土法) 扩大耕地面积,限制乱占农业用地:防止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