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管理信息系统课后习题答案第1章1. 从1993年仅有银行卡400多万张,到2002年发卡总量高达15.97亿张,作为国家信息化工程重要助推器的金卡工程,在经过10年的努力后终于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截至2002年,中国的银行业发卡金融机构已经从1993年的5家上升至88家,发卡数量从1993年的400万张蹿升至4.97亿张,特约商户也达到了12.7万户,而在1993年,这一数字仅为2万户左右。如果说银行卡有其自身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而在非银行卡领域,卡应用也同样日新月异。2002年,我国的IC卡应用已经进入成熟、理性的发展阶段,截至当年年底,我国累计发行各类IC卡11亿张,其中仅2002年1
2、至10月份的发行量就达到2.1亿张。2. 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因有4个: 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作为社会经济实体的各种企业组织,为了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环境的变化,通过使用各种信息系统,走信息化建设之路,才可以建立一种与经营环境相互协调和适应的关系模式,才可以生存和壮大。 知识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有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产业内容不同、效率标准不一样、管理重点不一样、生产方式不一样、劳动者所处的劳动场所有所不同、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原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和知识经济表现为全球经济。 经济
3、全球化,今天的世界已经和以前大为不同,生产和金融网络已经打破了国家之间的界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建立在不同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之上的经济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企业的变革,当前企业的经营环境即顾客、竞争和变化有了很大的变化,从顾客方面来看,顾客主宰买卖关系的买方市场,表现在顾客的消息非常灵通,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注重个性化,需求趋向饱和等;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世界越来越小,信息沟通迅速、准确,竞争更加激烈;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变化的节奏加快。3.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活动全球化;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行成;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在一起; 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 经济全球化正向无边
4、界经济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响应中国政府提出的“走出去”战略,积极到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4. 企业管理的新思想有: 企业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创新思维; 计算机集成制造(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IM);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MA); 管理的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资源,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组织形式,归纳起来可以
5、分为以下3类: U型组织,其中U型组织又分为正规直线型组织和非正规直线型组织。分别如图1-1和1-2所示。图1-1图1-2 M型组织(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M型组织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图1-3 H型组织(holding company structure),H型组织结构如图1-4所示。图1-46.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信息是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定性或定量的模拟型或其符号的集合。信息具有以下特征: 客观性:信息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 主观性:对于信息和信息处理的任何研究与讨论,都离不开主体的目的或目标。 抽象性:必须区
6、分信息的载体与内容,使信息有可能在不同的载体之间转化与传递。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往往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信息的载体(例如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或技术手段上,而忽略了信息的内容,这种本末倒置现象的产生就源于对信息的抽象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整体性:即系统性。信息必须作为表达客观事物(或系统)的完整描述中的一环,脱离了全局,零碎的信息将毫无意义。 不完全性:客观事实的信息通常难以一次就全部获得,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共享性:一个信息源的信息可以为多个信息接收者享用。一般情况下增加享用者不会使原有享用者失去部分或全部信息。有的信息涉及商业的、政治的、军事的秘密,扩大对这类信息的享有者可能影
7、响某些享用者对这类信息的利用,但不会改变信息本身的内容。 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 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层次性:管理系统在客观上是有层次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 可存储性:信息借助于载体可在一定条件下存储起来。信息的可存储性为信息的积累、加工和不同场合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可传输性:这是信息的本质特征。信息可以借助于载体脱离其信息源进行传输。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以转换载体而不影响信息的内容。 可压缩性:通过各种模型,将大量具有一定规律的数据加以
8、压缩。 可加工性: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加工,如扩充、压缩、分解、综合、抽取、排序等。加工的方法和目的反映信息接收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特定需求。加工后的信息是反映信息源和接收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更为重要和更加规律化的因素。应当注意的是,信息的内容是语法、语义和用语三者的统一体。信息在加工过程中要注意保证上述三者的统一而不致受到损害,以免造成信息的失真,即原始信息(加工前的信息)的有些内容丢失或被歪曲。7.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由若干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有三层含义:第一,这些元素是为了达到某个或某些共同的目标
9、而结合的;第二,这种结合要遵循某些规则;第三,这种结合意味着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往往不可轻易地分割为独立单元。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要素,各要素和整体之间、整体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有机联系。8. 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存储与处理,形成多用户共享系统,直接为基层和各级管理部门服务。9. 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是广泛的。这些影响包括扁平化组织,重新组织工作流程、工作位置的分散化、提高组织的灵活性、重新定义组织的边界等。第2章1. (10)10=( )2(64)10=( )2(127)10=( )2(1024
10、)10=( )22. 图2-1 计算机系统组成图3. 以C语言为例,程序执行的过程如图2-2所示。图2-2 程序的执行过程其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程序编辑:用来编写文本文件的应用软件(也称为ASICC码文件),通常用来创建计算机源程序文件。不同的计算机语言其源程序文件的扩展名不同,如C语言的源程序文件扩展名为.c、BASIC语言的源程序文件扩展名为.bas等。目前计算机语言的编译系统一般提供程序编辑环境。 编译程序:对程序源代码进行语法分析、代码生成和优化的软件。一个程序若编译没有通过,则返回编译系统查出的程序错误,提示编程者修改,然后再一次进行编译,直到编译成功。编译系统将通过编译的源程序生成
11、目标代码文件,其文件扩展名为.obj,同时表明源程序无语法错误。 链接程序:将目标文件与系统提供的函数等链接起来产生可执行文件的软件。可执行文件的扩展名为.exe,该文件是可以被计算机直接运行。 运行程序:运行可执行文件产生计算结果。此时如果有交互数据就要根据需要输入实际数值。4. 图2-3 计算机软件、机器和用户之间关系第3章1.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信息系统服务于企业管理,其发展战略必须与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协调一致。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首先需要调查分析企业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评价现行信息系统的功能、环境和应用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系统的使命,
12、制订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及相关政策。 确定信息系统开发的总体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在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根据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方案,确定系统和应用项目开发顺序及时间安排。 制订信息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提出实现开发所需要的硬件、软件、技术人员、资金等计划,作出人、财、物以及工作进度计划等各种计划和安排。 预测未来发展:提供系统今后的发展、研究方向和准则。制订MIS战略规划的目标在于: 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更正确地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
13、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MIS战略规划一般包括三年或更长期的计划,也包括一年短期计划,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信息系统的目标确定了MIS应实现的功能;信息系统的约束包括MIS实现的环境、条件(如管理规章制度、人力、物力等);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指明了信息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的子系统。 组织的状况:包括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状况、产业人员的配备情况以及开发费用的投入情况等。 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企业流程重组实际上是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对原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
14、的再思考和再设计。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这些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不断更新将给MIS的开发带来深刻的影响(如处理效率、响应时间等),与MIS的性能有密切的联系,决定着MIS的优劣。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及时吸取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从而使所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更强的大的生命力。2. 图3-1 系统规划和实施的过程3. 初装阶段:初装阶段是管理人员、用户对信息系统从不认识到有一些认识的阶段。管理者通过支持和组织开发、运行一两个简单的应用系统(工资管理、人事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运行所带来的效率和效益能够使管理者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得到极大的提高。
15、蔓延阶段: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系统,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便是蔓延阶段。显然在该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可见此阶段只有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效益。 控制阶段:管理部门了解到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计算机数量每年以30%40%或更高的比例增长,而投资的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步丰富,应用项目不断积累,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就出现了由企业领导和组织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领导小组出面,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
16、共享问题。这时,严格的控制阶段便代替了蔓延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速度较慢。 集成阶段:这一阶段,组织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通常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实体。在第四阶段,开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由于重新装备大量设备,该阶段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数据管理阶段: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和协调问题。 成熟阶段: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础,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和控制系统投入使用,
17、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业务计划。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充分体现出来。4. MIS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有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化法、组织计划引出法、战略栅格表法、目的手段分析发、投资回收法和零点预算法等。5. 确定企业或MIS的战略目标; 识别所有的成功因素。主要是分析影响战略目标的各种因素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子因素; 确定关键成功因素。不同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行业的组织,由于各自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差异和内部条件的不同,其关键成功因素也不尽相同; 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6. (1) 系统规划根据用户的系统开发请求,进行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确定系统目标
18、和总体结构,确定分阶段实施进度,然后进行可行性研究。(2) 系统分析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分析处理方式和新系统逻辑方案。(3) 系统设计进行总体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模块结构与功能设计,根据总体设计,配置与安装部分设备,进行试验,最终给出设计方案。(4) 系统实施同时进行编程(由程序员执行)和人员培训(由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培训业务人员和操作员),以及数据准备(由业务人员完成),然后投入试运行。(5) 系统运行与维护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评价、监理审计,修改、维护、局部调整,在出现不可调和的大问题时,进一步提出开发新
19、系统的请求,老系统生命周期结束,新系统诞生,构成系统的一个生命周期。7. 原型法的缺点是要求管理基础工作完整、准确,一般只适用于小型系统。基于原型法的优缺点,该方法只适用于处理过程明确、简单、涉及面窄的小型系统,而不适合于大型、复杂、难以模拟、存在大量运算、逻辑性强的处理系统,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处理过程不规范的系统和大量批处理系统。8.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过程:(1) 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对系统将要面临的具体管理问题以及用户对系统开发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即先弄清要干什么的问题。(2) 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在繁杂的问题域中抽象地识别出对象以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方法等。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
20、的分析,即OOA。(3) 整理问题:对分析的结果作进一步的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它们确定下来。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设计,即OOD。(4) 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上一步整理的范式直接映射(即直接用程序设计语言来取代)为应用软件。一般称之为面向对象的程序,即OOP。(5) 识别客观世界中的对象以及行为,分别独立设计出各个对象的实体;分析对象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所传递的信息,由此构成信息系统的模型;由信息系统模型转换成软件系统的模型,对各个对象进行归并和整理,并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由软件系统模型转换成目标系统。第4章1. D2. A3. B C 4. B5. A6. 系统详
21、细调查包括管理业务调查和数据流程调查。7. 管理业务调查包括组织结构调查、管理功能调查和管理业务流程调查等。8. 常用的3种处理逻辑描述工具有判断树、判断表和结构化语言表示法9. 系统化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业务流程分析系统目标分析数据流程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数据属性分析数据存储分析数据查询分析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绘制新系统的数据流图数据处理方式的确定10. 图4-1 判断树表4-1 判 断 表条件及行动1234组合条件低于最低储备量YNNN高于最低储备量低于订货点,上月销售大于5000NYNN高于最低储备量低于订货点,上月销售小于5000NNYN高于订货点NNNY行动订货不订货第5章填空题1.
22、逻辑、物理2. 功能模块、功能模块3.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D)4. 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5. 一6. 主键7. 传递依赖8. 实体、参照、用户定义的9. 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10. 顺序、条件、循环、选择11. 系统设计报告选择题12. A13. B14. C15. C16. A17. D18. D19. D20. D21. B22. A23. D计算题 24. 算术级数法:代码本体:24567加权因子:6 5 4 3 2加权求和:12+20+20+18+14=84以11为模去除求和结果,得余数MOD(84,11
23、)=7所以使用算术级数法得到的包含校验位的代码是几何级数法:代码本体:24567加权因子:32 16 8 4 2加权求和:64+64+40+24+14=206以11为模取出求和结果,的余数MOD(206,11)=8所以使用几何级数法得到的包含校验位的代码是:简答题25.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化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方案。26. 通常,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依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系统分析的成果从工作流程看,系统设计是系统分析的继续,因此系统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系统分析说明书”所规定的目标、任
24、务和逻辑功能进行系统设计,对系统逻辑功能的充分理解是系统设计成功的关键。 现行技术现行技术主要是指可供选用的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数据管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现行的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和有关法律制度。 用户需求系统的直接使用者是用户,进行系统设计时应应充分尊重和理解用户的要求,特别是用户在操作使用方面的要求。 系统运行环境新系统的目标要和现行的管理方法相匹配,与组织的改革与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既要符合当前需要,又要适应系统的工作环境,如基础设施的配置情况、直接用户的空间分配情况、工作地点的自然环境及安全保密方面的要求等。在系统设计中还要考虑现行系统的软、硬件状况和
25、管理与技术环境的发展趋势,在新系统的技术方案中要尽可能保护已有的投资,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发展。27. 常见的代码有以下几种:(1) 顺序码顺序码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代码。这种代码是将顺序的自然数或字母赋予分类对象。例如:按照GB2261-80规定:1为男性,2为女性。(2) 区间码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如我国的邮政编码、公民身份证号码等都是区间码。(3) 助记码助忆码用文字、数字或文字数字结合起来描述,其特点是可以通过联想帮助记忆。例如用W-B-l2代表12英时黑白电视机,用W-C-20代表20英时彩色电视机。28.
26、进行输入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最小量原则:由于数据录入工作一般需要人的参与,数据输入速度与计算机处理比较起来相对缓慢,系统在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等待状态,效率显著降低,增加系统的运行成本。因此,在输入设计中,应在尽量满足处理要求的前提下使输入量最小。输入量越小,出错的机会越少,花费的时间越少,数据的一致性越好。 简单性原则:输入的准备、输入的过程应该尽量容易,减少错误的发生。 早检验原则:对输入数据的检验应尽量接近原数据发生点,以便使错误能够得到及时的改正。 少转换原则:输入数据尽量使用其处理所需的形式记录,以免数据在转换过程中发生错误。29. 系统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7、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子系统结构,说明子各系统的名称、功能等。 物理系统配置和实施方案:包括系统物理结构、分布、硬件设备配置、软件选择、网络结构等。 代码设计方案:说明代码的种类、功能、结构和校验方法。 数据库设计方案:说明数据库设计的目标、功能要求、需求性能规定、逻辑设计方案、物理设计方案等。 输入输出和界面设计方案:说明输入输出的项目、主要功能、要求、输入输出设备的配备情况以及校验方法等。界面设计要说明设计规范、效果要求等。30. 在题中的E-R模型图中,矩形表示实体,实体之间的关系用菱形表示,圆角矩形表示实体的属性。转换后的关系模式如下所示: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年龄)课程(课程号、课程名
28、、学分)学生(关系)m n课程(关系)第6章填空题1. 物理模型2.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3. 整个软件4. 发现软件的错误5. 穷举测试6. 静态测试、动态测试、静态测试、动态测试7. 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8. 白盒测试、语句覆盖、判断覆盖、条件覆盖、判断-条件覆盖、路径覆盖9. 管理人员、专业人员10. 并行转换11. 程序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代码的维护,机器、设备的维护12. 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13. 技术、经济选择题14. B15. C16. B17. C18. A简答题19. 整个过程包括以下内容:(1) 硬件准备硬件准备包括
29、计算机主机、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辅助设备(稳压电源、空调设备)、通信设备等。(2) 软件准备软件包括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一些应用软件。(3) 系统测试在完成系统的软、硬件布设之后,应对整个程序进行测试。根据不同的模块应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4) 人员培训主要指用户培训,包括主管人员和业务人员。同时人员培训的过程也是检验系统结构、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程序的过程。(5) 系统转换当系统开发完成之后,要进行系统的转换工作,即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系统转换工作要根据系统的特点来选择转化方法。20. 程序设计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可维护性可维护性一方面是指可以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由于信息
30、系统需求的不确定性,系统需求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就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和调整,为此,就要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此外,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需要对程序进行相应的升级。另一方面是指排错所需要的平均时间。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系统软硬件故障以及操作人员的不当操作等都可能导致系统出错。如果出错后能够迅速、及时的排除错误,那么这样的可维护性才是值得信赖的。因此,可维护性是程序设计的主要标准之一。(2)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程序应具有较好的容错能力。正常情况下能正确工作。意外情况下应便于处理,不至于产生意外的操作,从而造成严重损失。(3) 可理解性程序的可理解性是指程序结构清晰,易于
31、理解。它是保证程序正确性、提高可读性恶化可维护性的基础。程序设计不仅要求逻辑正确,计算机能够执行,而且应当层次清楚,便于阅读。因为程序的维护工作量很大,维护人员经常要维护他人编写的程序,一个不易理解的程序将会给程序维护工作带来困难。(4) 效率效率是指程序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程序设计应做到尽可能地减少系统资源的占用,同时要有较高的执行效率。程序效率的地位已不像以前那样举足轻重了,因为硬件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其性能却不断完善和提高。程序设计人员工作效率的地位日益重要。程序设计人员工作效率高不仅能降低软件开发成本,而且可明显降低程序的出错率,进而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为了提高程序设计效率,应
32、充分利用各种软件开发工具。如:MIS生成器等。程序效率与可维护性、可理解性的关系是:实际编程过程中,人们往往宁可牺牲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也要尽量提高系统的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片面地追求程序的运行效率反而不利于程序设计质量的全面提高。因为,随着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软件愈来愈复杂,同时硬件价格不断下降,软件费用在整个应用系统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从而使人们对程序设计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小程序设计中,主要强调程序的正确和效率。对于大型程序,人们则倾向于首先强调程序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和可理解性,然后才是效率。21. (1)系统测试的对象系统开发阶段周期内的各个阶段是彼此衔接的,前一阶段发生的问题
33、如果未能及时解决,很自然会带入下一个阶段,因此在测试阶段发现的问题不一定是在编码阶段产生的,而是前面各阶段错误的几种反映。也就是说,对程序设计阶段来讲,有些错误是“先天性”的。因此,系统测试的对象显然不仅仅是源程序,而应是整个软件。它把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以及程序设计各个阶段的开发文档,包括需求规格说明、概要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以及源程序,都作为测试的对象。由于软件是程序和文档的通称,所以系统测试的对象是软件。(2) 系统测试的目的对于系统测试人们往往会走入一个误区,认为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软件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当程序设计完成之后,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容易使程序通过的测试数据,回避
34、那些易于暴露程序错误的测试数据,从而导致隐藏的错误没有被发现。从软件工程的角度看,这种认识和做法不仅不正确,而且十分有害。恰恰相反,系统测试是指以查找程序中的错误为目的,我们不是要去证明程序无错,而是要精心选取那些易于使程序发生错误的测试数据,十分挑剔地寻找程序中的错误。由于人类思维的严密性使有限度的,加之开发人员的主观、心理、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实践证明,大型软件在测试前是不可能没有错误的。因此系统测试的目的就是发现软件的错误。22. 测试与调试意义是不同的,测试的目的是发现系统中的错误,而系统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完成高质量的、完全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因此当系统测试发现错误之后,还必须诊断并改
35、正错误。即准确判定错误位置以及具体的出错情况,继而进行改正以排除错误,这就是调试。进行测试时,通过比较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差异来确认错误的存在。而错误在哪儿?如何解决?这就是调试的内容,所以调试又称排错或纠错。首先,准确判定出错的位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占去测试工作的大部分工作量(约90%左右),而在找到错误的原因后,改正错误往往相对容易得多。23. 逻辑覆盖是一种白盒测试方法,要求测试用例设计者对程序的逻辑结构十分清楚。由于无法测试软件的所有路径,所以应采用逐级覆盖的方法,覆盖级别由低向高可分为语句覆盖、判断覆盖、条件覆盖、判断-条件覆盖和路径覆盖5种情况。24. 一般的排错步骤如下:(
36、1) 从错误的外部表现入手,确定程序中出错的位置(2) 研究相关部分的源程序,找出错误的内在原因(3) 修改设计和编码(4) 重复进行暴露这个错误的原始测试或某些相关测试,以确定错误是否排除,以及是否引入了新的错误。(5) 如果所作的修改无效,则撤销这次修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止。(6) 根据排错所产生的变化,对系统开发文档中的相应部分进行修改。25. 人员培训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如果管理人员对即将使用的新系统的管理过程不了解,不能确定新系统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工作,那么就有可能消极地对待新系统,甚至阻碍系统的推广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不仅是计算机在
37、企业中的应用,同时也是一种企业变革。由于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及方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企业管理人员对这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有一个熟悉、适应和转变观念的过程。 对于自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来说,通过系统开发过程来培养一批既懂管理业务,又懂信息系统的企业专业人员也应是企业开发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之一。26. 常用的系统转换的方式有:直接转换、试运行转化、并行转换和试点过渡法。27. 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在使用中不断完善,系统维护的必要性是: 经过调试的系统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有的地方效率可以提高,或有使用不够方便的地方。 管理环境的新的变化,对信息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维
38、护的目的是保证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而可靠地运行,并能使系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系统维护就是为了保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随着环境的变化始终处于最新的、正确的工作状态。第7章简答题1. 信息系统的管理从广义上讲,涉及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也即包括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运行管理及系统评价等。2. 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开发开发管理有以下两个特点: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种变革,所以常常会遇到企业的阻力,这些阻力来自于以下3各方面。 基层:担心自己的工作被计算机替代或由于难以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而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中层:担心新的信息系统会使权力结构与管理方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自己原有的地位。 高层:由
39、于不真正了解信息系统及其作用,不重视、不亲自参与。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反映在管理过程难以完整地用文字表达,对信息系统的信息与功能需求一时也不能完全说清楚,使信息系统开发项目带有一定的灰度,并需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地去补充与完善管理过程的描述与目标系统的需求;不稳定性是指管理工作的要求、内容与方法常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常使刚开发出的系统或子系统与实际情况不符,在未使用前就要进行修改。那么,面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呢?我们应该对有关的人员,包括企业内各层次的管理人员作好引导宣传及有关知识的培训。对开发系统的技术人员除了要在开发规范上提出统一要求外,还应使他们对开发工作的难
40、度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尽管信息系统与其他技术系统相比有许多差别,但为了尽可能经济有效、保质按时开发好信息系统,我们仍应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作为一个工程项目来管理。3. 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的常用方法有甘特图法和网络计划法。4. 补充活动的最早时间和最迟时间后的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图7-1 网格法补充活动的时间安排5.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系统产生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与信息。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些信息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信息的破坏或泄漏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直接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信息系统管理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为保证
41、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数据与信息的存储、维护、安全与保密也成为运行中要做的重要工作。第8章简答题1. 按照订货点理论,可以将企业内的物料分为独立需求物料和相关需求物料两种类型。订货点理论的缺点是:由于订货点控制法不能反映物料的实际需求,往往为了满足生产需求而不断提高订货点的数量,从而造成库存积压,库存占用的资金大量增加,产品成本随之提高,企业缺乏竞争力。2. 订货点理论和物料需求计划理论的根本不同点是:围绕物料的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准时生产,即“在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数量”。3. 闭环MRP理论认为主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应该是可行的,即考虑能力的约束,或者对能力提出需求计划,在满足能力需
42、求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物料需求有计划地执行和实现。在这种思想要求下,企业必须对投入和产出进行控制,也就是对企业的能力进行校验和执行。闭环MRP包含的内容有: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与市场需求来制定企业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损制定主生产计划,同时进行生产能力和负荷的分析过程。只有通过对该过程的分析,才能达到主生产计划基本可靠的要求。再根据主生产计划、企业的物料库存信息、产品结构清单等信息来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由物料需求计划、产品的生产工艺路线和车间各加工工序能力数据,生成对能力的需求计划,通过各个加工工序的能力平衡,调整物料需求计划。如果这个阶段无法平衡能力,还有可能修改主生产计划;采购与车间作业按照平衡
43、能力后的物料需求计划执行,并进行能力的控制,即输入输出控制,并根据作业执行结果反馈到计划层。4. 在80年代,人们把生产、财务、销售、工程技术、采购等各个子系统集成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并称为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系统,英文缩写还是MRP,为了区别物料需求计划(亦缩写为MRP)而记为MRP II。MRP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和控制,使他们得以协调发展,并充分地发挥作用。5. 实施ERP项目的前期工作有:分析实施ERP的原因和判
44、断本企业是否具备实施ERP的条件。6. 企业ERP项目的实施,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企业有适销对路的产品,良好的经济效益。否则企业应该主抓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与内部的基础管理,因为这才是企业的问题根本。 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富有改革、开拓与进取精神,并具有从大局出发的全局观念 企业的管理基础扎实、规范、管理思想先进,能贯彻ERP的管理理论,满足ERP的应用培训要求 各层管理人员、非直接生产的业务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能操作计算机或通过培训能操作计算机7. 略第9章1. 从广义角度讲,电子商务是一种运用电子通信作为手段的经济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对带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购买和结算。这种交
45、易的方式不受地理位置、资金多少或零售渠道的所有权影响,任何企业和个人都能自由地参加广泛的经济活动。电子商务能使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交易并向消费者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从狭义角度讲,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也就是说,当企业将它的主要业务通过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以及Internet与客户、供应商直接相连时,其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就是电子商务。2. 按照商务主体分,电子商务可以分为门户、中介、原发等。按照参与交易的对象分,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B2B,Business to Business),企业
46、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B2C,Business to Customer),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电子商务(B2G,Business to Government),消费者-消费者(C2C),消费者-企业(C2B)和消费者-政府机构(C2G)的电子商务。按照交易涉及的商品内容可以分为有形产品电子商务和无形产品电子商务。按电子商务使用的网络类型分类可以分为电子数据交换(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因特网(Internet)和内联网(Intranet)。3. 略。4. 略。第10章1. 一般说来,DSS具有以下功能: 管理并随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内部信息,如:订
47、单要求、库存状况、生产能力与财务报表等。 收集、管理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外部信息,如:政策法规、经济统计、市场行情、同行动态与科技进展等。 收集、管理并提供各项决策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如:订单或合同执行进程、物料供应计划落实情况、生产计划完成情况等。 能以一定的方式存储和管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数学模型,如:定价模型、库存控制模型与生产调度模型等。 能够存储并提供常用的数学方法及算法,如:回归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最短路径算法等。 上述数据、模型与方法能容易地修改和添加,如:数据模式的变更、模型的连接或修改、各种方法的修改等。 能灵活地运用模型与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分析、预测,得出所需的综合信息与预测信息。 具有方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