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方案】武隆县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X** 文档编号:5357959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安方案】武隆县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公安方案】武隆县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安方案】武隆县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安方案】武隆县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安方案】武隆县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554号),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常住人口有序落户城镇,不断优化人口分布,特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进城落户政策。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

2、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和城镇对人口的集聚能力与承载能力。统筹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居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切实维护好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坚持功能导向,以产兴城聚人。将产业布局和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作为政策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集聚。坚持规范有序,实施差别化引导。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立足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有序梯度转移,并承接吸纳周边地区人口,按照全市统一政策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坚持综合配套,积极稳妥有序推动。统筹推进户籍

3、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推动人口与要素资源相匹配、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推动农业人口积极稳妥有序地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三、工作目标创新人口管理制度,统一城乡户籍登记,以居住证为载体,推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重点突出人口有序减载,促进梯度转移。到2020年,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四、重点任务(一)完善分区落户条件1积极推动人口梯度转移。在武隆县城务工经商3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农业转移人口,本人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等,可申请登记县城常住户口。对与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企业签订有1年及以上劳动合同

4、的,可不受务工经商年限限制。2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在产业基础较强的中心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且具有一定就业能力的本市户籍农业转移人口,本人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配偶、父母、未成年子女等,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在其他小城镇落户的,应坚持以就业为前提条件。3稳妥有序推进市外来武人员落户。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就业状况等条件,鼓励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具有国民教育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市外来武人员落户。从严控制市外来武人员在我县一般小城镇落户。鼓励武隆籍居民向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适度转移。(二)创新人口管理制度4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

5、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突出户籍对人口的登记管理功能。按照统一城乡户口登记要求,逐步取消与户口性质挂钩的政策标准设置,清理完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等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制度体系。5实行居住证制度。按照国家和市上相关规定,实行居住证制度,强化管理创新,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精细化服务。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

6、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县外户籍随迁子女在本县连续就学年限等符合要求的,可在本县高考。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人,可在居住地申请落户。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履行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公民义务。6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按照市上建设自然人信息数据库的要求,建立县级年度人口台账,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保、房产、信用、计生、税务、民族、婚姻等人口信息,推动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及时掌握人口分布及相关信息,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社会治理提供支撑。建立并通过信息惠民平台,为群众提供基于“实名制”的信息服务。(三)提升城镇承载能力7完善城镇人口承载

7、功能。积极开展中长期人口规划研究,遵循自然规律,遵照市场原则,做好人口发展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的衔接协调。建立与人口相适应的基础设施配套机制,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加强人口集聚区水、电、气、路、通信以及商业网点等市政公用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特别是新建小区、旧城改造时综合考虑配套建设中小学及幼儿园,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交付使用。规范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功能,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社会融合。8推动产业人口集聚。研究产业用工吸纳标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严格落

8、实市政府年度新增就业岗位目标,大力吸纳转移人口就业。制定企业用工考核办法,完善用工激励政策。鼓励定向培训和招工,按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1年以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给予企业培训费用补助。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四)完善权益保障机制9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妥善安排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并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以及异地高考政策。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将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完善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政策,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专项资金,依

9、据全市支柱产业的用工需求,培训转移人口就业技能。积极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实施方案,扶持转移人口自主创业。稳步推进公租房建设,完善公租房分配管理。采取信贷资金倾斜、贷款利率优惠等措施,为转移人口购买首套房提供帮助。完善并落实社会保险接续办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机制。对在市外稳定务工并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依法保障其与市内转移人口同等的农村相关权益。10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继续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完善农村土地确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

10、织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责权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规范合理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保护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强化对闲置撂荒承包地的处置利用和激励约束。进一步完善地票制度,积极稳妥推动农房交易和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复垦。尊重农民意愿,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11对接市级人口转移与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用地“双挂钩”机制。按照市政府

11、及相关市级部门要求,建立建设用地与吸纳转移人口挂钩制度,体现“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跟着产业和人口走”的政策导向。着力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的作用,积极对接市级人口转移与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用地“双挂钩”机制,根据年度县级人口台账,将承接转移人口增减情况作为下一年度相关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的重要因素。积极对接实施对口帮扶政策,注重与人口转移落户和定向招用务工人员相配套。要简化手续、建立通道为转移人口提供户口迁移、社会保险转接便捷服务。探索创新劳动力资源有偿输送、土地资源利用协作等新机制。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统筹协调与细化落实。县级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细化各项政

12、策措施,加强跟踪评估和督查落实。县发改委要统筹协调涉及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政策研究,会同县公安局等部门抓好先行试点工作。县公安局要统筹做好全县户籍制度改革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他县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职能分工,制定和修订人口管理、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农村产权处置、土地等配套政策,完善相关工作细则和工作方案,落实经费保障。(二)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全面阐释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的重大意义,准确解读户籍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宣传在促进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推动相应功能区域集聚或减载人口以及保障进城落户居民合法权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各方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为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全县人口合理分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材料 > 建筑材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