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投资策略:智能电动与自主崛起共振_景气度持续向上.docx

上传人:X** 文档编号:5359172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02.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行业投资策略:智能电动与自主崛起共振_景气度持续向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汽车行业投资策略:智能电动与自主崛起共振_景气度持续向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行业投资策略:智能电动与自主崛起共振_景气度持续向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行业投资策略:智能电动与自主崛起共振_景气度持续向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汽车行业投资策略:智能电动与自主崛起共振_景气度持续向上一、复盘 2019-2021:复苏周期下的两轮估值扩张复盘 2019 年至今,申万汽车各子板块的涨跌幅。行业此轮复苏周期自 2020 年开启,虽然期间经历了国六切换、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芯片短缺等数次扰动,但整体趋势明确,预计未来仍有增长。整车销量角度,行业经历 2018 整年的销量滑坡与库存消化,同比增速在 2019Q1筑底企稳,逐步进入复苏周期。虽然期间由于国五/国六切换、新冠疫情、芯片短缺带来的短期扰动,销量增速分别在 2019Q2-Q3、2020Q1、2021Q2-Q3 有所反复,但整体复苏的趋势明确,预计未来仍有增长空间。从

2、涨跌幅而言,2019 年至今,整体涨幅为:整车零部件经销商。其中,受益于销量复苏带来的补库需求,以及 2020 年初随着特斯拉国产 Model 3 的交付,相关产业链的带动下,零部件涨幅较大。而在疫情之后,随着龙头销量的反弹与智能电动带来估值重塑,整车板块显著跑赢零部件板块。二、总量:中长期弱复苏,2022 预计表观高增速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略超世界平均水平,较发达国家差距大,行业中长期仍有较大空间。根据商务部 2021 年 7月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截至 2021H1,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 2.92 亿辆,千人汽车保有量约 200 辆,略超世界平均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美国、澳

3、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千人汽车拥有量,分别为 837 辆、747 辆、695 辆、670 辆)。因此我们认为,行业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我们预计行业未来呈现弱复苏的趋势,2025 年乘用车销量约 2500 万辆,对应复合增速 3-4%,2022 年受益于芯片短缺压制的销量回填,预计表观销量增速约 10%。我们将购车需求分为收购与换购两类,分别来看:首购需求:国内汽车首购需求来自工作、结婚、生子等场景,与适龄人口的数据关系密切。我们假定以 25-35 岁区间的人口为首购需求主力,根据历史出生人口的数据,预计未来呈现下滑趋势,复合增速约-13%;换购需求:换车需求与汽车保有量、车龄密切

4、相关。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 年社会平均车龄约 6.06 年,预计到 2021 年社会平均车龄约 6.5 年。一般而言,车龄 8-10 年即进入报废换购阶段,我们以历年销量测算,预计未来换购需求以 8%复合增速增长。根据中汽中心数据,2016 年至今,换购对于整体零售市场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由24.8%提高至 33.6%,换购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但与 2019 年相比,2020 年换购率下滑 1.4%,这主要在于:疫情冲击下,部分换购用户改变或取消了换购计划;疫情后,国内新能源车型的强车型周期,也带动了首购需求的加速释放。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换购市场的贡献度受到挤压。但短期突发

5、因素并不会改变整体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复苏和市场回暖,未来换购业务的重要性还将进一步提升。短期来看,2022 年随着芯片供给的逐步恢复,预计有望回填 2021 年减产导致的销量损失约 150 万辆。根据 AFS 数据,预计 2021 年国内汽车减产规模约 215 万辆。根据 Auto Forecast Solutions 的数据表明,截至 11 月 14 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已破千万大关,至 1009.7 万辆,比前一周增加了约 26 万辆。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已达 198.1 万辆,占总减产量的 19.6%。AFS 预计,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会攀升至 11

6、26.3 万辆。此外,从渠道库存角度而言,目前行业库存深度约1.3个月,为历史低位,并且考虑额外的延期交付等因素,行业补库回填潜力充足。2021 年以来,由于芯片短缺导致行业供给不足,需求供给的背景下,渠道库存持续消化,目前经销商渠道库存接近 1.3 个月,为历史低位。热销主力车型已经出现涨价、延期交付、减配交付等情形。2022 年随着芯片供给的逐步修复,行业压制的购车需求有望重新释放,补库回填潜力充足。分品牌看,目前行业供给短缺程度为豪华自主合资。车型强势的豪华品牌(宝马、奔驰、林肯)目前渠道均在 1 个月以下,自主品牌除奇瑞、传祺、荣威、吉利外,渠道库存均在 1.5 个月以下。三、整车:智

7、能电动与自主崛起共振,龙头确定性强3.1 新能源维持高景气,2022 年混动打开增量市场2021 年行业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拐点已现,未来继续加速渗透。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 10 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 36.8 万辆,环比 6.3%,同比 148.1%。其中纯电/插混的销量分别为30.3/6.5万辆,同比 142.2%/ 179.9%,行业渗透率为 18.6%,1-10月累计渗透率 14.3%,较 2020 年同期 5.8%提升 8.5PCT。分品牌看,10 月自主/豪华/合资品牌渗透率分别为 30%/25%/2.7%。我们预计 2022/2023 年行业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 458/562

8、 万辆,分别同比 34.7%/ 22.6%,行业高景气度有望延续。此外,10-20 万元的家用主力市场中,混动车型有望贡献重要增量。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24 万辆。考虑到目前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加码投入与产业链成熟程度,我们预计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2022/2023 年分别为 458/562 万辆,同比 34.7%/ 22.6%,渗透率达到 24%。此外,目前低端市场(5 万元左右)、中高端市场(20 万元以上)新能源渗透率较高,已达 20%以上,而占行业整体销量 50%以上的中端家用市场(10-20 万元)的新能源渗透率仍较低,在 10%左

9、右,预计未来这部分价位车型将成为混动车型渗透的主力市场,行业想象空间大。从各车企混动平台及车型的上市进度看,比亚迪、长城、奇瑞、长安、吉利等头部自主均发布新一代混动平台,2022 年混动将迎来重磅车型的井喷上市。比亚迪 DM-i 由一台为其专门打造的骁云-插混专用 1.5L 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ECVT、EHS 电混系统和混动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等组成。其中,1.5L 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拥有热效率值 43.04%、压缩比 15.5:1 的节能表现;EHS 电混系统采用了串并联的双电机设计,其中驱动电机拥有 132kW、145kW 和 160kW 三种不同的峰值功率,发电机根据驱动电机功率的不同而

10、有所不同,分别为 75kW、75kW、90kW,三款电机转速都高达 1 万 6 千转,扭矩都超过了 300Nm;电池方面,DM-i 搭载了比亚迪专为该平台打造的混动专用的功率型刀片电池,其电池包的容量为 8.3kWh 和 21.5kWh 两种,其单片电池容量达 1.53kWh。长城柠檬智能混动采用双电机混联混动技术,DHT 拥有 HEV 和 PHEV 两种动力形式,涵盖 1.5T DHT100、1.5T DHT130 和 1.5T DHT130 P4 三种动力架构,PHEV 车型搭载的 13KWh45KWh 的锂离子电池包,可提供最大 203Km 的续航里程。吉利雷神动力包括雷神智擎 HiX、

11、高效传动、高效引擎、E 驱。其中雷神智擎HiX 包含 1.5TD/2.0TD 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 DHT(1 挡变速器)/DHT Pro(3挡变速器)混动专用变速器,支持 A0-C 级车型全覆盖,同时涵盖 HEV、PHEV、REEV 等多种混动技术,DHE15(1.5TD)实现发动机热效率 43.32%;HT Pro 是全球首个量产的 3 挡混动变速器,该混动变速器将双电机、变速器、电控制器等 6 合1 高度集成。长安蓝鲸 iDD 混动系统采用 P2 架构混合动力系统,搭载 1.5T 发动机,最大功率126kW,最大扭矩 260Nm;变速系统采用了同轴式三离合 P2 模块;电池采用30.7k

12、Wh 的超大容量 PHEV 电池包,纯电续航里程最高可达 130km。3.2 自主强周期,头部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历史上,自主品牌的市占率经历数轮周期,截至目前,此轮周期下的自主品牌渗透率已经接近历史峰值。然而,我们认为,与之前自主品牌主要依靠购置税减免、SUV 红利等外部条件不同,本轮自主品牌的份额提升主要依靠电动智能与品牌运营提升带来的自身竞争力强化。预计未来市场份额有望突破历史峰值,延续提升趋势。历史上,自主品牌市占率经历数轮周期,包括:2010 年之前的购置税政策周期、2013-2018年 SUV红利等。本质在于自主品牌主要依靠外部条件,即自主所处中低端细分市场份额的周期性扩张,而自身

13、技术、品牌力距离合资仍有差距。此轮自主品牌上行与之前不同,主要由于:自动驾驶与纯电产业链在国内的逐渐成熟,与合资品牌力差距的不断缩小,我们预计自主品牌在将在以合资为主的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从数据看,2020 年汽车经销商百强销售均价,整体价格中枢不断上移,与合资的价差不断缩小。分价位看,15-20 万元经销商占比由 2016 年 36%下滑至 26%,而 20-25 万元、25-30 万元的经销商占比分别由 2016 年 15%、9%、提升至 20%、11%,行业整体价格中枢不断上移。另一方面,合资与自主品牌 ASP 差距不断缩小,由 2016 年的5.7 万元缩小至 2021M1-M4 的

14、4.7 万元,未来随着自主车企的进一步崛起,品牌溢价有望进一步提高。分价位看,自主品牌依靠新能源车型的先发优势,在 10-20 万元级市场的市占率已经逐步超越合资。根据汽车之家的零售数据库,截至 2021 年 10 月,自主品牌在 12-15 万元/15-20 万元的价格区间内,燃油车的市占率分别为 34%/32%,同比 10/ 17 PCT,而新能源车型的市占率分别为 90%/96%,同比 11/6 PCT。面对合资品牌的主力市场,国内自主品牌的市占率提升趋势显著。从营销策略看,自主品牌已经开始陆续推出高端子品牌,并已经获得市场验证。受益于品牌溢价的不断提高,国内头部自主车企分别推出各自的高

15、端子品牌,包括吉利的领克与极氪,长城的 WEY 与欧拉,比亚迪的王朝系列,上汽的智己,北汽的 ARCFOX 系列。与原有品牌“高性价比”定位不同,新品牌均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核心,为自身的研发优势寻找变现渠道,未来成长确定性更强。中短期看,此轮自主品牌的智能驾驶平台、纯电平台自 2020 年开始陆续发布,足以支撑 3 年内的强车型周期。技术层面,国内无论是传统龙头,还是新势力,均纷纷推出新一代纯电整车平台。纯电平台开发之前,出于控制前期开发成本与减少研发周期的考虑,车企往往在现有燃油车的基础上,保留了原有的车身结构,然后进行动力系统的替换,完成整车的开发。由于受制于燃油车原有布局的限制,大部分“

16、油改电”车型都需要以乘坐空间作为代价来放下更多的动力电池,而电池的重量又会为车身的悬架和车身刚性带来额外的负担,所以在实际体验上,“油改电”车型普遍更弱。目前国内无论是传统龙头,还是新势力,均纷纷推出新一代纯电整车平台,技术革新将带来新能源车型竞争力的迅速提升。智能驾驶领域,头部合资车企卡位合资品牌 L3 级领域的空窗期,密集推出重磅新车。随着智能、网联技术迭代,信息技术与汽车加速融合,汽车智能化浪潮来临,汽车作为单纯移动工具的属性逐步向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第二空间转变,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兴造车势力纷纷崛起, 其产品基于纯电动平台,而智能驾驶是新品牌势力推出产品时的核心配置, 这不仅是在互联网造

17、车氛围下营造高科技氛围感的需求,同时也是因为纯电动平台可以为自动驾驶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而车企品牌价值打开向上通道。四、零部件:关注智能驾驶与增量配置两条赛道4.1 沿景气度与渗透率两个维度,梳理零部件细分赛道梳理各个零部件的细分赛道,我们依然看好智能化&增量配置两条方向。我们梳理了各零部件细分赛道的行业空间与行业格局,与汽车技术成熟度曲线相类似,我们认为未来行业的增量配置仍将集中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其中自动驾驶以车联网、中央芯片、域控制器、高精地图、激光雷达、HUD、中控显示等,主要涵盖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两个领域。而电动化以高压快充、热管理、电池回收、电驱桥为主。从价值量看,由于新能源与自

18、动驾驶配置的挤占,传统车身、内饰行业的价值量占比,将让道于汽车电子与三电系统。根据德勤测算,2016 年德国,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汽车各零部件整体用量 6540 亿欧元,由于新能源与自动驾驶配置的挤占,2025 传统内饰行业整体市场容量有望下滑至 693 亿欧元(-3%),单车价值量占比将由 10.9%下滑至 10.0%(-0.9 PCT),车身系统价值量下滑至 1042 亿欧元,占比下滑 2.57 PCT。对于国内市场,我们按照将各项配置内容,细分为智能驾驶类与座舱类两类。其中:智能驾驶类配置在 S 曲线的起步阶段的持续时间大约为 4-5 年,并且在渗透率接近 20%左右出现拐点,而在迅速提

19、升阶段,渗透率由 20%提升至 60%以上,对应时间为 5-9 年,随后便进入成熟期,渗透率趋于稳态;对于座舱类的液晶屏类配置,行业的渗透速度更快,起步阶段在 1-3 年,拐点渗透率在 10%左右,迅速提升阶段在第 3-6 年,渗透率迅速提升至 70%以上。AEB:2021 款车型配置率 26%,提升 2.4PCT,其中 10-20 万元车型是渗透主力区间。分价位看,20 万元,2021 年配置率分别为 2%/25%/56%,较 2020 款车型提升-1.09/5.01/-0.14 PCT,其中 10-20 万元车型是渗透主力区间,预计以自主车企的中高端车型为主。车道保持:2021 款车型配置

20、率 18%,提升 2.9PCT,其中 10-20 万元车型同样是渗透主力区间。分价位看,20 万元,2021 年配置率分别为1%/18%/40%,较 2020 款车型提升 0.41/6.40/-2.75 PCT,其中 10-20 万元车型是渗透主力区间,预计同样以自主车企的中高端车型为主。自适应巡航:2021 款车型配置率 21%,提升 4.4PCT,其中 10-20 万元车型同样是渗透主力区间。分价位看,20 万元,2021 年配置率分别为4%/22%/38%,较 2020 款车型提升 0.38/7.29/1.72 PCT,其中 10-20 万元车型是渗透主力区间,预计同样以自主车企的中高端

21、车型为主。自动泊车:2021 款车型配置率 11%,同比持平,仍以高端车为主。分价位看,20 万元,2021 年配置率分别为 0%、7%、36%,较 2020 款车型同比基本持平。HUD:2021 款车型配置率 6%,提升 0.7PCT,其中 20 万元以上车型是渗透主力区间。分价位看,20 万元,2021 年配置率分别为 1%/3%/20%,较 2020 款车型提升 0.57/-0.05/2.89 PCT,其中 20 万元以上车型是渗透主力区间。无线充电:2021 款车型配置率 28%,提升 1.2PCT,其中 10-20 万元与 20 万元以上车型为渗透主力区间。分价位看,20 万元,20

22、21 年配置率分别为 12%/29%/47%,较 2020 款车型提升 0.52/1.68/0.14PCT,其中 10-20 万元与 20万元以上车型为渗透主力区间。中控液晶屏、仪表盘:2021 款平均尺寸分别为 9.8、8.2 英寸,同比提升 2.4%、1.1%。分价位看:中控液晶屏:20 万元 2021款平均尺寸分别为 9.33、9.99、9.80 英寸;中控仪表盘:10 万元/10-20 万元/20 万元 2021 款平均尺寸分别为 6.22、8.24、8.97 英寸。4.2 智能驾驶:L2 级加速渗透,L3 级以上受益于主机厂硬件预埋智能化:自动驾驶产业链长,主要由主机厂、传统零部件供

23、应商、消费电子供应商三部分构成。其中,1)主机厂主要负责整车软件架构、电子电气架构、通信架构等整体设计与方案整合;2)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供应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线控底盘、基础软件与域控制器;3)消费、互联网等新玩家主要供应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L2 级自动驾驶加速渗透,看好相关传感器、车机市场空间持续释放。对于 L2 级自动驾驶,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今年 1-10月国内新车(合资 自主)搭载前向 ADAS(L0-L2)上险量为 636.67 万辆,同比上年同期增长 34.18%,标配搭载率38.69%。其中,L2 级 ADAS 新车搭载上险量为 296.07 万辆,同比上

24、年同期增长80.44%。前装搭载率为 18.06%。与之对应,L3 级以上高等级自动驾驶,受益于主机厂的“硬件预埋、配置冗余”战略,核心硬件已经开始搭载于其旗舰车型,相关域控制器、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零部件有望优先受益。目前头部车厂的智能化升级已经进入了“硬件预埋、配置冗余”的装备竞赛阶段,包括激光雷达、800 像素高清摄像头、大算力芯片、5G-V2X、4D 成像雷达等越来越多智能化硬件“上车”。根据车云统计“2022 年新车算力排行榜”,目前已公开的车型最大的算力属于搭载四颗高通骁龙 Ride 的 WEY 摩卡,其在明年推出的高配版本中,不仅将搭载激光雷达,也将采用长城汽车、毫末智行共同联

25、合高通推出的自动驾驶计算平台 ICU 3.0(即毫末智行“小魔盒 3.0”),其搭载的芯片数量共有三个等级,分别是四颗、两颗和一颗,对应的算力分别是 1440TOPS、720TOPS 和 360TOPS。此外,更多的 OEM 选择了英伟达的芯片和计算平台。很多厂商都宣布自己是首搭英伟达 Orin X 芯片的车型,蔚来 ET7、威马 M7、理想 X01、小鹏 G7、R 汽车 ES33、智己L7各车型先后宣布搭载该芯片。Orin X芯片采用全新的NVIDIA GPU及12核ARM CPU,7nm 工艺制成,单片运算能力高达每秒 254 TOPS。在当下量产车规级 AI 芯片中,英伟达 Orin X

26、 芯片处于领先水平,单枚 Orin-X 芯片算力可达 254TOPS,每秒可计算 254 万亿次,约为 Mobileye 最新芯片 EyeQ5 的 10 倍,是特斯拉 HW3.0 的 3.5 倍。4.3 空气悬架国产化加速,主流市场有望实现“从 0 到 1”的突破按照弹性元件的材质和特性,汽车悬架可以分为钢弹簧悬架和以橡胶材料为主的空气悬架。汽车悬挂系统是车身与轮胎间的弹簧和避震器组成的支持系统,具有支持车身、改善乘坐感觉的作用,决定着汽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对提高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因此为汽车关键部位之一,形式包括麦弗逊、多连杆、双叉臂、扭力梁等。一般而言,钢弹簧悬架的刚性特定是固定的,

27、单一悬架系统直接决定一个车型的特性。而空气悬挂的弹簧特性具有非线性、自适应的特点,可使汽车簧载质量的偏频在负载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与传统悬架相比,具有质量轻、内摩擦小、隔振消声特性好的优势,使具有空气悬架的汽车在运行中能获得良好的平顺性和道路友好性,对于提高驾驶者和乘坐者的驾驶舒适性具有天然优势。空气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利用空气压缩机形成压缩空气,并将压缩空气送到弹簧或减振器的空气室中,以此改变车辆高度。汽车前后轮附近设有水平高度传感器,按照水平高度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空气悬挂控制单元判断出车身高度的变化,再控制压缩机和排气阀,使弹簧压缩或伸长,从而起到减振效果。由于空气悬架的车身高度可

28、调、悬架刚度可调,因此其驾驶体验远好于钢弹簧悬架。空气悬架系统主要由空气供给单元、空气弹簧、电子减震器和控制单元构成:空气供给单元:由气泵、空气干燥器、储气罐等组成,空气供给总成一般放置在发动机舱或后备箱内。空气弹簧:空气弹簧是在柔性密封容器中加入压缩空气,利用空气的可压缩性实现弹性作用的一种非金属弹簧。它具有优良的弹性特性,从而提高车辆的运行舒适度。并且不管车辆载重量是多少,都可以依靠改变空气压力加以选择。根据压缩空气所用容器不同,空气弹簧又有囊式和膜式两种形式,囊式空气弹簧是由夹有帘线的橡胶气囊和封闭在其中的压缩空气所组成。气囊的内层用气密性好的橡胶制成,而外层则用耐油橡胶制成。节与节之间

29、围有钢制的腰环,使中间部分不会有径向扩张,并防止两节之间相互摩擦。而膜式空气弹簧的密闭气囊由橡胶膜片和金属制件组成,会产生径向扩张。在量产车上大都是膜式空气弹簧,而在改装领域更多应用的是囊式空气弹簧。减震器:一般而言,车身的高低由空气弹簧调节,而“软硬”则交由被独立出来的减震器负责。控制单元:包括高度控制阀(使空气弹簧在载荷下都保持一定的高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动调整悬架刚度与高度)等。横行对比,自主品牌在 30 万元以下的旗舰车型中开始加速搭载空气悬挂,未来有望成为自主品牌差异化配置的重要内容。合资方面,除了大众辉昂,主流合资品牌搭载空气悬挂的入门车型普遍再 40-50 万元区间,包括:奔

30、驰 C 级、宝马 5 系、林肯飞行家等。而对于自主品牌,30 万元以下的旗舰车型中,已经开始加速搭载空气悬挂,自主崛起的背景下,空气悬挂未来有望成为自主品牌差异化配置的重要内容之一,看好未来渗透率的加速提升。纵向来看,2021 款大众辉昂,搭载空气悬挂车型的指导价由 2019 款的 54.5 万元,大幅下探至 40.7 万元,配置价格的下探,同样意味着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2021 年,空气悬架国产化推进,行业配置成本将继续大幅下探:大陆集团:常熟工厂投产,年产 20 万车套空气悬架模块和空气供给系统。2021 年5月18日,大陆汽车电子系统常熟工厂正式投入运营。新工厂总占地面积超过1.35万平

31、方米,是大陆集团电子悬架系统在中国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新工厂第一期共有6 条产线,生产组装空气悬架模块和空气供给系统。年产能将达到 20 万车套。中鼎股份:安徽安美科&AMK稳步推进,目前已获累计全生命周期订单 15.5亿元。中鼎国产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预计 2021 年能够初步生产,目前包括安徽安美科以及 AMK 公司已经获得蔚来、东风、欧洲/国内某车企订单,全生命周期累计金额已达到 15.5 亿元。保隆科技:获得了国内某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项目定点,单车价值量超 3000 元。根据保隆科技官微,公司目前已经获得了国内某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项目定点,定点产品包括左前空气弹簧减振器总成、右前空气

32、弹簧减振器总成和 2 个后空气弹簧等。该产品线目前属于公司各业务单元中单车配置价值较高、价值量较大,进入时间相对不长的产品线。单车价值较高是因为零部件单车价值超过 3000 元人民币,价值量较大是因为产品生命周期价值量超过 2 亿元人民币。目前空气悬架的单车价值量约 1.1-1.6 万元。一般而言,空气弹簧根据国产进度,价值量约 3000 -6000 元,电子减震器约 3000-5000 元,空气供给单元约 2000 元,ECU 控制系统大约 1000 元,其他传感器等约 2000 元。考虑到目前空气悬架配置成本仍然较高,预计未来仍以入门级豪华车为主,我们按照未来 15%的行业渗透率,对应市场

33、空间约 360-530 亿元。其中,乘用车行业销量按照 2200 万辆预测。五、投资分析目前板块前期原材料涨价、芯片断供等不利因素已接近充分反应,我们预计 2021Q3为行业业绩低谷,2022 年销量预期改善,头部车企量价齐升,有望带动板块持续受益。整车:智能电动与自主崛起共振,龙头确定性强。1)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创新高,10 月销量 36.8 万辆,同比 148.1%,渗透率达 18.6%,加速渗透的拐点已现,行业景气度毋庸置疑。我们预计 2022/2023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58/562 万辆,同比 34.7%/ 22.6%,渗透率 19%/24%。2)各头部车企均在20

34、21H2 发布新一代混动平台,瞄准主力家用市场(10-20 万元),该市场空间大(占整体销量 50%以上),新能源渗透率低(10%以下),混动车型的成功与否,预计将成为 2022 年车企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3)10 月自主品牌市占率 47.5%,较 2020M6 低位已提升 14 PCT,接近历史高位。复盘历史,此前自主市占率的起伏,主要受政策、SUV 红利等外部因素影响,本质上是中低端市场的销量周期,而此轮自主品牌的份额提升,主要依靠自动驾驶、新能源产业链在国内的崛起,以及头部车企自身品牌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在合资品牌的销售区间(15 万元以上)站稳脚跟。因此,我们认为未来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龙头公司的确定性更强。零部件:自下而上,关注智能驾驶与增量配置两条赛道。梳理各个零部件的细分赛道,我们依然看好智能化&增量配置两条方向。其中:1)智能驾驶,预计未来2-3 年内,L2 级自动驾驶仍是渗透主力,而 L3 级以上高等级自动驾驶受益于主机厂的“硬件预埋、配置冗余”战略,域控制器、激光雷达等核心硬件已开始在各旗舰车型上量;2)空气悬架等新配置,国产化加速,主流市场有望实现“从 0 到 1”的突破。底部话题 追加内容 追加 追加内容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