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考试资料》word版.doc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53941340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1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考试资料》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物学考试资料》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学考试资料》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考试资料》word版.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植物、真菌和动物代表了进化的三个方向,即自养、腐生和异养。2、物种的进化是不可逆的,一旦灭绝不可能再现。3、分类等级 :分类学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动物分类系统,由大而小有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等几个重要的分类阶元(分类等级)(category)。任何一个已知的动物均可无例外地归属于这几个阶元之中 。4、物种的定义: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

2、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亚种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种内任何其他种群有别。人工选育的动植物种下分类单元称为品种。5、目前统一采用的物种命名法是“双名法”。它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Science name)。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该动物的属名,后面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第二章 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的定义: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2、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组成:原生动物即单细胞动物,具有一般细胞所有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核

3、、细胞质、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2)这种单细胞是一个具有一切动物特性和生理机能的、独立完整的有机体:具有运动、消化、呼吸、排泄、感应、生殖等机能。以上生理机能是由各种特殊的细胞器来完成。 (3)身体微小 最小种类:23微米; 最大种类:13毫米 (4)原始性 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在各类动物中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反映了动物界最早祖先类型的特点。 (5)有特殊的适应性 (6)群体单细胞动物 特点:由多个单细胞个体聚集而成的群体,但绝大多数群体内的单细胞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3、代表动物:草履虫 第三章 海绵动物门1、又称多孔动物门或又名侧生动物2、多孔动物的主要特征: (1)

4、体型多数不对称 (2)没有器官和明确的组织,体壁为两层细胞 (3)具有水沟系 具有独特的水沟系。靠鞭毛的摆动,不断将外界的水流同食物和氧带入水沟系中,又不断将废物由出水口带到外面。因为多孔动物的摄食、呼吸及其它生理机能都要借助水流来维持,所以水沟系对其固着生活有重要意义。 (4)生殖和发育 无性生殖: 为出芽生殖和形成芽球的方式。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或雌雄异体,异体受精。 发育特点: 发育过程中出现两囊幼虫和逆转现象。 逆转的过程: 动物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 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表面。此时的幼虫 称为“两囊幼虫”

5、。 幼虫从母体出水管随水流逸出。 然后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而另一端的大细胞留在外面形成外层细胞。 这与其它多细胞动物原肠胚形成正相反,因此称“逆转”。幼虫游动后不久即行固着、发 育成成体。 (5)再生能力强。3、为什么称为“侧生动物”?由于有水沟系、骨针、领细胞等特殊结构,以及在发育中有逆转现象,说明它又与其它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称为“侧生动物”。4、什么是水沟系统?其工作原理怎样?水沟系统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它对于适应固着生活很有意义。因为海绵动物缺乏运动能力,它的摄食、呼吸、排泄及其它生理机能都要借水流的川行来维持,靠鞭毛的打动,不断地将外界的水连同食物和氧气带入水沟系统里, 不断地将废

6、物带到外面去。有性生殖的精子也是由水流又一个海绵流到另一个海绵体内。原理:单沟型:外界水流进入水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水流。双沟型:外界水流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水流。 复沟型: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入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5、小结:体制不对称或辐射对称;固着生活;身体由2层细胞及其之间的中胶层构成;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具有特殊的水沟系统;细胞没有组织分化;没有消化腔,细胞内消化。无神经系统;有领鞭毛细胞。因此,是一类极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第四章 腔肠动物门1、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身体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是

7、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 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是介于辐射对称与两侧对称的形式。躯体由二个胚层组成,中间夹着中胶层 腔肠动物第一次出现胚层分化,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出现消化腔相当于高等动物的消化道,是食物进行初步消化的场所。通过胃层腺细胞分泌消化液,使食物在消化腔内进行初步消化,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细胞外消化。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消化腔只有一个对外开口,是原肠期的原口形成的,兼有口和肛门两种功能。有原始的组织分化 原

8、始的上皮组织:皮肌细胞既是上皮细胞,又是原始的肌肉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两种功能。 具有刺细胞 有水螅型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营固着生活。身体呈圆筒状,上面的游离端是口面,下面的固着端是反口面,称基盘,如水螅、珊瑚和海葵等。水母型:营漂浮生活。身体呈伞状或原盘状,反口面(凸面)向上,口面朝下,口面中央悬一条垂管,末端是口。 具多态现象 群体多态现象:群体内出现二种以上不同体型的个体,有不同结构和生理上的分工,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生殖和世代交替无性生殖:为出芽生殖。若芽体长成后不脱落,则形成群体。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在发育过程中,它们的水螅型可以用无性生殖(即出芽)

9、的方式产生水母型;水母型个体又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这种现象叫世代交替。 呼吸、渗透调节和排泄 没有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气体交换和代谢废物的排放是靠外胚层细胞与体外的水借渗透作用来进行的。内胚层细胞也与消化循环腔内的水进行气体交换和渗透排泄,因为腔内的水在不断流动,与体外的水比较,其含氧量和代谢废物的扩散速率也不会太低。 2、代表动物水螅Hydra3、中胶层:主要由水、无机盐、蛋白质组成,能使基盘抵抗强大机械拉力和增强触手韧性,同时对身体有支持作用。第五章 扁形动物门1、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2、门的主要特征: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形成中胚层出

10、现复杂的器官系统 形成不完全的消化系统,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完整的生殖系统 皮肤肌肉囊 由中胚层分化形成复杂的肌肉构造,如环肌、纵肌、斜肌。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除了有保护功能,还强化了运动机能,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消化系统 不完全消化系统,即有口,无肛门。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自由生活种类消化道复杂,寄生生活种类的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排泄系统 出现原肾管型(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系统。一端开口,末端为焰细胞。分布在身体两侧。排泄管通常有许多分支,末端是由帽状细胞和管状细胞组成。管状细胞上有许多小孔,帽状细胞有若干根

11、鞭毛不停摆动,使实质中的代谢产物和水一起进入排泄管,再由体表的排泄孔排到体外。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但大多的排泄物如含氮废物是通过体表排出的。神经系统和发育 为梯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前端形成脑,从脑发出背、腹、侧3对神经索,其中腹面的2条神经索最发达,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形成梯形。自由生活的种类常具眼点、平衡囊等感觉器官。生殖系统出现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前列腺、卵黄腺等附属腺体。由于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这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大多行有性生殖,除少数单肠类是雌雄异体(少)外,其余都是雌雄同体(多)。3、

12、代表动物- 涡虫 肠:分三支,每一支又分出许多小支,末端为盲管,因无肛门,仍属于不完全消化系统。4、小结扁形动物身体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共同形成皮肌囊结构;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填充;消化道有口无肛门;神经系统为梯状神经系统,出现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管,无呼吸和循环系统。分为3个纲,涡虫为自由生活;吸虫纲消化系统退化,寄生生活;绦虫纲全部体内寄生生活,身体有节片,消化系统完全退化。吸虫纲和绦虫纲中有很多是人和家畜的寄生虫。第六章 假体腔动物(线虫动物门)1、 假体腔动物又称原腔动物(Protocoelomata) 包括7个门类,它们的外部形态差异很大,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不太清楚

13、,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有假体腔(初生体腔)。假体腔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2、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体表具有角质膜 体表有一层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角质膜,光滑、坚韧而有弹性。 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 假体腔动物的消化道出现了肛门,口和肛门执行的功能,进化为完全的消化系统。具发达的肌肉质咽,但肠壁无肌肉层。为管中套管结构。 原肾型排泄系统 为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但是是由原肾细胞(一般为1细胞个)或腺细胞(一般为2个细胞)衍生形成. 无循环和呼吸系统 体腔液的流动起循环作用;体表呼吸,寄生种类厌氧呼吸。 雌雄异体异形圆筒状神经系统 为筒形,由围咽神经环,以及从围咽神经环向前发出6

14、条神经和向后发出6条神经索构成,神经索都嵌在上皮中。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感觉器官不发达,主要有纤毛窝、乳突、眼点、刺毛等。3、 代表动物-蛔虫 肌肉层:为最里层,由单层纵肌构成肌细胞分为二部分:顶端为含有细胞核的原生质部基部为含有肌原纤维的收缩部;只有纵肌,没有环肌;身体只能弯曲,不能伸缩;肌细胞的原生质部伸向背、腹神经索,接受神经支配 4、 小结 假体腔动物是一类相互之 间亲缘关系不明确,外部形态差异很大,但都是具有3个胚层,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物,包括7个门。它们除有假体腔外,还有:卵裂均为螺旋卵裂;由端细胞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完整的消化道;排泄系统仍为原肾

15、型;无循环和呼吸系统。5、 几个重要问题:1、何谓假体腔及其生物学意义?假体腔如何形成?包括的门类,有何共性?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假体腔动物包括7个门类的动物,即线虫动物门、腹毛动物门、轮形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尽管各门动物差异较大,但它们具有共性。即都有假体腔。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假体腔的意义表现在:使动物的肠道与体壁之间有了空腔,为体内器官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体壁有了中胚层

16、形成的肌肉层,加上体腔液的流动压力,使动物的运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体腔液体的存在,同时使得腔内物质出现了简单的流动循环,可以更有效地输送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2、假体腔动物体壁结构的异同 共性:均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构成。差异性:线虫动物:上皮细胞为合胞体。角质层结构复杂,明显可分为3层,大多由不同蛋白构成,有一定弹性。腹毛动物:构成表皮细胞的是单纤毛上皮细胞,不是合胞体。主要由环肌和纵肌组成3、寄生的种类线虫动物、轮形动物(部分)、线形动物的幼虫、棘头动物(内寄生)。线虫孵化后,除生殖细胞外,体细胞不再分裂,因此线虫的细胞核或细胞数目是恒定的,常成为发育生物学理想的研究材料。第六章 假体腔动

17、物假体腔动物又称原腔动物,都有假体腔(初生体腔)。假体腔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假体腔形成是受精卵经过螺旋卵裂,发育成囊胚,形成中胚层,胚胎发育后期中胚层与上皮的内层结合形成体壁。这样囊胚腔就在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和肠道之间继续保留下来,形成了所谓的假体腔。假体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没有体腔膜。假体腔的特征:(1)相当于胚胎期的囊胚腔; (2)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无体腔膜和肠系膜 ;(3)无与外界相通的孔;(4)体腔内充满体腔液 (输送营养)。假体腔:为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假体腔与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所接触,没有中胚层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腔,称为假体

18、腔或原始体腔。假体腔是在系统发生上第一次出现的体腔,也称作初生体腔。假体腔初生体腔原始体腔假体腔形成对动物进化的意义:为内脏器官系统发展提供了空间。 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 。在体壁与内脏之间形成膨压, 使身体保持一定体形。第七章 线虫动物门(代表动物蛔虫)特征: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假体腔动物的消化道出现了肛门,口和肛门执行的功能,进化为完全的消化系统。具发达的肌肉质咽,但肠壁无肌肉层。为管中套管结构原肾型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但是是由原肾细胞(一般为1细胞个)或腺细胞(一般为2个细胞)衍生形成.无循环和呼吸系统:体腔液的流动起循环作用;体表呼吸,寄生种类厌氧呼吸。 4.雌雄异

19、体异形;圆筒状神经系统假体腔动物总结都是具有3个胚层,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有假体腔结构的动物;卵裂均为螺旋卵裂;由端细胞形成中胚层;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完整的消化道;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无循环和呼吸系统。几个重要问题:1、何谓假体腔及其生物学意义?假体腔如何形成?包括的门类,有何共性?假体腔又称初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成体形成的体腔,其特点是: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及体腔膜。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线虫为什么是研究发育最好的材料?线虫胚胎发育中细胞分裂和细胞系的形成具有高度的程序性,线虫在发育过程中,除受精卵会分化外,其他细胞均不分化

20、。第八章 环节动物(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代表动物环毛蚓)1. 形成真体腔: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三个腔:第一次出现的腔:囊胚腔(I),第二次出现的腔:原肠腔(II),第三次出现的腔:体腔(III)体腔是由中胚层形成时出现的中胚层体腔囊发展而来的。 真体腔的形成: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裂增殖,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两侧的体腔囊壁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其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即真体腔。(真体腔是由中胚层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真体腔是继假体腔之后出现

21、的,也称次生体腔。)真体腔裂体腔次生体腔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肠壁外附有肌肉,使肠道蠕动,消化道在形态和功能上进 一步分化,消化能力加强。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循环系统。身体出现分节现象2.身体分节: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构成,称为分节现象。神经、排泄、生殖等器官大多按节排列,身体分节是高等无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标志 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如蚯蚓。 异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同,如沙蚕。身体分节的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

22、灵活,而且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物进化中形成头、胸、腹和有关节的附肢等是十分必要的。3. 出现刚毛和疣足形式的附肢意义:环节动物刚毛和疣足的出现,增强了运动功能,使它们的运动更敏捷、迅速。4 .闭管式的循环系统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但已是一种高级形式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意义: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5. 链索状神经系统:由脑、围咽神经索、咽下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组成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6. 皮肤呼吸:大多数环节动物无专门的呼吸器官,由于循环系统的产生,皮肤内分布有

23、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依靠体表进行皮肤呼吸。7. 排泄器官为后肾管型:后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中胚层的体腔膜形成的,具有两个开口:在体内的开口为肾口,向体外的开口为肾孔。(原肾管型的排泄器官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功能: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水分。三个纲的特征比较 运动器官 生殖带 吸盘多毛纲 疣足 无 无寡毛纲 刚毛 有 无蛭 纲 无 有 有第九章 软体动物(代表动物河蚌)真体腔、后肾管、个体发育中有担轮幼虫等特征,是软体动物相同于环节动物的代表性特征,1.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两侧对称。头部:着生有口、触角、眼和其它器官。足:着生在身体

24、腹面,头的后方,有丰富的肌肉组织,是软体动物的运动器官。内脏团:一般在足的背部,是消化、生殖等内部器官的所在部位。角质层:主要成分:壳质素。功能:保护贝壳的中、内层不被碳酸溶解。珍珠层:也称壳底。珍珠即在珍珠层内形成。珍珠的形成是外套膜对外来物的反应。珍珠层的形成:在生长中,如果外套膜和贝壳间进入了沙粒或其它异物,就会刺激珍珠层的分泌,受刺激的上皮细胞即以此为核,将至于两层表皮之间的结缔组织中的异物包裹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一层一层地将其包住,逐渐形成珍珠层。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皱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是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 。功能:1)分泌物质形成

25、贝壳。2)外套膜围成的外套腔与多种生理功能有关,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有消化、排泄、生殖器官的开口。3)具有辅助呼吸作用。3、 体腔和循环系统:同时存在假体腔和真体腔。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管的内腔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系统。4.排泄系统:为后肾管 (肾脏),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为一管状构造。一端以肾口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以肾孔开口于外套腔。5、呼吸系统 :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展形成。陆地种类:无鳃,而是外套腔内部一定区域的微血管密集成网,形成“肺”,直接取氧。6、较高等种类有4对神

26、经节 :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7、生殖系统与发育:大多为雌雄异体,也有雌雄同体;大多体外受精,也有体内受精。河蚌神经系统:分散中心式神经系统,由三对神经节: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脏神经节组成。神经节之间有神经相连。小结:软体动物身体两侧对称或不对称,有3个胚层,真体腔不发达。身体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多数有石灰质的外壳。排泄系统是后肾型,有循环系统(开管式)和呼吸器官。除头足类属于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海洋中间接发育的种类有担轮幼虫期。腹足类不对称的体制是由于在进化过程中的旋转和扭转造成的。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一、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分部节肢动物的身体象环节动物一样

27、由许多体节组成,但前者基本为同律分节,而节肢动物的身体分节已发展到异律分节。身体的节数减少并高度愈合归并,体节按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分化为体部。身体的分部在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分工: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 胸部:运动和支持中心 ;腹部:营养和繁殖中心2.附肢分节节肢动物的附肢也按节排列,与环节动物的附肢疣足相比,有了重大进步:疣足与节肢的比较 疣足 节肢1) 按节分布,数量多 体部分布数量少2) 形态划一 形态多样3) 与身体之间无关节 身体之间有关节 附肢不分节 附肢分节4) 无肌肉附着 有大量肌肉附着3.具有发达的横纹肌4.体被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体壁含有几丁质是节肢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节肢动物的

28、体壁具有一定的硬度,起着相当于骨骼的支撑作用,故称其为外骨骼。 几丁质是含氮的多糖类化合物醋酸酰胺葡萄(C32H54N4O21) 几丁质以网格状结构包埋在蛋白质的基质中。几丁质的物理性质是柔软的,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5.呼吸系统多样性1)体壁 2)鳃 3)书鳃 4)书肺 5)气管6.具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7 具两种类型的排泄器官1)后肾管型 2)马氏管型 马氏管是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外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它直接浸浴在血液中,能大量尿酸等含氮废物,送入后肠后,经肛门排出体外。二、1、口器的结构:由头部的3对附肢上颚、下颚、下唇 和上唇、舌 (属于头壳)组成。2、触角的形态:刚毛状

29、:蝉 ;丝状:蟋蟀、天牛、夜蛾等;双栉状:蚕; 芒状:蝇; 鳃状:金龟子;膝 状:蜜蜂;环毛状:蚊子;球棒状:蝶类3、翅的结构与体壁相同 : 在翅的发育过程中,上下二层体壁愈合并膜质化,上皮细胞层消失,但沿气管走向增厚形成翅脉。翅脉较硬,对翅有支撑作用。在翅脉的空隙中有神经分布,血液沿翅脉循环。4、呼吸系统 由气门、气管和微气管组成微气管:气管逐级向体内分支,当气管分支到直径为25微米时,进入一星形的端细胞,伸出直径1微米以下的微气管。 微气管末端封闭,伸入到呼吸组织,直接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变态: 昆虫从孵化到发育为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上都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作变态

30、。 变态有二种类型: 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有多种类型,常见的有 渐变态:如蝗虫 半变态 :如蜻蜓、蜉蝣第十二章 第三节 两栖纲一、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地位:(1)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但不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2)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典型。二、两栖纲的主要特征:1. 发育中有变态现象: 幼体:水生 成体:陆生 以鳃呼吸 以肺呼吸 具侧线器官 侧线器官退化 无五趾型附肢 有五趾型附肢 一心房、一心室 二心房、一心室 单循环 不完全的双循环 2.体表裸露,有粘液腺,皮肤有辅助呼吸功能3.具1节颈椎、头骨与脊椎连接处有二个枕髁。 脊椎分成四部分:颈椎

31、、躯椎、荐椎、尾椎4.排泄器官幼体为前肾,成体为中肾。5.大脑分化个两半球,具原脑皮(为大脑皮层 的雏形),有10 对脑神经。6.开始出现中耳,能将声音传入内耳发生听觉7.卵生,体外受精,不具钙质的卵壳。三、1、心脏的组成 由2心房、1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形成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和右心房(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心室内壁具肌肉小梁,且和动脉圆锥中的螺旋瓣能够对血液进行分流,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这种循环是不完全的。2、主要动脉系统包括颈动脉、体动脉和肺皮动脉。静脉系统与鱼类的差别较大,由一对前大静脉

32、和一支后大静脉组成,收集全身血液回右心房。有发达的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3、脊柱的变化:脊柱有了较大的分化,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和荐椎(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的特征),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4部分。四、代表动物黑斑蛙(1)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2) 具唾液腺和肌肉质的舌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点。 (3) 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五、小结 是具有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水陆两栖的脊椎动物,是低等四足类动物。 大多以肺作为呼吸器官,但同时辅以皮肤呼吸,有的终生水生的种类终生具有鳃。 发展了陆生动物所具有的骨骼结构,包括在脊柱、四肢

33、、肩带、腰带方面的改造。 嗅、视、听器官的变化和脑的相应的发达有利于在复杂的陆生环境中生活。第十三章 动物进化理论1、同源器官(homologous organ) 同源器官是指不同类群动物的某些器官有时在外形上不同,功用也不同,但其基本结构和胚胎发育的来源上却相同。(例如脊椎动物的前肢如鸟翅、蝙蝠的翼、鲸的鳍状肢、狗的前肢以及人的手臂等。)同源器官在外形和功能上很不相同,但内部结构却很相似,在胚胎发育中有共同的原基与过程。这种一致性可以证明这些动物有共同的祖先,其外形的差异则是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执行不同的功能造成的。(陆生脊椎动物的肺与鱼类的鳔的同源关系可以从肺鱼的鳔循环看到它们的同源线

34、索,从胚胎发生上看,缥与肺均由原肠突出形成。)2、 同功器官同功器官是指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来源和基本结构均不同。(蝶翼与鸟翼均为飞翔器官,但蝶翼是膜状结构,皮肤扩展形成,而鸟翼是脊椎动物前肢形成,内有骨骼外有羽毛;鱼鳃与陆栖脊椎动物的肺,均为呼吸器官,但鱼鳃鳃丝来自外胚层,而肺来自内胚层。)3、痕迹器官:痕迹器官的存在对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最有意义的证据。痕迹器官是指动体或人体中一些残存的器官,它们的功用已经丧失或极小。为什么陆生的动物如蜥蜴、鸡、猪等在胚胎期会有鳃裂呢?为什么人的胚胎会有尾?生物的遗传性把过去一些进化的痕迹保留在胚胎时期中,因而才有胚胎初期的相似。人和陆生脊椎动物

35、都是从水生的始祖进化而来,所以胚胎时期都出现鳃裂(或鳃囊)。人又是从有尾的动物进化而来,所以在人的胚胎早期有尾。“中性突变”是指这种突变的结果对生物体本身既无好处也无害处,对“选择”来说处于“中性”,故保留有利的突变,消除有害突变的自然选择对其不起作用。中性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在分子水平上大多数的突变(包括蛋白质与DNA的多态性)是中性的,它们不影响蛋白质和核酸的功能,故对生物体的生存既无害也无益 ,属此类的突变有“同义”突变,“非功能性”DNA顺序中的突变和结构基因中的一些突变等。 “中性突变”经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里固定下来或消失。中性突变对生物体来说:既不提高也不降低其对生活环境的

36、生存适合度,它是通过群体中的随机婚配而使这些突变在该群体中逐渐积累而最终固定或消失。分子进化速率的“恒定性”与“保守性”。中性学说也承认自然选择,但认为大多数表型层次上的自然选择是后“稳定化”选择(stabiLizing selection),其作用是消除表型上极端的个体,而保留那些接近群体均数的个体。5、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A.突变 突变的方向是随机的,突变给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如果突变性状被选择,这一突变基因就在基因库中积累增多。B.遗传漂变 在一个小种群内,基因频率由于偶然的机会(不是自然选择的原因)而随机增减的现象。建立者效应 一个种群中的几个或几十个个体迁移到另一地区而定居下

37、来,自行繁衍后代,造成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现象。瓶颈效应 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生活季节中,数量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某一基因残存的个体多,下一世代繁殖后,这一基因的频率也相应增多,反之某一基因的个体少,下一世代中该基因的频率也相应减少,从而引起种群内部基因频率的改变。C.基因迁移 一个种群的个体迁入到另一个种群中去的现象。不管是老个体的迁出还是新个体的加入,都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D.自然选择 通过自然选择对基因型的影响和基因重组的作用,从而定向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结果使生物类型发生改变。如青霉素对细菌抗性的选择E.选择压 指在2个相对性状之间,其中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它是经选择以后发

38、生效果的一个标准。6、间断平衡论的理论基础:基因突变学说和地理隔离导致新种快速形成是间断平衡论的理论基础,因此该论也特别强调变异的随机性和地理隔离对物种形成的重要性。7、动物进化型式与种系发生线系进化 也称前进进化。趋同进化 平行进化 停滞进化 趋异进化和适应辐射 趋异进化也叫分支进化进化的不可逆性 8、(1)物种 物种是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以种群的方式存在,占有一定的生境,同一物种个体的形态基本一致,如有差别,其差异在遗传上是连续的,个体之间可以杂交并产生后代,它们享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与其他物种之间由生殖隔离分割开。一个物种具有形态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以及生理生化等

39、方面的特有指标。(2)亚种是物种下的分类单位,是指一个物种内具有相同变异特征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一般是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态隔离所形成,并具有与邻近亚种相区别的稳定的形态特征,但尚未完全形成生殖隔离。亚种一般可称为地理亚种。9、物种形成的第一种方式:地理隔离生殖隔离10、生殖隔离机制分为两类:(1)合子前的生殖隔离机制 (2)季节隔离第十四章 动物生态一、气候因子(一)温度 温度对动物的影响最显著,它直接影响动物的体温,从而影响着新陈代谢强度、生长和发育等。温度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的依赖性比恒温动物显著, 一般说来动物生命活动的低限是冰冻、高限是42 。(二)湿度和

40、降雨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水是生命过程中代谢活动的介质,所有生物化学反应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湿度对恒温动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水源和食物中的含水量而起作用的,如草食性啮齿类的食物中水分不足,能显著降低其繁殖力。(三)光生物有机体所必须的能量几乎全部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日光二、化学因子化学因子主要包括气体(氧、二氧化碳、氢等)、盐度和酸碱度(pH)等。三、生物因子密度制约或密度依赖性影响食物不足则引起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特别在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之间对于食物和栖息地竞争的加剧,可导致生殖力下降、死亡率增高以及动物的外迁,从而使种群数量(密度)降低,构成一种与密度有关的

41、反馈调节机制,称密度制约或密度依赖性影响。生物有机体之间还存在着寄生(寄生则是寄生动物得益而寄主受害的一种关系。寄生动物以寄主为长期或临时栖息处所,并从寄主吸取养料。)、共栖(共栖是两种生物共同栖居在一起,对一方有利但并不危害另一方,彼此独立生活。)、共生(共生为互利的共栖现象,最典型的例子是白蚁与其肠内鞭毛虫的共生关系。)和捕食等。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在自然界内种内个体是互相依赖、彼此制约的统一整体。(一)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 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型在自然界内十分罕见,例如蜂巢内的蛹及海滩上的樱蛤;随机分布: 随机分布也较少见,仅见于单一环境和不表现任何聚丛倾

42、向的物种上,如面粉中的拟谷盗。聚群: 聚丛分布则为自然界内最普遍的分布类型,这与环境因子(例如湿度、食物、植被覆盖等)的分布常呈斑块状,很多动物又有聚群行为的倾向有关。种群的年龄结构老年个体数成年数幼年数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三)出生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后代个体的平均数。理论上的或最大出生率是繁殖潜力,即在理想条件下所能产出的后代数目。生态出生率:具体的生活条件使繁殖力受到多方面的抑制,例如并非所有的雌性个体都有繁殖力、卵和幼体也并非全部能孵出或存活,这种实际出生率又称生态出生率。出生率的大小与以下因子有密切关系:性成熟的速度,胚胎发育所需的日期,每窝卵或幼仔的数目以及每年

43、繁殖的次数等。繁殖力是物种历史上所形成的一种适应性。种群的繁殖力受环境条件所影响(四)死亡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种群内的个体死亡的平均数。生态死亡率:在理论上最小死亡率只涉及那些老年个体因生理寿命所致的死亡,但实际死亡率远远超过最小死亡率,而且随着种群的密度增大、生存斗争愈趋激烈,导致死亡率升高,这种实际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率。影响动物种群死亡率的因子:1食物条件 2、寄生虫和疾病 3栖息环境的恶化(五)种群存活曲线 描述一动物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存活状态特征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动物界大致有3种存活曲线类型,即凸型、对角线型和凹型。凸型是接近生理寿命的存活曲线。大多数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对角线型,即每年的死亡率基本相似。但由于环境条件经常变动,因而实际的曲线是复杂的。凹型是极少见的存活曲线,其种群中的幼体死亡率极高,后期则死亡率极低,种群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习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