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doc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5364432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很低,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劳动

2、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无效劳动时间减少,使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量减少;同时,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劳动者借助于农业机械,电力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一些劳动力。(二)耕地的减少由于二三产业。城市化及道路建设等的发展占地,以及对耕地的保护不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个劳动力负担的耕地面积量逐年下降,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三)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少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仍只有1.4亿人,还不能很好满足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需要。(四)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

3、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多年以来中国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户口的农业劳动力转成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基本没有可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二三产业,但各地政府普遍采取了一些限制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的进行部门,区域间的转移。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1.工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第一选择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业就业人员比例由 1990 年的 72.2%下降为 2000 年64.38%.同期,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分别由 15.2%和 12.6%上升为 16.81%和 18.81%.在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工业是跨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选择,其次是建筑业

4、和服务业。同时,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 3.37 和 6.21 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跨省劳动力流动显著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第二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能较多地在工业部门就业显然与中国农村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比较齐全有关。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的主体是以农业为原料的工业和直接为农业、农村提供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工业。就我国情况而言,农村工业已全面介入各工业部门,其行业分布与城市工业具有很强的“同构性” 。 3.非农收入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收入 目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 70.5%下降到 45.1%,年平均下降

5、 1.3 个百分点。 在农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 非农收入占农村转移劳动力收入的比重却不断上升。200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2366 元,比 1996 年增加 430 元,其中,来自于非农产业的纯收入由 621 元增加到 1066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 32%上升到45%.换言之,目前非农产业收入差不多已占到农民纯收入的一半左右。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获得的劳务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 劳务收入人均 240 元, 劳务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 14.85%.2001 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375.7 元, 占农民纯收入的比

6、重为 15.9%.2002 年, 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438.2 元,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 17%.其中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江西等省市农民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30%以上。 4.转移劳动力具有明显的兼业性 目前, 我国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 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兼业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寡与从事劳务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而言,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长,反之则短。兼业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间隔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农村劳动力兼业转移人员在外工作时间 1-5 个月比率

7、为 3.4%,而在本乡从事非农行业 1-5 月的比率为 18.3%.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无论是对农业还是对其它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改善劳动力利用状况、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但看到成绩的同时, 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较大偏差 由于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体制, 把城乡居民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使农村人口不能自由向城市迁移,阻断了农民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造成并维持了城乡居民之间过大的收入消费差距。 进入 90 年代以来, 随着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用工制度的

8、松动,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但这只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的流动,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也不纳入城市的就业管理。以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分割体制并没有根本改变, 使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 导致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较大的结构性偏差(见表 3)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缅甸(62.7%)等少数发展中国家。 2.职业性转移较多,地域性彻底转移不足 过去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的概括是 “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 、“进厂不进城” 。换言之, 尽管转移劳动力大部分是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 但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以世袭方式继承下来的农民身份。

9、据统计,我国每年向城镇转移的劳动力达 8000 万之多,但真正在城镇长期居住下来的只占 20%-25%.这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特有现象。可以说,世界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实现了人口的彻底转移。而我国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同时,却没有对人口城镇化作出多大的贡献。2002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 39.1%,远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 70%的水平。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 据调查,在外打工者的时间一般在 2 年以下,而且季节性劳动力转移较为明显。这种现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普遍存在。 4.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 目前农民外出就业以依托传

10、统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網络为主。据调查,2001 年农村劳动力通过有关部门或亲属有组织进行转移的占 27.8%,其余人员的转移仍然属于自发进行。 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的战略选择,关键是要让产品、劳动力、资金在城乡双方按市场规律自由流动,其核心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实质就是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多而资源短缺的矛盾, 因此任何政策手段都要紧紧围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这个核心才能起作用。 1.改变“挖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战略 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也就是西方学者所说的后工业化阶段。现在工业发展的条件比以前有了

11、根本性改观,2002 年 GDP 首次突破 10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近 3000 亿美元,居民存款 8 万多亿元,外商直接投资 500 亿美元。从现实的经济基础来讲,我们完全有能力持续地反哺农业。可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是WTO 所有成员国中对农业支持力度十分缺乏的国度。按照 WTO 所允许的“绿箱”政策,国家应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补贴、农业保险、农业教育、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等领域, 以改变农业比较收益偏低的现状, 吸引大量社会剩余资金投资于农业,为新型农村工业化开拓发展空间。 2.把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第三产

12、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大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一般高于其产值比。比如,韩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与其产值比为 61:51,马来西亚为 50:41,菲律宾为 45:45,巴西为 56:50,而中国的数据却是 27.7:33.6,两者偏差为 5.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 在很大程度上, 是导致中国非农就业结构偏差的重要原因。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乡镇企业要把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重点是发展农产品流通业、交通、通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与此同

13、时,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大型企业主要承担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体系的建设、高新和综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提升国际竞争力等任务, 而中小型企业尽管从资源配置和技术构成方面不如大企业进步和有效率, 但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方面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 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对一些就业量大的企业予以相应政府扶持,使其尽可能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3.为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有效服务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目前仍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除了花大力气抓好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外,还需要帮助农民解决依靠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一,

14、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农村市场信息体系, 拓展服务的领域, 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在内的社会化就业信息服务网;第二,为了鼓励分工分业农民顺利转产,政府应设立财政专项资金,对在培训期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对于分工分业后的农民创办新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等,在这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已有一些实践,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此外,鼓励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严厉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切实解决拖欠工程款问题。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其四,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要逐渐纳入政府失业保险系列、城乡统筹,促进城

15、乡社会稳定。 附:主要参考文献 1.李培林等: 就业与制度变迁两个特殊群体的求职过程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应杰: 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等: 1998-1999: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廖丹清: 城市化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 中国农村经济2001 年第 3 期 5.刘学敏: 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4 期 6.刘艺荣: 农村城市化的内涵及其模式分析 , 湖南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 7.陈吉元、: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北京人民出版社,1933. 8.薛军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财经研究 ,2003 年第 4 期9. 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0.朱道华:农业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1.焦必方。新编农业经济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