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诚信观念的演变及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西南大学国防生选拔培养办公室:郭亮) 作者信息:郭亮,男,2007年7月参加工作,讲师 ,国防生选拔培养办公室工作,手机:摘 要:中国古代诚信观在先秦时期萌芽确立,巩固发展于秦汉时期,宋明两代被延伸拓展,明末至清得以经世致用。挖掘传统诚信观中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和内在的伦理精神,为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加强诚信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关键词:古代诚信观 演变 诚信教育 启示诚信是中国道德的基本规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伦理体系中历来都倍受推崇,甚至被奉为圭皋。中国的诚信观源远流长,作为一种价值理念伴随着历史进程的推移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认真梳理
2、中国传统诚信观的演变,可以充分挖掘古代诚信教育中有价值的道德因素,为我们今天克服诚信危机,重塑大学生诚信美德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一、 的演变古代诚信观念(一)、萌芽确立:先秦时期上古时代和夏商周时期,就已经萌芽了朴素的诚信观,到了春秋战国,中国古代的诚信观念基本得以确立。在当时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重视诚信外,其它诸子百家也都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对诚信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阐释,此时的诚信观也由以前的感性意识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在各家思想互相碰撞与交流中,古代诚信观的框架得以搭建。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有“诚”的出现,尚书太甲下中记载:“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这里的诚
3、主要是指对鬼神的虔诚,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而到了周易中,“诚”被看做是个体安身立命的根基,已具有道德本体论的含义。周易乾中提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应该在诚的基础上把提高道德修养和建功立业结合起来。春秋以前对诚信的文字记载不是非常丰富,但却是古代诚信观念产生的起源,并为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诚信”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儒、道、法、默诸家都有论述,而阐释最丰的当数儒家。在孔子的思想中,诚信被看作是立国之基、为人之本、交友之道。论语颜渊记载,其大弟子子贡曾向孔子求教为政之法。子曰:“足食,足兵,民
4、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把信放在治国的首位,体现了孔子提倡的诚信政治价值。孔子还反复告诫弟子“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孟子在孔子诚信观的基础上,将诚信列为人伦道德的重要规范,提出了五伦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腾文公上)。其五伦说概括出了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信”为处理人际交往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此外,孟子还给出了思诚的命题,孟子离娄上记载:“诚者,
5、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他把诚看成是天的本性和自然界的规律,“思诚”则是做人的方法和诀窍,对“诚”做出了本体意义和道德意义上的规定。荀子顺着孔孟诚信思想的客观方向,作了大跨度的迈进,对诚信道德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他认为,诚信是个体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统治者的治世之道,强调社会各行业都必须以诚信为本。荀子不苟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把诚看成是人生最高境界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原则,并且还强调:“诚者,君子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修身)。相对于儒家的诚信观,道家追求的诚信更侧重于“真”、“信”两方面,认为人类最根本道德就
6、是真朴之德。老子要求人们“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老子六十三章)。强调即使对不守信的人,也要信任他,这样才可以使人守信。这反映了老子对真实、诚信的追求。庄子则提倡顺乎自然,真实不欺的诚信品德。所谓“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的最高境界,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对诚信有了新的理解。墨家则始终把诚信作为评价人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推崇忠信之士。墨子说:“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法家虽然主张以法治国,但却非常看重道德规范中“诚信”的功能。商鞅把“信”与“法”、“权”并列,共同认为是治理国家的三条纲领:“国之所以治者
7、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君书修权)。法家学说集大成者韩非提出“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认为诚是处事之方法,并进一步指出:“小信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以此告诫君主治国要取信于人。通过先秦诸圣贤的论述,“诚”与“信”逐渐在中国的传统伦理体系中成为核心内容之一,古代诚信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二)巩固发展:秦汉时期随着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纲领,儒家的诚信思想更加得以继承和发扬。“信德”被统治者钦定为“五常”之一,纳入治理国家的重要内容,使得“信”逐渐成为渗透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重要道德准则,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时期,出于政治
8、需要,董仲舒建立了一整套周密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与“仁、义、礼、智”一起一同概括为“五常之道”。“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之一)。严格地讲,董仲舒所提倡的信,与先秦诸子所讲之信是有区别的。他的信是单向的,重在强调臣对君的信,以便于君对臣的管理,从而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作为臣民必须:“至忠厚言,以事其君”,而且这种信必须以“礼”对其进行规范,所谓“好为大夫者,宜厚期忠信,敦其礼仪”。尽管董仲舒的伦理思想带有单向性,但他将信作为五常之一,加强了诚信道德在中
9、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从此以后,信作为五常之一,既体现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如臣对君诚;又规范了人们的道德行为,如朋友之间守信等。在这方面,董仲舒对当时社会诚信道德的建设是有很大贡献的。秦汉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正式成为统治思想。由于儒家思想最适宜维护封建统治,所以自此以后它就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流。特别是董仲舒倡导的三纲五常,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和推崇,作为五常之一的信,也由此而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对后世产生着无可估量的影响。(三)延伸拓展:宋明两代自汉代以后,各朝对诚信的论述都因袭不断,到了宋明时期随着理学的复兴,诚信再次被大家所重视。理学家
10、们把对“诚”的理解进了延伸拓展,上升到一种哲理化的层面。他们认为诚是天理的本然,是天人合一的基础,是人身心内外合一的根源。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建立了以诚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通书第一章记载:“天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在这里,诚被认为是万物的开始,同时他将宇宙观中的诚同道德观中的诚统一结合了起来。周敦颐还特别强调以诚为本的道德本体论,认为:“诚者,圣人之本”(通书诚上);“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在他看来,仁义礼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皆以诚为基础。而另一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则认为“诚”是宇宙天理的本然,人们的所作所为必须合乎天理。朱熹在中庸章句中说:
11、“诚者,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诚”是“天理”的组成部分,客观世界是本然存在的,“诚”也是本然存在的。他还说:人道惟在忠信,不诚无物。人若不忠信,如木之无本,水之无源,更有甚的一身都空了。今当反看自身能尽己之心,能不违于物乎?若未尽己之心,而有违于物,则是不忠信,凡百处事接物皆是不诚实,且谩为之。如此四者,皆是修身之要,就其中主忠信又是最要。(朱子语类第二十一)这里朱子特别强调了忠信在做人之道中的作用,把忠信看做是为人处世的木之本、水之源。宋明理学对“诚”的阐释,体现了一种天地一体的思想,诚的意义超越了生命个体的约束,获得一种合乎天道
12、的境界,是一种形而上的诚的存在。(四)经世致用:明末至清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繁荣,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出现,明末至清时期的诚信观明显带有经世致用的思想痕迹。王夫之指出:“夫诚者,实有者也”,“诚,以言其实有者尔”(四书训义中庸三)。“诚”在王夫之那里首先是作为实有的概念,指人们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在他看来,诚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认知和把握,他在四书训义大学中指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目,既是修身的前提亦是修身的次序。实际上,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清代,受诚信道德的影响,商人经商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标榜诚信。清初商人孙绪燮“废学而奋于贾,尝病市道诈伪,曰:信义人所弃,自我得之,则富贵也”。于是,
13、“人争恭之交易者,不重千金,而重翁一言”。明清最强大的晋商和徽商在总结自己的经营之道时,也都把诚信放在首位。徽商吴南坡表示,“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饰价为欺。”主张诚信为本,坚守以义取利,是徽商一以贯之的儒商品格,也使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从根本意义上说,将诚信作为经商从贾的道德规范,正是徽商获得成功的要诀所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诚信观到清代普遍的得到实用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视诚信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使诚信成为安身立业、社会交往、治国安邦之根本。在传统道德体系中,诚信之德成为中国传统伦理的结合点,与封建道德的其他规范相互贯通并居于核
14、心地位。作为一种“善德”诚信始终为社会各阶层所推崇,历代思想家都不断挖掘和提升它;统治者出于稳定江山社稷的迫切政治需要,也不断强化它,使之以封建纲常的形式居于社会道德的主导地位;在社会大众层面,崇尚明礼诚信逐步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这就使诚信之德在中国封建社会实际上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必不可少的道德之网的网上扭结,其教化功能、调节功能和导向功能绵延千年而不衰。二、 古代诚信观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在当今的大学生中,相当程度上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求职作假、考试舞弊、贷款不还、论文抄袭等行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诚信危机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普遍
15、性问题。在探究解决方法时,我应当不能忽略从传统道德资源中寻求先哲智慧,着力挖掘传统诚信观中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和内在的伦理精神,为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加强诚信建设提供宝贵的借鉴。(一) 追求“内诚于心”的诚信理念。古人把讲诚信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内心向往和追求,把诚信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良心的自觉,视之为终身为奋斗的目标,因此,具有很强的自律性和稳定性。先哲重视修身立业,并把修身放在首位。易经云:“君子进德修业”,告诫人们做人要有德有为,而有德是有为的前提。礼记大学记载:“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把“意诚”放在了提纲挈领的位置,是心正、修身、齐家、
16、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讲诚信是内心的自律觉悟,不是什么外在动机的需要。而在现今很多大学生的眼里,诚信思想中的功利化因素严重,他们将讲诚信作为一种工具,使讲诚信成为一种有条件的接受,而不是一种自觉自为的行为。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目标使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比较明显,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常常以牺牲道德原则为代价,其直接结果便是使失信行为的发生变得理所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的诚信观是具有可借鉴的现代价值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把讲诚信作为自己自觉的行为,才可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思想境界,才能经得住外在事务的诱惑,才能真正成为讲诚信的人,有道德的人。(二) 借鉴传
17、统诚信观中的践行方法。 中国古代诚信教育中特别注重实践的作用。礼记淄衣中说:“听其言观其行”,“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孔子强调的是必须践行诚信,诚实守信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行动中。在论语一书中更是随处可见孔子对身体力行的要求。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等。古代的诚信教育告诉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从点滴小事开始就得树立诚信理念。在实践中让大学生体会诚信、理解诚信、自觉的遵守诚信。如此,诚信也才可能内化为广大学子的自觉行为。(三)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同时,应当同时注重对
18、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人格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诚信稳固的保障。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著作中对诚信就有非常深刻的论述,其它一些历史书籍,家训家规中也随处可见诚信内容。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主要来源于个体内心的道德理念,以及社会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只要每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了,诚信的重塑将不再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因此,我们应当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提高大家的诚信素质,从而帮助学子们树立诚信品质。参考文献:1 李民,王健. 尚书译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1958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4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65 董仲舒.春秋繁露 M.北京:中华书局.19756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7 黎靖德.朱子语类 M.北京:中华书局.19868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王公山.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 韩少珍.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源流及其特点 J.船山学刊.2006,(2).11 唐贤秋.诚信道德探源 J.道德与文明.2003,(6).12 杜振吉.儒家的诚信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J.山东社会科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