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问题汇总》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法问题汇总》word版.doc(7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基础一、1、04G101-3图集第6页关于“加腋”注写的规定:“bhYc1c2”,“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但是,基础梁有两种“加腋”,一种是侧腋,另一种是顶腋。第6页没有说明此标注是侧腋还是顶腋?不过,看了第33页“基础主梁梁高加腋注写图示”与第38页“基础次梁梁高加腋”的图形语言,我认为第6页说的是“梁高加腋”。这个认识对吗?2、而且,我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基础主梁加侧腋”,设计时,在施工图上是不必进行注写的,施工人员“自动”按照第31页“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来进行操作即可。这个认识对吗?答:1.对.梁高加腋是计算加腋,需要标注.2.对.侧腋是构造加腋,由施工方面实施,设计不
2、注.二、1、看了青来教授12月8日关于基础梁保护层的一个回复:“表中基础梁数据应加以修正。在实际应用时,图集第38页已经明确规定最底层为基础底板,基础底板的钢筋已在表中明确规定(保护层)为40,而基础梁的钢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实际(保护层)将大于40。但对于高板位和中板位梁板式筏形基础梁则应按规范执行”,再对比04G101-3图集第25页,感到现在有发布“勘误”的必要。2、第25页“保护层”表中,“基础底板”的数据表现方式是好的,就是分别对“顶筋”和“底筋”列出保护层的厚度。请教青来教授:括号里面的“防水:50”也是指底筋保护层的厚度吧?3、建议“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也按“顶筋”和“底筋”分别列
3、出。你看好吗?答:由于高板位筏形基础应用不多(中板位更少),所以不计划在101-3的构造详图中公布高板位和中板位的构造,而25页的通用构造主要服务于本图集的构造,且由于38页的构造中已明确梁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应用中不存在问题.对于低板位筏基,即便上翻基础梁中也可能有回填土,但属于无水封闭土,不象自然土对钢筋有侵蚀性,所以基础梁侧面及梁顶的保护层不必采用40.就目前101-3所包括的低板位筏基构造,25页不存在勘误问题,但宜以加注解的方式适时修正以求全面.另外,防水为50系指低板位的板底筋三、在高层建筑中,有很多采用桩基方案,但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底下室,此时的底板和我们常说的筏板有什么区别呢
4、?在结构计算中一般采用怎样的计算模型呢?在这里柱下是独立的承台,承台之间设有拉梁,且底板的厚度也比较厚,一般都是500左右。(我所在的地方是温州,土质在3米以下一般是以淤泥为主)答:1、“筏板基础”的底板是“承重”的。2、“桩基础独立桩承台”是“承重”的,而此时的“底板”主要起封闭和防水的作用。四、48米的钻孔灌注桩配置了5节钢筋笼,底部钢筋笼不用可以吗,灌注桩的受力情况是样的?答:根据不同土质与地震设防烈度,灌注桩配筋可采用全桩配筋和按一定比例部分配筋两种方式.具体采用哪一种,应由设计者根据具体工程的情况按规范相应要求确定.五、04G101-3第25页关于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为“二b”以下35
5、,而混凝土规范中规定基础纵筋保护层不应小于40mm,而且该条为强制性条文,不知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取值。另外,外墙迎水面的保护层,图集与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相差很大,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为不应小于50mm。以上问题在施工图审查中经常认识不一,请陈总给与回复,谢谢!答:1、表中基础梁数据应加以修正。在实际应用时,图集第38页已经明确规定最底层为基础底板,基础底板的钢筋已在表中明确规定为40,而基础梁的钢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实际将大于40。但对于高板位和中板位梁板式筏形基础梁则应按规范执行(总则第条要求“.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2、该图集的编制依据中未列入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
6、故施工尚应遵守该规范。图集修订时应考虑列入。六、hengzhena梁式筏基中的(底标高相同)筏基底网底层钢筋在其上同方向的JZL下还设置底网配筋否?CDF答:1、梁式筏基中的(底标高相同):我把它称为“正筏板”基础。2、在“正筏板”基础中,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即: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垂直的板筋),放在基础主梁JZL下部纵筋的下面。这就是“正筏板”基础的第一层钢筋。3、“正筏板”基础的第二层钢筋是:基础主梁JZL下部纵筋和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即: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平行的板筋)。后者在基础主梁JZL两侧50mm处开始布置。也就是说,在基础主梁JZL的内部不设置“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
7、上层钢筋(即: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平行的板筋)”。CDF1、目前,确实有一些施工人员,把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纵横钢筋)绑扎好之后,再把另外绑扎好的基础主梁的钢筋笼子往上面一放这样的施工方法似乎很方便。2、但是,上述的做法是不是违反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呢?如果设计师是根据“基础主梁下部纵筋的下面只有基础板的一根钢筋”来设计基础梁的钢筋的,那么,你现在往基础主梁下部纵筋的下面多塞进一根基础板(与梁平行的)钢筋,抬高了基础主梁的下部纵筋,减少了基础主梁的“有效高度”,降低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3、所以,奉劝坚持把整个钢筋网放在基础主梁下部纵筋下面的人,在施工之前,最好先问一下该工程的设计师可否这样做,免得
8、独自承担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的责任。hanyanfei_1b不好意思,我还有个想法:依陈教授表达的意思,“与基础主梁JZL方向平行的板筋”和“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同为第二层钢筋,那么与基础主梁JZL垂直方向的基础主梁JZL放在它的上面,还是放在和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同一层呢。按陈教授说的是不是不能出现第三层钢筋呀,换句话说是不是我可以这样理解,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和同方向的基础主梁JZL做同一层绑,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和同方向的基础主梁JZL做同一层绑,把梁和板一起考虑,做成两层钢筋网片,有什么不对之处,还望见谅CDF答:1、“筏板的下层钢筋网的底层钢筋和同方向的基础主
9、梁JZL做同一层绑”,“把梁和板一起考虑,做成两层钢筋网片”,这种理解不对。2、综合以往的讨论,一块“筏形基础”的钢筋施工步骤如下:(1)首先确定出“强梁(JZL)”的方向当纵横JZL为等截面高度时,以跨度小者为“强梁”;当为不等截面高度时,以高度大者为“强梁”。(2)然后,布置与“强梁”方向垂直的筏板最底层的板筋。(3)然后,在这层板筋之上布置“强梁(JZL)”的下部纵筋,并且在“强梁(JZL)”的两侧布置与“强梁(JZL)”平行的第二层板筋(这时,筏板的下层钢筋网布置完成)。(4)然后,再在其上布置与“强梁(JZL)”垂直的基础梁下部纵筋。3、可见,最下层的基础梁下部纵筋的下面,有而且仅有
10、一层板筋。wp1999CDF先生:关于上面的回答,我认为这和以前在网上的讨论是一致的!但这和刚发布不久的04G第38页的说明是有点不同的!你认为呢?不知陈教授对此问题是怎样解释的啊七、hxpti809504G101-3第25页关于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为“二b”以下35,而混凝土规范中规定基础纵筋保护层不应小于40mm,而且该条为强制性条文,不知在实际工程中如何取值。另外,外墙迎水面的保护层,图集与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相差很大,地下防水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为不应小于50mm。以上问题在施工图审查中经常认识不一,请陈总给与回复,谢谢!答:八、该图是从04G101-3中截下来的,在图中:如果该基础属于低
11、板位梁板式筏型基础的话,那么在图中,筏板的下层钢筋无论是纵向或者横向,只要在基础梁宽部位的的筏板下层钢筋是否均不布置还是只布置一个方向(纵向或横向)的?如果按照后一种布置方法的话,那么在该图中应该在哪个方向的基础梁下部布置筏板钢筋? 图1答:请对照38页底部钢筋层面布置理解.最底层的板筋钢筋层面(1)与同向梁底部纵筋不存在同层面重叠问题,所以应满布.只有另向板筋钢筋层面(2)与梁底部纵筋有同层面重叠问题,所以应给梁底部纵筋让路.九、当存在双向基础梁的时候,Y向基础梁(参图集39页)的下方的底网Y向钢筋是否满铺?实际施工的时候,底网底层钢筋是否不论是X还是Y向,均为满铺?答:底面一平的筏形基础,
12、基础平板下部两向钢筋中只有最下层的钢筋满铺;其上另向钢筋与基础梁的下部纵筋在一个层面,遇到梁筋后给梁筋“腾空”,没必要实际也用不着满铺。十、请问青来教授:准备出版有关“桩基础”的平法图集吗?其中包括:桩承台、基础拉梁、防水构造等。答:“桩基础”的概念比较含混,一般称做“桩基”而非“桩基础”。因为桩基是一种人工地基,既人对天然地基进行了改造。地基与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而桩基是两种概念的复合。有“独立基础、桩基承台及关联构件”的编制准备,但要等“箱基及地下室结构”编制完成之后。十一、问题主要是:在JZL的下方与其平行的底网钢筋的布置与否?感谢您对此问题的解释;网片钢筋的排法第一根间距距梁角主
13、筋的距离为网片筋间距的一半!答:1、基础主梁下部纵筋的下方只有与之垂直的“基础板底部最下层钢筋”,当然,也有基础主梁的箍筋(与板底筋插空布置),就是没有“与其平行的底网钢筋”。关于这一点,看看04G101-3图集第38页右下图及注,就明白了。2、“与梁平行的板筋在基础主梁JZL两侧50mm处开始布置”过去有的设计院是这样说的,可能是来自楼板钢筋距梁50mm处开始布置现在按04G101-3图集第39页应该做一更正:“板的第一根筋,距基础梁角筋垂直面为1/2板筋间距”。1、目前,不少设计和施工人士仍然坚持:“与梁平行的板筋在基础主梁JZL两侧50mm处开始布置”。2、但04G101-3图集第39页
14、表示:“板的第一根筋,距基础梁角筋垂直面为1/2板筋间距”。3、还是请青来教授发表一下意见吧。柱一、汤仁海是我请问陈教授:在柱子基础部位定位箍筋在04G101-3里,锚固在梁里的部位是至少要加两道定位的箍筋,请问,1、图集的定位箍筋写了矩形封闭箍筋而非复合箍筋,是不是定位的只要外面的“大箍筋”。而不用里面的“小箍筋”啊,(这两种箍筋的概念我不是清楚,呵呵,烦解释一下)2、在板式基础里(我把不是梁和双层筋,只是象板的基础叫板式基础不晓得对不对,因这没有这方面的图集,所以问一下,这方面的图集什么时候出。)定位箍筋是不是和筏式里一样的3、另外,如果定位箍筋实在不好布置(施工中,这种情况很多)是不是在
15、保证定位的前提下,定位箍筋可以取消吗?谢谢答:jbye给点我的理解,不对请原谅(望陈教授海涵)re:Q1是,只需要一个2肢箍箍住所有的柱筋即可.Q2也对,基础按构造分类:1、独立基础2、条形基础3、柱下十字交叉基础4、片筏基础5、箱形基础.片筏基础也就是筏形基础,按构造不同又分平板式和梁板式.平板式是在地基上做一块钢筋混凝土板,柱直接支撑在底板上.梁板式按梁板位子不同又分为2类:一类是底板上做梁,柱子支承在梁上;另一类是将梁放在底板的下方,底板上面平整,可直接做建筑物的面层Q3:不能取消,04G101-345页明确说明.定位箍筋作用就是定位,防止浇灌混凝土时柱纵筋偏离.qlchen 1、是。2
16、、与“板式筏形基础”要求相同。3、不可省。不仅仅是“绑扎定位”,更重要的是“浇筑定位”。二、柱子下面的筋小,上面的筋大,如何变径呀?在哪个地方变啊?我是钢筋工,这种事儿现在还发现了不少呢。答:1、你看03G101-1图集第36页右上角的“图2”,就是解决柱纵筋“上大下小”这个问题的。2、具体说是这样:第36页“左三图”是解决柱纵筋“上下一般粗”或“上小下大”的情况的。当柱纵筋“上大下小”时,下一层较细的柱纵筋就不能像“左三图”那样伸出上一层500(左右)和较粗的柱纵筋连接,只能把较粗的柱纵筋伸到下一层中间,在那里与较细的柱纵筋连接。3、在施工时,为了避免“下一层”柱纵筋出现两个连接点,我和陈青
17、来教授于2004.12.12在本论坛讨论过这个问题,你可以打开看看。三、请问陈教授:在G101,P43页中边柱结顶筋在采用(一)类型进行锚固时,当直锚长度已达到1.5la时是否还要进行弯锚?如果要进行弯锚,平直长度应为多少?弯上部钢筋是否要弯至梁底?在P44页中,中柱结顶钢筋在直锚长度已达到要求是否需伸至梁顶?答:1、无论何种情况均应伸至柱顶。2、边柱外侧柱筋至少到顶部再弯钩12d。四、03G101图集第49页边缘约束构件的构造节点中直径小于28的竖向钢筋采用搭接连接,图中的示例是50的接头率情况,标注的搭接长度为1.2LaE,但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
18、技术规程JGJ32002中有关规定,搭接长度与接头率有关,如为50的接头率,则搭接长度应为1.4LaE。是否本图集的该节点标注有误?勘误表中有:“钢筋连接和锚固必须遵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9.3钢筋的锚固与9.4钢筋的连接、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6.5钢筋的连接和锚固的所有规定。”是否是对此情况的纠正?答:这事有些微妙.修正版为了与G329的规定保持一致,结果把原版的lle修正成了1.2la.不过混凝土的问题是模糊控制的宏观问题,如果采用非接触搭接,1.2倍比1.4倍都可靠.这个问题我早已备案,待研讨后再论.五、接着12月10日关于03101-1图集“P
19、36页的图2”的讨论。这里又发生一个问题:1、“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以后,如果在“下一楼层”现浇时把柱插筋留到这么高的位置,则施工会很不方便。2、但如果按“P36页左三图”那样,在本层柱根“500左右”的地方设置柱插筋,则在顶板梁以下“500左右”的地方又发生一个钢筋接头这就造成“一个楼层内的一根柱纵筋出现两个接头”的问题(一般来说,一根钢筋是不允许出现两个接头的)请教青来教授,是不是应该这样做?答:移至上端主要为了节约钢筋.如果太高不容易控制其稳定,可达中部亦可.无论如何应避免连接两次.六、hhhzz-1982上柱钢筋比下柱钢筋大时,图籍上规定的是上柱钢筋从下面层柱子底面下去Ll于下柱搭接
20、,但是再图籍P42页的图2下面有句小字“注:将柱下端的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时什么意思?答:CDF 1、你说的“图集P42页的图2”是非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如果是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构造,要看“P36页的图2”。不过,这两个“图2”的标注是一样的。2、“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是这样的意思:先看看左三图,本来每个楼层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是距离本层柱根很近的地方(500左右,实际的计算是“三个数选最大值”),而在“图2”中,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点移到顶板梁以下很近的地方(500左右,实际的计算是“三个数选最大值”),这样,柱纵筋连接点就“上移”了。qlchen上移可以节省一点钢筋.CDF不过
21、,这里又发生一个问题:1、“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以后,如果在“下一楼层”现浇时把柱插筋留到这么高的位置,则施工会很不方便。2、但如果按“P36页左三图”那样,在本层柱根“500左右”的地方设置柱插筋,则在顶板梁以下“500左右”的地方又发生一个钢筋接头这就造成“一个楼层内的一根柱纵筋出现两个接头”的问题(一般来说,一根钢筋是不允许出现两个接头的)请教青来教授,是不是应该这样做?七、03G101-1图集第37页的节点构造图(一)中,有个问题我想问问青来教授:“柱外侧钢筋弯折段放在梁筋上面”通过,那么,梁的端支座负筋就降低了高度(25mm+柱外侧钢筋直径),这就造成支座附近梁的有效高度的降低,对
22、结构会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答:达飞先生能够注意到图形语言,这很难得.但图形语言比文字语言的严格程度要低(数据语言最严格).梁筋只要在梁顶不与柱筋的水平弯折段相碰且与其有30的平行净距,两者应放置在同一层面.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梁筋宜按1:12缓斜向弯下再与柱筋完成弯折同向搭接,此时计算高度应在设计阶段即做相应减小.但目前我国结构设计人员很少做到这样细致.八、融侨图集34页中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50%是为1.4。而剪力墙竖向钢筋及约束边缘等构造却是1.2。请问陈青来教授这是为何?还有框架柱的搭接长度要乘以什么系数?答:qlchen你很心细,看出了“不一致”处。剪力墙50%搭接取系数1.2
23、是与高规“保持一致”,柱50%搭接应取系数1.4。柱搭接系基于“接触搭接”的试验结果,如果采用“非接触搭接”时,锚固效果更好,搭接长度可减小,但目前规范还没有做这方面的规定。融侨陈教授你好,你提出的非接触搭接按理论来说其效果更好,但在实际施工操作中我觉得很难控制,因为其位置是要离开楼板位置。你说呢?还有就是图集中的“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的A作法当直锚长度大于等于锚固长度时伸至柱顶后截断,是否指当直锚长度够时,但还没伸至柱顶(梁很高)这时还是要到柱顶?对于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和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的名词能否解释一下。(上次听你的讲座时太吵,所以想再麻烦您一下)CDF 1、“柱外
24、侧纵筋配筋率”为:柱外侧纵筋(包括两根角筋)的截面积,除以整个柱的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2、屋面框架梁(WKL)“上部纵筋配筋率”为:梁上部纵筋的总的截面积,除以梁的有效截面积所得到的比率。梁的有效截面积为梁的截面宽度乘以梁的有效高度。而梁的有效高度为:梁的截面高度-35(当梁上部纵筋为一排筋时)梁的截面高度-60(当梁上部纵筋为两排筋时)hhhzz-1982两根钢筋搭接时不靠到一起,而是离开30MM的距离就行了,这个好象很容易控制。柱无论是否达到锚固都需要到柱顶弯锚CDF楼上的朋友:我倒是同意“柱无论是否达到锚固都需要到柱顶弯锚”的说法。但是,你如何理解03G101-1图集第38页(中柱柱顶纵
25、向钢筋构造)的“C图”呢?(“当直锚长度LaE时”不弯锚)九、请教陈教授:当柱子下部钢筋与上部钢筋直径不相同时,施工中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时如何做到柱子钢筋中心对齐?或者有什么其他的办法?答:可在较细直径的钢筋上加外径与较粗钢筋直径相同的铅丝套环.但应注意两根钢筋直径相差最好不大于一档.十、一般的这种小情况不用讨论的,我们是施工单位,遇到较真的监理,我们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要请教陈教授!就是在框架柱子中:一般的箍筋的四个角都是圆的,这就造成了在实际绑扎中它们就不可能到角,比方就,现在有一500*500的柱子,保护层是25,箍筋是B10的,所以我应做成470*470的箍筋了,但是由于箍筋的四角是圆的
26、,在实际绑扎中箍筋就不得到位,在量角到角之间的距离时,只有440长或者更少(实际上会更少一些)这就造成了四角的保护层不够的情况了,但是中中间的几根主筋是没问题的。所以请问,在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做呢,是增大箍筋呢?(现在箍筋的保护层只有15,再大可能不合适了)还是有别的办法,我虽然认为没有事,但是有些监理是不行的,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如何解释呢,请陈教授回复一下,好让我们有个权威的的说法!谢谢答:这个问题取决于箍筋内表面的弯折半径.如果弯折半径与柱纵筋截面半径相同,所有柱纵筋即可各就各位,但实际做不到.这么小的弯折半径会造成箍筋开裂,所以柱四角纵筋总比中部筋的位置向内一些.十一、我在用鲁班钢筋软件时
27、,发现当采用绑扎时,下部加密区的长度大小不是按照03g101规范布置的,请问陈教授,柱子的接头类型会影响到加密区的大小吗?答:1、你所说的箍筋加密区是指03G101-1图集第36页“Hn/3”那个加密区吗?对于“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来说,箍筋加密区就是“Hn/3”,但是对于“绑扎搭接”就不是这个数了,因为在钢筋绑扎搭接的范围内也要进行箍筋加密。2、但问题不止于此。看看第36页左边那个图,如果按25的柱纵筋计算,LaE设为44d=1100,假设Hn为3米,下端的“非连接区”就是1米,第一个搭接区LlE取作1.2LaE=1320,则“短插筋”伸出基础顶面的高度=1000+1320=2320;“
28、长插筋”比“短插筋”高出1.3LlE=1700,这样“长插筋”伸出基础顶面的高度=2320+1700=4020。也就是说,“长插筋”伸出基础顶面的高度大大超出了“Hn”的范围!而且造成了“长插筋”的搭接区落在顶板梁下面的“非连接区”内!上面的计算是为了口算方便,取LaE为44d(C20砼),如果取LaE为38d(C25砼),其计算结果是:“长插筋”伸出基础顶面的高度为3620,也大大超出了“Hn”的范围!而且造成了“长插筋”的搭接区落在顶板梁下面的“非连接区”内!3、所以,我在讲课时多次提出,03G101-1图集第36页左边那个图并不实用。在实际施工中,当柱纵筋较粗时(20以上),不要使用“绑
29、扎搭接”,而应该使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另外的原因是,“绑扎搭接”很浪费钢筋(对于粗钢筋尤其浪费得厉害),而且效果不好(质量不好)。因此,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采用了“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这两个方案。十二、一般的这种小情况不用讨论的,我们是施工单位,遇到较真的监理,我们也没有办法了,所以要请教陈教授!就是在框架柱子中:一般的箍筋的四个角都是圆的,这就造成了在实际绑扎中它们就不可能到角,比方就,现在有一500*500的柱子,保护层是25,箍筋是B10的,所以我应做成470*470的箍筋了,但是由于箍筋的四角是圆的,在实际绑扎中箍筋就不得到位,在量角到角之间的距离时,只有440
30、长或者更少(实际上会更少一些)这就造成了四角的保护层不够的情况了,但是中中间的几根主筋是没问题的。所以请问,在这种情况我该如何做呢,是增大箍筋呢?(现在箍筋的保护层只有15,再大可能不合适了)还是有别的办法,我虽然认为没有事,但是有些监理是不行的,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如何解释呢,请陈教授回复一下,好让我们有个权威的的说法!谢谢答:这个问题取决于箍筋内表面的弯折半径.如果弯折半径与柱纵筋截面半径相同,所有柱纵筋即可各就各位,但实际做不到.这么小的弯折半径会造成箍筋开裂,所以柱四角纵筋总比中部筋的位置向内一些.十三、请问陈教授,在03g101第9页中,有“当为抗震设计时,确定箍筋肢数时要满足对柱纵筋
31、隔一拉一以及箍筋骨肢距的要求”是什么意思呢?答:即设置的箍筋至少隔一根柱纵筋拉住一根柱纵筋,不可以隔两根柱纵筋才拉住一根柱纵筋.十四、我们这儿有这样一种施工方法:单层厂房的柱子经常在0.000标高处留设施工缝。是否合理?答:1、你说的“单层厂房”是什么结构?是“排架结构”还是“框架结构”?2、我做过几个“单层厂房”的施工,那都是“排架结构”。杯形基础都深埋在“0.00以下”,预制的“工字形柱”插在杯口内,周边灌实混凝土。这样,没有可能发生“0.00处留设施工缝”的问题。3、如果所说的“单层厂房”是“框架结构”,则施工缝留设在“0.00处”是不够安全的。因为,在“0.00处”要做混凝土地面,而混
32、凝土地面是刚性地面,本身就在此部位对混凝土柱抵抗水平地震力带来不利影响。而如今又要在“0.00处”的混凝土柱留设施工缝,则无疑是“雪上加霜”,留下了无穷的隐患。(03G101-1图集对“0.00处”柱箍筋进行加密,就足以说明此部位的薄弱性。)“单层厂房”并不高,如果混凝土柱能“一次性现浇”是最好不过的。如果要留施工缝,留在“1/2柱高”处,也比留在“0.00处”要好。十五、03G1011第41页注中指出:“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这句话怎么理解?如有地下室则地下室的柱按不按柱根加密,如按柱根加密,此时一层柱也应加密。也就是说如有地下室的则地下室的柱和一层的柱都需要
33、加密,是不是这样理解。如是这样理解,则03G1011说法不明确,请问陈教授怎样理解对。谢谢陈教授的指点。答:1、首先要明确,03G101-1图集只适用于“0.00以上”的结构。“0.00以下”部分的结构,到目前为止,出版了一本04G101-3图集(筏形基础),可能将来还要出“箱式基础”等。2、“地下室”部分的结构应该属于“箱式基础”的范畴,现在还没有标准图集。不过,陈教授说过:“地下室内的柱归入基础结构,箍筋宜全高加密。”3、03G1011第41页注“底层柱的柱根系指地下室的顶面或无地下室情况的基础顶面”,应该这样理解:(1)“有地下室”的时候,“柱根”是指地下室的顶面。(2)“无地下室”的时
34、候,“柱根”是指基础顶面。(当基础梁高于基础板时,就是指基础梁的顶面)十六、zxd请教陈总,关于柱根的判断,如下图所示的判断是否正确?无基础梁的柱根系指基础的顶面,有基础梁的柱根系指基础梁的顶面,有地下室的柱根系指地下室基础底板顶面和地下室顶板的顶面。 图1答:qlchen对.地下室内的柱归入基础结构,箍筋宜全高加密.zxd再次请教陈总,关于上图中左边有地下室的情况时,底层柱是否指的是-2层和首层?没有地下室的情况,底层柱是否指的是基础或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上皮?此时的柱净高(Hn)是否指的是从基础或基础梁顶面至首层顶板梁下皮标高?qlchen 1、任何一侧有地下室即按有地下室考虑。2、有基础
35、拉梁,拉梁以下为“基础结构”。3、仅有基础,自然从“基础顶面”。十七、在框架结构中。柱中的砼等级是C35。而梁的砼等级是C30。请问梁的钢筋锚固按什么计算。并且梁柱的混凝土怎样浇筑比较合适。答:1、这个问题确实普遍存在。设计院经常喜欢把柱、梁、板设计成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施工中却不容易实现。2、就拿上述提问来说,“柱中的砼等级是C35,梁的砼等级是C30”,而在施工中,往往把施工缝留在梁底,这样柱按C35砼浇筑了,在浇筑梁时,按C30砼把梁柱交叉节点浇筑了等于降低了梁柱交叉节点这个最重要部位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此外,就算整层的梁柱同时浇筑,也很难划分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3、再有一个问题是:梁
36、与板采用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设计要求是整个梁按高的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例如C30),而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例如C25),并要求梁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混凝土向两侧(板)扩散。但这个施工要求和山西省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矛盾该计算规则规定梁与板交叉部位的混凝土“算板而不算梁”若按此规定,则梁上部的混凝土要采用板的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上述矛盾如何解决?请青来教授指教。十八、我在现场看到柱子直径22变25时搭接方法和101完全不同现场搭接是以顶板为基准面,上柱(25)纵筋往下伸一个La,下柱(22)纵筋往上伸一个La,然后绑扎。不知这样行不行?据说施工中基本上都是这样处理的答:应按照03G101-3做
37、,否则上柱在内力最大的柱根部配筋严重不足。上柱配筋比下柱大是为了满足上柱受力需要,施工习惯源于不清楚柱子实际所受内力。十九、第36页图2勘误:加注将柱下端的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对吗?答:03G101-1图集第36页图2的勘误,就是叫你增加一个“注”:注:将柱下端的连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图2的“图”本来就是对的,没有什么错误。这个加“注”只是提醒大家注意,左三图的“连接位置”都在柱下端,而现在图2的做法是移至柱上端了。)二十、边框架柱的外侧钢筋可以直锚吗?(满足1.5laE)答:就算是满足1.5laE,框架柱(边柱)外侧钢筋也必须伸至柱顶,然后弯直钩12d。二十一、Ccllong:(2003-
38、12-1821:12:13)柱筋电渣压力焊的接头部位箍筋需要加密么?怎么计算加密范围?Qlchen回复:(2003-12-1921:57:43)搭接长度范围箍筋加密的目的是增大混凝土对钢筋的粘接强度,焊接是一个“点”,不是一个“长度范围”,加密不起什么作用。剪力墙一、请问陈老师:1、在剪力墙结构中,墙立筋离暗柱钢筋多少距离开始布置第一根钢筋?2、在剪力墙中,如两暗柱的净距为100(或者为50,150,200,250),而立筋间距为200的时候两暗柱间是否设立筋,如果设立筋时几根?答:1、1/2墙竖向分布筋间距。2、两暗柱距离大于或等于1/2墙竖向分布筋间距时设置。二、如在剪力墙结构中竖向分布筋
39、间距为200,而暗柱跟暗柱之间为距离小于100,此时不设置竖向分布筋,那是否设置水平分布筋呢?答:三、“墙体钢筋间距水平、竖向间距均为200,拉钩间距为400,梅花形布置。”是按图1布置还是按图2布置?!答:1、墙体拉筋一般都是墙体钢筋间距的两倍,即“隔一拉一”: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都要做到“隔一拉一”。2、具体体现在施工中,就是:(我们按墙体水平钢筋和垂直钢筋的交叉点来说话)对于第一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1、3、5、7、9交叉点;对于第二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2、4、6、8、10交叉点;对于第三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1、3、5、7、9交叉点;对于第四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
40、2、4、6、8、10交叉点;对于第五行水平钢筋来说,拉筋钩住第1、3、5、7、9交叉点;四、按3楼所说,就是两根拉筋的最大距离为400;如果按照矩形布置,0.16平米(400x400)的范围内才有一根拉筋,而按梅花形布置则是0.08平米(282x282)的范围内就有一根拉筋,数量差了一倍!究竟这个“梅花形”在哪儿有图示?答:我前面所说的拉筋布置方法就是“梅花形”:如果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来看,相邻两根拉筋的距离为400;但如果从斜角方向去看,相邻两根拉筋的距离为200*1.4=280五、墙体顶部的暗梁的宽度与墙体宽度相同。那么,暗梁的顶部钢筋是否应该做在墙体竖筋的顶部弯折端上面?答:暗梁箍
41、筋与墙竖向筋在同一竖向层面,纵筋在墙竖向筋的内侧,因此顶筋与墙竖向筋的水平弯钩在同一水平层面。六、1.小墙肢的长度怎么算?若是L型暗柱,墙厚是200,小墙肢的长度是净长还是净长加上200?2.双洞口连梁之间的墙体需要多宽,才按照双洞口施工?若是双洞口中间是一个暗柱(箍筋是100间距),那么这个双洞口连梁在暗柱处的箍筋可否取消?。答:1、见48页注2,不能转折度量。2、墙顶连梁须设置,见51页。七、今天看到了03G101的增补、调整及勘误上提到了剪力墙的分布筋,那么剪力墙的竖向筋的水平筋哪个算是分布筋,哪个又是主筋呀?它们的保护层是以哪根筋计算呢答:构件中钢筋的重要性分以下等级:1、最重要:受力
42、钢筋(如受拉、受压筋);2、次重要:构造钢筋(包括架立筋);3、一般:分布钢筋(如与板纵向受力筋垂直交叉绑扎的钢筋)。但是,剪力墙“竖向分布筋”是历史形成的术语,而其重要性与受力筋相同,所以应将“竖向分布筋”与一般的“分布筋”区别开来。除竖向分布筋外,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还有边缘构件(暗柱、端柱等)中的纵向钢筋和洞口加强钢筋,这些钢筋都是非常重要的。八、请问在剪力墙竖向钢筋布置时,如果是和暗柱交接的,并且与墙的厚度一样,那墙体的竖向钢筋是靠暗柱50还是同剪力墙的间距一样?谢谢。答:剪力墙墙身第一根竖向分布筋在距暗柱边沿纵筋1/2竖向分布筋间距的地方布置。九、上一次我提了一个问题:在第49页的暗柱“
43、n区域”倒是画出了一个“小箍筋”,是一个“大箍套小箍”的构造。小箍筋的高度当然是墙的厚度了,但是,图上看不出“小箍筋的宽度”是多少?现在就是请教陈教授这个问题:“小箍筋的宽度是多少”?您的回答是:“宽度图上已注明(为“三控”)。”看03G101-1图集第49页左上角那个图,现在的问题如下:1、图中大箍筋的长度是由“lc/2”、“bw”、“400”三个条件所决定(所控制),这就是“三控”。不过,我问的不是这个大箍筋的长度,而是被大箍筋套住的那个“小箍筋”的长度,没有尺寸标注?也许,回答是:“中间的小箍筋是勾住暗柱中间的纵筋的。”2、所以,问题就变成:对于“约束边缘暗柱”来说,是不是暗柱中间的每根
44、纵筋都必须设置箍筋,而不是“隔一拉一”?3、对于“约束边缘端柱”也存在这个问题:(03G101-1图集第49页左上角第二图就给人这种印象)对于“约束边缘端柱”来说,是不是端柱中间的每根纵筋都必须设置箍筋,而不是“隔一拉一”?4、另外,对于“约束边缘暗(端)柱”的“n/2区域”上,是不是每根纵筋都必须设置拉筋,而不是“隔一拉一”?答:1、小箍筋的长度系根据设计者所画几根纵筋且其插在哪根纵筋间,按纵筋等间距设置而相应确定。2、不一定每根必设,但应隔一拉一,要看设计者根据配箍率如何确定。3、同上条。4、亦同第2条。十、陈达飞教授,在十一月十五日陈青来教授回答您所提问题“3”时说:“宽度图上已注明(为
45、三控)。这里的“三控”如何理解?再者,我们对“纵向”能否这样理解:就是我们的视线顺着或者平行于构件的轴线看,如果构件是水平放置的,那么前后方向为“纵向”;如果构件是竖向放置的,那么上下方向为“纵向”。答:1、首先,你对“纵向”的理解是对的。2、至于陈青来教授回答我所提问题“3”时说:“宽度图上已注明(为三控)。”他所说的是03G101-1图集第49页左上角那个图,其中暗柱的箍筋长度由“lc/2”、“bw”、“400”三个条件所决定(所控制),这就是所谓“三控”吧。不过,我问的不是这个大箍筋的长度,而是被大箍筋套住的那个“小箍筋”的长度,所以陈青来教授并未解决我所提的问题,我还得继续问他十一、请
46、问陈教授,剪力墙下部的梁上预留插筋是取一个锚固长度还是伸至梁底弯15D呢?诚恳你的答复.谢谢!答:可视其为空中基础,应为04G101-3。十二、1、最近我看了一份图纸,上面除了构造边缘暗柱以外,还有约束边缘暗柱,而且除了暗柱周边的长方形箍筋以外,在约束边缘暗柱的“翼缘部位”(在n区域以及在n/2区域)注写设置“箍筋”,而且给出了箍筋间距。但是,没有给出箍筋的详细尺寸,也弄不清箍筋是如何摆放的。2、在03G101-1图集第49页“约束边缘构件构造”图中,暗柱翼缘部位“n/2区域”只画出拉筋,没有画出“小箍筋”,因此上述问题没有答案。3、在第49页的暗柱“n区域”倒是画出了一个“小箍筋”,是一个“大箍套小箍”的构造。小箍筋的高度当然是墙的厚度了,但是,图上看不出“小箍筋的宽度”是多少?现在就是请教陈教授这个问题:“小箍筋的宽度是多少”?4、从第49页的暗柱“n区域”的“小箍筋布置图”看来,这个“小箍筋”是水平放置的,和我所看到的图纸上的画法一样,但是“小箍筋”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