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化行业深度研究:把握电力信息化三大机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信息化行业深度研究:把握电力信息化三大机遇.docx(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电力信息化行业深度研究:把握电力信息化三大机遇1 政策层层递进,电力信息化的东风已至1.1 信息打通实现降本增效,“双碳”发力加速行业发展信息化打通电力系统全链路,促进能源优化配置。信息化与智能化可以全面优化电 力产业链各个环节,一方面可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联通以及资源管控调度;另一方面可 以对电力系统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和响应。具体来看:1)发电系统信息化:为能源 转换提供更高效准确的安全保障,包括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系统、新能源发电站智能运维系统、智慧电厂等。2)储能系统信息化:大幅提升能源管控能力,包括电池管理、 储能能源管理系统、储能调度控制等。3)输变电系统信息化:保障更长距离、更稳定
2、的运输,包括继电保护、监测设备、预警软件平台、变电自动化系统等。4)配电系统 信息化:使电能更精细、更节约地配送至用户侧,包括配电控制系统、智能交互终端、 智能调度云平台、分布式监控终端等。5)用电系统信息化:通过智能化的服务系统帮 助用电侧能源管理并满足个性化需求,包括智慧管理系统、聚合充电平台等。“双碳”对电力系统提出全新要求,信息化助力全产业链革新。第 75 届联合国大 会上,中国正式提出 2030 年实现碳达峰、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 年 10 月, 国务院发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 2025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20% 左右,2030 年,非化石能
3、源消费占比 25%左右等更为具体的目标。围绕“双碳”目标, 国家对电力系统陆续提出了: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价格改革,完善绿电价格政策等实施方向。从信息化来说,不论是新能源电厂的设计、源网荷储一体 化的数据打通、大区域电能的检测调控、绿电的交易系统还是更电网的信息安全等多个 领域的革新与升级都需要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助力。1.2 电能有望成为主要终端能源,发电清洁度是“双碳”重要 抓手非化石能源蔚然成风,电能有望成为社会主要能源。“双碳”政策提出到 2025 年、 2030 年、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 20%、25%、80%左右,进而实现 碳中和的最终目标。这
4、其中,以可再生的清洁电能(例如风电、水电、光电等)替代煤 炭、石油、火电等能源是关键点。一方面,电能目前是清洁能源的主要转换与输出接口; 另一方面,电能得益于其终端消费零排放的特性正在逐步渗透到社会应用的多个方面, 例如动力电池、工业制造等。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5 年至 2021 年,我国电能占 终端消费能源的比例由 23%提升至 28%,预计 2025 年和 2030 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 费比重将达到 30%、35%以上,逐步成为社会主要能源。以电力为主要二次能源的背景下,电能清洁度提升成为双碳的“捷径”。电能受益 于其优良特性有望成为终端消费的主要能源,但是电力生产过程却产生了大量
5、的二氧化 碳排放。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数据,截至 2020 年,按照行业 划分我国 A 股上市公司,其中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与碳排放量均居于首位;根据国家 能源局数据,我国火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53%,较五年前 增长 8%。因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电力行业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实现电力清 洁化将是碳中和的关键一步。从效用来看,电力系统的每一次优化的边际效用大;从技 术来看,我国发、输、配电体系的技术世界领先,产业基础好。总体而言,电力行业是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行业,清洁电力是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1.3 “双碳”加速推进,电力体系规划方
6、案陆续落地发电侧:大幅提升清洁能源装机量,构建绿色智能的新型发电体系。在“双碳”政 策的指引下,发电企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我国发电企业在市 场化竞争中,形成了“五大集团、四小豪门”的竞争格局。1)“五大集团”:五大发电 集团为国能集团、大唐集团、华能集团、华电集团和国电集团。目前五大集团针对实现 “双碳”目标都提出了战略规划并展开了项目建设。例如大唐集团明确提出了“三条路 径”和“十项重点措施”,提出到 2025 年实现碳达峰,清洁能源占比 50%以上;国电 集团计划 2023 年实现碳达峰,2025 年、2035 年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 60%和 75%。 2)“四小豪
7、门”:四小豪门主要指的是华润电力、国华电力、国投电力和中广核。在 “双碳”背景下,四小豪门发电企业的重点也围绕低碳、零碳能源展开,同时也提出了 未来发展目标,例如华润电力提出公司将于 2023 年实现碳达峰,十四五期间,力争新 增 4000 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电网侧:政策支持力度加码,重点布局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十四五”期间,国网、 南网加大对智能电网领域与新能源信息化系统领域的投入,全国电网总投资额预计近 3 万亿元。1)国家电网:“十四五”期间规划电网改造投入约 2.23 万亿元,推进电网转 型升级,规划重点包括绿色发展、安全、赋能与创造价值四方面。计划 2025 年基本建 成智慧电网
8、,2030 年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提升到 3.5 亿千瓦、蓄电站装机达到 1 亿千瓦。 2):“十四五”计划投资额增加 33%,电网建设总投资 6700 亿元,重点加强 智能化数字化、骨干网特高压、储能、配电领域的建设。计划到 2025 年,多站融合变 电站达到 100 座、新增 600 万 kw 蓄电站、全面建成数字电网。2 电力系统全面爬升,三大主线构筑投资机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迎风而起,带来各环节信息化新需求。电力系统的信息化改变符 合“双碳”与数字经济的核心理念。根据国网与南网“十四五”规划测算,“十四五” 期间全国电网总投资额近 3 万亿元,其中加大信息化的投入是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之一。
9、根据我们测算,“十四五”期间两网信息化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有望达 14%-17%(计总 量),总投入由“十三五”的 3000 亿元增长至 4500 亿元。从具体环节测算,发电侧约 占 2%,输电约占 7%,变电约占 20%,配电约占 31%,售用电约占 32%。从实现功能 来看,发电侧:主要以发电站建设、火电灵活改造、新能源运维为主,例如发电功率预 测系统;输/变/配电侧:主要围绕特高压输电、变电自动化、智能监控及能源管理等, 例如能源管理系统 EMS、BIM 三维技术、智能调度云平台等;售/用电侧:为用户提供 智能化电力服务,例如现货交易模拟系统、工业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等。电力信息化有望持续高景
10、气,三大主线构筑投资逻辑。现阶段,我国能源转型处于 前所未有的加速期,电力信息化成为优质赛道。前文我们说明了电力体系变革的重要意 义,并且从发、输、变、配、用五个环节介绍了相关的信息化需求。而从更本质的原因 出发,我们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电力信息化的需求:1)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给电 力系统的并网,会带来大量基于新能源特性而产生的新需求;2)电力体系从发到用每 个环节的高效化也是重点方向,信息化的高效属性天然适配此种场景;3)除了供给侧 的改善,应用侧的管控也是重要一环,在电力新场景迸发、强用电管控的背景下,诸多 系统的需求随之显现,未来也会愈发重要。2.1 清洁能源的革新机遇:不稳定新能源重
11、塑电力体系结构风光装机比例持续增长,带来电力系统三大新需求。能源清洁化是实现“双碳”目 标的关键,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趋势。从装机容量来看,2015- 2020 年,风电占比从 9%增长至 13%,光伏装机容量五年增长 500%,占比从 3%增长 至 12%;从发电量来看,2015-2020 年,风电发电占比从 3%增长至 6%,光伏发电占 比从 1%增长至 3%。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能源清洁化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带来电力系 统的全面革新,从而激发了新的电力信息化需求:1)电厂设计需求:社会总用电量的上 升叠加新能源替代火电趋势带来大量新电厂和新电网的建设需求,BIM 等建造设计软
12、件 有望借此快速发展;2)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需求:风光发电受自然环境影响具 有波动性,因此带来了规模化储能和并网智能系统的需求;3)风电区域分配不均带来 的需求:我国新能源电源远离负荷中心,存在空间维度错配,对远距离输电提出新要求。能源变革需新型电力系统助力,产业链环节迎来建设新需求。清洁能源发电占比逐 年提升,传统电力系统无法应对新能源带来的挑战,因此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至关重要。 新型电力系统的设计存在四个要求:1)广泛互联。形成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充分实现 各类发电资源的共享;2)智能互动。改变传统能源电力的配置方式,实现信息化、智 能化;3)灵活柔性。提升新能源的可调可控能力;4)安全
13、可控。建设新型调控系统, 防范系统故障和供电风险。综合来看,新型电力系统强调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设计理念, 传导至产业链各环节,新增的设计需求具体来看:1)发电侧:由于新能源电力波动性 对电网的影响,需求主要集中在发电系统设计和发电功率预测软件;2)输/配电侧:利 用 BIM 技术从二维转向三维建模设计,构建 EMS/DMS 管理系统;3)售电侧:主要为 新型电力营销系统设计及各类 SaaS 产品设计。新能源发电亟需储能加持,相关系统技术服务前景广阔。风光具有波动性和不稳定 性,其发电量与风力、光照等存在较大关系。从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和用电量曲线可以发 现,新能源发电量与用电量之间不匹配,为平滑电网
14、负荷曲线需大力发展储能,因此打 开了智能化储能系统的市场空间。储能系统技术服务是指根据电源、电网和用户侧对储 能系统的需求,提供储能系统内设计、建模仿真、工程实施、系统调试等整套解决方案。 其中储能 EMS 能量管理系统是储能系统的核心,其可以实现数据采集分析、网络监控、 能量调度等功能,从而完成对分布式电源、储能系统、负荷系统等的智能化管理,最终 实现资源与需求的匹配。根据国网和南网规划,我们测算到 2025 年,新增储能装机规 模约 0.95 亿千瓦,进而测算整个“十四五”期间储能系统市场规模约 1400 亿元。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实现实时管控协调成为关键。风光等清洁能源随机性强、间 歇性
15、明显,导致大规模并入电网后,电网调峰调频的难度增加,严重影响电网的电能质 量和安全性。由于地区电力监管部分要求新能源电站具备“快速调频”功能,因此对快 速频率响应的并网智能控制系统需求增大。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是用于新能源电站 根据电网要求对电力生产情况进行实时管控。根据控制方式可分为:1)自动发电控制 系统(AGC):以风光的并网有功功率为控制目标,根据电网需求和调度指令,结合机 组状态制定优化控制策略;2)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以风光的无功功率为控制目 标,将实时运行数据上传调度并同时接受控制指令,经过模型分析计算后对设备统一协 调。3) 快速频率响应系统:以电力系统频率为调控目标
16、,调整有功出力,降低频率偏差, 实现电网频率的快速稳定。十四五期间风光总装机达 12 亿千瓦以上,这将要求更多的 清洁能源并网,新能源并网智能控制系统将是并网技术的突破重点。新能源空间错配亟需大规模远距离输电,输电端智能管理系统不可或缺。根据瑞克 科技发布的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和中国分省太阳能资源合集中太阳能资源分布图可 知,风光大基地基本集中在西部和北部,而电力负荷却集中在中部和东部,空间维度的 错配催生了特高压输电的需求。长距离输电具有分布范围广、跨度大、运行环境复杂、 隐患种类较多等特点,智能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输电端智能管理系统可分为两大类:1) 输电网能源管理系统 EMS,根据实时采集数
17、据,进行各种模拟和计算,决定安全和经 济运行方式,实现状态估计、潮流计算、经济运行计算、静态安全运行分析、动态安全 运行分析;2)输电路线管理系统,对输电线路通道及本体进行可视化监视和状态监测, 并实现电力系统故障的快速隔离和恢复,包括“输电线路智能监测终端”、“智能运维管 理系统”、“输电通道监测管理平台”、“预警软件平台”、继电保护等电力二次智能产品。2.2 高效化的系统机遇:能效提升激发电力体系智能化需求电力体系面临多重难点,全面智能化升级势在必行。“双碳”的主旋律之下,我们 认为,除了新能源的建设,整个电力系统的高效化也是减碳的核心要素。现阶段的电力 体系面对更大规模的输送电损耗、峰值
18、电力供应不足以及稳定性等多重问题,而能源管 理、虚拟电厂等智能化和信息化手段有望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抓手。具体来看:1)微 电网:利用分布式电源形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在用户侧搭建,具备成本低、电压低以 及污染小等优势;2)智能电网:包括输电网能源管理、配电管理、电网检测控制平台 等多方面,实现多环节的数据打通、响应协同,以及运行方式决策、潮流计算、安全运 行分析等功能;3)虚拟电厂:基于物联网、5G 通信和大数据技术,聚合多点资源进 行调控,实现一定范围内的削峰填谷。传统输电能源损耗不可避免,微电网迎来发展新机遇。智能微电网是由分布式电源、 储能装置、 能量转换装置、相关负荷和监控、保护装置汇集
19、而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 能实现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进而减少传输过程能源损 耗,将传统远距离供电转变为“就地消费”,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数据,到 2025 年全球微电网市场规模将增至 474 亿美元。微电网的核心信息化技术主要包括:1)控 制技术:实现智能微电网状态的分析、诊断及预测并采取措施防止供电问题,包括专家 系统、分布式智能代理软件等;2)通信技术:建立高速、双向、实时、集成的通信系 统以保证数据的获取,包括综合监控平台、分布式监控终端等;3)测量技术:为电力 系统提供功率因数、电能质量、线路负荷等数据支持;4)智能设备技术:包括智能
20、变 电站、智能交互终端、智能调度等设备系统以实现控制系统的信息化。互联网 持续推进,智能电网谱写电网新篇章。智能电网是电力网和信息技术的融 合,通过密布各个环节的传感器及可提供实时分析的分散式计算系统,充分满足用户对 电力的需求。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同时具备坚强、自愈、兼容、经济和集成五大 特点,提升了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为应对能源战略转型带来的挑战,智能电网成为 电网体系发展主旋律。智能电网的关键模块包括:1)分布式能源智能管理系统:通过 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建设能源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及时实行调度等措施;2)监控软件与 辅助性决策体系:实现整体电网的实时动态管理,关键技术包括分布式与集中式
21、监控系 统、多系统 MAS、电力系统运行趋势预测等;3)开放式通信系统:通过信息在各类测 试装置、控制设备和执行原件的传递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的运行;4)电网元件技术及相 关智能设备:具体包括电子电力技术、超导技术、储能技术、智能电能表等。灵活多样的应用侧需求,虚拟电厂迎来黄金发展期。虚拟电厂是将不同空间的可调 负荷、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可控资源聚合起来的智慧能源系统,可 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能源转型深入伴随着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网,带来巨大调峰调 频压力,虚拟电厂应运而生。虚拟电厂既可作为“正电厂”向系统供电调峰,又可作为 “负电厂”加大负荷消纳配合系统填谷,是新时期需求侧管理的
22、重要载体。建设虚拟电 厂的三大关键信息化技术:1)协调控制技术:聚合多样化的 DER 实现对系统高要求 的输出是虚拟电厂协调控制的重点,控制方式主要包括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完全分散 控制;2)智能计量技术:帮助虚拟电厂对 DG 和可控负荷等实施监测和控制,需发展 智能计量系统、自动计量管理、高级计量体系等远程测量用户信息;3)信息通信技术: 实现分布式能源聚合的关键,具体包括互联网协议的服务、虚拟专用网络、电力线路载 波技术和无线技术等。2.3 电代其他的增量机遇:从应用侧出发的系统改造电气化打开电力新场景,应用系统亟需更新换代。“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在 电源侧发展低碳新能源,还需在消费侧
23、完成化石能源的深度替换,支持“以电代煤”、 “以电代油”,形成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电气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打开了新的增量 空间,催生应用侧系统信息化改造需求,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1)能耗双控:利用工 业企业能源管理平台、智慧管理系统等对企业生产、输配和消耗等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和 数据化管理,从而对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进行控制;2)绿电交易:持续深化电价市场 化改革,搭建电力交易支持系统、现货交易模拟仿真平台等完善绿色电价政策;3)电 力新应用场景:新能源车市场高速发展,充电桩运营、聚合充电平台等模式向阳而生。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对企业能耗实现智能化管理。工业企业是能源消耗大户,节能 是困扰我国各行业
24、的重大问题之一,除了依靠节能技术降耗外,提高能耗管理效益 也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能源管理不适应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能源管理需要,因此创建 科学的能源管理模式是企业的必然要求。工业企业能耗管理系统(EMS)集监测、分析、 控制、管理于一身,通过对各单元数据采集与监测、分析与控制、预测与管理等全方位 的智能化管理模式为企业优质高效的能源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招投标数据统计, 能源管理系统视规模与复杂程度不同,单价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假设均价 50-100 万元,按照中大型工业企业数量测算,整体市场规模约在 200 亿到 400 亿元。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迅猛,绿电交易规模加速扩张。“双碳”目标下,
25、新能源发电 逐渐成为电力供应的重要力量。绿色电力交易是为风光等绿色电源单独设计的交易品种, 用户可以通过电力交易的方式购买风光等新能源电量,消费绿色电力,并获得相应的绿 色认证。之前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大部分是火电等常规电源,新能源只有少地区试点项 目。如今绿电市场化是必然趋势,绿电交易市场为新能源提供了专属通道。根据我们测 算,到 2022 年整个绿电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100 亿元。能源数字化深入多领域,新场景带来信息化新需求。能源互联网与数字化技术相结 合,深入电网、基建、交通等多领域助力“双碳”战略。其中,在国家政策和智能驾驶 技术成熟的双重推动下,新能源车迅猛发展,新应用场景之一充电
26、桩与车联网结合,衍 生出能源数字化新场景“聚合充电平台”。我国充电桩运营模式分为两种:1)运营商充 电平台:由拥有充电桩的供应商提供充电服务,例如特来电、国网 e 充电、星星充电等; 2)聚合充电平台:自身不经营充电桩,通过搭建聚合平台接入多种充电运营商,例如 朗新新电途 APP、快电 APP、星络充电 APP 等。我们认为,一方面,用户对聚合平台 存在偏爱属性,另一方面,轻资产模式运营对市场迅速扩张存在优势,因此聚合充电平 台潜在空间较大。3 电力产业链多点开花,高确定性的智能化趋势电力信息化产业链高景气,长期看好电网平台型企业和高技术壁垒公司。在 “双碳”和数字经济规划两大政策的加持下,电
27、力信息化有望持续高景气。从我国 电力体系的产业链结构出发,我们重点看好两类企业:1)国网和南网旗下的平台 型企业,兼具渠道和技术的双重优势。这类企业在电力体系内参与各项标准制定的 同时也参与项目,一方面深度了解电网需求并依托两网技术形成深厚的技术壁垒; 另一方面紧靠下游,渠道优势巨大。例如远光软件、南网科技。2)深耕配用环节 的高技术壁垒的企业。配用电环节作为两网的重点投资方向,在十四五期间智能化 相关投资额占比有望达 60%。具备高的技术壁垒的相关企业在未来电力系统升级的 过程中有望充分受益。例如朗新科技的电力营销系统,恒华科技的 BIM 软件。3.1 朗新科技:售用电信息化龙头企业国内能源
28、数字化领军企业,致力打造多样化 C 端平台。朗新科技成立于 2003 年,是一家以 B 端软件业务为基础积极拓展 C 端平台业务的高成长性公司。公司 按业务模式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1)初创期开展 2B 业务:2003-2012 年公司专 注于电力信息化的用电领域,产品包括用电信息采集、电能服务管理及电力调度智 能化业务等;2)开展 2C 业务:公司 13 年与支付宝合作拓展生活缴费业务,15 年 与蚂蚁金服成立邦道科技围绕生活缴费积极拓展数字生活场景,陆续推出“ etro 大 都会 APP”、电子校园卡、光伏云平台等产品;3)业务模式成熟:2019 年之后公 司逐渐形成 B2B2C 商业模式,
29、凭借支付宝、运营商等流量入口扩大 C 端市场,打 开公司未来成长空间。19 年重组易视腾和邦道科技,更好地服务能源、广电、数 字生活等领域。同年公司通过打造“新电途”APP 发力充电桩运营业务,致力于打造 中国最大的第三方聚合充电服务平台。营收利润双拐点,“双碳”有望加速业绩释放。营收方面,2017-2020 年,公司营 收由 8 亿元增长至 34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63%。2021Q1-Q3 公司实现 52%的营收增 速,2021 年预计营收同比增长超 35%,主要原因系:1)公司业务契合“双碳战略”, 迎来高速机遇;2)疫情好转,公司部分业务加速落地。归母净利润方面,2017-2020
3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 1.4 亿元增长至 7.1 亿元。其中,2019 年归母净利润实现 10.2 亿元,同比增长 444%,主要原因是 19 年,公司收购邦道科技和易视腾,财务报表合 并;2020 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 31%,主要原因系:1)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相比 19 年 减少 4.8 亿元;2)受疫情影响,部分业务开展不及预期。2021 年归母净利润预计达 8.2 亿元-8.8 亿元,同比增长 16%-24%,主要原因系:1)受益于能源消费电气化带来 的新增用电服务需求,能源数字化业务持续向好;2)聚合充电业务实现高速增长。聚焦产品服务,软件服务营收比重持续扩大。从产品结构来看,公司完成
31、重组后, 业务产品主要为软件服务、运营服务和智能终端。2019 至 2020 年,公司软件服务营 收从 14 亿元增长至 19 亿元,占比达 56%,运营服务营收从 6 亿元增长至 8 亿元,同 比增长 43%,占比达 24%,而智能终端营收从 9 亿元减少至 6 亿元。主要原因系:1) 公司积极拓展新能源及综合能源领域业务,B 端研发软件,C 端提供运营服务;2)智 能终端业务受到疫情和运营商方面影响有所减少。我们认为,得益于“双碳”战略的加 速推进以及 C 端业务的先发优势,公司的软件服务和运营服务有望实现持续的高增长。始终坚持研发自有数字生活场景平台。研发费用方面,2018 至 2021
32、Q1-Q3,公 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12%/10%/18%,研发费用由 1.2 亿元增长至 3.9 亿元。主要 系:1)公司不断加大 B 端光伏电站及综合能源服务系统建设;2)加大 C 端数字生活 场景平台研发投入。管理费用方面,2017 至 2021Q1-Q3,公司管理费率持续下降,由 29%减少至 9%,主要原因系:1)公司业务管控能力提高;2)规模效应。销售费用率 与财务费用率保持稳定。2B2C 两业务相互协同,打开未来巨大成长空间。公司业务可分为能源数字化系统 建设与服务、数字化平台运营与服务和互联网电视,涵盖软件服务、运营服务和智能终 端三类产品。具体来看,1)能源数字化系统建设与服
33、务:分为传统电力业务和创新能 源业务。其中,公司传统的电力营销系统市场占有率超 40%;同时,公司积极拓展创 新业务,例如光伏电站运营、BSE 智慧节能系统。随着能源清洁化的进程加速,公司 相关业务有望加速爆发。2)数字化平台运营与服务:子公司邦道科技通过支付宝、银 联等流量入口拓展 C 端五大业务,2020 年累计服务用户超 3.3 亿户,连接的公共服务 机构超 4800 家。其中,明星产品“新电途”APP 接入全国充电运营商超 220 家,充电 桩超 10 万个,考虑到用户对聚合平台的天然喜爱及“双碳”政策的推进,我们预计未 来将贡献更大的业绩增量;3)互联网电视:子公司易视腾科技通过与地
34、方广电、中国 移动、未来电视等运营商合作拓展家庭互联网电视服务及智能终端服务。随着疫情好转, 用户对智能终端的需求正逐步恢复,公司产品未来也将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得进一步推广。3.2 远光软件:国内领先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国内领先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扎根能源电力行业提供企业管理、能源互联和社会 服务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远光软件成立于 1998 年,前身是珠海远光新纪元软件产 业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公司推出多款财务信息化、集团管控、智能互联系统。公司发展 归纳为三个阶段:1)财务信息化(1985-2001):确定以服务电力集团企业为主的战略 方向, 发布 B/S 架构的财务软件,开发国家电力公司财务管
35、理信息系统并在全国推 广。2)集团管控(2002-2012):首推基于 J2EE 架构的 ERP 系统并全面推广,GRIS 集团集约化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家电网、南网等实施应用,远光集团财务管控系统 V1.0 被列入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3)智能互联(2013-2022):布局移动互联市场, 推出 “企业移动套件”等移动应用产品;涉足售电业务,参与设立珠海高远电能科技有限 公司;发展能源互联网,成立远光能源互联网助力配售电;加码配电网信息化,投资杭 州昊美科技。上线电力现货交易模拟仿真平台,国家电网资金“1233”管理系统,研发推 出远光 DAP、九天智能一体化云平台。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归母
36、净利润增速放缓。营收方面,2017-2020 年,公司营收分 别为11.79/12.78/15.65/16.92/11.45 亿元,增速始终维持 7%以上;2019 年营业收入 增速高达 22%,主要原因系:1)公司拓宽客户范围,扩大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2) 发电企业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推动发电企业市场交易辅助决策系统的刚性需求。归母净 利润方面,稳中有进。2017 年归母净利润增速高达 31%,主要原因系:1)公司积极 推进资本运作与兼并收购,昊美科技与智和管理为公司收入与利润增长作出贡献;2) 强化职能管理、严控成本费用,优化效应开始体现。2021Q1-Q3 出现增速放缓,主要 原因系联营
37、企业和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同比减少。公司聚焦主业,产品聚焦企业管理、能源互联和智能服务。2019-2020 年,集团管 理业务营收分别占比 71%和 66%,略有下降。2020 年较 2019 年,公司在能源互联网 业务、智能硬件、智能物联、社会信息化业务分别同比增长 13%/27%/70%/90%。1) 能源互联网业务方面,持续与南网电商深度合作推进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智能设备应 用等;2)智能硬件方面,签署国家能源集团燃料管控推广应用、煤炭贸易平台运维等 重大项目,开拓市场;3)智能物联方面,人工智能供应商自助服务终端的等业务持续 发力;4)社会信息化业务方面,新增智能转写、财务智能助手和
38、119 智能接处警业务。从发展重点来看,公司加强与国网电商公司合作,实现国产化 ERP、集团管理、智慧 能源、能源数字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公司坚持技术驱动型业务模式,对研发的重视度提高。在研发费用方面,研发费用 保 持 高 位 , 整 体 费 用 管 控 较 好 。 研 发 费 用 方 面 ,2018-2020, 研 发 费 用 分 别 为 3.1/3.5/3.1 亿元,从 2020 年 21%提升至 21Q1-Q3 的 27%,主要原因系为研发多款新 产品,推出全 自主可控的信息化生产力工具“远光九天数智化创新平台”,新一代国 产 ERP-远光 DAP 等,致力于以数据驱动业务管理、以人工智能
39、支撑战略决策的开发。 销售费用方面,2017 至 2021Q1-Q3 稳步下降,主要原因系随着公司收入快速增长, 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管理费用方面,稳步下降,管理费用率从 2017 年的 36%降至 2021Q1-Q3 的 10%,主要原因系:1)财政部会计政策变更;2)股权激励的落实逐步 完成。财务费用方面,整体平稳。以云大物移智链等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为根本动力,五大核心竞争力共铸优势。公 司重点布局集团管理、智慧能源、智能物联、数字社会四大领域。其中,集团管理业务 涵盖云平台、云服务、区块链等;智慧能源业务覆盖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发售电市场交 易辅助决策系统等;智能物联涵盖智能报账终端、智能物
40、联平台等;数字社会覆盖智慧 消防等。公司在四大业务具有五大优势,1)行业积累优势:已服务能源行业企业信息 化逾 30 年。2)市场服务优势:公司在集团管理等核心产品上已形成稳固的市场份额 优势,分支机构及分子公司遍布于全国。 3)产品技术优势:始终坚持自主研发,逐年 加大对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建有远光研究院,三大研发中心,博士后工 作站。4)产业链优势:完善产品线布局,快速打通能源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全面 覆盖发输配售用电全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产品体系。 5)资本优势:国网电商公司为公 司控股股东,国务院国资委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从根本上保证公司为电力企业提供的 产品和服务的持续和
41、稳定。3.3 南网科技:新型电力系统清洁智能化领军企业国内新型电力系统清洁智能化领军企业,两次重组沉淀雄厚技术实力。南网科 技成立于 1988 年,主营业务囊括电力系统多个环节,分为技术服务和智能设备两 部分。公司按业务方向可划分为两大阶段:1)基本业务期(1988 年-2016 年): 公司前身为广华实业,主营电力产品的进出口及基础电力技术服务;2)业务重组 发力期(2017 年-2021 年):该阶段经历了两次业务重组。第一次重组:17 年广电 院电源侧业务第一次重组,能源技术业务快速发展,同时具备智能设备开发能力; 第二次重组:为解决同业竞争,19 年与广电院第二次重组,公司检测技术服务
42、壁 垒提升,整体技术实力更为雄厚,业务体系逐步完善。从短期看,公司储能技术及 海外项目的落地是看点;从中长期看,公司自主研发的“配用电统一操作系统 丝路 InOS”和共享无人机、智能检测设备等底层技术共筑了公司的长期发展动能。营收和归母净利润高速双增长,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变强。从营收来看,2018-2020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3/6/11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91%;2018、2019 年营收均同比增 长 91%;2021Q1-Q3 营收达 7 亿元,21 年营收预计 14 亿元,同增 23%,增速有所下 降,但总体稳定,主要系 1)近年来得益于控股股东支持,关联销售交易较大,但占比 逐年下降
43、;2)公司针对广东省外业务开始市场布局。从归母净利润来看,2018 至 2021Q1-Q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1/0.4/0.9/0.5 亿元,同比增长 221%/100%/358%, 2021 年归母净利润预计 1.5 亿元,同增 66%。归母净利润增速持续高于营收增速,说 明公司盈利能力明显变强,主要原因系:1)19 年重组后,公司加大了智能设备业务的 研发与投入;2)在国家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公司主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 模不断扩大,并向广东省外大力拓展市场。角逐黄金赛道,聚焦技术服务和智能设备。公司产品市场认可率较高,分项营收将 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智能设备方面,2018-2
44、020 年,业务营收从 0.1 亿元增长至 4.1 亿元,占比从 2%增长至 36%。主要原因系:1)19 年公司完成重组之后,智能设备业 务体系更为完善;2)公司持续加大智能设备产品的研发与投入。技术服务方面,2018-2020 年,业务营收分别为 2.1 亿元、2.5 亿元、5.3 亿元,营收占比从 18 年的 68% 减少至 20 年 48%,主要原因系:1)17 年第一次重组继承了广电院的技术体系,贡献 了大部分营收,而 19 年第二次重组之后,业务体系变为两部分;2)公司根据“十四五 规划”确定创新方向,加大智能设备方向的投入,打造双引擎发力双赛道。费用多用于管理和研发,研发投入明显
45、加大。研发费用方面,2018 至 2021Q1-Q3, 研发费用分别为 0.2/0.4/0.7/0.6 亿元,2021Q1-Q3 研发费用率达到 8%。公司研发费用 率呈加速态势上升,体现了公司对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视。管理费用方面,2018-2020 年, 管理费用由 0.3 亿元增长至 0.8 亿元,管理费用率分别为 10%/9%/7%,费用率呈现下 降趋势,主要原因系:1)公司管理能力有所提升;2)公司近三年营收增长较快。 2021Q1-Q3 管理费用率为 9%,主要原因系公司部分业绩需要四季度确认。销售费用 率和财务费用率总体保持稳定。乘着电网“智能化、清洁化”的时代机遇,公司两大业务的增
46、量需求具有确定性。 公司两大业务体系产品涵盖电力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各环节。1)从 技术服务业务来看,主要包括储能系统技术服务和试验检测及调试服务,其业务优势主 要有两点:第一,科研能力突出,广发有限两次业务重组,使得公司继承了广东电科院的技术储备和研发体系,同时公司拥有“电源特级调试资质”和“电网特级调试资质”,能 够为客户提供全链条综合服务能力,检测行业技术壁垒较高;第二,爆发式增量需求, 在“双碳”的政策目标下,公司储能系统技术及设备检测调试方面打开了较大的市场空间, 短期有望实现高增。2)从智能设备业务来看,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为智能配用电设 备、智能监测设备、机器人及无
47、人机,属于服务电网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我们认为, 公司业绩有望迎来大幅增长,主要原因系:1)替代需求:配用电 InOS 操作系统实现 了国产替代,当现有系统设备生命周期满后,将迎来替代需求的爆发,中期将实现大幅 增长;2)电网智能化需求:检测设备的智能化及无人机的全自动巡检,长期来看有望 在电网智能化的趋势下将得到广泛应用,迎来新一轮增长。3.4 国电南瑞:全产业链覆盖的电力系统龙头企业国内电力信息化领军企业,二次设备龙头供应商。国电南瑞成立于 2001 年,是国 网旗下的平台型公司,以能源电力智能化为核心提供能源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 发展历程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1)初创期拓展业务(20
48、01-2012 年):2001 年公司设 立并于 2003 年上市,初期核心业务为调度、变电站自动化及工业控制,期间通过收购 和投资新增电气自动化、新能源发电等业务;2)重组解决同业竞争(2013-2016 年): 13 年第一次重组,业务重划为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发电及新能源、节能环保;3) 重组完善业务 块( 2017-2022 年):17 年第二次重组,收购 11 家公司股权,实现集 团电力二次设备整体上市。业务 块覆盖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 电力自动化信息通信和发电及水利环保四大核心业务。19 年引入 IGBT 技术,21 年建 立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室持续发力电力信
49、息化。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实现双增长,业绩有望持续高增。营收方面,2017-2020 年,公 司营收由 242 亿元增长至 385 亿元,CAGR 为 17%。2017 年营收增速为-14%,主要 系非主营业务的设备回购减少所致。2018 至 2021Q1-Q3,营收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速, 主要原因系:1)完成二次重组后,公司着重推动核心产业再升级;2)市场拓展多点 突破,深入两网市场、市政交通等行业。归母净利润方面, 2018 年实现 28%增速主要 系电力自动化信息通信业务取得突破。19 年后归母净利润增速大幅增长,主要系:1) 持续推进“三型两网”建设;2)公司始终围绕电力信息化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发力电力信息化,四大业务齐头并进。2017-2020 年,公司电网自动化及工业 控制营收从 135 亿元增长至 215 亿元,占比在 55%以上。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营收从 52 亿元增长至 60 亿元,但占比有所下降,从 21%下降至 16%,主要原因系:受疫情 影响特高压工程推进较慢,